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胸痹"的名称,始见于《灵枢·本藏》:"脉大则多症。饮,善病胸痹。"临床上以胸膺部满闷憋塞甚则疼痛为主。《金匮要略》胸痹篇第一条,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从脉象上推证病机,不管是太过还是不及,都是非正常脉,太过就是盛于正常,不及是不足于正常,太过邪气盛,不足正气虚。阳得阴脉,上焦阳虚;阴得阴脉,为阴寒内盛;上焦阳虚,胸阳不振,阴寒内盛,特别是寒邪主收引,主凝滞,主疼痛。当阴寒之邪痹阻胸阳,痹阻者,不通也,不通则痛。因此,二者相互搏结,形成胸痹。病机概括为"上焦阳虚,  相似文献   

2.
治疗失音二则河南450004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王金榜,王彦谦,王彦苗主题词失音症/中医药疗法《内经》云:“一阴一阳谓之喉痹”。一阴者手少阴,君火心主之脉也。一阳者手少阳,相火三焦之脉也。二脉皆主脉并络于喉,气热则内结,结甚则胀,胀甚则气痹,痹甚而不通...  相似文献   

3.
心痛是以左胸部憋闷、甚则刺痛为主证的一种病证。《内经》中有“心痛”、“卒心痛”、“真心痛”、“厥心痛”之名 ,并对其产生机理及主要表现有较详论述。由于本病发病率高 ,起病急骤 ,“真心痛”、“厥心痛”之发作如救治不当 ,有猝死的可能 ,故对其辨证治疗均有相当难度 ,许多医家及著作视为疑难病或难治病。1 .病因病机1 .1寒凝心脉 ,痹阻胸阳 由于素体阳虚 ,或脾阳亏虚 ,或老年肾阳虚衰 ,致胸阳不足 ,加之阴寒之邪入侵 ,寒凝气滞 ,寒生蔽阳 ,使胸阳痹阻而为本病。如《类证治裁》所说 :“胸痹胸中阳微不运 ,久则阴乘阳位 ,而为痹结也…  相似文献   

4.
温阳通痹法辨治胸痹体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胸痹为“阳微阴弦”,本虚标实之证。上焦阳虚,胸阳不振;下焦阴寒过盛,水饮内停,阴乘阳位,二者相互搏结而发病。临床上以温阳通痹法为主辩证治疗。  相似文献   

5.
胸痹是一种以膻中或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提出胸痹病机为“阳微阴弦”,即胸阳虚衰,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并以“通阳宣痹”法通心阳,除痹邪。本文从“阳微阴弦”理论入手,进一步剖析通阳宣痹法及其发挥,体悟仲景之“有一证添一药”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正> 喉痹一词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篇》“……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也,三焦心主脉并络于喉,气热内结故为喉痹。喉痹是指咽喉红肿、闭塞、疼痛,甚则痹阻不通而言。本证临床比较常见,但妇女每逢经期即发咽肿喉痹者实为少见。余治一魏姓妇,35岁。自诉3年来每逢经期即发咽喉红肿疼痛,发热,周身不适,重则咽喉有阻塞感,呼吸或吞咽食物均感困难。经某医院诊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给予抗生  相似文献   

7.
项葛霖 《新中医》1997,29(8):61-61
胸痹主要指“阴寒痰湿痹阻胸阳”所致的胸痛、胸闷、痛彻背肩,喘息不得卧等症状而言,其病变主要在心脉。本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治疗颇为棘手,现将仲景治胸痹归纳为8法,简述如下。1通阳散结,豁痰下气法此法用于胸阳不振,痰饮上乘,肺气失其肃降,阳虚邪痹,气机不通,不通则痛。症见心胸疼痛骤作,痛引肩背,或胸部憋闷如重压感,心悸气短,动则加剧,坐卧不宁,胸闷自汗,头目眩晕,腰肢软,舌下有瘀筋,舌暗红、苔薄白,寸口脉沉迟,或关上脉细而紧。一般多用括萎薤白白酒汤。方中瓜萎开胸中痰结;薤白辛温通阳,豁痰下气;白酒轻…  相似文献   

8.
胸痛证治     
胸腔内居心肺,为宗气所聚之处,诸阳皆受气于胸中,人体气血有赖于上焦心肺输布。如胸阳不足,浊阴上乘,阴寒之邪,乘虚侵袭;饮食失节,酿生湿热,或湿聚生痰;情志失调,肝郁气滞;跌打闪挫,胸部受伤,而致胸阳失其旷达,气血运行受阻,均可发为胸痛。兹将辨证治疗,分述如下: 一、阴寒凝聚,痹阻心阳病机:胸阳不足,浊阴僭逆;或寒邪外侵,阻遏胸阳,气机闭塞,发为胸痛。证脉:胸部板痛,或牵引背部,感寒痛甚,喘咳吐痰,肢冷畏寒,苔白滑,脉沉细或弦滑。治法:通阳宣痹,化痰散结。处方:栝蒌汤(见《备急千金要方》) 药物:栝蒌实15克薤白12克半夏、枳实各9克生姜5片。  相似文献   

9.
古人认为,血液的循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流动不已,以通为顺。然而诸多因素皆可影响其运行而产生血瘀证。1 阴寒凝滞 《素问·调经论》所曰“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说明寒邪或阴寒内盛是形成血瘀证的机理之一。血遇温则行、遇寒则凝,寒主收引,脉络收缩则营血运行不畅。《素问·痹论篇》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故证见心痹心悸、遇寒加重或遇冷诱  相似文献   

