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胰肠吻合方式与胰瘘(附477例报告)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本文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方式与胰瘘预防的关系。方法 :回顾 1 988年 1月至 2 0 0 2年 4月47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 ,胰肠吻合方式包括端端套入吻合、端侧套入吻合、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 ;胰管支撑和胰液引流包括胰管支撑内引流、胰管支撑外引流和无胰管支撑等。结果 :术后胰瘘总发生率为 2 .52 % (1 2 477) ,96年前为 6 .78% (8 1 1 8) ,死亡 2例 ;1 996年后为 1 .1 1 % (4 359) ,死亡 1例。同时期吻合方式比较 ,1 996年前的两种主要吻合方式中 ,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法的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端端套入法 (χ2 =4.30 34 ,P <0 .0 5)。1 996年后的两种主要吻合方式中 ,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法的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端侧套入吻合法 (χ2 =1 3 .5778,P<0 .0 1 )。端端套入吻合法放置胰管外引流的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单纯内支撑 (χ2 =4.82 4 4 ,P <0 .0 5) ;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法放置胰管外引流与单纯内引流相比相差不显著 (χ2 =0 .2 842 ,P >0 .0 5)。结论 :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是影响胰瘘发生率的重要因素。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法优于端侧套入和端侧套入吻合法。在吻合技术不熟练时 ,放置胰管支撑外引流有助于减少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胰肠套入吻合与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术后胰漏发生率、住院时间和费用的差异。方法 回顾2009年3月至2013年5月126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病例,采用胰肠套入吻合67例,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59例。分析两种胰肠重建方式术后胰漏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差异,同时对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套入式胰肠重建组术后胰漏发生率为31.34%(21/67),黏膜对黏膜胰肠重建组为13.56%(8/59);两组术后胰漏严重程度(A、B、C级)情况分别为10.45%(7/67),14.93%(10/67),5.97%(4/67)和8.47%(5/59),3.39%(2/59),1.69%(1/59)。两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4.15 d vs 16.86 d),费用分别为(49 882.73元 vs 38 047.80元)。两组患者术后胰漏发生率和严重程度B级所占比例、平均住院时间和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的胰肠重建方式术后胰漏发生率和严重程度(B级)、平均住院时间和费用明显低于采用胰肠套入吻合,该法可能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3.
胰肠吻合方式与胰漏发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方式与胰漏发生的关系,以寻找预防胰漏的办法。方法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106例。其中行胰腺空肠端端套入吻合52例,胰腺-空肠端侧套入吻合31例,胰管与空肠黏膜吻合23例;胰管支撑胰液内引流101例,胰管支撑胰液外引流5例。所有病例均放置T管。结果术后出现胰漏11例,占10.4%,其中胰腺空肠端端吻合5例(9.6%),胰腺空肠端侧吻合4例(12.9%),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2例(2/23);胰管内放置支撑管胰液内引流101例、外引流5例,三种胰肠吻合方式的胰漏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显示胰肠吻合方式与胰漏的发生无相关性。结论同一种吻合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病人,熟练掌握操作技术,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法,才能将胰漏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4.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不同胰肠吻合方式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不同胰肠吻合方法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0年1月至2006年9月施行5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比较不同胰肠吻合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结果18例反折式双层套入胰肠吻合发生胰漏3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11例袖套式单层套入胰肠吻合发生胰漏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6例捆绑式胰肠吻合发生上消化道出血1例,无胰漏;21例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无胰漏及上消化道出血,手术时间缩短。结论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是一种简便、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胰管内径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胰管内径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199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256例,根据胰肠吻合方式分为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组(n=115)、胰管空肠端端黏膜吻合组(n=71)、胰管空肠端端套入组(n=43)和胰胃吻合组(n=27).