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肝硬变的特点 .[方法 ]检测 2 2 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肝硬变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乙型肝炎病毒DNA .[结果 ]乙型肝炎e抗原缺失者 148例 ,占 6 7% ,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者 72例 ,占32 % .乙型肝炎e抗原缺失者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率为 5 9% (77例 ) ,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者为 40 % (5 3例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感染模式出现率最高 ,为 38% .[结论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肝硬变化患者e抗原缺失者居多 ,且病毒复制明显 .  相似文献   

2.
HBeAg、HBeAb双阳性患者血清中病毒前C区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和e抗体双阳性患者血清中病毒前C区基因的变异情况。方法 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方法检测乙肝病毒免疫标志物 ,对HBeAg、HBeAb双阳性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其血清中HBVDNA前C区基因 ,然后对阳性样品的PCR产物直接标记测序 ,并和Genbank中登录的代表株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 5例HBeAg、HBeAb双阳性患者中有1 1例HBVDNA阳性 ,序列分析显示所有阳性血清中病毒前C区基因均发生了变异 ,其中有 4例存在A1 896变异。结论 在HBeAg和HBeAb血清学转换过程中 ,均伴有HBV前C区基因变异 ,A1 896变异的产生主要在HBeAb产生过程中或产生以后。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的突变株较野生型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较高的肝硬化发生率,也更易演变为肝细胞癌。目前美国FDA已批准了5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药物:干扰素α、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拉米夫定使用安全,口服疗效好,但长期治疗后多数病人产生耐拉米夫定(Lam-R)突变株,而且拉米夫定停药后复发率高,故对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性突变株引起的肝炎疗效较差。阿德福韦酯对野生型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性乙型肝炎均有效,耐药发生率很低。派罗欣虽然每周只需给1次,但其副作用和干扰素α相似。药物经济学研究表明,用药治疗组较不用药组病人的费用-效益比更佳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肝患者e抗原血清转换与HBV基因变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慢性乙肝患者e抗原血清转换中HBV -DNA前C基因及C基因启动子变异的关系。方法 :HBV -DNA阳性且e抗原 /或e抗体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 30例 ,以PCR结合微板核酸杂交 -ELISA方法检测乙肝病毒前C基因 (nt 1896、nt 1899)及其基本核心启动子 (BCP ,nt 176 2、nt 176 4)变异。结果 :不论前C基因还是BCP变异 ,均与e抗原血清转换相关 (P <0 .0 5 ) ;不论e抗体阳性组还是e抗原阳性组 ,BCP变异均高于前C基因变异 (P <0 .0 5 ) ,但二者均不相关 (P >0 .0 5 )。结论 :乙肝病毒C基因启动子与前C基因的变异是随机的 ,都可下调HBeAg的表达 ,前者更易于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5.
