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直肠癌是结肠癌和直肠癌的总称,目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现认为结直肠癌的发生可能与肠道微环境、宿主遗传易感性和高动物蛋白饮食等因素有关。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此文就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变化、对结直肠癌的影响以及微生态制剂对结直肠癌的治疗作用等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人体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大量的微生物构成.肠道菌群和人类健康与疾病密切相关,且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肠道菌群之间相互作用,同时与机体共同维持消化,吸收,代谢等功能.近年来,肠道菌群始终是研究的一大热点,有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发病机制及防治作用进行综述,为结直肠癌的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癌(CRC)的癌前病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已被广泛研究。胆囊良性疾病与结直肠息肉均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两者的发病因素及作用机制存在一定相关性。胆囊良性疾病导致结直肠息肉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胆汁暴露、基因突变、胆汁酸-肠道菌群轴作用和病因共享。该文就胆囊良性疾病与结直肠息肉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吴益宾 《山东医药》2022,(10):93-97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癌症之一,约占全球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10%.附着于肠道上皮的肠道菌群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能调节人体诸多生理过程.现有研究已揭示了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组分变化,并在动物模型中的功能研究已确定肠道菌群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根治性手术是外科治疗结直肠癌的基础,然而在结直肠癌治疗围手术期的术前肠道准备、抗生素...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癌是人类目前常见的癌症之一,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正常生理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包括能量代谢、与正常肠道屏障系统相互作用、促进上皮细胞存活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普遍认为,肠道菌群诱导的结直肠癌作用机制与细菌产生的毒素释放增强诱导DNA损伤、肠道有益菌衍生代谢物减少、肠道上皮屏障功能障碍或肠道菌群生态失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癌是全球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肠道菌群失调会引发一系列疾病包括肠道肿瘤。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诊疗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本文就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益生菌在结直肠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相关,潜在的致病菌和代谢标志物的发现将有助于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流行病学数据表明,不同地域人群结直肠癌发病率高低不一,西方化人群发病率普遍较高.西方化与非西方化人群有着不同的肠道菌群结构,因此考虑可能是饮...  相似文献   

8.
目前便秘与结直肠息肉及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仍存在争议.有研究显示便秘可能参与了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其机制可能是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菌群代谢产物异常,导致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和(或)免疫微环境异常.便秘可能可以作为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发病的预警症状.尽早对便秘患者行结肠镜筛查,并定期随访和适时干预,有助于发...  相似文献   

9.
结直肠癌是世界常见的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长趋势,对人类健康危害很大。目前,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结直肠癌发生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引起肠道上皮细胞基因改变、肠道炎症反应、肠道微环境紊乱等机制促使肿瘤发生。诸多研究发现一部分特定微生物如球形梭菌、牛链球菌生物型Ⅰ型、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人乳头状瘤病毒等在结直肠癌的发生中可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影响及具体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尽管IBD的病因尚不清楚,但肠道菌群被认为是IBD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肠道菌群对肠道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激活具有重要作用,而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诱发或加重IBD,但其中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研究发现,基于调节肠道菌群的方案对IBD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就目前肠道菌群失调引起IBD的机制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结直肠癌(CRC)是发生在人体下消化道结肠或直肠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癌症的前三位,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CRC病因研究指出饮食、遗传、炎症等因素与其发病密切相关,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在CRC的发生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可能通过肠道细菌对肠道上皮细胞DNA直接造成损伤、诱发肠管慢...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近年来有关结直肠癌的研究已经达到分子生物学水平,腺瘤-癌演变过程得到重视;同时,胆囊切除作为最常见的外科手术之一,其术后因造成胆汁酸肠肝循环及肝脏合成的加快,使大量胆汁酸进入肠道,而被认为是结直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其真正病因尚未明确.本文对这一相关问题的研究及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病,由异常的免疫激活和免疫耐受引起,其潜在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些年来,大量研究表明RA与肠道菌群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故本文从RA患者体内肠道菌群变化、肠道菌群在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肠道菌群在RA临床诊断中的作用、肠道菌群在RA治疗中的意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设想与展望,为R...  相似文献   

14.
杨静  朱元民  刘玉兰 《胃肠病学》2012,17(4):242-244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有密切联系,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等均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摄入益生菌制剂是调节肠道菌群及其功能较为常用的方法。研究表明补充益生菌可能通过调节肠道黏膜免疫和炎症、抑制致病菌定植和繁殖、修复肠上皮屏障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致癌化学物活性以及抗氧化作用等.对结直肠肿瘤产生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本文就益生菌与结直肠癌发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国家尤其常见。饮食是结直肠癌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大量的研究证据显示饮食可以通过改变肠道微生态从而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它既能通过病原菌产生一系列致癌活动,也能通过改变肠道微生态代谢从而影响肠道上皮细胞。近年来有数据表明,以丁酸盐为代表的短链脂肪酸具有抑制炎症及抗肿瘤作用;而以次级胆汁酸为代表的肠道菌群其他代谢产物,具有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饮食对肠道微生态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的相关作用以及结直肠癌的饮食预防进行介绍和讨论,呼吁未来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探索饮食、肠道微生态与代谢组学、免疫学、基因宿主反应等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人体肠道菌群与肠道黏膜免疫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从而维持肠道稳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肠道菌群失衡是IB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调节肠道菌群可作为IBD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就肠道菌群失衡在IBD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步上升,其发病机制为肠道慢性炎症、免疫失调、菌群失衡等。NLRP3炎症小体是人体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被多种物质激活,诱发肠道慢性炎症及免疫失调、细胞焦亡等,目前已被证实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该文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聚焦NLRP3炎症小体与结直肠癌的关系,综述中医药通过NLRP3炎症小体通路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肝性脑病(HE)是肝硬化患者失代偿期的重要标志,也是其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相关研究的不断进展,肠道菌群在HE发病中的作用也引起广泛关注。目前,新一代测序技术加深了研究者对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的认识,针对肠道菌群的HE治疗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对于肠道菌群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明确HE的发病机制,可能为HE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肠道菌群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领域,现有的研究结果提示:肠道菌群可能与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认知与行为失常、癌症等多种疾病相关.本文检索和分析了近10余年来有关肠道菌群及其微环境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关系的研究成果,从肠道菌群及其微环境与CRC的定义、健康与CRC状态下的肠道菌群构成、肠道菌群的失调方式、肠道菌群微环境与CRC的相关性、肠道菌群微环境与CRC的病理生理机制等5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期望能够为揭示肠道菌群微环境在CRC的发生与发展病理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以肠道菌群微环境为靶向的、新的CRC预防和治疗手段的研发提供思路和线索.  相似文献   

20.
唐琳  刘波 《山东医药》2022,(10):101-104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有关肠道菌群的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结构、丰度和功能的改变与很多疾病密切相关,如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消化道肿瘤等.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菌群移位、"驱动-乘客"模型、"毒性"肠道细菌模型等机制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而补充膳食纤维与益生菌,应用肠道微生物移植技术可通过抑制肿瘤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