另外,将238例患者根据不同引流方式分为支撑内引流组(n=132)和支撑外引流组(n=106),比较各组胰瘘的发生率;将223例患者根据胰管内径大小分为≤0.2 cm组(n=54)、0.2~0.4 cm组(n=93)和≥0.4 cm组(n=76),比较不同胰管内径对胰瘘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本组胰瘘发生率为8.20%(21/256).各吻合方式的胰瘘发生率为: 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组为7.83%(9/115),胰管空肠端端黏膜吻合组为7.04%(5/71),胰管空肠端端套入组为13.95%(6/43),胰胃吻合组为3.70%(1/27),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63,P=0.430);胰管支撑内引流组和支撑外引流组的胰瘘发生率分别为9.10%(12/132)和8.49%(9/1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6,P=0.722).胰管内径≥0.4 cm者无胰瘘发生,胰管内径在0.2~0.4 cm与胰管内径≤0.2 cm的胰瘘发生率分别为15.05%(14/93)和11.11%(6/5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09,P=0.002).不同胰管内径的胰瘘发生率与胰肠吻合方式无关(χ2=1.878,P=0.598). 结论胰肠吻合方式对胰瘘发生率无影响,胰管内径是影响胰瘘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 探讨改良胰腺空肠端侧荷包套入式吻合方式在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行改良胰腺空肠荷包套入式吻合术的临床资料。观察术中胰肠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检测术后第3、5、7天胰肠吻合口周围引流物淀粉酶浓度。术后患者每3个月复查上腹部增强CT,随访1年,随访截止时间2017年7月。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胰肠吻合时间(11±3)min,术中出血量(465±161)mL,术后第3、5、7天胰肠吻合口周围引流物淀粉酶浓度[M(Q)]分别为18.0(64.5)U、16.0(112.2)U、7.0(19.5)U,引流液淀粉酶呈逐渐减少趋势(F=18.104,P<0.05)。术后并发症:生化漏1例;腹腔内出血1例,再次剖腹探查发现为空肠切开处黏膜出血。36例患者获得随访,无胰管结石及急慢性胰腺炎,无腹泻等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的表现。结论 改良胰腺空肠荷包套入式吻合方式操作简便、省时、可靠,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肠端侧套入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基本外科2005年8月至2012年12月期间20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hild法重建消化道,胰肠吻合施行胰肠端侧套入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采用3层缝合结构(胰腺与空肠浆肌层、胰腺切缘与空肠浆肌层切缘以及胰管与空肠黏膜),胰管内置入硅胶管并引至空肠内。吻合口周围覆盖部分大网膜,并于吻合口下方放置引流管。结果全部患者手术均顺利,未出现围手术期死亡者。手术时间为(298±77)min、280~420 min。胰瘘发生率为11%(22/200例),A级17例、B级2例、C级3例;其中16例合并腹腔感染,1例合并脾静脉腐蚀大出血,1例合并胆肠吻合口假性动脉瘤破裂大出血,1例合并腹腔脓肿。3例C级胰瘘患者经二次手术治愈,其余19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胰肠端侧套入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操作简便,适用范围广,安全性高,可有效降低胰瘘发生率。吻合口覆盖大网膜可限制外漏胰液的扩散,减少胰瘘导致的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胰肠吻合方式和保留幽门对胰瘘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胰肠吻合方式和保留幽门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至2007年5月间14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胰肠黏膜对黏膜胰管空肠端-侧吻合、胰腺空肠端-端套入式吻合及保留幽门与否对胰瘘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术后胰瘘总发生率22%(32/142),其中黏膜对黏膜吻合组21%(29/132),传统胰腺空肠端-端套入组33.33%(3/9)。结论胰肠吻合方式、保留幽门与否对胰瘘发生率无显著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中胰肠吻合技术的改进,以期减少胰漏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完成的21例PD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首层吻合为胰腺全层与空肠浆肌层交叉褥式缝合的套入式端侧胰肠吻合方式。结果 无一例发生胰漏,2例发生胃肠吻合口出血,无手术死亡。结论 该吻合方式吻合牢靠、操作简便确实,能明显降低胰漏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研究三种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漏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同一术者9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采用的胰肠吻合方式,分为端端套入捆绑式(A组,n=42),端侧吻合式51例,其中端侧套入(B1组)为15例,因胰管直径限制未能行胰管对空场粘膜吻合,端侧胰管对空肠粘膜吻合(B2组)36例。结果端端套入捆绑吻合方式的胰漏发生率为4.76%(2例),采用端侧吻合方式的(B1组)胰漏发生为20%(3例),B2组胰漏发生率为0.00%,三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端侧套入式的胰肠吻合方式发生胰漏的可能较高,选择何种胰肠吻合方法应根据患者具体条件而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不同的消化道吻合方式及相关辅助方法。