表 1 干扰素和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比较干扰素拉米夫定给药途径注射口服疗程 4个月≥ 1年耐受性不易耐受耐受HBeAg阴转 3 3 % 3 2 %~ 3 3 %HBeAg血清学转换 18%~ 2 0 % 16%~ 2 0 %ALT复常限于对HBeAg应答者 >40 %治疗后HBsAg阴转 9年以上 80 %待定组织学改善限于对HBeAg应答者 >5 0 %延迟纤维化未证实 2 0 %病毒耐药无 1年内 1 5%~30 %自然过程减少病死率、失代偿和肝癌待定有前C区变异的乙型肝炎有限的应答 >60 %有应答适应证范围窄广表 2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干扰素拉米夫定HBV…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X区和前C区热点变异对干扰素(IFN)治疗的影响。方法:采用半套式聚合酶链反应(HN-PCR.)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形态(RFLP)技术检测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治疗前病毒核苷酸序列的突变。结果:A^1896变异株不影响治疗结束时应答率,6/8例T^1762-A^1764变异株感染者为应答者。停药后12mo时,l例T^1762-A^1764变异株感染者由无应答者变为应答者:在复发者中,既有T^1762-A^1764变异株感染者,又有A^1896变异株感染者,或两者同时存在。结论:T^1762-A^1764变异者近期疗效好,而A^1896变异者不影响近期疗效;T^1762-A^1764变异者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C基因突变株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者前C/C区基因变异热点的突变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巢式PCR方法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技术检测 117例HBV感染者血清HBV前C区终 2 8和C区L97突变株。结果 :急性乙型肝炎、慢性HBV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终 2 8检出率分别为 15 .3% (2 / 13)、9 1% (1/ 11)、2 5 0 % (9/ 36 )、75 0 % (12 / 16 )、5 0 0 % (5 / 10 )、4 8.3% (15 / 31) ;L97突变株检出率分别为 2 3 1% (3/ 13)、2 7.3% (3/ 11)、5 0 0 % (18/ 36 )、6 8.8% (11/ 16 )、70 0 % (7/ 10 )、71 0 % (2 2 / 31)。HBV感染者终2 8和L97突变株并存 32例。L97点突变和终 2 8点突变之间存在关联性 (χ2 =9.2 5 ,P <0 .0 1)。结论 :急性乙型肝炎和无症状HBV携带者突变株检出率明显低于活动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重型肝炎。C基因的热点变异与病情的严重性相关。C区易变区的突变病毒前C区终止密码形成的机会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与临床指标变化特点,提出干扰素疗效预测的相关指标。方法:对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94例,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分组;对行肝活检的42例按炎症程度分组,观察其对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的影响,并了解转阴时间,以提出最佳抗病毒方案。结果;(1)随着ALT、肝组织炎症程度增加,HBeAg、HBV—DNA转阴率增加。(2)在HBV—DNA转阴的患者中,治疗3个月时38例(84.4%)转阴,6个月时44例(97.8%)转阴。(3)在干扰索治疗中,已HBeAg血清转阴的5例HBV-1896前c区变异株患者,4例已HBV—DNA转阴的病情复发,1例始终无效。结论:治疗前ALT水平肝组织炎症程度高的对干扰素反应好,对治疗6个月无效者,建议停药;治疗前存在HBV一1896前C区变异株可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HBV基因型B/adw2型的慢性HBV感染儿童不同血清HBeAg状态下HBV C区启动子基因的变异.方法:选择HBV基因型为B型/血清型adw2的慢性HBV感染儿童64例,按血清HBeAg不同状态分为血清e抗体阳性组(n=34)和e抗原阳性组(n=30)2组,以HBV DNA为模板行PCR反应扩增S区序列(确定HBV基因型)及C区启动子(CP)基因片断,CP基因片断经胶回收纯化后,应用T-A克隆技术构建重组质粒pGEM-CP,经蓝白斑筛选,阳性克隆以凝胶电泳、双酶切及PCR验证后将鉴定正确的克隆测序,将测序结果与Entrez database中血清亚型及基因型相同的HBV序列相比较并进行分析.结果:S区基因测序结果证实64例儿童感染的HBV基因型均为B型/血清型adw2.CP基因测序结果证实2组均有CP基因变异,血清e抗体阳性组CP变异率(29.41%)高于e抗原阳性组(6.67%)(P<0.05).e抗体阳性组有4个变异热点,而e抗原阳性组无变异热点.结论:慢性乙肝病毒B亚型感染儿童存在CP基因变异,且可能与e抗原血清转换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膜蛋白基因(env)的准种与变异特点.方法采用巢式PCR方法对5例艾滋病患者血浆HIV-1env基因C2~V3区进行PCR扩增,产物经纯化后克隆至pMD-18T载体中,每例患者分别挑取5~8个克隆,共34株,完成阳性克隆的鉴定、抽提纯化和测序,将获得的DNA序列及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并计算其氨基酸同源替换率(ds)与非同源替换率(dn)的比值.结果同一患者体内HIV准种株平均为83.5%,各克隆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在88%~99%之间;不同患者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在75%~91%;34株序列的V3区平均变异频率明显高于C2~C3区(P<O.05);而V3区和C2~C3区的ds/dn比值均>1.