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是癌症致死的主要原因。长期的临床研究表明与肿瘤相关的淋巴管因其可以为肿瘤细胞提供扩散的途径而成为癌症转移的关键要素。本文总结了淋巴管特异性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和肿瘤淋巴管的发生及其与肿瘤预后和治疗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小肠淋巴管瘤四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淋巴管瘤(lymphangioma)是由一些与淋巴系统不连通的淋巴组织起源的良性肿瘤,是一种先天性病变,每12000个出生者中发生1例。可分为: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囊状淋巴管瘤3种类型,常常发生在颈部或肩部。发生在小肠的淋巴管瘤极为罕见,我院自1988-2006年共收治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淋巴水肿的临床治疗比较困难,淋巴管再生为治疗淋巴水肿提供了新的思路.多种因素可以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再生,从而改善淋巴水肿.目前研究表明,多种促淋巴管生成因子与淋巴管再生关系密切,现就促淋巴管生成因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介入治疗纵隔淋巴管畸形(L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收治的9例纵隔LM患者的临床资料。2019年9月之前4例患者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创面喷洒平阳霉素。2019年9月之后由于杂交手术室的使用,5例患者以胸腔镜下介入治疗为主,术中采用无水乙醇冲洗囊腔后注射造影剂与平阳霉素的混合物,必要时多点注射,术后1周再次经猪尾导管注射平阳霉素,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评分。结果 手术治疗后轻度并发症为(4.8±1.0)次,高于介入治疗后的(2.6±0.9)次(P﹤0.05)。手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评分为(4.0±0.8)分,与介入治疗的(3.8±0.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下介入治疗大囊型、混合型纵隔LM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检测微淋巴管、微淋巴管密度(L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对结直肠癌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5′-核苷酸酶(5′-Nase)组织化学、SABC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8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及30例结直肠正常组织的微淋巴管、LMVD和VEGF-C的表达,并随访、记录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和生存资料,分析其相关性。结果(1)结直肠癌、癌旁、正常结直肠组织的微淋巴管均被染成棕黄褐色。结直肠癌组织微淋巴管管腔封闭或无腔,为无功能淋巴管;癌旁组织微淋巴管丰富,管腔大,为功能性淋巴管。(2)癌旁组织LMVD为9.76±2.85,明显高于结直肠正常组织的5.49±.43(t=8.220,P<0.01);也高于癌组织的2.13±0.96(t= 15.118,P<0.001)。(3)结直肠癌VEGF-C蛋白表达阳性率(48.8%)和相对表达量(1.09±1.20)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0和0),与VEGF-C mRNA表达一致;且VEGF-C表达与LMVD相关。(4) LMVD、VEGF-C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大体组织学类型无关(均P>0.05);与Dukes分期(P<0.0001、P=0.0234)、淋巴结转移(P<0.0001、P=0.0059)和生存期(P<0.0001、P<0.0001)密切相关。LMVD还与分化程度(P=0.0168)和肝肺血行转移(P=0.0088)相关。结论结直肠癌癌旁微淋巴管为功能性淋巴管;癌旁的功能性微淋巴管和增高的LMVD及肿瘤VEGF-C表达,可作为结直肠癌淋巴管生成的形态学特征、分子表型和判断结直肠癌患者淋巴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人颈部淋巴管瘤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北京世纪坛医院淋巴外科2017年2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成人颈部淋巴管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成人颈部淋巴管瘤患者中,男5例,女20例,年龄18~58岁。25例行核素淋巴显像检查,其中8例可见颈部肿物区域放射性增高表现;17例行直接淋巴管造影检...  相似文献   

7.
