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肠易激综合征与肠道菌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肠道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以专性厌氧菌为主的微生态系统,约400种细菌定植在肠道内,仅类杆菌和双歧杆菌就占细菌总数的90%以上。肠道菌群根据定植部位的不同可进一步分为肠腔菌群和黏膜菌群两类,肠腔菌群占主要部分,参与对肠道食物的分解消化过程。黏膜菌群则形成肠黏膜屏障,调节肠道免疫状态。在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机体与正常菌群之间保持着生态平衡,各微生物之间维持着稳定的比例,并作为机体的屏障,拮抗外来致病微生物的入侵。一旦这种平衡受到破坏,机体就会容易发生变化而导致肠道疾病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人体内存在数量庞大的肠道菌群,在肠易激综合征(IBS)等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以宏基因组学为代表的培养非依赖性技术方法为全面准确地分析肠道菌群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肠道菌群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已逐渐被阐明,益生菌干预成为调节肠道菌群的重要手段。此文对上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多种 类型的微生态制剂能够对肠易激综合征起到治疗作用。文章总结了肠道菌群调节在肠易激综合征方面的循证医学 证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进行归纳,并提出肠道菌群干预应遵循“先破后立”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池肇春 《胃肠病学》2015,(3):188-190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IBS时存在肠道菌群生态失衡,早在20世纪80年代即已提出此种失衡可能与IBS的发生有关。新近研究发现对于感染后IBS(PI-IBS),以益生菌恢复肠道菌群正常比率可取得显著疗效,证实肠道菌群在IB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肠道菌群生态失衡与IBS的关系以及相关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肠道感染和肠道菌群与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近年来,肠道感染、肠道菌群与IBS关系的研究已成为热点。此文探讨IBS与肠道感染、肠道菌群的关系以及微生态制剂治疗IBS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功能性肠病,主要表现为腹痛和排便习惯的改变。肠道菌群紊乱是IBS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通过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补充益生菌、艾灸刺激调节肠道菌群和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均能对IBS的症状起到缓解作用。本文就IBS、肠道菌群紊乱和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IBS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状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董晓旭  张达荣 《胃肠病学》1999,4(3):179-18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具有很多非特异性的胃肠道症状,患者常被诊断为“慢性结肠炎”而经常服用抗菌药物,易致肠道菌群改变。究竟菌群在IBS中原来状况如何,尚无报道。本文将6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道菌群与60例健康人比较,全面了解其肠道菌群改变的状况,为该病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与健康者肠道菌群的差异。方法对46例病患的肠道菌群进行细菌培养,与20例正常健康者肠道菌群进行对比。结果 IBS组和对照组均未找到已知的特异致病菌。IBS组肠道菌群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菌落数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肠球菌的菌落数显著增加(P<0.05);大肠杆菌、真菌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IBS与肠道菌群失调有相关性,来该院治疗的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9.
李小萍  王巧民 《胃肠病学》2013,(11):694-696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内脏感觉过敏、胃肠道动力异常、肠道菌群失调、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道感染、食物不耐受、免疫异常、社会心理因素以及脑一肠轴异常等有关。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与IBS症状的产生和持续有关。本文就肠道菌群失调与IBS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肠道气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常有明显腹胀,其与肠道积气的关系近来备受关注,现综合有关文献,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气产生的机制及肠气测定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肠易激综合征常有明显腹胀,其与肠道积气的关系近来备受关注,现综合有关献,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肠气产生的机制及肠气测定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之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肠道菌群已被认为是IBS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最新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介导IBS内脏疼痛的发生,可能与肠上皮细胞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密切相关。本文就近年来IBS中肠道菌群与ROS的相关性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较常见的慢性功能性肠道疾病,在我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IBS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可能与肠道气体有关。肠道气体通常由59%N_2、21%H_2、9%CO_2、7%甲烷(CH_4)以及4%O_2组成,其中H_2和CH_4仅由肠道细菌代谢产生。IBS患者常表现为腹胀等肠胀气症状,提示存在肠道积气。近年来,IBS症状与肠道气体的关系备受关注,本文就IBS症状与肠道气体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肠道炎症与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急性胃肠道感染后部分患者发生持久性肠功能紊乱症状,同时,部分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粘膜内炎症细胞增多。因此,炎症在IBS中的作用受到重视。文章就近年来肠道感染和炎症与IBS关系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以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粪便性状和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IBS以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2。西方国家IBS发病率为10%~20%[1];我国IBS发病率为5%~6%,南方较北方发病率高[2-3]。因IBS而就诊的患者约占消化科就诊人数的50%,IBS虽然不危及生命,但是能长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肠道炎症与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胃肠道感染后部分患者发生持久性肠功能紊乱症状 ,同时 ,部分肠易激综合征 (IBS)患者肠道粘膜内炎症细胞增多。因此 ,炎症在IBS中的作用受到重视。文章就近年来肠道感染和炎症与IBS关系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其病因是多因素的,如社会心理因素、遗传或环境因素、脑肠轴功能失调、肠道运动障碍、内脏敏感性增高及肠道菌群的改变等。肠道菌群在IB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包括肠道菌群的组成或其代谢活性的变化,激活黏膜免疫和炎症,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和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引起肠道感觉运动功能失调和脑肠轴功能紊乱。本文就肠道菌群在IBS的病理生理学上的重要作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植物发酵液(plant fermented extract,PFE)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分别收集PFE作用0 d和30 d的人体粪便样本,采用Illumima系统MiSeq平台对PFE作用前后的样本进行16S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的结构和丰度.结果:PFE作用后,IBS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显著变化.在门水平上,硬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显著降低(P0.01),拟杆菌门(Bacteroidete)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s)的丰度以及Bacteroidetes/Firmicutes的比值增加.在最佳分类水平(科水平)上,P F E作用后的粪便肠道菌群中检测到弯曲菌科(Campylobacteraceae)、蟑螂杆状体科(Cryomorphaceae)、丹毒丝菌科(Erysipelotrichaceae)和纤维杆菌科(Fibrobacteraceae),且丰度变化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FE能够改善IBS患者肠道菌群丰度,调节肠道菌群,可能在IBS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探讨IBS的发病机制。[方法]按照罗马Ⅲ标准选取腹泻型、便秘型及混合型IBS患者各20例,另选健康人20例作对照组,观察各组粪便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细菌比例和菌群培养检测结果,并对比分析。[结果]腹泻组菌群密集度明显降低(P0.05),且菌群多样性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亚型IBS患者革兰阳性杆菌菌群比例均明显下降(P0.05)、革兰阴性杆菌比例明显升高(P0.05),且腹泻组与便秘组、混合组之间也有显著差别(P0.05);腹泻组、混合组革兰阳性球菌、大肠杆菌比例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增高(P0.05);腹泻组与便秘组比较亦有明显差别(P0.05);混合组肠球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亚型IBS患者双歧杆菌、乳杆菌均有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泻型、便秘型及混合型IBS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以腹泻型最为明显,菌群失调应该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