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远征  王雅青  许娜 《针灸临床杂志》2012,28(7):61-64,F0003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对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HIF-1α及其靶基因HO-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术(2VO)制造慢性脑缺血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及手术组,手术组包括尼莫地平组、头穴丛刺组、模型组,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及免疫组化观察额叶皮层、海马病理变化和HIF-1α及其靶基因HO-1的表达.结果:治疗4周后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与模型组相比,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平台所在象限游泳路程明显延长(JP<0.05),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中HIF-1α及HO-1阳性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增多(P<0.05),假手术组几乎不表达.结论:头穴丛刺可能通过影响HIF-1α及其靶基因HO-1的表达达到神经保护作用,减轻神经细胞损伤,从而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对慢性酒精中毒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及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酒精灌胃的方法,建立慢性酒精性中毒大鼠的模型,运用Morris圆形水迷宫、免疫组化等方法及手段,观察头穴丛刺对慢性酒精中毒性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TH表达的影响。结果:头穴组大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明显缩短(P〈0.05);免疫组化检测头穴组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可能通过促进TH表达,从而改善慢性酒精中毒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及VEGF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取国内改进的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备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制备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3组:缺血组、头穴丛刺组、尼莫地平组.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大鼠额叶皮层和海马区的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检查VEGF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与缺血组大鼠比较,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大鼠额叶皮层和海马区VEGF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5).结论:头穴丛刺法能上调VEGF在慢性脑缺血大鼠中的表达,减轻大鼠的缺血缺氧情况,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状况.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头穴丛刺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区β-APP的表达影响。方法:将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头穴丛刺组,每组12只。模型组、头穴丛刺组采用双侧海马内注射Aβ 1 – 42诱导AD模型。造模成功后第7天开始干预,头穴丛刺组选取百会穴及百会穴左侧旁开1mm处、百会穴右侧旁开1mm进行针刺干预,1次/d,留针30min,连续干预14d。应用Morris水迷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大鼠行为学测试;干预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区β-APP蛋白表达;干预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海马区β-APP mRNA表达。结果:治疗前和干预14d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潜伏期均显著延长(P<0.01),穿台次数均显著减少(P<0.01)。干预14d后,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组大鼠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穿台次数明显增加(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区β-APP蛋白表达和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组大鼠海马区β-APP蛋白表达和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头穴丛刺针刺法能有效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控海马区β-APP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头穴丛刺组。各组随机分成6 h、1 d、2 d、3 d共5个时间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AQP4蛋白表达变化及头穴丛刺法治疗对它们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组损伤侧脑组织AQP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头穴丛刺法能够调节AQP4的表达,减轻由于再灌注损伤导致的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强,从而减轻脑水肿,在脑缺血再灌注早期起到挽救和保护受损神经元、改善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波  邹伟  孔妍 《中医药信息》2013,30(1):78-82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结合环境刺激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7日龄Wistar大鼠通过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吸入8%的氮氧混合气体2h,制成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造模组(B)、头穴丛刺组(C)、环境刺激组(D)、头穴丛刺加环境刺激组(E).治疗14天和21天后采用水迷宫实验检测学习和记忆能力.结果: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A组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14天和21天各治疗组C、D、E组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头穴丛刺结合环境刺激可改善HIBD后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缺血大鼠皮质神经元突触结构的变化并试图探讨大鼠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可塑性的物质基础及其发生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制作脑缺血模型,运用神经功能评分及电子显微镜摄像技术观察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头穴丛刺组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善,皮质神经元突触的结构、突触活性区长度、突触致密物质厚度的改变.结果:模型组突触结构模糊、线粒体肿胀、突触数目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减少;头穴丛刺法组突触结构较清晰、结构相对完整突触数目与模型组比较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8.
萨仁  李长君  蔡海鑫 《陕西中医》2019,(11):1622-1626
目的:分析头穴丛刺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观察头穴丛刺对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5例。全部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脑内科常规治疗及基础疾病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给予研究组头穴丛刺治疗,以5d为1个治疗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疗程结束时评估并对比两组患者疗效,治疗期间记录不良反应。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血清HIF-1α水平变化情况,同时使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两个指标分别评价患者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2.73%)高于对照组(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ADL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研究组升高/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研究组血清HIF-1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降低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针刺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头穴丛刺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疗效确切,较常规针刺更利于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患者血清HIF-1α表达降低,且针刺期间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9.
