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糖皮质激素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重型肝炎肝衰竭临床救治仍然相当困难,内科多采用综合支持治疗[1].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方法之一,但激素疗法目前在临床上尚存较大争议.《肝衰竭诊疗指南》[2]中指出:目前对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尚存在不同意见,非病毒感染性肝衰竭,如自身免疫性肝病及急性乙醇中毒(严重酒精性肝炎)等是其适应证,其他原因所致的肝衰竭早期,若病情发展迅速且无严重感染、出血等并发症者,可酌情使用.目前国内学者在应用激素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中反对者占多数.  相似文献   

2.
易玲 《肝脏》2017,22(5)
正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聂青和教授(A方观点):糖皮质激素在肝功能衰竭(肝衰竭)治疗中的地位肝衰竭临床救治仍以综合治疗为主,但生存率仅为20%~40%。肝移植是其当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存在肝源短缺、费用昂贵等困难。国内外指南对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肝衰竭的应用尚存在争议,肝衰竭不应是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衰竭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题。抑制疾病前期过强的免疫反应对肝细胞的破坏和促进疾病后期肝细胞的再生是治疗的关键,而糖皮质激素(GC)作为传统免疫抑制剂却在临床应用中备受争议。通过动态监测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来判断患者所处免疫阶段,并在此前提下合理使用GC能更好地发挥激素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该文就国内外有关GC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原则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肝衰竭热点争议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宇明  朱鹏 《传染病信息》2012,25(3):150-154
目前,肝衰竭的处理仍是世界性难题。近年来对肝衰竭的研究已取得长足进展,然而,肝衰竭临床处理问题众多,国内外意见尚不一致,影响了诊疗水平的提高。目前国内外肝病会议均将肝衰竭列为重要讨论议题。肝衰竭研究进展主要反映在其临床处理的众多热点领域,如严重感染的抗生素治疗、脾功能亢进的切脾、低钠血症的补钠处理、降低门静脉压力药物普萘洛尔的使用及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5.
肝衰竭(liver failure)是一种严重的肝损伤,包括肝脏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可能由多种病因导致,主要特征为出现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和腹水等[1]。目前,内科支持治疗仍是治疗肝衰竭的主要手段,但探索更经济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的脚步从未停止,特别是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虽然充满了争议,但是临床上的应用始终没有停止过。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属甾体类化合物,是由肾上腺以昼夜节律方式合成和释放的类固醇激素。  相似文献   

6.
HBV相关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极高,且其发病过程非常复杂,机制并未完全明了,临床诊治非常棘手。除了肝移植,肝衰竭的内科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和手段。总结了HBV相关肝衰竭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在发病机制方面,探索宿主遗传背景和慢性乙型肝炎是否发展加重的关系,阐述肝衰竭发生过程中的"三重打击"现象及"四个时相"概念;在治疗方面,重点探讨抗病毒、抗感染、糖皮质激素和干细胞移植等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在病情评估方面,建立一套更适合乙型肝炎肝衰竭预后评估的系统。  相似文献   