10.
一、寒厥:1.阳衰阴盛之寒厥:“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第353条)据阳衰阴盛之理,临床且可见恶寒踡卧、四肢不温、呕吐下利、舌淡苔白,脉沉微或微而欲绝等症。治当四逆汤回阳救逆,阳回则噘逆止。如成无己曰:“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也。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不足,阴寒加之,阳气不相顺接,是致手足不温而成四逆也。此汤申发阳气,却散阴寒,温经暖肌,是以四逆名之。”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上素体阳虚则阴寒之邪乘虚而人,寒邪伤阳,胸阳不振;寒凝气滞,血行不畅,胸阳痹阻,而致胸痹。阳虚则心下空虚,内动而悸,则发心悸。素体阳虚,后感寒湿之邪,阳气不能温煦筋骨肌肉,寒湿之气不化,留滞于筋脉肌肉骨骼之间,故作腰痛。  相似文献   

12.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 甚则胸痛彻背, 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 呼吸欠畅, 重者心痛, 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胸痹的形成, 主要在胸阳素虚的基础上,感受寒邪、阴寒之邪痹阻胸阳,或饮食不当,嗜食甘肥生冷,烟酒,或思虑过度,伤及于脾,脾运失常,均可导致痰浊内生、阻遏胸阳为病,病理因素主要为阴寒与痰浊,病久阴寒,痰浊不化,痹阻脉络,阳气失展、气滞血瘀.瘀阻胸阳,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胸阳不足,标实为阴寒、痰浊、瘀血等邪痹阻,络脉失畅所致.  相似文献   

13.
应用乌头赤石脂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对阴寒痼结之证,疗效确切。拟从阴寒痼结,辛热温通;减毒增效,动中寓静;痹兼心痛,善治疼痛;痹兼便血,蠲痹摄血四方面略述其理。并辅以病案佐证。  相似文献   

14.
古今文献及临床实践均已表明,冠心病的病机主要是阳虚痰瘀。因心阳不足,无力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则血行淤滞而导致瘀阻心脉;心阳虚弱,不能坐镇于上而行阳气,则无权照化阴寒、制阴于下,从而阴寒邪气上乘阳位,如痰浊、水湿等阴邪最易上犯清阳,痹阻心脉而致冠心病的发生。喻嘉言曰:“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  相似文献   

15.
胸痛即胸部疼痛。胸部包括心肺所居的整个部位,包括了历代医籍所载的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内容,胸痛发生的原因甚多,但主要由阴寒、痰浊、瘀血等痹阻胸阳,以及痰热壅肺,闭塞气机等均可导致。其基本病机是心、肺、肾之虚为本,气滞血瘀、阴寒痹阻痰热壅肺为标。辨证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当急则治标,以祛邪止痛为主,通则不痛。理气活血,化瘀通络又为最重要的方面,临床选用活血化瘀、宣痹  相似文献   

16.
胸痹心痛,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以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证.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不畅,严重者出现心痛剧烈,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细微或结代等危重证候,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现代医学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多属本病范畴.其发病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弱有关.病证以虚实夹杂,或以虚证为主,或以实证为主.病机多为心阳不足,心血虚少,或阴寒凝滞,或痰浊瘀血等痹阻胸阳、脉络,使心阳不展,心脉不通,不通则痛而发为胸痹.减少或避免急性心肌梗塞及并发症的发生,是辨证施护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胸痹的病位在于胸背。胸乃心肺之廓,心肺阳气虚或阴寒痰饮阻遏阳气,则胸中脉络痹闭不通,"不通则痛"而发胸痹。故其病症表现主要在心肺二脏,然深究"阳微"和"阴弦"之病机,无不与脾胃之病理有关。  相似文献   

18.
祖国医学认为冠心病属于中医的“真心痛”、“胸痹”之范畴。究其成因,可冠以八个字:心阳衰微,阴乘阳位,亦即《金匮》所谓“阳微阴弦”是也。阳微者主心阳不振;阴弦者主阴寒偏盛。脉结代又何以使然?盖心主血脉,心功能健旺就能从容和缓地推动血液奉养周身,若心阳不振,寒凝脉阻,血不搏指,故见歇止脉。可见本病是本虚标实。在治疗上笔者以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中药甘松为君药,配伍具有温阳和营之药物,以冀通阳而除痹,益气而复脉,每获良效,兹举三则验案报告  相似文献   

19.
清胆和胃疗心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心痹”首见《内经》,“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气上则喘”,阐明心痹是由脉道不通所致,以心悸、烦满、甚至突然短气窒闷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其病因病机除胸阳  相似文献   

20.
补气温阳通脉法治疗胸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锐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2):160-161
探讨以补气温阳通脉法治疗胸痹的机理及方法。首先分析了胸痹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多实少,虚实并见,法当标本兼顾,并以振奋阳气为主,达到使血行瘀散、阴寒自消的目的。治疗当以补气温阳、温通心脉、标本同治为法。临床运用时,当随证加减,如:益气为主,温阳为辅;益气温阳,宣痹通络;益气温阳固脱;益气养阴,安神宁心;益气温阳,活血通腑;益气温阳,活血利湿。可收益气生血、气旺血行、脉通化瘀及振奋阳气而使阴闭自消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