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普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血浆脂肪因子趋化素(Chemerin)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脂联素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湖北省荣军医院老年病科收治的118例冠心病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普伐他汀组,观察治疗前后血浆Chemerin水平、hs—CRP、血清脂联素的变化,分析Chemerin、脂联素、hs—CRP与血脂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疗程结束后,普伐他汀组血浆Chemerin、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P〈0.01),血清脂联素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较常规治疗组显著升高(P〈0.01)。血浆Chemerin与TG呈正相关(r=0.48,P〈0.01);hs—CRP与HDL—C呈负相关(r=-0.21,P〈0.01);血清脂联素与HDL—C呈正相关(r=0.56,P〈0.01),与Chemerin、hs—CRP均呈负相关(r=-0.43、-0.36。P〈0.01)。结论 普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而且能提高血清脂联素水平以降低hs—CRP浓度及血浆Chemerin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尿酸、血脂与冠心病(CHD)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选取71例CHD患者及50例对照组,CHD组又分为单支、双支、多支病变亚组,分别测定CHD患者与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尿酸(UA)、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HD患者血清TBIL、DBIL、IBIL浓度低于对照组(P〈0.01);CHD组血清UA、TC、TG、LDL—C高于对照组(P〈0.01);HDL—C低于对照组(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血清UA、TC、TG、LDL—C明显增加(P〈0.05);HDL—C明显降低(P〈0.01);双支、多支病变组血清TBIL均低于单支亚组(P〈0.05),而多支组血清TBIL低于双支病变组(P〈0.01)。结论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UA升高、血脂异常与CHD相关,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120例冠心病患者与120例健康人作对照,用改良J—G法检测血清胆红素;用胆固醇氧化酶法(CHOD—PAP)检测总胆固醇(Tc);用磷酸甘油氧化酶法(GPO—PAP)检测甘油三酯(TG);用直接匀相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进行2组比较。结果:冠心病组的总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直接胆红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间接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浓度下降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胆红素、尿酸(UA)、血脂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75例CHD患者(CHD组)血清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和UA,同时检测68例健康者(对照组)上述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HD组血清TB、DB、HDL—C、apo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血清UA、TC、TG、LDL—C、apoB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和低水平血清TB是CHD的危险因素,检测患者血清胆红素尿酸血脂水平,可能为临床冠心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龙翎 《河北医学》2009,15(3):336-337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方法:用贝克曼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的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含量(ApoA)、栽脂蛋白B含量(ApoB)。结果: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组血脂水平与10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血脂含量比较,2型糖尿组的TG、-LDL—C、APOB显著升高(P<0.01),CHOL明显升高(P<0.05),HDL—C、APOA明显降低(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着明显的脂类代谢紊乱,提示在2型糖尿病的临床中应早期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宋伟 《中原医刊》2009,(14):47-48
目的 观察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变化及可能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自动生化仪对50例健康者和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检测,比较两组间HDL—C水平变化,分析HDL—C与其他血脂及载脂蛋白指标间的关系。结果糖尿病组T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C、LDL—C、apoA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apo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组HDL—C与TC及apoA显著正相关(P〈0.05),与TG、apoB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HDL—C水平较健康人无明显降低。其HDL—C水平主要与总胆固醇水平及构成成分apoA有关,而与TG代谢途径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水平孕妇血糖血脂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产检的孕妇152例,依据有无糖尿病分成正常妊娠组(82例)和妊娠糖尿病(GDM)组(70例),另设同期在本院体检未怀孕健康妇女77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妊娠组TC、TG和LDL—C浓度均高于对照组,HDL-C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中GDM组TC、TG和LDL—C浓度高于正常妊娠组,而HDL—C浓度要低于正常妊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患者经治疗后血糖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血脂除HDL—C高于治疗前,其他如TG、TC和LDL—C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妇女的血脂水平比未孕妇女高,GDM患者血脂水平高于同期正常妊娠妇女,GDM是以高血糖为特征,同时伴有高血脂和脂代谢紊乱,GDM经治疗后血糖浓度得到明显控制,血脂紊乱得到有效纠正。  相似文献   

8.
