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导师段其昌主任医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得道于温病前贤而长于时病辨治,行医四十余栽,主攻内科临床,擅长内假热证的诊治,学术见解独到,临证经验丰富,现将导师辨治气虚发热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4.
气虚发热的病机及证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气虚发热机理的认识,历代医家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对其证治也欠全面。有鉴于此,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结合临床体会就其病机、证治作一粗浅探讨。 一、对气虚发热病机的不同认识 气虚发热的成因,大都认为是劳逸不均,过度疲劳及饮食失调。但对其病机的认识颇不一致,有的认为是脾虚气陷,中焦虚寒,虚阳外越而呈热象,有的认为脾胃气虚,谷气下流而蕴为湿热,下焦防火上冲而致发热,有的认为是气虚卫外不固,外感邪气,正邪相搏而致发热,有的认为是 相似文献
5.
6.
7.
“气虚发热”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气虚发热机理的认识 ,历代医家见仁见智 ,众说纷纭 ,有鉴于此 ,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 ,现结合临证体会就其病机、证治作一粗浅探讨。1 历代医家对“气虚发热”的不同认识蒲辅周认为是脾虚气陷 ,中焦虚寒 ,虚阳外越而呈热象 ;明代赵献可、汪昂以及清代王孟英认为是气虚卫外不固 ,外感邪气 ,正邪相争而发热 ;明代龚廷贤、近代秦伯未认为是脾胃虚弱 ,化源不足 ,阴血亏虚而形成阴虚或血虚发热 ;4版《中医学基础》教材认为是气虚下陷 ,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所致。李东垣则在创脾胃内伤学说的基础上 ,提出了脾胃气陷发热说 ,并释为“阴火”。但阴火… 相似文献
9.
10.
11.
全国名老中医张炳厚以治疗疑难杂症见长,擅用大补阴丸治疗多种疾病,举凡心肾不交之不寐,肾阴虚之虚劳、水肿、淋证、脱发、耳鸣头鸣,肝肾阴虚之血精早泄,风寒湿痹之腰腿痛等等,以之加减治疗每获佳效。张先生强调,应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应用本方,临症时应掌握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灵活性,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2.
张炳厚老师在传统“肝脾(胃)合病”为指“肝脾不合证”和“肝胃不和证”的认识基础上,更详分“肝脾不合证”为“脾虚肝郁,肝脾不和”与“肝郁血虚,肝郁不和”,“肝胃不和证”为“阴虚肝郁,肝胃不和”、“肝气郁滞,肝胃不和”、“肝胃不和,偏有热象”与“肝胆湿热,肝胃不和”等,认为辨证必须细致,论治始能人微。并且强调:两脏合病,必须辨清以孰为主,即以肝为主,抑或以脾以胃为主,据此权衡用药,方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导师名老中医张琪教授从事内科疑难杂病研究多年,尤其对于血证的治疗具有真知灼见,以疗效显著闻名于杏林。笔者有幸从师侍诊,于其博大精深中觅得一鳞半爪。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前列腺炎是中青年男性易患的一种慢性疾病。病程日久,缠绵难愈,属中医“癃闭”等范畴。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该病诊治经历了辨证、辨病、经验方论治等过程,收效欠佳,通过 相似文献
17.
名老中医张瑞丰临证经验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丰辨治经验:郁证之郁、火、痰(湿)实而为标,而脏腑阴阳之虚是发病内因,或气虚(心、胆、脾为主),或阴血不足(心、肝、肾为主),虚则脏腑功能失调,终致神明紊乱而病成。治疗疏肝理气贯穿始终,或滋阴、或补阳治脏腑之虚以求本。脱疽是气虚瘀毒阴亏所致,气虚贯穿该病的全过程。寒湿侵袭所致脱疽存在气虚;肝肾阴亏、虚火灼阴形成的脱疽,也不可忽视气虚因素。补气化瘀、解毒益阴为治脱疽大法,方用活血通脉汤化裁。乳痈形成多为阳明积热所致,而肝气郁结,营养过常为阳明积热之因,治当清泻阳明、疏肝理气,方用清泻消痈汤化裁。瘿瘤为气结痰聚,理气化痰散结是其治则,消痰酊(丸)治之。附骨疽发病在于体虚骨弱,治宜补益肾气,慢性者遵此意,急性者也不可只是一派寒凉,方用张氏解毒汤加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张锡纯治疗阴虚劳热系列方剂的分析,结合张氏在方论中的阐述,认为张氏治疗阴虚劳热证有其独特的经验,对阴虚劳热的病因病机强调“劳字从火,阴虚强半”、“劳多兼瘀”;在治疗上紧紧抓住“阴虚专责重于脾”围绕“脾阴虚”这一主题组方;治疗过程中注意预防“脱症”的发生,强调凡“元气之脱,皆脱在肝”。 相似文献
19.
杨大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5):13-14
胸痹气虚血瘀证病机是阳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庞敏治疗原则为,发作期以活血化瘀为主,缓解期以益气温阳为主,应补中寓通,通中寓补,通补兼施,不可妄补、猛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