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气郁结证是肝失疏泄、气机失调所表现的最常见证候。多由情志长期抑郁或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发病 ,亦有因其它病邪的侵袭而诱发者。患病后由于气机失调、气郁气滞 ,又会影响到情志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肝气郁结证以气郁、气滞为特点 ,临床导致的病理病证较多 ,加之人体的禀赋有“偏寒、偏热、偏虚、偏实”的倾向和某一脏腑在发生病变后极易影响其它脏腑 ,甚至导致整个机体气血紊乱等病理变化。疏肝法具有调畅气机、疏理气血、开郁散结等功能。故临床以其为基础治疗肝气郁结 ,并因证而设“疏肝化瘀”、“疏肝散寒”、“疏肝散结”等多种治…  相似文献   

2.
舒肝颗粒治疗肝郁气滞型腹痛147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肝郁气滞是中医证候群中的一个证型,异名为肝郁气滞证,肝气不舒证。指肝失条达,疏泄失职,气机郁滞不畅而出现的以胁肋胀痛,或胃脘灼痛、心烦易怒、精神抑郁、善太息为主症的证候,女性还表现出多疑欲哭,经前乳房胀痛、少腹胀痛、月经不调、舌红、脉弦,属祖国医学的“胃脘痛”、“胁痛”、“痛经”范畴。本证候涉及的疾病多为功能性疾病.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易被漏诊,使疾病失治误治,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经临床观察,本证型疾病通过内服舒肝颗粒可明显减轻症状,缩短病程,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梁雪 《陕西中医》2006,27(9):1160-1162
1中医辨证分型及现代医学相关临床类型FD的临床表现多样化,故中医方面多见于“胃脘痛”、“痞证”、“嘈杂”等范畴,在中医辨证分型方面,蒙氏[1]在统计2906例FD的病例中,分为18个证型,以脾虚气滞、肝胃不和、肝郁脾虚型常见,以肝郁气滞、气滞湿阻、湿阻中焦、气滞血瘀型次之,而  相似文献   

4.
理气药在痛证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迎雪 《中国中药杂志》1998,23(11):699-701
理气药具有调理气分,疏畅气机的作用,主要用于气滞、气逆证。常用的理气药有陈皮、青皮、枳壳、香附、木香、川楝子、檀香等。理气的气,是指脏腑组织的活动功能。当某些脏腑机能失调时,可出现气机运行阻滞,或运行逆乱,升降失调,出入不利,引起种种病变。而痛证的发生,主要原因之一即是气机不通,正所谓“不通则痛”。故在痛证治疗中应用理气药,疏肝解郁、调运脾胃、宣肺利气、行气止痛、降气顺气,可使气机功能改善或恢复正常,获得....  相似文献   

5.
总结丁学民老师治疗抑郁症经验。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气机郁滞、五脏阴阳气血失和;治疗宜疏导气机为先,结合脏腑气血阴阳盛亏灵活辨治;临床常见证型有肝郁气滞、肝郁脾虚、气滞痰阻、气滞血瘀、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及肝肾阴虚;擅用经方及花类药物治疗。并举验案1则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由于纤维胃镜这一新的检查手段的普及,该病的确诊率有明显提高。胆汁反流性胃炎以胃脘痛、灼热泛酸、纳呆口苦、恶心内泛、暖气频频为主证,属中医“胃脘痛”范畴。本病病机为肝郁气滞,胆失疏泄,胃失和降,气滞于中。所以疏利肝胆,调整气机,以升清降浊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治疗原则,且临证时应辨寒热虚实。  相似文献   

7.
慢性胃炎、胃溃疡类疾病,属中医“胃脘痛”或“胃痛”范畴,其发病机制与肝、脾、胃有关,多由肝郁气滞,失于条达,横逆犯胃,或郁久化热伤阴,或气滞日久,导致血瘀,或饮食失节,劳倦伤脾,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致。然久病不愈,损伤脾阳,寒自内生,则成虚寒之证。临证时需要辨明寒热虚实,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8.
疏肝解郁是调治妇科病证时的基本原则,是应用疏肝理气解郁药使肝气调达以调理全身之气机的方法,适用于肝郁气滞证,治疗上取“木郁达之”之义。常用方剂有:四逆汤、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解郁汤等。  相似文献   

9.
谭光彦 《四川中医》2006,24(8):30-31
血管性头痛属中医头痛病中“头风”的范畴,头为阳气交会之处,名曰“清空”,肝郁化火,火极生风;肝木克脾土,或因脾胃自伤而致脾运失健,痰湿内生;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风、痰、瘀三邪合而为一,上扰清空,瘀阻脑络,气机逆乱,清空失养则生头痛。治宜熄风涤痰、活血通窍,清空通窍方主之。  相似文献   

10.
刘爱华教授临证注重调畅人体气机,用药平稳协调,常用经验药对治疗病证,包括用红参、红花、红景天治疗气虚血瘀证,用郁金、夏枯草、远志治疗肝郁气滞、痰浊内生证,用莱菔子、牛蒡子、牵牛子、槟榔子、栀子治疗小儿食积发热便秘证,用桑白皮、大腹皮、茯苓皮、陈皮、生姜皮治疗脾虚气滞水肿证。刘教授临证察机,在辨证论证的基础上,辨明病因、病位、病性、病势,运用上述对药临证加减,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刘杏琴  刘任宏 《陕西中医》1999,20(12):552-553
老年人因脏腑虚损,形气不足;阴阳失调,虚实夹杂的生理特点,易受寒邪侵袭、血瘀阻遏、气机阻滞而引起痛证。不管病因是寒邪、虚损,还是气滞,血瘀,其痛证的病理机制主要是引起气机不能通,不通则痛。  相似文献   