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和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以及EMBASE等数据库中,关于PD手术后消化道吻合方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分析,提取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生胰漏、胆漏、出血、胃排空延迟、死亡率、再次手术以及伤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指标,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7篇RCT研究共计2504例病例纳入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胰胃吻合组术后胰漏和胆漏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胰肠吻合组(OR=0.60,95% CI:0.44~0.82,P=0.00; OR=0.33,95% CI:0.13~0.82, P=0.02)。胰肠吻合组中,胰管-黏膜吻合术与传统端端吻合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胰漏、再次手术和围手术期死亡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支架管引流组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及胰漏、尤其是Ⅱ~Ⅲ级胰漏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无支架管引流组(均P<0.05)。结论 PD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推荐采用胰胃吻合,辅以外支架管引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肠吻合缝合技术和置管引流方法进行改进,以防止胰瘘的发生.方法 对2004年6月至2007年9月13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胰肠吻合采用降落伞式胰管空肠连续吻合和吻合口下方肠腔减压外引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降落伞式胰管空肠连续吻合时间平均11min,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全部病例均未出现胰肠吻合口漏,术中出血平均353±61ml,平均住院日19.2d.6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3例上消化道出血考虑为应激性溃疡,2例患者出现胃排空障碍,均保守治疗痊愈,无手术死亡.结论 降落伞式胰管空肠连续吻合和吻合口局部肠腔减压外引流,操作简便、省时、并发症少,是胰肠吻合术的一种有效改进.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一种安全可靠、简单通用的全新的胰腺吻合方法——贯穿缝合式胰肠端侧吻合术(PPJ)。方法总结泰兴市人民医院普外科2002年5月至2012年6月间47例应用PPJ行胰肠吻合(端端吻合6例,端侧吻合41例)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方法。设计理念是手术时把胰腺切断看作是一个实质性器官(而非空腔器官),用胰腺切断全层(而非切缘)与空肠进行吻合。一针贯穿缝合胰腺切断全层和空肠后、前壁全层,间断缝合6~8针同时完成胰腺切面与空肠前、后壁的吻合。主胰管内放置短的支架管,端侧吻合时对应的空肠壁全层切开。结果 PPJ的平均手术时间12(8~18)min。术后胰瘘(POPF)发生率29.8%(14/47),其中A级胰瘘21.3%(10/47),B级胰瘘8.5%(4/47)。无胰肠吻合口出血,无再次开腹手术和死亡病例。术后门诊随防34例,3个月后CT或MRI检查胰管未见明显扩张。结论贯穿缝合式胰肠端侧吻合术操作简单、吻合可靠,可适用于所有的胰腺切断,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改进胰肠及胃肠吻合方式对患者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5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进行消化道重建,方式为胰肠、胆肠和胃肠顺序。胰肠吻合在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后,游离胰腺残端2.5~3.0cm,将准备与胰腺吻合的空肠袢断端浆肌层剥除,制成黏膜瓣,长度与胰腺断面前后径相当,施行黏膜瓣覆盖胰腺断面的套叠式胰空肠端端吻合术;胃肠吻合是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部与胰胆侧肠袢之间问置30cm空肠施行胃肠道重建。结果术后发生胰漏2例(3.8%),经充分引流并给予生长抑素、肠内营养等保守治疗愈合,无腹腔感染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年,随访率为88.5%(46/52),术后半年95.0%(38/40)的患者消化吸收功能基本正常,营养状况良好,未发生逆行性胆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肠吻合口溃疡。结论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消化道重建过程中,采用黏膜瓣覆盖胰腺断面的套叠式胰空肠端端吻合术有助于减少胰漏等近期并发症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部与胰胆侧肠袢之间间置空肠,可减少胃肠道反流等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全腔镜食管癌三野根治术食管胃颈部吻合方式(机械或手工)对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间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胸外科接受全腔镜食管癌三野根治术治疗的203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部吻合方式的不同,分为机械吻合组(104例)和手工吻合组(9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机械吻合组术中吻合时间较手工吻合组明显缩短[(15.5±5.0) min比(28.0±4.5) min,P<0.01]。两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5.8%(6/104)和3.0%(3/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分别为9.6%(10/104)和2.0%(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手工吻合相比,全腔镜食管癌三野根治术食管胃颈部机械吻合操作简单、吻合确切,但吻合口狭窄的风险增加,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的疗效,探讨腹腔镜辅助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有效防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64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除外手术时即行预防性造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处理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334例术中经腹放置双套管于盆腔腹膜外吻合口旁,同时经肛门放置多侧孔粗胶管于吻合口上方作为肛门减压管用,设为双套管肛管组;另430例仅经腹放置双套管于盆腔腹膜外吻合口旁,设为常规引流组。