淋巴管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淋巴管瘤(1ymphangioma,LA)是发生在淋巴系统的较为少见的肿瘤,以前曾称"湿瘤"、"囊状水瘤"等,它可发生在人体任何包含有淋巴管道的部位,可侵犯骨骼系统、结缔组织和内脏器官等任何系统[1,2],甚至是周围神经系统[3],主要表现为肿块和周围器官受压迫产生的症状,术前确诊困难,常依靠术后病理检查确诊.近几年对该病认识逐渐加深,并在诊断和治疗上取得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硫酸酯酶2(Heparan sulfate 2,Sulf2)在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Sulf2 cDNA序列,设计并构建pCDH-Flag-Sulf2真核表达载体,慢病毒转染293FT细胞,获得合成纯化的rSulf2。通过流式分析、成管试验、裸鼠耳部淋巴管生成模型等实验,研究rSulf2对于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s)细胞周期、凋亡、成管能力和淋巴管生成的影响。结果 构建的pCDH-Flag-Sulf2真核表达载体,经酶切和测序证明构建完全正确。Western blot检测证明293FT细胞转染pCDH-Flag-Sulf2真核表达载体后,rSulf2表达增高。合成纯化的rSulf2可以减少无血清培养液诱导的LECs细胞的凋亡,增加活细胞的比例,但对细胞周期无显著影响,rSulf2还可以增加淋巴管内皮细胞的体外成管能力及增加裸鼠耳部淋巴管的数量。结论 Sulf2可以抑制LECs细胞的凋亡,对淋巴管生成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眼睑淋巴管的解剖分布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3%普鲁士蓝溶液间接淋巴管注射染色,对32侧胎儿尸体的眼睑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眼睑淋巴管分为眼轮匝肌前、睑板前、睑板后3个淋巴管丛,各淋巴管丛之间有交通支连接。结论揭示了眼睑淋巴管在眼轮匝肌前、睑板前、睑板后3个层次的解剖分布及其淋巴管丛之间的联系,为研究该部位炎症蔓延和肿瘤转移的路径,以及避免眼睑手术中可能引起的淋巴管损伤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报告15例小儿肢体海绵状淋巴管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15例均采用局部扩大切除术,其中7例复发,复发者中2次手术治愈4例,3次手术治愈2例,另1例已4次手术仍复发。复发病例中有2例曾在复发后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无明显效果。复发部位均位于原发部位或原发部位的边缘。复发时间于术后2~6个月。本组病例提示手术是治疗肢体海绵状淋巴管瘤惟一有效方法,但复发率较高,再次手术仍可获得痊愈。避免复发的经验是设计切口要足够大,术中仔细区分肿瘤与脂肪组织不同的质地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肾淋巴管扩张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 分析2008年12月、2010年6月收治的2例肾淋巴管扩张症患者临床资料。例1,女,37岁。右腰腹部痛8d。B超检查示双肾周混合性回声,与肾脏分界欠清。CT检查示双肾被膜下低密度影,内混有散在点状高密度影。保守治疗3周后疼痛缓解。3个月后右侧腰痛加重,CT检查示右肾周被膜下大量积液,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后积液消失;2个月后复查B超示左侧肾周少量积液,穿刺抽液后行积液常规及瘤细胞检查。例2,女,32岁。左腰部酸痛不适3年。B超检查示左肾周围不规则囊性病变,CT检查示左肾后外侧分叶状囊性病变,与肾实质分界不清,左肾受压前移。诊断为左肾淋巴管瘤,硬膜外麻醉下行淋巴管瘤切除术。 结果 例1囊液涂片见大量淋巴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考虑为淋巴液,临床诊断为肾淋巴管扩张症,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例2术后病理检查囊壁衬以扁平上皮细胞伴淋巴细胞浸润,淋巴管呈囊状扩张,诊断为肾囊性淋巴管瘤。术后随访9个月未见复发。 结论 B超、CT检查有助于肾淋巴管扩张症的诊断,穿刺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无症状者可密切随访,有症状者可穿刺引流,但复发率较高;也可手术切除扩张淋巴管+无水乙醇破坏内皮细胞治疗,复发率低,但可能发生淋巴漏。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癌是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较差.大多数结直肠癌在早期即发生淋巴转移,在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中淋巴结转移率达50%.