樊竹  孟木琳  邬光福  李少红  朱文增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2):181-184,后插5
目的 探讨头穴丛刺法对MCAO大鼠的突触可塑性的影响,为临床应用头穴丛刺法治疗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27只SD大鼠随机分为头穴丛刺、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将头穴丛刺组与模型组的大鼠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于造模当天起,头穴丛刺组予每日一次的头穴丛刺治疗,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不做治疗.分别在造模后1d、7d、14 d进行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法对大鼠脑梗死后FGF-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血管内栓线法制备局灶性脑梗死动物模型,模拟人类急性脑梗死损伤的病理变化。以脑梗死后大鼠FGF-2mRNA阳性细胞表达结果的记录为指标,进行术后24h、7天1、4天、21天时各组的对比观察,从而阐述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法对大鼠脑梗死后FGF-2mRNA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在脑缺血后24h模型组、康复组、针康组FGF-2mRNA表达均达到高峰,FGF-2mRNA在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中均有表达,阳性细胞胞浆呈棕黄色,主要集中在缺血灶周围、缺血侧皮质及纹状体,FGF-2mRNA表达7天后回落,两治疗组均缓慢回落,针康组在21天时间点仍有较高表达。各个时间点模型组FGF-2mRNA的表达最少,针康组表达最多,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法对实验性脑梗死大鼠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头穴丛刺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的改变,证明头穴丛刺对抑郁症的治疗作用.方法:24只3月龄健康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8只;用慢性不可预见性轻度刺激结合孤养法造模,给予模型组和针刺组14天随机不同应激刺激,之后对针刺组进行针刺治疗,选“百会”“神庭”及“四神聪”,留针20 min,每日针刺1次,连续针刺治疗14天.在实验前1天、实验的第14天、21天、28天对大鼠进行测量体重、open - field评分及糖水消耗试验.结果:造模后14天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体重、糖水消耗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造模后21天模型组大鼠体重、糖水消耗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针刺组大鼠仅体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糖水消耗量虽低于正常对照组但不明显(P>0.05);造模第28天模型组大鼠体重、垂直运动、水平运动、糖水消耗量均明显低于针刺组(P<0.05),针刺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头穴丛刺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结合孤养法制造抑郁症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改变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阐述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法对大鼠脑梗死后行为功能的影响。方法:运用血管内栓线法制备局灶性脑梗死动物模型,模拟人类急性脑梗死损伤的病理变化。以神经功能评分、平衡木、转棒、网屏测评检测为指标,进行术后24h、7天、14天、21天时各组间及组内的对比观察,从神经功能评分,行为学功能评分结果角度阐述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法对大鼠脑梗死后行为功能的影响。结果:从各组大鼠感觉、运动及神经功能比较观察,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能更好的提高脑梗死大鼠平衡、行走及抓握能力,增加患肢肌力的作用;并且能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康复,神经功能评分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法能够改善大鼠脑梗死后行为功能,为临床上进一步采用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脑梗死提供客观依据,对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针法对阿尔茨海默病所致抑郁的影响及康复疗效。方法:选取100例阿尔茨海默病至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盐酸氟西汀,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穴丛刺针法进行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2周、4周及8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AD评估量表认知分量表(ADAS-cog)进行康复效果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针法可以较好地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临床抑郁症状,其康复疗效优于单纯服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方法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和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大鼠采用改良的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2VO)制备慢性脑缺血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和头穴丛刺组(C组)和尼莫地平组(D组)。C组采用头穴丛刺法,D组行尼莫地平灌胃,A组和B组不予治疗。治疗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认知功能;光镜下观察海马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检测海马VEGF蛋白表达。结果术后8星期B、C、D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与A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与B组相比,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HE染色C组和D组变性、死亡神经细胞较B组明显减轻。免疫组化A组偶见VEGF阳性细胞表达,B、C、D组均可见VEGF蛋白表达增高,与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较B组表达升高(P<0.05)。结论头穴丛刺能够明显改善大鼠的认知功能,其可能通过上调VEGF蛋白表达,从而对慢性脑缺血后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对神经元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头穴丛刺对大鼠缺血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法对大鼠缺血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12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头针组和头穴丛刺组;头针组大鼠取病灶侧百会透曲鬓,头穴丛刺组大鼠双侧百会透曲鬓及百会穴;均进针2mm,持续捻转10min,留针2h。以免疫组化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测定微血管密度。结果:在缺血后各时间点,经头穴丛刺干预后的VEGF表达明显增强,优于头针组;在7d、14d、21d三个时间点,经头穴丛刺干预后微血管密度增多,优于头针组。结论:头穴丛刺法可以通过促使VEGF表达上调,促进微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6.
王春霞  孙远征 《针刺研究》2012,37(5):375-379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法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和海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头针抗慢性脑缺血的可能机制。方法:32只大鼠采用改良的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备慢性脑缺血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另设8只大鼠为假手术组。头穴丛刺组于术后第5周起,取"百会"和"百会"左右旁开2mm 3个穴位针刺,留针30min,每日1次,治疗4周。尼莫地平组于术后第5周起给予尼莫地平灌胃,每天1次,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认知功能;HE染色,光镜下观察海马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VEGF蛋白表达。结果:术后8周,模型组、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较假手术组明显延长(P<0.05);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与模型组相比,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变性的神经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模型组、头穴丛刺组、尼莫地平组均可见VEGF蛋白表达增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VEGF表达较模型组升高(P<0.05)。结论:头穴丛刺能够明显改善大鼠的认知功能,可能是通过上调VEGF蛋白表达,从而对慢性脑缺血后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进而促进神经元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慢性脑缺血大鼠的学习记忆及针刺对其影响进行了研究,旨在进一步讨论针刺治疗的机理,为阐明针刺治疗慢性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分次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阻塞(2VO)法制备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并观察不同组别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较正常组的学习记忆能力均下降,立即针刺组及针刺治疗组能明显改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结论:针刺可改善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海马神经元突触结构和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实验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动脉建立VD大鼠模型,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及神经递质的变化。结果:头穴丛刺能提高VD大鼠学习记忆成绩;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各组突触结构较清晰、相对完整,突触数目有所增加;突触小泡数量及活性面积增加,海马组织乙酰胆碱(Ach)含量明显增多,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含量升高。结论:头穴丛刺可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可能与减少海马神经元突触损伤和增加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法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mRNA的影响,探讨针刺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可塑性影响的机制。方法:将健康雄性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头穴透刺组(C组)、头穴丛刺组(D组)。通过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以上各组在7天、14天、28天不同时间点GAP-43mRNA变化情况。结果:头穴丛刺组脑组织GAP-43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时间窗内头穴丛刺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穴丛刺能够提高脑缺血后神经功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增加GAP-43的表达,发挥对脑组织神经细胞可塑性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采用头穴丛刺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认知功能评定(MMSE)、生活能力的评定(ADL)和疗效评定。结果:3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生活能力的评定积分明显优于治疗前,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96.8%。结论:头穴丛刺治疗血管性痴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简单、方便、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