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兔股动静脉血管束预构扩张皮瓣的成活及光镜、电镜的形态学结构改变。方法30只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10只,A组为实验组,B,C组为对照组。将各组新西兰兔股动静脉血管束移位后,A组在肉膜深面植入50ml扩张器,1周后开始注水扩张;B组仅在肉膜深面植入50ml扩张器不注水扩张;C组则单纯股动静脉血管束预构。定期对3组皮瓣取样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第57天A组扩张完成后,3组分别形成仅以预构股动静脉血管束为蒂的岛状皮瓣,原位缝合后1周观察记录3组皮瓣成活面积并取样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A组岛状皮瓣成活面积明显大于B,C组(P〈0.05)。预构术后57d,光镜观察3组血管分布密度均增高,A组密度大于B,C组;电镜观察3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胞体、胞核明显增大,胞浆内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及质膜小泡明显增多,A组较B,C组明显。结论扩张术能增加新生毛细血管密度,提高预构皮瓣微循环灌注,增大皮瓣成活面积,从而提高皮瓣移植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软骨皮瓣预制后行血管吻合游离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软骨皮瓣预制后行血管吻合游离移植的可能性,为临床提供耳鼻缺损修复新的方法。方法:将大白鼠耳中心动静脉及耳软骨植入颈部皮下,预制软骨皮瓣。分别在术后二、四周,进行血管吻合游离软骨皮瓣移植,并检查软骨成活,血管网形成及皮瓣成活情况。结果:在软骨皮瓣预制后四周进行游离移植,组织瓣成活率较高。在植入血管束周围新软骨细胞形成较多。结论:软骨皮瓣在预制四周后行血管吻合游离移植,成活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皮瓣延迟后对皮瓣预制时间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寻缩短皮瓣预制时间的新方法,作者设计了两组皮瓣预制方法进行比较,A组为皮瓣延迟实验组,B组正常皮瓣预制对照组,皮瓣预制后2周进行血管灌注检查和皮瓣移植,结果:A组皮瓣成活范围大,植入血管与原皮瓣之间的血管吻合支多;B组皮瓣成活面积小,血管网形成范围小,吻合支少,结论:皮瓣延迟后皮瓣预制时间可大大缩短,从而缩短了手术周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一种新型皮瓣——预制神经营养皮瓣,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使用40只体重在1.5kg左右的新西兰大白兔,首先制作预制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模型,在大白兔股部外侧游离出一段3~4cm长的股外侧皮神经,把神经远端切断,将神经近端旋转160°转位种植到骨盆部,用8-0尼龙线将皮神经与皮瓣筋膜层缝合固定。模型建立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只)。实验组在模型建立3周后将皮瓣游离掀起,皮瓣蒂部保留转位的皮神经,皮瓣切取后再原位缝合。对照组在模型建立3周后游离皮瓣时,蒂部切断皮神经,游离皮瓣原位植皮。手术后观察两组皮肤的红白反应、温度、颜色、有无水泡和坏死面积。对皮肤成活面积和组织学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皮瓣全部成活,皮瓣成活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皮瓣内血管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实验兔中应用预制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可行的;在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成活中神经营养血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皮瓣可在神经营养血管独自营养下成活。将皮神经转位种植后,经过3周延迟,皮神经营养血管可营养周围皮肤。临床可根据此...  相似文献   

5.
