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蔡老年轻时曾师从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等大家。在著名的北京大学国家研究所就读时.王国维先生赞他的文章:“具有思致笔力,亦能达其所欲言.甚为欢喜!”梁启超先生也曾致函.赞扬他的文章:“具见精思,当可成一家言。”  相似文献   

2.
“大夫,降糖药该怎么吃啊?”“大夫,我的降压药早上吃好还是晚上吃好?”……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患者日益增多,每天都有很多患者去门诊咨询这类问题。其实,这类药物的服用时间有一个大致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设计意图:有一天在户外活动时看到花丛中有一只蝴蝶飞来飞去,小朋友看见了大声喊“蝴蝶,蝴蝶!”,我问“蝴蝶漂亮吗?”他们回答“漂亮!”,“那蝴蝶怎么长大的呢?”幼儿都回答不出来。为了让幼儿了解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我设计了这节科学活动。  相似文献   

4.
设计意图:孩子们的经验来源于生活,而科学探索的知识必须要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结合主题《有用的纸》让幼儿在感知各种纸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纸并想办法尝试用纸做成纸袋来装东西,这不正好迎合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吗?于是,我设计了这堂科学活动。  相似文献   

5.
设计意图:雨过天晴,孩子们来到户外进行活动,几个小朋友围蹲在花坛边热烈地讨论着什么,原来他们在花坛边发现了几只蜗牛——有的试着去触摸蜗牛的触角、有的试着去抓蜗牛硬硬的壳,这引来了更多的小朋友,他们都迫不及待地瞪着大眼睛,并且纷纷讨论起蜗牛来……因此,我就及时抓住幼儿生活中的一个偶发性的关注点,结合主题《春来了》之分题《我们睡醒了》生成了这次的科学探索活动,  相似文献   

6.
设计意图:“会翻跟头的小胶囊”这一活动源于幼儿的一次偶然发现一一“胶囊能在轨道上翻跟头”,并对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一现象从科学原理来说主要是属于重力作用,儿童要真正认识和理解这一科学原理大概要到初中阶段。那么,在幼儿阶段如何根据儿童的兴趣确立一个既符合其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概念是我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胶囊翻跟头”这一科学现象中所蕴涵的重力原理是通过物体滚动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而“滚动”作为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幼儿对其有较为丰富的感性经验,  相似文献   

7.
闫佳 《儿童与健康》2014,(10):51-53
设计意图:幼儿刚从小班升入中班,对于“数”的概念还没有形成。而要理解抽象的、数的多一少一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就要以有趣的情景游戏等方式设计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通过相等、形象的量来代替抽象的数。“纲要”中指出: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所以“找朋友”这个活动是在情景中开始,结束于情景。体现了“纲要”中: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相似文献   

8.
设计意图:为了真正做到“关注儿童,研究儿童”,我们开展了科学活动园本化的探索研究。孩子年龄小,怎样调动孩子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让孩子感受到科学的神奇,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呢?我们的思考是在巧妙的动手制作中,引导孩子在多次尝试矫正错误,最终收获成功的作品,体验科学带来的快乐。  相似文献   

9.
设计意图:虽然木制品在孩子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木质的桌子、木质的椅子、木制的玩具等等,但所有的这些认识我们或许并未给予过孩子们一定的经验上的整合,所以这些认识是零散的、细碎的,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一个教学活动帮助孩子整理已有的零散经验,在孩子的头脑中建立起木制品的概念,丰富孩子的认知经验,感受木制品的“丰富多彩”以及对我们生活的用途。  相似文献   

10.
设计意图:空气无色无味,容易被孩子所忽视,但又是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它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我希望通过我设计的活动,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我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幼儿建立一个探索、尝试与交流的平台。这个活动它的主要知识点是通过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开展科学探索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利用简单的科学方法使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特性,注重的是探究过程,遵循“纲要”精神,以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孩子兴趣和探索欲望为主的理念开展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设计意图:水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我就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注意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萌发孩子们爱科学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对闹钟的铃声无动于衷 你属于那种在家里有点被娇生惯养的女性.你并不勤于打扫收拾你的房间,但这并不是你懒惰.有时你在家里忙着张罗家务到半夜,需要别人催促你才去睡觉.你富于幻想,但显然能量不足.在感情生活中,你不想也不忙于表现主动.  相似文献   

13.
一些心理学家通过大量观察认为,根据女人在清晨醒来最初那段时间里要做什么,可分析判断她们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14.
设计意图:因为家里有好几副旧的、缺只少张的扑克牌,扔掉又觉得可惜,于是把这些扑克牌带到了幼儿园。一次看小朋友搭积木,灵感一现,让扑克牌像积木那样层层叠高,一定非常有趣。经过几多思考、几番设计,小小扑克牌成为孩子们叠叠高的工具,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设计意图:由于小班幼儿刚入园不到一个月,他们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物体的特性了解不多,因此,通过设计“我来摸一摸”这样一节有趣的实物操作课,让幼儿在猜一猜、摸一摸、说一说、找一找的过程中感知物体的软硬特性,并从中能够区分哪些物体是硬的,哪些物体是软的,以此进一步激发小班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相似文献   

16.
设计意图:幼儿在生活、游戏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几何经验,这在他们认识和理解几何图形、发展空间观念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老师组织数学活动的宝贵资源,更是幼儿展开几何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因此,激活并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并使之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幼儿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和“思考”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以获得不同活动阶段的经验内容,促使幼儿从经历走向经验。  相似文献   

17.
设计意图:石头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它能玩游戏,能观赏,还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在组织孩子们散步时我时常发现他们将小石头捡起来装在口袋中带回教室与同伴们“研究”小石头:“咦,我们走的鹅卵石小路是不是这种小石头铺的啊?”、“石头上的花纹好漂亮啊,像水墨画!”、“小石头可以这样玩……”。想起我们小时候也特爱玩石子棋、收集石子的游戏,于是,顺着孩子们的兴趣点生成了这一活动,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开拓幼儿视野,在看看、玩玩中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体验合作的乐趣。  相似文献   

18.
设计意图:平时,孩子们都愿意带各种食品来班上分享。结合我班孩子们的生活特点,通过孩子们选择自己爱吃的食品活动开始,发现数学中条形统计图的统计特点,尝试应用条形统计方法来感知发现生活中事物的特征,并将分类计数等数学能力迁移进去。虽然这是一节数学活动,但是,我在设计中引导幼儿对健康食品的认知,将健康领域也巧妙地整合进来,以达到广泛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9.
黄影 《儿童与健康》2013,(11):38-39
设计意图:小班孩子对各种各样的声音充满了好奇,于是我让孩子们在塑料瓶里装上各种豆子,他们发现不同的豆子装在塑料瓶里发出声音的大小会不一样,他们边摇晃着瓶子边好奇地问我:“这是为什么呢?”我没有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而是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孩子自己探索豆子的大小多少与声音大小的关系,让孩子在实际操作中得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设计意图:颜色对幼儿来说是个谜,一幅画没有了颜色就不好看了。孩子在幼儿园里可以用多种颜色画房子、天空、树林等发挥幼儿无限想象力,于是,我在自然角提供颜料让幼儿认识红、黄、蓝三原色,让幼儿自由选择任意两种颜色调在一起看看会变成什么颜色,从中体验对科学的好奇与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