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4例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资料,总结对该病的诊疗体会.结果 4例患儿均为急性肠梗阻就诊,急诊手术证实为肠系膜裂孔疝,均伴发肠坏死,术中行坏死性肠切除、肠吻合术加肠系膜缺损修补术,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术前诊断困难,无特异性相关临床表现,通过对其临床表现及资料回顾性分析,加强对其认识,提高诊疗水平.其中无明确病因的急性呕吐、伴面色苍白的患者应警惕肠系膜裂孔疝的可能,另外耐心细致的体检及腹部观察是降低误诊关键,腹部超声、CT等有助于提高术前诊疗,手术治疗是治疗本病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裂孔疝的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0例肠系膜裂孔疝患儿临床资料。结果:10例均为术中确诊,1例术中未见肠坏死,仅行肠管复位+系膜孔修补术,7例有部分肠坏死,行Ⅰ期肠切除肠吻合术,2例因腹腔感染较重,予以坏死肠管切除系膜裂孔修补、回肠单腔造瘘术,术后2个多月再行关瘘术。10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对无明确病因的剧烈呕吐、面色苍白和腹部体征迅速变化的患儿应警惕肠系膜裂孔疝的可能,细致的体检和动态观察腹部体征变化,以及腹部X线、超声,尤其是CT三维成像,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率,必要时行腹腔镜探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小儿肠系膜裂孔疝诊治的临床经验,分析小儿肠系膜裂孔疝导致肠坏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24例肠系膜裂孔疝患儿病例资料。结果所有肠系膜裂孔疝患儿均为单发孔,其中空肠系膜裂孔2例,回肠系膜裂孔17例,结肠系膜裂孔5例。18例出现肠坏死。术后所有患儿恢复良好。小儿肠系膜裂孔疝导致肠坏死的危险因素是发病时间12 h,收缩压70 mm Hg且脉压20 mm Hg,血红蛋白8 g/dL,肠系膜裂孔直径3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早期诊断困难,容易发生肠坏死。肠坏死的发生和患儿的年龄,体温,腹腔内积液的量,疝入肠管的长度并无统计学上的关系。而与患儿的发病时间,血压与脉压,血红蛋白和肠系膜裂孔的直径有一定的关联。尽早诊断并及时手术对于避免更多肠管的坏死,菌血症和中毒性休克的发生,降低患儿死亡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及探讨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的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2例患儿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资料,总结对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的诊治体会。结果:12例均为术中证实。6例以急性肠梗阻行急诊手术;2例腹痛剧烈,有腹膜炎体征,行剖腹探查手术;4例患儿反复间断性腹痛,故行腹腔镜探查,证实为肠系膜裂孔疝。术中均行肠管复位加系膜孔修补术,7例行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术,2例早期发生中毒性休克,经手术及抗休克治疗后痊愈。1例系膜裂孔大,未切除足够长的肠管,肠管蠕动差,再次手术切除后痊愈。结论:本病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术前诊断困难,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是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肠系膜裂孔疝患儿从就诊到入院后补液、抗休克、急诊手术等一整套严谨的护理方法以提高该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方法 对我院2002~2004年收治的7例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病儿的护理做回顾性总结。结果 7例病人中,1例因就诊晚抢救无效死亡。6例全愈出院,其中4例肠坏死,切除肠管30cm~250cm,2例行疝入肠管复位术。结论 小儿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虽发病率低,但因无特异性症状,往往难以确诊,患儿一般就诊2次,最多4次才收入院,因此容易导致生命危险。要求门诊护士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经验,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入院后,抢救休克、快速术前准备是护理的关键。因此护士必须争分夺秒投入抢救,在抗休克的同时,迅速作好术前准备,尽快急诊行开腹探查术。以减少肠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游志恒  席红卫  徐纪荣  李健 《中外医疗》2013,32(3):74+76-74,76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山西省儿童医院2012年1—7月收治的3例肠系膜裂孔疝的患儿的病情进行分析,总结对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的诊治体会。结果 3例患儿均为术中确诊;第1例患儿术中可见疝入肠管扩张,呈暗红色,行肠管切开减压后,经裂孔处复位,复位后肠管血运恢复,未出现肠坏死。后2例患儿术中可见疝入肠管已缺血坏死,行肠吻合术。第1例患儿术后合并中毒性脑病。结论本病术前诊断困难,关键是判断是否考虑绞窄性肠梗阻。急诊行剖腹探查后确诊。手术治疗是本病的唯一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的常见误诊原因,总结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12年3月收治的4例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患者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术前均误诊,经手术探查确诊,首诊误诊率100%,裂孔位于回肠系膜,疝入物为小肠及部分肠系膜,3例部分肠管坏死,行坏死肠管切除并端端吻合,缝闭系膜裂孔;1例肠管复位,闭合裂孔。4例痊愈出院,随访8~12个月生活正常。结论:早期诊断和手术是提高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疗效之关键,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提高早期诊断率,及时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肠系膜裂孔疝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2例肠系膜裂孔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均行急诊手术,术中确诊并复位成功痊愈.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治疗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是肠系膜先天发育缺陷形成裂孔所致的腹内疝。术前诊断困难,若处理不当,后果严重。我院1982年6月至1987年7月共收治4例。病历报告例1 男,49岁。3天前夜间突发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加重。伴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于1982年6月12日入院。无腹部外伤和手术史,检查有明显肠梗阻体征。体温39℃,脉搏130次/分,血压12.0/9.33kPa。X线腹透可见液气平。诊断为机械性肠梗阻。术中见腹腔内血性液1500ml。阑尾中段  相似文献   

