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为一种较少见的外伤后缺血性脑梗死,好发生于儿童期。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间收治的10例患儿的临床和CT资料,对本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CT特征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腔隙性脑梗死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钦 《右江医学》2000,28(2):92-93
通过 8 0例腔隙性脑梗死的回顾性资料 ,分析了腔隙性脑梗死的好发年龄、部位、发病因素 ,以了解腔隙性脑梗死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外伤后腔隙性脑梗塞国内报道较少,我们几年来收治了9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9例患儿中,男6例,女3例,年龄从4~13岁,其中4~6岁3例,6~9岁3例,9~13岁3例。9例中5例为摔倒后头部着地所致,4例为钝物击伤头部所致。9例中4例头颈部有挫裂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结合文献分析探讨儿童外伤后脑梗塞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结果。方法 总结41例经CT和MRI证实的儿童外伤后脑梗塞的临床、影象学表现、治疗结果和预后。结果 儿童外伤后脑梗塞多发生在一侧基底节区,临床表现和CT扫描结果与腔隙性脑梗塞相似,但有明确的外伤史,治疗效果较好,随防6个月95%痊愈。结论 儿童外伤后脑梗塞的发病机理是由于儿童基底节区供血的人脑前动脉、中动脉的穿支动脉直角从主干发出,细长迂曲,发育不成熟,调解能力差,在外伤产生的脑组织相对运动时,出现血管前拉、变形、移位,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形成血栓,梗塞。局部缺血水肿的脑组织又加重了血管的压迫。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脑梗死是颅脑外伤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儿童,以基底节区及其附近部位多见,在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上有一定的特点,现就我们收治的83例外伤性脑梗死作一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腔隙性脑梗死不同影像学转归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2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跟踪随访,观察时间2年。采用两种不同的编组方式编组:(1)将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消失与病灶不变病例合并编为 A 组;病灶增加与转变为缺血灶病例合并编为 B 组(含大卒中病例)。(2)病灶增加病例独立编为 C 组(含大卒中病例),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消失病例、转变为缺血病灶病例与病灶不变病例合并编为 D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 logistic 回归分析各种危险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与 A 组比较,B 组年龄、卒中发作次数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冠心病、颅内动脉狭窄(汇总)、颅内动脉狭窄(责任血管)、脑白质病变、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嗜烟、高血压病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 D 组比较,C 组年龄、卒中发作次数及冠心病、颅内动脉狭窄(汇总)、颅内动脉狭窄(责任血管)、脑白质病变、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糖尿病、高血压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冠心病、嗜烟等因素为腔隙性脑梗死影像学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动脉狭窄(汇总)、颅内动脉狭窄(责任血管)、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因素为腔隙性脑梗死影像学病灶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腔隙性脑梗死影像学转归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龄、冠心病、嗜烟等因素影响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增加与转变为缺血灶,为独立危险因素;颅内动脉狭窄(尤其是责任血管)、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因素是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双侧腔隙性脑梗死52例临床表现与C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52例双侧腔隙性脑梗死,20例呈现双侧卒中表现,32例只有单侧卒中的症状和体征。头部盯扫描所有的病例,发现腔隙灶均位于基底节区,52例共发现梗死灶166个,分析梗死灶与其症状、体征不一致的原因在于梗死灶的部位和大小。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105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例分析,认为其病因与吸烟、饮酒及高血压有关。临床表现以肢体轻瘫多见。5例TIA经CT证实均有梗塞灶。CT与临床表现不符占23.8%,指出其原因与病灶小、检查时间过早、脑萎缩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9.
84例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腔隙性脑梗死一般是因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所致 ,外伤性者少见。我院自 1995年 5月~ 2 0 0 0年 5月共治疗 10例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 ,均为小儿基底节区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年龄 1~ 13岁 ,其中男 7例 ,女 3例 ;均为轻型闭合性颅 (脑 )外伤 ,其中坠落伤 5例 ,车祸 3例 ,打伤 2例 ;10例中 2例伤后始终无明显意识障碍 ,另 8例均于伤后即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 ,30分钟内清醒 ,其中 2例于意识障碍时发生癫痫 ,醒后无复发。体征 :GCS计分 :10例均为 13~ 15分 ,其中偏瘫 8例 ,面瘫 2例 ,单瘫 1例 ,失语 1例 ,均为不完全性 ,腰…  相似文献   

11.
腔隙性脑梗死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腔隙性脑梗死(Lacuner infarcts,LI)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国内外报道LI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左右[1].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人们对该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将我院近年来诊断明确的54例LI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 1.引言 腔隙性脑梗塞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临床症状多较轻,且呈多样化,Fisher将本病的症状归纳成21种综合症,当其以精神障碍为主要表现时,临床易误诊为精神病,老年性痴呆、癔病等,贻误病情,疗效差。近年来头颅CT及MRI检查广泛用于临床。大大  相似文献   