对比两组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引流管放置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两组患者出现吻合口瘘后需二次手术率,以及术后半年复查出现吻合口狭窄情况。 结果764例患者中出现术后吻合口瘘36例(4.7%),其中双套管肛管组13例(3.9%),常规引流组23例(5.3%),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8,P=0.336)。在引流管放置时间上,双套管肛管组平均为(9.6±3.2)d,常规引流组平均为(15.2±4.8)d;双套管肛管组术后住院时间为(15.4±5.2)d,常规引流组为(20.3±6.6)d;双套管肛管组的平均住院费用为(43 572±3 234)元,常规引流组为(53 387±4 792)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382、13.494、32.170,均P<0.01)。双套管肛管组术后出现吻合口瘘再次手术者2例(2/13,15.4%),常规引流组为12例(12/23,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0,P=0.030)。术后半年复查双套管肛管组无吻合口狭窄,常规引流组出现5例。 结论腹腔镜辅助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使用双套管肛管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有利于降低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并有利于出现吻合口瘘后的非手术治疗,降低吻合口瘘再手术干预的比例。  相似文献   

17.
直肠癌保肛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影响因素及其处理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目的探讨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间收治的190例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4~14cm,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5例(7.9%),出现吻合口瘘的时间2.17d,平均5.8d。年龄超过60岁(10.2%)、一般状况较差(20.7%)、术前有慢性肠梗阻表现者(19.1%)、拖出式吻合术者(12.2%)和腹膜外吻合者(9.2%)吻合口瘘发生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者(3.2%)、一般状态良好者(5.6%)、无肠梗阻者(6.5%)、行前切除术者(6.7%)和腹腔内吻合者(2.7%);经吻合器吻合后吻合口予以手工加固者(1.9%)和术后直肠内留置肛管者(2.9%)明显少于未行手工加固者(11.4%)和未留置肛管者(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3例(86.7%)予以全身营养支持、局部冲洗引流、抗生素等非手术治疗,吻合口瘘愈合时间10d至2个月,平均21.8d。另2例分别施以腹会阴联合切除和横结肠双腔造口术,均获治愈。结论高龄、全身状态差、合并肠梗阻、吻合口位置低是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高危因素;吻合器吻合后行手工缝合加固、术后直肠内留置肛管减压可显著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非手术疗法是治愈吻合口瘘的主要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后颈部吻合口瘘导致脓胸的发生特点及处理对策.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河南省安阳肿瘤医院胸外科施行食管癌切除颈部吻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共计3342例食管癌患者行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其中左颈左胸二切口2248例(左颈左胸术组),右胸三切口1094例(右胸术组).术后共计发生颈部吻合口瘘237例(7.1%,237/3342),左颈左胸术组152例(6.8%),右胸术组85例(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87).19例患者引致脓胸(8.0%,19/237),左颈左胸术组3例(2.0%),右胸术组16例(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脓胸发生在3d以内者14例(73.7%,14/19).19例脓胸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疗,包括行胸腔闭式引流,经鼻腔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或通过空肠造瘘管予以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并辅以肠外营养支持及抗炎对症治疗.最终治愈16例,死亡3例.结论 右侧开胸手术后发生颈部吻合口瘘易导致脓胸.充分引流及良好的营养支持是治疗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三角吻合术在微创食管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接受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切除加食管胃颈部吻合术的1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三角吻合77例(三角吻合组),管状吻合60例(管状吻合组)。结果三角吻合组和管状吻合组术中吻合时间分别为(18.0±3.9) min 和(17.0±2.9)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9);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3.9%(3/77)和10.0%(6/60),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152);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3%(1/77)和15.0%(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死亡率、心血管并发症、肺部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三角吻合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吻合方法,可以降低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