扩张术对血管束移位预构带软骨的复合组织瓣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扩张术对血束移位预构带软骨复合组织皮瓣的预构进程成活面积的影响。方法采用雄性日本大耳白兔30只,分为扩张组、硅胶膜衬垫组及正常预构组,每组10只,血管束移位后,在肉膜深面分别植入扩张囊及硅胶膜,扩张囊组1wk后开始注水50mL,2wk后再补注50mL。3wk后形成仅以预构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观察记录其成活面积,并行钼钯X线造影观察新生血管情况。结果3组动物形成的预构皮瓣成活面积经方差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预构扩张皮瓣的成活及其机制、微循环灌注量动态变化、超微结构改变。方法:选取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36只,随机分为预构扩张组(A组)、扩张器衬垫预构组(B组)及预构组(C组),每组12只。股动静脉血管束移位后,前两组分别在肉膜深面植入50?ml扩张器,预构扩张组7?d后开始注水。定期对3组皮瓣进行微循环检测,并取样进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其受体、光镜及超微结构的检测与观察。第52天扩张完成后,形成仅以预构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观察记录成活面积。结果:A组微循环灌注量明显高于B、C组(P<0.05), 皮瓣成活面积占原始皮瓣面积的百分比大于B、C组(P<0.05),VEGF、bFGF及其受体含量亦明显高于B、C组(P<0.05),血管密度加大,超微结构改变显著。结论:预构扩张皮瓣能增大皮瓣成活面积,增加皮瓣移植的安全性。VEGF、bFGF及其受体含量的增加促进预构扩张皮瓣血管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探讨腓肠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的可能性。足跟部软组织缺损11例中,慢性溃疡5例,跟骨骨髓炎2例,外伤后跟腱外露皮肤缺损4例。皮瓣面积4cm×3cm~8.0cm×9.5cm皮瓣移植后全部成活。腓肠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可靠,是足跟部软组织修复方法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胫骨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2例胫骨骨折术后皮肤坏死造成的缺损创面采用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后根据皮瓣成活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62例皮瓣全部成活,切口均一期愈合,经6~ 24个月随访,皮瓣外观、质地均满意,顺行带腓浅神经皮瓣感觉恢复良好,逆行皮瓣及岛状皮瓣2年感觉功能基本恢复.结论 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切取方便,血供可靠,不破坏肢体主干血管,可顺行转移、逆行转移修复创面,也可形成岛状皮瓣修复创面,是治疗胫骨皮肤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70例足部软组织缺损,皮瓣面积最大为18cm×30em,最小为6cm×8cm。结果本组70例经修复后66例皮瓣完全成活,术中因血管变异放弃手术2例,因血管变异改为代偿性股前内侧游离皮瓣移植且皮瓣成活l例,因误伤血管蒂皮支致皮瓣坏死1例。随访3—24个月,皮瓣外形满意,皮瓣质地柔软,厚度适中,有弹性,有排汗功能,皮瓣恢复部分浅感觉;20例皮瓣臃肿需皮瓣整形。结论股前外侧皮瓣可切取面积大,血管解剖位置较稳定,血管口径粗,血管蒂长,供皮区相对隐蔽,对外观功能影响小,是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常用的皮瓣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验研究单干型动脉化静脉皮瓣存活面积,选用家兔9只,将腹壁浅静脉端─端吻合于同名动脉,于腹壁制作不同面积原位再植皮瓣,以传统皮瓣与无血供皮瓣作对照组,术后观察4周内皮瓣外观。结果无血供组于第8d完全坏死,实验组最终全部成活,实验证明外径为0.56±0.07mm的动脉化腹壁浅静脉能营养14.0cm×5.5cm的皮瓣;既使受区为微血管网较少的腹壁或皮瓣吻合口感染,仍显示该种皮瓣之活力;皮瓣成活与否,于术后第10d确定为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前臂、小腿、足跟部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8例。皮瓣面积最小10cmx7cm,最大26cmx15cm。结果术后移植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游离皮瓣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经探查处理后成活。结论应用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四肢皮肤软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李春  杜星男 《中外医疗》2013,32(5):88-89
目的探讨骨间背皮瓣移植在虎口开大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3例不同虎口软组织缺损病例,应用前壁骨间背逆行岛状皮瓣移植修复虎口软组织缺损的疗效观察。结果 23例全部成活,有1例皮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2个月~1年,皮瓣外部看上去很好,质地良好。结论前臂骨间背逆行岛状皮瓣移位是修复虎口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孙琳琳  闫金梅 《吉林医学》2013,(34):7292-7293
目的:对10例头皮缺损的患者应用股前外侧移植术的护理进行总结。方法:对10例头皮缺损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全面对患者进行评估,术后有效解决患者疼痛,密切观察皮瓣的血液循环情况,加强对血管危象的观察和处理,预防感染,积极进行健康教育。结果:本组8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术后经过血管探查后皮瓣成活。结论:对应用股前外侧移植的头皮缺损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精心护理,从而减少影响皮瓣成活的诱发因素,促进伤口的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病人的护理。方法:术前做好心理护理,讲解手术做法风险,做好术前病人皮肤清洁,注意保护供区皮肤血管,术后密切观察皮瓣供血,及时发现处理动、静脉血管危象,术后2~4周开始主被动功能锻炼。结果:本组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12个月,皮瓣成活良好,大部分病人恢复保护性感觉。