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医源性腓总神经损伤1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丰根 《浙江医学》1998,20(2):116-116
腓总神经由于其位置表浅,与腱性和骨性组织毗邻而易受损伤,其中医源性损伤亦不少见。我科1991年2月~1994年7月间治疗下肢损伤416例,其中发生医源性腓总神经损伤13例,现报道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贺文楠  刘卫祥 《中原医刊》2002,29(4):F004-F004
患者男性 ,5 1岁 ,系 1年前砸伤致左腓骨上段骨折在外院行手术内固定 ,次日即发现足背及小腿外侧麻木 ,趾不能背伸 ,手术切口感染、迁延不愈。 1年来经应用神经营养药及抗生素、清创、换药等治疗 ,神经症状无改善 ,伤口未愈合 ,有屑骨从伤口中排出。入院查 :贫血貌 ,结膜苍白 ,心肺腹未发现异常。左下肢可负重 ,跨越步态。左小腿外侧可见约 12cm手术切口瘢痕。其上两处窦道分别 3cm、1cm长。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发硬。左足背及左小腿外侧感觉消失。胫前肌、趾长伸肌、腓骨长短肌肌力 0级 ,拇长伸肌肌力Ⅲ级 ,X线 :左腓骨骨髓炎 ,中上…  相似文献   

3.
4.
腓骨颈骨折并腓总神经损伤临床不难诊断,而暂时性腓总神经麻痹症以往认识不足,且本病预后较好,未引起重视,有时诊断较困难,如延误诊治可发生足下垂,影响关节功能,近5年来我们收治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下肢石膏外固定、牵引在创伤骨科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常用于年老体弱者及儿童,如应用得好,既方便、经济又减少病人的痛苦,然而如果治疗时忽视了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将会给病人造成身心方面的痛苦,现将如何预防医源性腓总神经损伤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我们自 1996年 4月~ 2 0 0 1年 6月用中药内服和外洗治疗医源性腓总神经损伤 15例 ,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15例患者均来自外院 ,其中男 9例 ,女 6例 ;年龄最大 5 8岁 ,最小 4岁 ;病程最长 1个月 ,最短者 7天 ;损伤原因 :小夹板及纸压垫压迫 4例 ,石膏压迫 3例 ,皮肤牵引不当胶布压迫 2例 ,手术操作不慎牵拉损伤 2例 ,患肢屈曲外旋位腓骨小头压在勃朗氏架边缘钢管处损伤 1例 ,强的松龙局封失误 1例 ,止血带绑扎时间过长过紧 2例。查诊为腓总神经不完全性损伤 ,症状 :患肢踝关节及足趾不能主动背伸呈足下垂状 ,足背及小…  相似文献   

