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50例,随机抽查同期住院分娩的54例糖耐量正常孕妇作为对照,分析两组血浆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妊娠期糖尿病组APTT、FIB水平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PLT、P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前凝血功能检测对GDM血栓前状态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孕妇在妊娠晚期特殊生理条件下凝血指标(PLT、PT、APTT、TT、FIB、D-二聚体)发生的变化及其对分娩前后发生凝血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临床妊娠晚期孕妇83例,健康非妊娠育龄妇女50例进行凝血指标的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妊娠晚期孕妇PT、APTT检测结果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O.05),PLT、FIB、D-二聚体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PLT、PT、APTT、FIB、D-二聚体五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所以,产前检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后DIC,降低临床孕妇DI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妊娠期妇女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日本生产的Sysmex CA-50半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早期妊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值差异不显著;中期妊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值差异显著;晚期妊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差异显著.结论:了解妊娠期孕妇凝血四项的变化,对预防产妇意外、血栓形成和防止DIC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及其对临床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58例重症肺炎患者以及于我院行健康体检的58例健康的人员作为观察对象,重症肺炎患者列为重症组,健康人员列为健康组。随后根据重症肺炎患者的归转分为死亡组与生存组;根据重症肺炎患者的是否具有MODS指征将其分为MODS组与非MODS组。对所有观察对象予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以及血小板计数(PLT)检测,通过对比不同组别之间的指标差异来分析出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情况及对临床的参考价值。结果:经检测,重症组的APTT、PT以及TT的时间均明显比健康组长(P0.05),其FIB与PLT水平则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MODS组的APTT、PT以及TT的时间均显著长于非MODS组(P0.05),其PLT与FIB水平则明显低于非MODS组(P0.05);死亡组的APT、PT以及TT显著长于生存组(P0.05),其PLT与FIB则明显低于生存组(P0.05)。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紊乱,对其开展凝血功能变化监测可以有效的评估疾病严重程度以及致死风险。  相似文献   

5.
宋秋云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8):117-118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15例肝病患者与6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测定。结果:急性肝炎组TT、PT、APTT、FIB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而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的TT、PT、APTT、FIB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功能的检测可用于评价肝脏的受损程度、评估肝脏储备功能,辅助监测肝病患者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其肝功能分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其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测定68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并与40例非肝硬化正常体检者(对照组)的PT、APTT、FIB、TT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比较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的PT、APTT、FIB、TT差异。结果肝硬化组较对照组PT、APTT、TT均有明显延长,FIB有显著下降(P均<0.01);根据肝硬化Child-Pugh分级A→B→C顺序,PT、APTT、TT逐渐延长,FIB值逐渐下降,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程度与凝血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凝血障碍愈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正常成年妇女与妊娠晚期妇女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的变化。方法:采用北京赛科希德SF-8100全自动凝血测试仪检测150例正常成年女性和212例妊娠晚期妇女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来了解妊娠晚期妇女在将要临产时凝血酶原(PT)、部分凝血活酶(APTT)、凝血酶(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结果:APTT、TT的时间与正常组比较有下降的倾向,无统计学意义(P0.05)。PT时间明显缩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FIB及D-二聚体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也有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8.
哮喘血瘀证的凝血功能状态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哮喘病人的凝血功能状态,探讨活血化瘀在中医治疗哮喘中的意义.方法:检测40例哮喘病人的凝血四项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哮喘组病人的APTT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FIB、P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间TT值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活血化瘀在中医治疗哮喘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其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测定68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并与40例非肝硬化正常体检者(对照组)的PT、APTT、FIB、TT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比较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的PT、APTT、FIB、TT差异。结果:肝硬化组较对照组PT、APTT、TT均有明显延长,FIB有显著下降,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根据肝硬化Child-Pugh分级A→B→C顺序,PT、APTT、TT逐渐延长,FIB值逐渐下降,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程度与凝血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凝血障碍愈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被蝮蛇咬伤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53例被蝮毒蛇咬伤患者,在被毒蛇咬伤后就诊未治疗前,采集静脉血检测D二聚体(DD)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血小板计数(Plt)等,并与23例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蝮蛇咬伤组PT、APTT、TT、D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及FIB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被蝮蛇咬伤后,检测患者DD及常规凝血指标,可了解患者的凝血状况,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哮喘病人的凝血功能状态,探讨活血化瘀在中医治疗哮喘中的意义。方法:检测40例哮喘病人的凝血4项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并与正常人比较。结果:哮喘组病人的APTT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FIB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P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组间TT值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活血化瘀在中医治疗哮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凝血功能检测对烧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烧伤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检测结果为标准,其中25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视为试验组,余下39例视为对照组,另选取30名健康体检者视为正常组,对凝血功能以及下肢深静脉血管进行超声检测,对诱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组在PT、APTT、TT等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LT、FIB、D-D的比较中,试验组PLT水平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正常组,FIB、D-D水平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中,PLT、FIB、D-D是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PLT、FIB、D-D是烧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加强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可以为烧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防治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检测265例待产妇女中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血浆纤维蛋白(FIB)水平,并与185例健康体检的非妊娠期育龄妇女进行对照。