结论艾滋病患者体内有大量HIV准种存在,基因的变异在V3区发生较频繁,免疫选择压力在该区变异中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慢性乙肝患者乙肝病毒(HBV)前C区突变情况。方法 用多聚酶链反应(PCR)结合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M0(野毒株)、M1(1898位变异株)、M2(1898/1901位变异株)对165例慢性乙肝患者前C区突变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其中12例HBsAg(+),HBeAg(+),抗HBe(-),抗HBc(+)患者,HBVDNA阳性率为100%,突变株检出率为8.3%。153例HBsAg(+),HBeAg(-),抗HBe(+),抗HBc(+)患者,HBVDNA总阳性率为16.3%,突变株总检出率为84%。结论 前C基因突变株主要存在于抗HBe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体内,PCR结合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技术,操作简便快捷,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HBV)C基因启动子 (CP)和前C基因变异对HBeAg含量和HBVDNA定量及肝炎病情的影响。方法 通过DNA扩增、基因序列分析检测 75例慢性乙肝、 14例慢性重型乙肝和 34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清HBVCP和前C基因序列 ,通过微粒子发光法定量检测血清中HBeAg的含量 ,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HBVDNA含量。结果  (1)中度和重度慢性乙型肝炎 (CH)患者CP双变异 (nt176 2A→T和 176 4G→A)的发生率同轻度CH组比较显著升高 (分别为 6 1 3%和 6 1 1%VS 2 3 1% ) ;肝硬化组患者CP双变异发生率同CH组比较显著升高(76 5 %VS 4 8 0 % )。前C基因终止变异 (nt1896G→A)在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发生率显著升高 (71 4 % )。 (2 )双变异组和终止变异组患者HBeAg含量均显著下降 ,但后者下降更明显。双变异组的HBeAb阳性率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但终止变异组的HBeAb阳性率同双变异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终止变异联合双变异组的HBeAg含量及HBeAb阳性率同终止变异组相似。 (3)双变异组和对照组患者HBVDNA含量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CP双变异和前C基因终止变异均影响HBeAg表达 ,但后者影响更大 ;在对病情影响上 ,前者与肝硬化发病有关 ,后者则与重型乙肝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3.
Detectionofpre-CregionmutantsofhepatitisBvirusfromHBeAgnegativepatientsinXi'anareaofChinaHanJie(韩捷);YanYan(阎岩);DingZhenruo(丁振...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HBV前C区基因突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单链构象多态分析(SSCP)银染技术检测了32例HBV 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前C区基因变异。结果表明有前C区基因突变株感染者8例,突变株感染者检出率为25.0%;突变株的检出率以慢性乙肝重度最高,其次是慢性乙肝中度、轻度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最低;抗-HBe阳性患者前C区突变株检出率高于HBeAg阳性患者。提示HBV前C区突变与病情轻重及e系统血清标志有关。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缺失变异对病毒抗原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启动子(CP)20/21bp部分缺失(nt1748/1747至nt1767)及同时存在的A1896点变异对病毒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前期构建的HBV全基因的重组载体转染HepG2细胞后,对病毒抗原进行ELISA检测及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变异株分泌到细胞外的HBsAg,HBeAg及细胞内的HBcAg表达量较野毒株均明显减少。结论:HBV CP20/21bp部分缺失株及同时存在的A1896点变异株的病毒抗原表达较野毒株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启动子(CP)20/21bp部分缺失(nt1748/1747至nt1767)及同时存在的A1896点变异对病毒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前期构建的HBV全基因的重组载体转染HepG2细胞后,对病毒抗原进行ELISA检测及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变异株分泌到细胞外的HBsAg、HBeAg及细胞内的HBcAg表达量较野毒株均明显减少。结论HBVCP20/21bp部分缺失株及同时存在的A1896点变异株的病毒抗原表达较野毒株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前核心区(precore,PC)和基本核心启动子(basalcore promoter,BCP)变异特点以及变异株血清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乙肝病毒脱氧核酸(HBV-D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集138例慢性HBV感染者清晨空腹血,以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eAg、HBsAg,并同时采用磁珠法检测HBV-DNA,应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C/BCP区基因突变。