成功率100%,功能优良率95%。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对于足部及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病人,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面部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的美容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面部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26例面部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分别采用菱形皮瓣、颞侧眼轮匝肌皮瓣、鼻唇沟皮瓣、额部眶上血管束岛状皮瓣、上睑眼轮匝肌肌皮瓣、推进皮瓣、颏下血管岛状皮瓣进行创面的修复,对不同部位缺损可供选择的皮瓣及皮瓣的设计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6年,26例局部皮瓣均成活,皮肤癌患者局部无复发,外形效果满意.结论: 合理选择、设计局部皮瓣修复面部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管束植入后,预构组织瓣中移植软骨细胞酶活性的变化,探讨预构软骨皮瓣的启动时机。方法:选用24只新西兰白兔,将左耳中央动,静脉束及带软骨膜的软骨植于额顶部皮瓣下,并应用酶组织化学技术,血管墨汁灌注等实验手段,观察移植软骨细胞酶活性在移植早期的改变。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植软骨在经历细胞代谢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后,当血运重新建立时,软骨膜下出现成软骨现象。结论:血管束植入后5-6周,新生软骨细胞趋于成熟,此时可以启动预构软骨组织瓣。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足踝部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治疗足踝部组织缺损27例,缺损面积12cm×7cm-25cm ×15cm.术前、术中受区创面彻底清创,切取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术后常规三抗治疗,及时处理血管危象.结果27例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出现血管危象2例,经及时处理后皮瓣恢复血液循环1例,1例探查失败,皮瓣修薄成游离全厚皮移植全部成活.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供区隐蔽,成活率高,皮瓣质地优良,特别适合足底、足跟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以及肌腱、骨外露患者,是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成活质量。方法:选择健康家猪10只,设计真皮下血管网皮瓣40个(实验组),传统皮瓣40个(对照组),比较术后8 d家猪两侧皮瓣的成活长度和面积,通过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测比较两组皮瓣的成活质量。结果:术后8 d,实验组皮瓣成活长度均值以及成活面积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成活质量,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成活稳定,质量好,近蒂端皮瓣结果清晰,胶原纤维排列有序,两组皮瓣在术后2 d中远端即出现表皮细胞变性、坏死;实验组皮瓣中远端皮瓣存活3例,坏死35例,对照组38例中远端全部坏死。结论: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近蒂端成活质量好,中远端成活质量不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CT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设计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0例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进行皮瓣设计并指导手术操作,对照组术中采用多普勒超声辅助设计皮瓣后进行皮瓣移植。比较观察组穿支血管的术前CT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测量结果与术中实际测量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周的皮瓣成活率、皮瓣并发症发生率、供区并发症发生率及移植皮瓣区的感觉功能。结果 观察组术前CT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测量的穿支起始点直径、穿支起始点至髌骨上缘直线距离、穿支起始点至大腿外侧缘直线距离与术中实际测量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4周,观察组患者皮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移植皮瓣区的感觉功能优于对照组(均P<0.05),而两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和供区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准确了解旋股外侧动脉分支及穿支血管的解剖学特点,以此设计穿支皮瓣进行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可维持皮瓣良好血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足跟撕脱皮肤于股前外侧预制成皮瓣移植修复足跟负重区撕脱伤创面的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兰州手足外科医院急诊收住院治疗的13例足跟皮肤撕脱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足跟撕脱游离皮肤修薄成全厚皮片于股前外侧区预制成带血运皮瓣,完全成活后游离移植,修复足跟区创面。结果 13例游离移植足跟预制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18个月,足跟原有组织结构恢复,皮纹、质底、感觉均基本恢复,与健侧足跟对比无明显差异,外形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 应用足跟撕脱游离皮肤于股前外侧预制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跟区撕脱伤创面可恢复足跟特殊的组织结构,后期外形功能满意,是解决足跟脱套伤较为可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