胆红素代谢与冠状动脉病变及血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红素代谢与冠状动脉病变及血脂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CAD)患者冠脉高度狭窄者42例、中度狭窄者25例及冠脉造影正常者34例的血清胆红素、血脂水平。结果CAD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低于冠脉造影正常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冠脉造影正常者(P均〈0.05);高度狭窄组与中度狭窄组之间其血清胆红素和血脂也有差异,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均〉0.05)。将101例研究对象作为整体进行相关性分析,血清TBil、DBil和IBil与TC、TG和LDL—C均呈负相关,与HDL—C均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胆红素代谢异常可能通过对血脂的影响在CA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林海涛  林莉 《中原医刊》2005,32(15):30-31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SA)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血脂特点。方法对10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血脂测定,并比较SA与UA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UA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LD-C)较SA组低(P〈0.05),而甘油三酯(TG)水平、TG/HDL—C、TC/HDL—C比值比SA组高(P〈0.05)。结论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SA与UA患者的血脂水平是有差别的,TG/HDL—C和TC/HDL-C对于评价冠心病心绞痛的危险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及血脂水平的变化、血清尿酸与血脂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88例冠心病患者(包括69例急性心肌梗死、9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8例稳定型心绞痛)和155例非冠心病患者采血测定血清尿酸、血脂水平,并分析血清尿酸与血脂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各组与非冠心病组间血清尿酸水平无差异;冠心病各组与非冠心病组TC、HDL—C、LDL—C有差异(P〈0.05),TG无差异,而TC、HDL—C、LDL—C在冠心病各组间无差异(P〉0.05);UA与TC、LDL—C之间无明显相关性。UA与TG、HDL—C呈正相关。结论高尿酸血症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TG水平的增高与冠心病的发病无密切关系。冠心病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与TG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Visfatin(内脏素)基因在冠心病腹部皮下及大网膜的脂肪组织中表达情况及相关因素的分析,从而为冠心病防治提供一种新的、切实可行的新方法。方法:根据既往冠心病的病史的不同,将100例胆石症择期手术患者分为冠心病组50例,对照组50例。用RT-PCR方法检测两组的大网膜与皮下脂肪组织Visfatin mRNA的表达水平,并测定空腹胰岛素( FINS)、血脂和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等指标。结果:①冠心病组血清Visfatin浓度高于对照组;②冠心病组者腹部皮下和网膜脂肪组织中的Visfatin表达高于对照组;结论:Visfatin在冠心病中表达明显增高,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冠心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浆中内脂素(visfatin)水平,并评价血浆visfatin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48例冠心病患者(均接受冠脉造影确诊)及41例健康志愿者抽血测定血浆内脂素水平,并进行比较.同时记录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冠脉病变积分,与血浆内脂素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血浆内脂素水平为(28.58±14.53) ng/mL,对照组血浆内脂素水平为(16.01± 6.09) ng/mL,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血浆内脂素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0.762,P<0.01); 与Gensini冠脉病变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906,P<0.01).结论 检测血浆内脂素水平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血浆内脂素水平越高,冠脉病变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3.
魏芝宝 《中外医疗》2012,31(9):12-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内脂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1年1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5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4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8例,单支血管病变25例,双支病变26例,三支病变24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内脂素及MMP-9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内脂素及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ACS组显著高于SAP组(P〈0.05)。单支组、双支组、三支组患者血浆内脂素及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内脂素水平与MMP-9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内脂素水平与MMP-9密切相关,对预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内脏脂肪素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选取120例患者,用病变血管支数表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结果血浆内脏脂肪素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在冠心病组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在冠心病组双支病变高于单支病变(P〈0.05),三支病变明显高于双支病变和单支病变(P〈0.05)。结论血浆内脏脂肪素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可能成为预测人类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内脂素(Visfantin)、脂联素(APN)和C-反应蛋白(CRP)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7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根据血管病变情况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另选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Visfantin、APN、CRP水平,比较不同程度病变者血清Visfantin、APN、CRP的差异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Visfantin、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PN水平显著于低于对照组(P<0.01)。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血清CRP、Visfantin水平及Gensini积分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多支病变组血清Visfantin、CRP水平及Gensini积分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P<0.05)。