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Journal Club这种文献讨论方式对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八年制医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对Journal Club的起源、选题、进行方式、注意环节进行了总结;对老师在采用Journal Club这种讨论方式进行八年制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地位进行了讨论。Journal Club可能是当前教学模式中弥补八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不足的合适方式,可以在医学生,特别是八年制医学生的培养中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2.
根据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和中医八年制学生特点,尝试在中医八年制班级中开展PBL教学模式并探索其教学效果。通过选择中医八年制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针对物质代谢及疾病相关授课内容,利用网络资源采取PBL教学法进行教学并结合形成性评价方式进行讨论评价,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评价PBL教学法对提高中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医八年制学生中开展PBL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摘要:在近年来学术道德失范、学术腐败等不良现象屡屡出现的形势下,加强七年制医学生科研道德教育尤显紧迫和必要。文章在分析影响七年制医学生科研道德素质的主客观因素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从促进学生科研道德规范内化、加强导师培训、开设科研学术规范教育课程、健全科研道德审查和惩戒制度、营造诚信的学术环境五方面,探讨了加强七年制医学生科研道德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张震,男,1928年11月生,云南昆明市人,中共党员,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创始人,中西医结合资深研究员、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历:外语、专科,西医、6年制大学本科;中医、卫生部主办3年制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毕业。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已60年。1959年受国家卫生部颁发之学习祖国医学成绩优异奖及发扬祖国医药遗产银质奖章,毕业论文《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西医院校八年制医学生中医临床实习效果。方法以调查问卷形式从教学内容、教师素养以及八年制医学生学生专业兴趣三方面对中医临床实习效果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教学内容、教师素养及学生专业兴趣均与教学效果有关。临床带教中应以中医四诊方法为重点,重视中医药知识在八年制学生临床工作中的实用性,提高教师素养,培养学生学习中医药的兴趣。结论从西医院校中医教学实际需求出发,提高西医院校中医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八年制教育对临床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标准化病人(SP)的应用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在外科临床的教学中应用有限.本文综述了SP在泌尿外科教学中的优势,并从实际教学条件出发,从招募、纳入标准及训练目标、具体培训方案等几个方面,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在泌尿外科八年制教学中SP的培训方法及运用.  相似文献   

7.
钱海凌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  胡小莲 《北京中医》2007,26(9):570-572
吾师钱海凌系广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0余载学验俱丰。现将钱师辨治高血压病的独到见解及经验介绍如下。1高血压病的基本病机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  相似文献   

8.
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专业学生临床能力的关键。《伤寒论》是培养中医学生建立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课程。中医八年制较传统的中医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而言,培养时间大大缩短、教学要求高。为进一步提高中医八年制学员的临床思维能力,我们在《伤寒论》的教学过程中,分别在理论授课、临床实践中采用了PBL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良好。现介绍自己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体会,以供同行参考交流。  相似文献   

9.
医学人才培养是整个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起点和基础,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完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我国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文件精神及我院接收七、八年制医学实习生的自身特点和教学要求,因材施教,对个性化教学工作的实施和效果进行归纳总结,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科研思维培养等方面深入研究并实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理论联系临床。通过个性化创新式临床带教,促进医学人才培养改革,为我国培养现代合格临床医学人才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面对越来越多医院承担培养临床七年制学生的趋势,医院应从医学生本身出发,从基础知识、临床思维、科研能力和医德医风等方面对临床七年制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探索临床医学专业实行以老带新的“传-帮-带”研究生导师团队负责制培养模式,旨在有效地弥补中青年研究生导师阅历不足,教学、科研经验欠缺,改进高年资研究生导师医、教、研思维僵化的弊端,达到以教促学,教学相长的双赢目的,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高级层次,医学研究生作为其中一类独特的群体,以培养较高科研素养和临床技能的高端临床医师为培养目标,随着"双轨合一"培养模式的广泛开展,医学研究生教育的不足日益显现。O2O教学理念是借鉴美国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使线下商品或服务与线上相结合的商业模式,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2019年—2020年本研究在中医外科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基于O2O理念培养医学研究生多元化智能,结合中医外科学研究生的临床教学对教学方案进行重新设计、实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2012级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评价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后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2012级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培养方案及培养模式满意度均较高,尤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后,2012级研究生在临床技能操作和学术研究方面较2011级研究生有所提高.提示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级、2012级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培养方案满意度较好,下一步应就培养方案的具体目标、导师理念的更新、临床技能与科研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4.
我国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了适应大健康时代对中医药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笔者导师团队通过在中医药院校统一教育模式下,结合中医类本科师承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大赛、实验室开放中对学生个性化培养目标及措施的探索与实践,探讨中医药人才个性化培养的有效途径,但要培养出高素质拔尖的创新中医药人才,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及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为培养适应农村实际需求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针对初中起点五年制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时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之间的差异,深入调查和研究传统教育模式下中医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对中医药人才知识结构的新要求等;在充分了解农村中医药人才需求情况,掌握农村中医药从业人员知识结构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农村的初中起点五年制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临床教学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中医针灸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学质量。近年来,笔者在原有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基础上,探索性地在导师制的基础上增加了名老中医师承模式及CBL(Case-based learning)教学法,融入中医针灸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实践证明,师承模式结合CBL教学法,能够提高中医针灸规培医师的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并可对规培医师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这一综合教学模式可以显著提升中医针灸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医学教育模式对于医学人才培养尤为重要,美国医学教育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体系,美国典型的医学教育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医学院培养阶段、住院医师培养阶段和专科医师培养阶段.具有注重临床实践培训、重视临床科研能力培养、强调自主学习能力、重视人文素质培养以及多角度考核评价的特点.通过中美两国医学教育模...  相似文献   

18.
孙霈 《中医教育》2006,25(6):57-60
回顾了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临床教学50年的发展历程。分析、总结了50年来在临床教学方面我们的成功之处与问题所在。针对管理体制、办学方向与培养目标、七年制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中医临床专业课教材、学生的专科特色与临床特色共6个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阐述设计性中医实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设计性中医实验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认同度,为今后设计性中医实验的开展提供思路和借鉴。方法对我校2004级中医七年制8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设计性中医实验学在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团队协作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统筹全局能力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效果。结论设计性中医实验可操作性强,教学效果好,学生参与热情高,可在中医药各专业本科学生中试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如何提高针灸教学质量,培养优秀针灸人才,成为国内各高等中医药大学关注的焦点。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从医50余年,其视野独特、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临床教学中成果卓著,培养大批卓有成就的针灸专业人才。笔者从科学教育理念与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与基地建设;注重临床技能培养及应用;提高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国外交流合作方面探讨石院士中医教育学理念,将对发展当代中医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