结果待产妇女的PT、APTT、TT均较正常非妊娠期育龄妇女明显缩短(P均<0.01),FIB水平较非妊娠妇女明显增高(P<0.01)。结论待产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临产前进行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对于预防产科并发症、保证母子平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危重病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及骨髓象变化对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06-12~2010-03收入我院ICU的危重病患者,通过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计数(PLT)分为凝血功能正常组和凝血功能异常组,追踪其预后情况判断凝血功能障碍与病情严重度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其中有45例患者在入ICU后进行骨髓穿刺涂片检查.结果:PLT减少组及PT和APTT均异常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其结果正常的对照组(P<0.05); PT异常组、APTT异常组分别与其结果正常的对照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计数下降组和APTT、PT均异常组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PLT正常组和APTT、PT均正常组(P<0.05).危重病患者骨髓象显示存活组巨核细胞数高于死亡组(P<0.05),同时发现存活组杆状核、分叶核粒细胞和浆细胞数高于死亡组,而淋巴细胞数死亡组显著高于存活组.结论:与凝血功能相关主要指标的异常和骨髓象变化对判断危重病患者的预后及评估病情严重度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其肝功能分级的关系,为临床病情及预后的判断提供进一步的指导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2月—2009年12月乙肝肝硬化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立为肝硬化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2例,B级25例,C级13例。选择同期入院的正常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全部入选对象均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1.7mL,注入浓度为109mmol/L枸椽酸钠0.3mL抗凝,3 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后应用日本sysmex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指标PT、APTT、TT均较高,而肝硬化组FIB较低,两组各项凝血指标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级APTT、TT、FIB均高于B级,PT低于B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级APTT、TT、PT均低于C级,FIB高于C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PT、TT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而FIB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肝硬化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异常,且其凝血功能变化与肝功能分级关系密切,凝血四项检测对判断肝硬化的病情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其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测定68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并与40例非肝硬化正常体检者(对照组)的PT、APTT、FIB、TT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比较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的PT、APTT、FIB、TT差异。结果肝硬化组较对照组PT、APTT、TT均有明显延长,FIB有显著下降(P均〈0.01);根据肝硬化Child-Pugh分级A→B→C顺序,PT、APTT、TT逐渐延长,FIB值逐渐下降,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程度与凝血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凝血障碍愈明显。  相似文献   

17.
检测对比292例肝病患者和80例健康对照者的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指出肝病各组PT、APTT、TT、D-D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Fib、PLT水平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通过PT、APTT、TT、Fib、D-D及PLT的检测了解肝病患者不同病程时期的凝血功能状况,对评价肝脏的受损程度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庆元 《新中医》2015,47(2):110-111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创伤弧菌脓毒症患者凝血机制的影响。方法:将40例创伤弧茵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对2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BP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DIC发生率5%,对照组为3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BPC水平明显上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BPC、MPV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PT、TT、APTT明显减少,FIB明显增多,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TT、APlT、FIB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有效改善创伤弧菌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及高凝状态,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加味凉隔散对脓毒症患者血小板活化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8例无凝血功能障碍的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西医常规综合治疗,29例)与B组(西医常规综合治疗+加味凉隔散鼻饲,29例),健康志愿者10例为对照组C组,分别检测C组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表达和A、B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CD63的表达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计数情况,并进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及患者28天生存率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入院当天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CD63表达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患者治疗后CD62P,CD63均显著降低,且B组降幅更为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T、TT、APTT均缩短,FIB和PLT均升高,且B组较A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两组患者28天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味凉隔散有抑制脓毒症患者血小板活化及改善凝血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药改善介入治疗肝癌患者凝血纤溶紊乱功能的情况。方法:给予介入治疗的2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中药治疗,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P-选择素(Ps)、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和检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水平,并与单纯介入治疗的2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和10例健康组比较。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PT、APTT、TT和FIB水平均有好转(P<0.01或P<0.05),对照组PT、APTT、TT和FIB水平均无好转(P>0.05);治疗后与健康组比较,治疗组患者PT、APTT、TT和FIB水平已经达到正常组的平均水平(P>0.05),对照组PT、APTT、TT和FIB水平均未达到正常组的平均水平(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Ps、vWF、uPA和PAI水平均有好转(P<0.05),对照组uPA水平有好转(P<0.01);治疗后与健康组比较,治疗组患者Ps、vWF和PAI水平已经达到正常组的平均水平(P>0.05),对照组Ps、vWF、uPA和PAI水平均未达到正常组的平均水平(P<0.01或P<0.05)。结论:中药可改善介入治疗HCC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紊乱,预防血栓形成,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