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的APN水平均低于单支病变组(P<0.05),但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isfantin与CRP(r=0.929,P<0.001)、Gensini积分(r=0.777,P<0.001)呈正相关,与APN(r=-0.351,P<0.001)呈负相关;APN与CRP(r=-0.873,P<0.001)、Gensini积分(r=-0.740,P<0.001)呈负相关;CRP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692,P<0.001)。结论血清Visfantin、APN、CRP均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脂素浓度与血脂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82例,另选健康对照组100例,常规测量身高、体重,所有实验对象空腹采血离心取血清测定内脂素、甘油三酯(TG)、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 2型糖尿病组血清内脂素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2型糖尿病患者内脂素量与TG、HDL-C、VLDL-C呈正相关(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脂素的量可能与2型糖尿病发生及血脂代谢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和肽素及肌钙蛋白(cTn)I浓度变化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疑似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者(120例)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43例)组,心绞痛(AP,37例)组和非心源性胸痛(NCCP,40例)组;又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三支(28例)、双支(23例)、单支(21例)及左主干(8例)病变组,另设40例为对照组。用ELISA检测血浆和肽素水平,固定层析免疫法测定cTnI水平。结果:AMI组血浆和肽素及cTnI水平明显高于AP和NCCP组(P〈0.01);三支病变组高于双、单支,左主干病变组和对照组(P〈0.01);双、单支病变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主干病变组高于双、单支病变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和肽素水平对AMI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升高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血清内脂素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血清内脂素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7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5例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C组),按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类型分为A组(ST段抬高型)、B组(非ST段抬高型)。结果:B组(非ST段抬高组)血清内脂素水平高于A组(ST段抬高组),A组和B组血清内脂素水平均高于C组,内脂素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关系(r=0.496、0.752,P<0.01)。结论: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血清内脂素水平能够初步反映冠脉病变支数和病变程度;血清内脂素可能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中产生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中血清内脂素(visfatin)、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64例已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分别检测33例对照组造影结果正常者、51例斑块组、75例单支病变组、72例双支病变组和33例三支病变组患者的 visfatin 、HbA1c 水平;通过 Gensini 评分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狭窄程度,并建立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其与冠心病的各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又可分为对照组(33例)、非重度狭窄组(174例)和重度狭窄组(57例),分析 visfatin 和 HbA1c 水平在3组患者间的变化情况。结果在按累及冠状动脉支数的分组中,HbA1c 水平在对照组[(4.98±0.21)%]、斑块组[(5.58±0.36)%]、单支病变组[(6.17±0.48)%]、双支病变组[(6.63±0.80)%]、三支病变组[(7.97±1.49)%]中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P<0.05);vis-fatin 水平在对照组、斑块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分别为(0.73±0.42)μg/L 、(1.50±0.87)μg/L 、(3.45±2.50)μg/L 、(5.45±2.96)μg/L 、(9.21±6.35)μg/L ,其中,冠心病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显著高于斑块组和对照组(P<0.05);斑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按冠状动脉内径狭窄程度分组中,重度狭窄组 visfatin 、HbA1c 水平[(8.25±4.86)μg/L 、(7.35±1.43)%]显著高于非重度狭窄组[(3.22±2.74)μg/L 、(6.14±0.70)%]和对照组[(0.73±0.42)μg/L 、(4.98±0.21)%],P<0.01;非重度狭窄组高于对照组(P<0.01)。 visfatin 、HbA1c 、hs-CRP 、LDL 和 TC 水平与 Gensini 评分呈正相关(P<0.01),HDL 水平与 Gensini 评分呈负相关(r=-0.535,P<0.01)。各组患者 HbA1c 、hs-CRP 、LDL 和 TC 水平与 visfatin 呈正相关(P<0.01),HDL 和 TG 水平与 visfatin 呈负相关(P<0.01)。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中,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为 HbA1c 、LDL 、hs-CRP 、visfatin 和 HDL 。结论 visfatin 、HbA1c 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联合检测visfatin 和 HbA1c 能够作为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内脂素(visfatin)在2型糖尿病(T2DM)及其合并冠心病(CHD)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单纯T2DM组(n=30)、T2DM合并CHD组(n=34)及正常对照组(n=30)的血清内脂素水平和胰岛素(FINS)含量,用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FPG)、血脂,计算所有观察对象的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结果单纯T2DM组、T2DM合并CHD组内脂素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2DM合并CHD组显著高于单纯T2DM组(P<0.01);内脂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WHR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冠脉病变支数与内脂素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T2DM合并CHD患者血清内脂素表达与Homa IR、WHR及冠脉病变支数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在T2 DM及合并CH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