10.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8例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中4例为腹部手术后患,4例为不明原因起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初期症状重但体征轻。术前确诊2例。所有患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全部经手术治愈,2例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结论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术前确诊困难。CT、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诊断本病较为敏感的方法。早期手术切除受累肠管及系膜、门静脉主干出现血栓时行门静脉取栓及恰当的抗凝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48例患儿采用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术前做好宣教工作和严格的肠道准备;术后监测患儿生命体征、观察腹部体征同时做好肛周护理。结果:48例患儿均成功行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全部病例痊愈出院,无手术并发症。结论:加强先天性巨结肠围手术期的护理是经肛门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成功的前提,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小儿腹部手术后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对 13例腹部手术后肠套叠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由B超检查确诊 4例 ,通过手术确诊 9例。结果  13例均采用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早期诊断、尽快手术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探讨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伴肠坏死患者的护理.在对1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伴肠坏死患者进行治疗及护理过程中,通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术前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发现休克征象及早采取措施,观察腹部体征,防止并发症发生,做好心理护理.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  相似文献   

14.
回顾性分析3例肠系膜裂孔疝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对于该类患儿术前应密切观察腹部症状及体征,给予胃肠减压,同时维持患儿机体酸碱平衡及给予营养支持,积极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检查,并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如患儿因急性腹痛阵发性加剧伴呕吐,数小时内病情急剧恶化,则应在积极抗休克同时紧急做好术前准备,施行手术探察,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做好各种管道及饮食护理,并鼓励患儿早期下床活动。本组3例患儿无手术后并发症和死亡,均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V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15例MVT的诊治经验,从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初诊多数表现为急腹症,症状和体征不相符。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6例术前确诊,3例误诊,7例治愈,2例死亡。6例急性MVT诊断确立后立即采用抗凝溶栓等保守治疗,5例治愈,1例中转手术治愈。结论该病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诊断更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彩色超声多普勒、CT、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发现肠系膜上静脉的栓子征象来确立。急性MVT在肠缺血尚未导致透壁性肠坏死、肠穿孔时,抗凝溶栓治疗可行,如有急性腹膜炎时中转手术。在肠坏死时,早期切除坏死肠段,包括静脉阻塞的肠系膜部分,术中、术后抗凝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陈绍权  李本勇  杜冰  王平 《吉林医学》2008,29(3):245-245
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的正常运行受阻,通过肠道发生障碍,为小儿外科常见的急腹症。由于它变化快,需要早期作出诊断、处理。诊治的延误可使病情发展加重,甚至出现肠坏死、腹膜炎甚至中毒性休克、死亡等严重情况。现有小儿空肠系膜裂孔疝致肠梗阻肠坏死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收住的9例SMAS患儿,均经钡餐造影或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或手术证实,对其临床症状、体征、检查、诊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小儿SMAS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B超诊断正确率达88.9%;9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并经3-5年随访,7例内科治疗有效,2例最终采用手术治疗。结论小儿SMAS容易误诊,腹部B超可以作为疑似病例初筛的重要检查方法,治疗上首选保守治疗,对于经长期内科保守治疗仍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生长发育者应予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先天性脐膨出患儿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预防并发症,提高患儿生命质量.方法:术前保暖,腹部包块的保护,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术后保暖,加强生命体征监护,呼吸道、胃肠道管理,保证热量的供给,合理喂养,预防并发症发生,健康指导.结果:15例先天性脐膨出患儿手术后无一例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生长发育正常.结论:先天性脐膨出患儿国手术期的高质量护理是提高患儿成活率,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有合并症的小儿急性肠套叠合理的辅助检查、手术方法、术后的正确处理方法,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7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24例有合并症的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断方法、手术技巧、术后处理方法,并进行经验总结。结果:术前经B超检查13例,其中3例确诊,10例未发现包块,后改行钡剂灌肠、CT检查得到确诊;钡剂灌肠确诊7例,CT检查确诊12例。18例手术复位成功无肠坏死;6例肠坏死行肠切除行一期肠吻合,无肠瘘以及死亡病例。手术后腹胀5例,均为经钡剂灌肠患儿,经过手术后扩肛缓解。术后切口全层裂开行二期缝合1例;切口感染1例;手术后发热13例(38.6℃以下),经过对症处理后2d无发热;24例患儿痊愈出院。结论:早期诊断、合理选择辅助检查、术后正确处理是成功治疗急性肠套叠患儿、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肠系膜裂孔疝在临床上较少见,发病率低,占肠梗阻的0.1-3%,我科2001年9月收治一例肠系膜裂孔疝患者,手术治疗及时,无肠坏死及护理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