结果 101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中,HBeAg阴性组PC、BCP、PC+BCP变异率高于HBeAg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服用核苷类药物一年以上组PC、BCP、PC+BCP检出率要高于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HBV感染者组(P0.05)。HBeAg阴性HBV感染患者其PC、BCP和PC+BCP的变异率随着病程的增加而增加(P0.01)。PC、BCP和PC+BCP变异株组与野生株比较,慢性HBV感染者HBeAg含量减少(P0.05),DNA复制活跃、HBsAg含量增加(P0.01)。结论变异的发生使HBeAg阴性的慢性HBV感染患者越来越多,服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和长的疾病病程可能是变异相关因素。对于HBeAg阴转的慢性HBV感染患者观察DNA、HBsAg含量,可了解体内病毒是否确实已被免疫清除。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HBVBCP)变异对HBeAg表达及病情的影响。方法: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ELISA检测显示技术,对176例HBV慢性感染者血清进行检测HBVBCP区核苷酸(nt)1762碱基A→T和1764G→A联合突变。采用ELISA检测技术,检测患者血清HBV标志物。结果:在176例HBV慢性感染者中检出HBVBCP区T1762A1764G变异者73例,HBVBCP变异的阳性率为41.5%,HBVBCP变异在HBeAg阴性病例的阳性率为49.4%,显著高于HBeAg阳性病例的阳性率33.3%。HBVBCP双变异在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组,肝炎肝硬化组,慢性重症肝炎组和原发性肝癌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8.0%、31.4%、34.2%、39.4%、60.0%和70.0%。各型肝病与HBVBCP变异的阳性或阴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组病例HBVBCP变异的阳性率为41.5%,变异可引起HBV感染者的HBeAg阴转。HBVBCP变异与HBV慢性感染的临床类型呈正相关,随着病情加重,BCP变异的阳性率有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9.
王永忠 《现代实用医学》2002,14(12):641-642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前C区A83位点突变情况及其与HBeAg表达的关系。方法:对122例乙型病毒感染者采用Amplification refactory mutations system(ARMS)方法进行检测,扩增前C区基因片段经过酶联反应显色。结果:在HBeAg阳性的54例患者血清中检测出5例A83位点突变,占9.3%,在HBeAg阴性的68例患者血清检测出48例A83位点突变,占70.6%。15例急性乙型肝炎(AH)患者未检测到A83位点突变,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检测到26例A83位点突变(35.6%),29例乙肝肝硬化患者(HLC)中有19例A83位点突变(65.5%),8例乙肝肝癌患者(HCC)均有A83位点突变(100%)。结论:HBeAg阴性患者A83位点突变率高于HBeAg阳性患者,前C区A83位点突变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的慢性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lamivudine treatment in both precore mutant and wild type of chronic hepatitis B (CHB) patients. The study was done on sixty CHB patients of both sexes seeking treatment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and admitted patients of Mymensingh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A included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ith raised ALT (> 80 u/l ) with HBeAg positivity, and group B included precore mutant variety of CHB patients with raised ALT (> 80 u/l) with HBeAg negativity. In Group-A, after 1 year of completion of lamivudine therapy there was 86.67% normalization of ALT, 23.33% HBeAg loss, 16.67% anti-HBeAg development and 73.33% HBV DNA loss. In Group-B, there was 76.67% normalization of ALT and 73.33% HBV DNA loss after 1 year of completion of therapy. In the present study, it was observed that lamivudine is equally effective in both wild and precore mutant variety of CHB patients. This was reflected by normalization of ALT and loss of HBV DNA. This study also shows the reappearance of HBV DNA during the later half of Lamivudine therapy which is due to YMDD mu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