7.
《内科》2021,(3)
突发性耳聋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耳鼻咽喉科急症,是一种免疫性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上治疗突发性耳聋有多种方法,其中最为常用的是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结合其受体后可通过各个途径发挥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作用,但目前临床上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所用的激素种类、给药方式、治疗方案、治疗剂量与疗程等均无统一标准。本文就糖皮质激素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糖皮质激素(GCs)由于其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而广泛应用于伴有炎症状态的肝病治疗中,尤其应用于自身免疫性肝炎及淤胆型肝炎。但是国内外学者对于GCs是否应用于肝衰竭的治疗尚存在争议。一方面,有学者认为GCs可抑制免疫,导致免疫功能紊乱,诱发细菌及真菌感染,进而增加病死率;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其可抑制免疫应答、减轻炎症反应、减少肝细胞坏死,发挥保护肝细胞、延长生存周期的作用。综述了GCs治疗肝衰竭的机制,应用时机、剂量,不同病因肝衰竭中GCs的应用以及应用期间的观察指标等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
糖皮质激素治疗非感染性亚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广利  王伟  刘同刚 《肝脏》2010,15(1):68-69
国内外尚无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的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既往文献报道糖皮质激素治疗肝衰竭无效,可能存在选择偏倚,未将肝衰竭患者按病因、临床类型进行分层观察分析。自2003年始,我们系统观察了糖皮质激素对非感染性亚急性肝衰竭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和脓毒症在肝衰竭患者中较常见,严重影响预后.对SIRS和脓毒症发病机制的不断研究和揭示为临床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的防治提供了依据.近年来,早期目标指导性治疗的临床应用提高了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的生存率,但对伴随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的肝衰竭患者的诊治仍然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1.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所引起的严重肝脏损伤,导致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由于肝衰竭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大大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目前,对于肝衰竭的治疗仍没有显著的突破,主要仍以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治疗和肝移植为主。人工肝是借助体外机械、化学或生物性装置,可暂时或部分替代肝脏功能。肝移植因供体相对缺乏、费用较高和各种手术禁忌证等因素,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糖皮质激素作为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开始应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炎和肝衰竭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糖皮质激素治疗肝衰竭一直存在争议,现有的肝衰竭相关指南中也对激素的应用谨慎推荐。但是从最新的研究可见,肝衰竭早期或者前期应用激素治疗可能患者受益更多。年龄、病情进展速度和严重程度、肝衰竭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均会影响治疗效果,如何选择合适的患者、药物和剂量、时机仍需要继续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3.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在我国主要的病因是乙型肝炎病毒[1].肝衰竭患者病情进行性恶化,病死率较高,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对于病情发展迅速且无严重感染、出血等并发症者,可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易导致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也易致感染与出血,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2].近年来,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小剂量地塞米松的方法治疗早期肝衰竭,显示出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IBD患者肠道黏膜免疫反应异常,NF-κB是参与调控肠道免疫炎性反应的关键因子之一.现已证明,多种IBD临床治疗用药,如糖皮质激素、5-氨基水杨酸、抑制性细胞因子等的药理作用均与抑制NF-κB激活途径有关.此文从NF-κB在IBD发病机制上的作用入手,总结了目前在营养素治疗、激素治疗、中药治疗及其他新药对抑制NF-κB激活途径治疗IBD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常见,病死率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复杂,一直是研究的难点.临床上肝衰竭患者常发生恶心、呕吐、腹胀等现象,提示可能存在胃肠动力障碍.目前,关于急性肝衰竭胃肠动力改变及其机制的研究探讨甚少.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了解急性肝衰竭大鼠胃肠动力的变化、胃肠激素及内毒素水平的改变情况,进一步探讨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常见,病死率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复杂,一直是研究的难点.临床上肝衰竭患者常发生恶心、呕吐、腹胀等现象,提示可能存在胃肠动力障碍.目前,关于急性肝衰竭胃肠动力改变及其机制的研究探讨甚少.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了解急性肝衰竭大鼠胃肠动力的变化、胃肠激素及内毒素水平的改变情况,进一步探讨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7.
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是临床常见且治疗棘手的眼病,是一种累及几乎所有眼眶组织的、与甲状腺疾病密切相关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眼眶病.近年来,有关TAO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治疗方面仍然存在许多困难.糖皮质激素用于TAO的治疗已有近50年的历史,是目前公认的疗效最为确切的治疗方法[1].作者采用糖皮质激素,通过不同治疗方案治疗TAO,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关节炎(RA)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病部位的关节疼痛、肿胀,如不进行有效治疗,很快会造成发病处关节的破坏[1,2].当前临床上治疗RA的药物较多,常见的有非甾体抗炎药以及糖皮质激素等[3].但研究表明[4,5],上述药物不能迅速控制患者病情.我院在RA的治疗中使用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肝衰竭病情凶险,病死率达40%~80%.我国肝衰竭最常见的病因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卡介苗(BCG)联合脂多糖(LPS)可引起致死性肝损伤,其机制和肝炎病毒所致肝衰竭类似.我们观察了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MMF)对BCG/LPS肝衰竭模型的治疗作用,探讨其用于重型肝炎治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HBV相关肝衰竭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衰竭发病机制复杂且预后极差。HBV高水平复制引起的免疫损伤是肝衰竭发病机制的重要原因,因此抗病毒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应用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等在HBV相关性肝衰竭的抗病毒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