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针刺加穴位贴敷治疗阳痿6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痿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上多表现为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 ,常令患者苦恼不堪。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加穴位贴敷治疗本病 6 9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 9例患者中 ,年龄最小 2 3岁 ,最大 5 8岁 ;病程最长 7年 ,最短 6个月 ;惊恐伤肾型 19例 ,湿热下注型 16例 ,心脾损伤型 19例 ,命门火衰型 15例。2 治疗方法(1)针刺治疗 :针刺时选肾俞、命门、三阴交、关元等穴。命门火衰者配太溪、心俞穴 ;心脾受损者配厥阴俞、脾俞穴 ;恐惧伤肾者配心俞、大陵穴 ;湿热下注者配间使、胆俞穴。治疗时均采用补法 ,待进针得… 相似文献
3.
针刺与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观察针刺与穴位敷贴对高血压病的影响。方法 87例病人随机分为针刺组和穴位敷贴组。结果 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治疗前后两组血压、血脂比较均有显著差异。针刺组外周血管阻力平均降低 0 .0 4k Pa· S/ ml(P<0 .0 1) ,而心输出量和动脉顺应性无明显变化 ;穴位敷贴组每搏心输出量平均增加 11.12 ml/次 (P<0 .0 1) ,每分心输出量平均增加 0 .70 L /分 (P<0 .0 5 ) ,外周血管阻力平均降低 0 .0 6 k Pa· S/ ml(P<0 .0 1) ,动脉顺应性平均增加 5 .80 m l/ k Pa,虽无显著差异 ,但有明显增加趋势。结论 提示针刺和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病均有良好的疗效 ,其降压作用主要是通过降低细小动脉的外周阻力实现的 ,但穴位敷贴不排除大中动脉顺应性增加的可能性 ,故降压作用较持久 相似文献
4.
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原发性痛经患者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与对照组30例(口服双氯芬酸钠缓解胶囊),观察治疗3、6、12个月的疗效,及治疗3个月疼痛积分情况及治疗过程中止痛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变化,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的疗效、止痛起效时间、维持时间、疼痛积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口服双氯芬酸钠缓解胶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是治疗原发性痛经较为有效的方法,止痛维持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术后肠梗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术后肠梗阻患者76例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治疗的先后顺序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主要给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的观察指标缓解情况,以及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37%,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恶心、呕吐消失时间(2.16±0.75)d、腹胀缓解时间(3.43±0.56)d、肠鸣音恢复时间(5.17±1.92)d,以及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2.45±1.14)d均短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89%,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术后肠梗阻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不但能够提高肠道的自我修复能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还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传统针刺配合穴位贴敷与传统针刺配合TDP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采用传统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配合TDP治疗。治疗前后通过对Mc Gill疼痛量表分值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同时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58.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1%(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1%(P<0.01),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PRI、VAS、PP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PRI、VAS、PP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RI、VAS、PPI数值明显减小。结论传统针刺配合穴位贴敷可以改善痛经的症状,减少患者痛苦,疗效优于传统针刺配合TDP治疗。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99年以来采用中药外敷、针刺胆俞等穴位治疗胆绞痛15例,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95例患者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进行体内干扰素水平动态变化的观察,并结合临床分析疗效与患者体内干扰素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穴位贴敷能有效地提高患者体内干扰素水平,是治疗哮喘病预防其急性发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针刺加穴位贴敷治疗强直接脊柱炎2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方法:以毫针采用温通法在脊柱局部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在背俞穴针刺,配合中药膏剂在脊柱局部贴敷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0例。结果:总有效率100%,提示:本法具有温阳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扶正固本之功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针刺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眩晕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2月收治的100例眩晕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刺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对比分析2组临床治疗效果及症状积分。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眩晕患者采取针刺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临床疗效显著,能够充分发挥药物疗效,有效缓解眩晕,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价值显著,可广泛应用于对眩晕患者治疗中。 相似文献
11.
针灸加神阙穴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针灸加神阙穴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对98例支气管哮喘采用针灸综合治疗加神阙穴贴敷治疗进行观察。对45例未采用此疗法的同期患者进行对照比较并作随访观察。结果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0.4%和91.8%,对照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9%和55.6%,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虚寒型疗效优于痰热型。结论针灸配神阙穴贴敷在三伏天防治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2.
13.
14.
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9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与单纯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 180例患者分成针灸加穴位注射组和单纯中药组治疗。结果 针灸加穴位注射组痊愈显效率与中药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0 .0 1) ,而且经治疗后随访 ,针灸加穴位注射组复发率明显低于中药组 (P<0 .0 1)。结论 针灸加穴位注射组近期和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项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项针疗法对高血压病的影响。方法 5 6例病人随机分为项针组和针刺对照组。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比较有显著差异。项针组每搏心输出量平均增加 10 .13 ml/次 (P<0 .0 5 ) ,每分心输出量平均增加 0 .73 L/分 (P<0 .0 5 ) ,外周血管阻力平均降低 0 .0 9k Pa· s/ml(P<0 .0 1) ,动脉顺应性平均增加 6.85 ml/k Pa(P<0 .0 5 ) ;针刺对照组外周血管阻力平均降低 0 .0 8k Pa· s/ml(P<0 .0 1) ,而心输出量和动脉顺应性无明显变化。结论 提示项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有良好的疗效 ,其降压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心输出量 ,降低细小动脉的外周阻力和改善大中动脉的顺应性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偏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性。方法 98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6 0例(针刺结合穴位注射 ) ,对照组 38例 (针刺疗法 ) ,并进行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6 .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4 .2 %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 P<0 .0 5 )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显著差异 ( P<0 .0 1) ,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 ( P<0 .0 5 )。结论 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针刺太冲和足三里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针刺太冲、足三里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确诊高血压病患者46例,按自愿、双盲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每天针刺太冲、足三里,早晚各1次;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口服,一次2片,每天2次。两组每个疗程均为7d,观察患者的血压下降水平。2个疗程后分别观察其疗效,观察两组血压变化。结果治疗组在针刺治疗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表达逐渐升高,在第14天时升高最明显,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则无明显升高;与治疗后相比两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下降,而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经治疗后舒张压下降更明显。结论针刺太冲、足三里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 相似文献
18.
19.
曲池穴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将9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和对照组49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双侧曲池穴,对照组口服西替利嗪,比较两组疗效及风团数量、大小,瘙痒程度及发作次数。结果与结论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风团数量、风团大小、瘙痒程度、每星期发作次数组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患者上述各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