因而对直肠癌淋巴转移的机制进行研究是提高结直肠癌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以往由于缺乏特异性淋巴管标记物使得肿瘤淋巴转移的研究相对滞后,目前肿瘤淋巴管生成是肿瘤转移播散的研究热点,有关肿瘤中是否存在新生淋巴管以及淋巴管生成在肿瘤转移播散中的作用机制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对有关结直肠癌中淋巴管生成的研究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旨在对特异性淋巴管内皮标记物、淋巴管生成因子、与结直肠癌中淋巴管生成有关的研究进展以及结直肠癌抗淋巴管生成治疗的可能前景与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肝细胞生长因子与胃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与胃癌淋巴管生成的相互关系及其可能途径,进一步探索HGF在肿瘤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对60例胃癌组织及其邻近正常胃组织和20例胃溃疡组织标本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记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HGF、c-Met和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结合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作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C、HGF、c-Met表达明显上调,其微淋巴管密度(MLD)也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和胃溃疡组织(P〈0.001),有无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和胃溃疡边缘淋巴管内皮有c-Met表达,HGF和肿瘤MLD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系(P〈0.001)和多元线性回归关系(P=0.001)。结论HGF与VEGF.C一样是胃癌的淋巴管生成刺激因子,它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刺激淋巴管的增生,促进肿瘤淋巴转移。  相似文献   

14.
恶性肿瘤的局部及远处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根本原因,淋巴管形成以及结构改变的作用与淋巴转移途径密不可分.本文主要针对淋巴管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讨论,并且主要从近几年国际上关于淋巴管上皮细胞分子水平上的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病例:女,28岁,因左侧腰背部酸痛3月余入院。病程中无放射痛,无发热、乏力、纳差等。体检无血压升高、无贫血、黄疸,腹平软,未及明显肿块,无压痛,无肾区叩击痛;各项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肿瘤标志物均正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查大鼠肾皮质淋巴管内皮微通道及其超微结构。方法 获取6只大鼠的12个肾脏,对其中8个肾脏进行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HE)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检查。另4个经处理后作扫描电镜检测。结果 大鼠肾脏的HE染色切片很难发现具特征性的淋巴管管壁,但通过LYVE-1的IHC染色可见其呈散在分布,外形不规则,管壁菲薄,并以不同的形状及大小存在,有些细胞核突入管腔中。扫描电镜观察,大鼠肾皮质中淋巴管外表可见散在分布的内皮微通道入口,其包含半圆形的“穹隆顶部”和平坦的“底部”,代谢产物散布在其周围或聚集在入口处。结论 初步介绍了大鼠肾皮质淋巴管内皮微通道的形态结构,其结果可为进一步的基础研究、组织工程和3D组织打印以及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动物的形态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相关调控基因,以探寻其淋巴转移机制。方法:收集经手术切除的60例大肠癌组织及远癌切端肠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基因芯片技术,探寻与大肠癌淋巴管生成密切相关的基因,并分析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大肠癌组织和远癌切端肠组织间LVD(lymph vessel density)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无的大肠癌组织间LVD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不同年龄、性别、组织学分型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高淋巴管密度和低淋巴管密度大肠癌组织的基因芯片检测结果,有5个基因上调和11个基因下调5倍以上。结论:大肠癌组织的LVD显著高于远癌切端大肠组织,大肠癌组织的LVD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提示大肠癌组织中LVD随着原发肿瘤分化程度减低、浸润加深以及发生淋巴结转移而增高;高LVD的大肠癌组织与低LVD的大肠癌组织间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  相似文献   

18.
颈部淋巴管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20.
淋巴结转移是肿瘤分期的重要内容和预后指标,而淋巴管生成对肿瘤淋巴结转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多种淋巴管内皮标记物的发现和淋巴管生成模型的建立,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淋巴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和分子调控,以及其受体在促进肿瘤淋巴管生成过程中的地位.淋巴管生成因子正逐渐成为肿瘤淋巴道转移机制和抗肿瘤研究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