12.
<正>中医所谓肝郁证,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以情志抑郁,胸胁、少腹胀痛及气滞症状为主要表现。主要症状表现:胸胁、少腹胀满疼痛,上窜不定,情志抑郁,善太息;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苔薄白,脉弦[1]。肝郁证多因精神刺激,精神不遂,郁怒伤肝,或因其他病邪侵犯,以致肝疏泄失职,气机不畅而成。肝  相似文献   

13.
一、溃疡病的病理特点溃疡病属疮之类,即疮疡破溃。清代唐容川说:“疮者,血所凝结而成者也”。并认为:“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又说:“诸疮既溃属于虚损”。《医学衷中参西录》说:“气血虚者,其经络多瘀滞”。方药中教授也认为瘀血往往继发于气血虚弱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溃疡病的瘀血证多在脾虚气滞的基础上产生,而瘀血形成后,又反过来阻碍气机,使气滞、脾虚加重。由此可见溃疡病的病理特点为脾虚、气滞、血瘀,三者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中医肝郁证与虹膜形态变化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症状积分量表”收集肝郁证114例作为受试者,分为气滞组、阴虚组、阳虚组,另设对照组。利用虹膜检测仪拍摄受试者的虹膜图像。结果气滞组和阴虚组在30岁以上各阶段症候积分显著高于30岁以前,中年组和老年组无差异;而阳虚组症候积分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肝郁气滞证与卷缩轮紧缩、肠环狭窄和裂纹,肝郁阴虚证与过大瞳孔、裂纹,肝郁阳虚症与色素斑、钠环分别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虹膜形态变化与中医肝证密切相关,肝气郁结讧证型变化会引起虹膜的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15.
肝经郁热证,系情志所伤,肝郁气滞而成的“肝郁”。郁者滞而不通,郁则气滞,气滞久则化热,热郁则升降之机失度,人体阴阳偏颇,脏腑气血失调,而从本经部位开始出现病变。临床患者年龄以青中年  相似文献   

16.
"血府逐瘀汤"方出《医林改错》,用于胸中瘀血、阻碍气机兼肝郁气滞之瘀血证,本方不仅可行血分之瘀滞,又可解气分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使"血府"之瘀逐去而气机畅通,从而诸证悉除,故名"血府逐瘀汤"。笔者尝移用此方加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肝郁气滞型痞满证的疗效。方法:应用穴位按摩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肝郁气滞型痞满60例,同时设西药对照组莫沙比利组60例及中药对照组气滞胃痛颗粒组60例与之对比。结果:经统计学处理,穴位贴敷配合穴位按摩组症状及胃镜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莫沙比利组及气滞胃痛颗粒组(P0.05)。结论:穴位按摩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肝郁气滞型痞满证方面具有良好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初学医时,尝闻师云:“气滞多胀,血瘀多痛。气滞之疼痛,多为胀痛,痛无定处;血瘀之疼痛,多为刺痛,痛处不移。”从此铭记于心。及事临证既久,方悟这仅是指单纯之气滞或血瘀而言,对气滞血瘀或血病碍气证,殊不尽然。气滞血瘀与血病碍气均属气血同病。气与血在生理上关系密切,及其为病又常互为因果。气滞不行可致血脉瘀阻,血瘀日久又可反过来阻碍气机,影响升降。故气滞血瘀与血病碍气的临床表现,诸如胀满、疼痛等症,每有相似之处,然二者病理变化及其施治重点却判然有别,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9.
阐述国医大师张震“一体两翼,疏调气机”学说,指导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该学说以疏肝为主体,兼顾先后天之本,肝脾肾三脏同治以达人体气机条畅。认为桥本甲状腺炎核心病机为以肝郁、脾虚、肾虚为本,气、痰、瘀为标。其中肝郁气滞为其发病的使动因素,气滞则痰瘀内生,影响脾肾功能;亦或肝病及脾,久则及肾,而致三脏同病,气痰瘀结于颈前而病。范源教授运用“一体两翼,疏调气机”学说论治桥本甲状腺炎,疏肝不忘脾肾,理气不忘活血、化痰。肝脾肾三脏同调、气痰瘀三者共治可达“未病先治,既病防变”的效果。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20.
<正> 行气药 1、行气药的含义是什么?其具体功效和适应证有哪些? 凡能疏通气机,调理气分,以治疗气滞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行气药。这里所指的气,主要是指脏腑组织的活动功能,如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脉之气。当某些脏腑的机能失调,因而引起气机不利,气的流行不畅,或发生阻滞,即为气滞。气滞的病变,大多与肝、脾(胃)、肺三脏有关,因肺主气,肝疏气,脾调气。若饮食不节,寒温失调,情志抑郁,忧思过度,则常可导致肝气失疏,脾(胃)气失调,肺气壅滞而出现各种气滞证。其它如痰湿、宿食、瘀血等,也可阻滞气机的通畅。行气药大多辛温芳香,性善走散,并分别具有疏肝气,调脾(胃)气,理肺气等作用。具体来说,这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