13.
张淑荣  陈鹏 《黑龙江医学》2004,28(8):640-641
自CT问世以来,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不断增多,CT影像是腔隙性脑梗死重要的诊断依据。但对<5mm的幕上和位于脑干的病变较难发现。但对于头部CT的阴性结果,可以除外脑出血、肿瘤和大面积脑梗死,这从整体上也增加了诊断的可靠性。为此本文就我院1 997~2 0 0 3住院并经CT证实的4 2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着重研究讨论螺旋性 CT在扫描外伤性头颅时发现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的作用。方法 :对 35例外伤后 8h内在我科进行头颅 CT螺旋扫描无腔隙性梗死者 ,即在伤后 2周内行头颅 CT复查 ,并与前 CT片进行对比。结果 :复查后发现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 31例 ,阴性 4例。结论 :螺旋 CT在行外伤性头颅螺旋扫描时可早期发现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  相似文献   

15.
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缺血性中风的20%[1],具有独特的病理和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有时极不典型,症状多数轻。近年来对仅有头昏、头晕、头痛、行走不稳等临床症状,缺乏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者,有研究[2-3]提出“无体征性或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概念,近年来笔者发现此临床类型较多。本文对我院1996年5月至2013年5月收集的120例腔隙性脑梗死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现作报道。  相似文献   

16.
腔隙性脑梗死6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改存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6):2113-2114
目的:通过腔隙性脑梗死的CT表现与临床症状,体征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提高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认识,指导对该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采用螺旋CT常规(必要时薄层)扫描的病例,回顾性分析66例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CT及临床表现,有明确卒中病史的58例,无症状体检发现的8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死分布在大脑深部的位置,包括放射冠,基底节,内囊,丘脑区及脑干等。较多病例为多发性病灶,极少数病例单发且无症状,病灶发生在脑内的重要功能位置,可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CT表现低密度小于20mm的梗塞灶。结论:随着人口老龄化及CT的广泛应用,CT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常用方法,尤其是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在脑室周围病灶的检出率最高。同时认为,弥漫性脑深穿支动脉硬化闭塞产生的微栓塞累及病变血管直径为100μm~200μm是产生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及脑干的缺血性微梗死,因脑组织缺血、坏死、液化并由吞噬细胞移走而形成腔隙。约占脑梗死的20%。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脑CT和MRI在神经科的应用,使该病的临床诊断率大大提高,同时亦有许多其他疾病被误诊为腔隙性脑梗死。现对自1996年以来,我院首诊为腔隙性脑梗死、后因治疗无效,进一步检查或转上级医院被临床否认的43例病人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8.
腔隙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宁莉 《中原医刊》2005,32(10):30-30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CL)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L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0例患者中高血压病41例(82%),高脂血症17例(34%),高粘血症20例(40%),糖尿病12例(24%)。常见临床类型为单纯运动性偏瘫22例,单纯感觉性卒中10例,无症状腔隙性梗塞6例,共济失调性卒中5例,腔隙状态5例,CT漏诊2例,后经MRI检查确诊。病灶部位主要在基底节区22例,内囊6例,丘脑区4例。结论高血压是LCI的直接原因,腔隙病灶主要位于基底节;腔隙状态的预后差,MRI对脑干、小脑及Φ<5mm或发病24h内的病灶优于CT。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发病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50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50例患者中,糖尿病14例,占28%,高血压25例,占50%,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颅内动脉粥硬化共11例,占22%。50例患者中,5例皮质及近皮质腔隙性脑梗死,3例皮质伴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12例基底节伴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4例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20例深部白质及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6例伴较大梗死的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高,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也是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相关性高,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前循环腔隙性脑梗死相关性高;心源性疾病可能是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之一。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干预的重点,应积极控制患者高血压和糖尿病,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再次出现脑梗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腔隙性脑梗死临床特点 ,现将我院自 1993年以来经CT证实的 84例腔隙性脑梗死病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性 68例 ,女性 16例 ,年龄 52岁~80岁 ,平均年龄 63.5岁。既往有高血压史 72例 ,糖尿病史 8例 ,其中 18例有脑梗死史 ,TIA发作史 2 6例。1.2 临床表现 就诊时血压增高者 76例 (BP2 4~ 2 6 12 .5~ 15.5kPa) ,正常 8例。症状与体征 :头昏 18例 ,肢体无力 76例 ,肢体麻木 32例 ,肢体震颤 6例 ,意识清晰、轻度瘫各 4 2例 ,言语不清 2 8例 ,构音障碍 8例 ,进食咳呛 16例 ,伴面瘫 4 4例 ,伴舌瘫 32例 ,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