8.
9.
腓总神经嵌压综合征,是指腓总神经在胭窝至腓骨颈段,受各种因素压迫所引起的一组症状和体征。1994年以来,笔者收治9例,经保守治疗或手术松解,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中医辨证治疗腓总神经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医原性输尿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最佳治疗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合并症的发生。方法对1990至2005年18例19侧医原性输尿管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治疗方法和预后及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15例早期发现患者中13例一期修复输尿管损伤;2例先行尿流改道,3个月后行修复手术成功。3例发现晚患者,3~10个月后手术,1例行肾切除,2例行一期修复手术。12例获得随访6~24个月,10例肾积水缓解。结论医原性输尿管损伤患者一般情况较好时,无论确诊时间早晚,均可考虑一期手术修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腓总神经损伤大鼠的腓总神经中神经生长因子( NGF )-mRNA 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SD大鼠48只分模型组、假手术组、弥可保组及补阳还五汤高、中、低剂量组各8只。除假手术组大鼠外,均建立腓总神经夹伤模型,术后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分别用生理盐水灌胃,弥可保组及各剂量补阳还五汤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其中补阳还五汤高、中、低剂量组所含生药分别为25.92 mg/g、12.96 mg/g、6.48 mg/g,21 d后检测大鼠腓总神经NGF-mRNA表达情况。结果假手术组、弥可保组与补阳还五汤低、中、高剂量组NGF-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增高,分别是模型组的4.79倍、2.16倍、1.31倍、1.83倍、3.41倍;补阳还五汤中剂量及高剂量组、弥可保组NGF mRNA 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NGF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弥可保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可明显增强腓总神经损伤大鼠腓总神经中NGF-mRNA的表达,这可能是补阳还五汤可促进腓总神经损伤后的修复及再生、肢体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16眼)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患者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结果:随访3~6个月,16眼中12眼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总有效率为74.9%。有光感以上的10眼中9眼视力有提高;无光感的6眼中3眼视力有提高(P=0.118)。伤后3~7天手术12眼,术后视力有改善的10眼;伤后>7~16天手术4眼,术后视力改善的1眼,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结论: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具有视野清晰,无需开颅,侵袭性小,头面部不遗留瘢痕,并发症少等优点。手术前无光感或伤后较长时间者,也不应该放弃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医源性桡神经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31例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经验教训。方法手术治疗25例,非手术治疗6例,手术行端端鞘膜法缝合13例,束膜法缝合5例,神经移植4例,粘连松解3例,结果按朱家恺标准评价,优者24例,良者6例,可者1例。随访时间最长者10年,最短者1年。;结论熟知桡神经和肱骨干及桡骨小头的密切解剖关系和细致的手术操作加强医生的责任心,医源性桡神经损伤是安全可以避免的。手术应尽量进行,不能考虑骨折愈合与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对1998~2003年收治的41例医源性桡神经损伤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21例,行神经内外松解术者12例,直接缝合者8例,手术无效的4例行肌腱移位术。结果:经6个月~5年的随访,非手术治疗组痊愈20例,好转1例。神经内外松解者中,痊愈8例,好转2例,无效2例。直接缝合组痊愈6例,无效2例。结论: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主要原因为:局部解剖不熟悉,技术操作不规范。杜绝上述原因,桡神经损伤是可以避免的;桡神经损伤后如果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其预后多良好。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面神经损伤导致的面瘫等临床表现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诸多的不良影响.颅脑创伤和医源性损伤是造成面神经损伤的主要因素,外伤性面神经损伤研究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热点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面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微环境的营造,医源性面神经损伤的减少,临床检查手段的完善,手术治疗的时机,指征、入路和方法规范等.本文就这些热点问题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壳寡糖(COSs)对兔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对32只健康成年兔行腓总神经夹伤术。再分为4组:COSs高、低剂量组(剂量3mg/kg及1.5mg/kg),弥可保组(阳性对照,剂量30μg/kg),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双蒸水),均耳缘静脉给药6周,行Meyer's改良神经三色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COSs高、低剂量组再生髓鞘数目显著优于空白对照组(P<0.01)。超微结构观察显示COSs高、低剂量组再生神经的髓鞘形态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变性纤维数少于空白对照组。结论:COSs能促进兔腓总神经夹伤后的再生。  相似文献   

18.
兔坐骨神经实验性电损伤后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学拥  陈璧 《医学争鸣》1999,20(5):445-447
目的:观察在不同损伤电压情况下,神经轴突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在兔梨状肌以远分别用50,75,200V交流电损伤3cm坐骨神经,然后在1wk,2wk,1mo,3mo时切取神经组织标本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神经纤维超微结构变化。结果:50V损伤组2wk时形态改变轻微,1mo时神经结构恢复正常。75V损伤组2wk时神经纤维损伤程度加重,1mo时可见有新生纤维,3mo时变性纤维数目减少,新生纤维结构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腓总神经损伤后的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8例各种原因引起的腓总神经损伤的患者的治疗方法与效果进行总结分析,其中刀伤8例,玻璃割伤4例,车祸及砸伤5例,医源性损伤1例.均于伤后半小时~六个月内做神经探查并行相关治疗.结果18例均获得6月~8年随访,术后效果评定按运动分级法评定优M4以上;良M3;可M2;差M1或M0;18例中优良占16例,占89%;可2例.结论对腓总神经损伤者,确诊后应尽快手术探查,行神经吻合、松解等,可获得满意疗效.对不可逆损伤在半年以上者,应行肌腱移位重建以恢复行走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腮腺咬肌区外伤性面神经损伤一期端端吻合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腮腺咬肌区外伤性面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一期面神经端端吻合手术。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病因、治疗措施、面神经恢复、并发症等。所有病人至少随访624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期愈合。6例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至Ⅰ度,13例患者恢复至Ⅱ度,3例患者恢复至Ⅲ度。结论:腮腺咬肌区面神经损伤后,早期并准确的进行一期端端吻合手术治疗,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