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Li ZH  Dong M  Sun XJ  Shen J  Wan WL  Qi JM  Wang C  Ding GF  Wang DH 《中华儿科杂志》2011,49(3):222-225
目的 回顾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胃肠道内喂养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ELBWI胃肠道内喂养的各种因素.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间的24例ELBWI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达到足量胃肠道内喂养的时间分为A组和B组,比较两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24例ELBWI胎龄为(29.0±1.8)周(26.14~34.43周),出生体重为[(882±67)(730~970)]g,A组11例,达到足量喂养时间为(27±6)d;B组13例,达到足量喂养时间为(46±10)d.生后窒息(18.2%∶61.5%,P=0.047)、脐静脉插管时间长于10 d(18.2%∶61.5%,P=0.047)、机械通气时间长于14 d(27.3%∶76.9%,P=0.038)的比例,以及第21、28天的奶量[(88.9±35.4)ml:(37.4±34.9)ml,P=0.002;(121.1±37.4)ml:(53.2±33.1)ml,P=0.000]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胎龄、出生体重、动脉导管未闭、红细胞增多症、血糖异常、败血症、开奶日龄、开奶量、第1周加奶量、第2周加奶量、第3、7、14天奶量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窒息、脐静脉插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可能影响ELBWI的胃肠道内喂养,喂养较顺利的ELBWI在生后第3周时即可表现出较好的耐受性.但因ELBWI的胃肠道内喂养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进行喂养时应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clinical data of enteral feeding of 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ELBWI),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Method From Jan. 2000 to Jan. 2010, data of 31 ELBWI from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 ELBWI were assigned to different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ime achieving full enteral feeding, comparison was done between two groups for enteral feeding. Result Twenty-four infants were analyzed, their mean gestational age was ( 29. 0 ±1.8) weeks (26. 14-34. 43 weeks), birth weight (882 ±67)g(730-970 g), there were 11 infants in group A, whose time for achieving full enteral feeding was (27 ±6)days, there were 13 infants in group B, whose time achieving full enteral feeding was ( 46 ± 10 ) days. The ratio of asphyxia ( 18.2% vs. 61.5%, P =0. 047 ), duration of umbilical vein catheterization longer than 10 days ( 18. 2% vs. 61.5%, P = 0. 047 ),and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longer than 14 days(27.3% vs. 76.9% ,P = 0. 038 )in group A was higher than in group B. The milk volume on the 21st and 28th day in group A was much more than that in groupB[(88.9±35.4)mlvs. (37.4±34.9) ml, P=0. 002;(121.1±37.4) ml vs. (53.2±33.1) ml,P =0. 000].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gestational age, birth weight,patent ductus arterious, erythrocytosis, dysglycemia, sepsis, the time to begin enteral feeding, the beginning milk volume, the adding milk volume in the 1st, 2nd week, and the milk volume on the 3rd, 7th, 14th day.Conclusion Asphyxia, duration of umbilical vein catheterization, and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re likely to influence the enteral feeding of ELBWI, ELBWI with successful enteral feeding could show good tolerance in the 3rd week. But individual program should be made for enteral feeding of ELBWI, because enteral feeding could be influenced by multiple factors.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母乳喂养对不同出生胎龄早产儿的重要性。方法 639例出生胎龄28~(+3)~36~(+6)周的早产儿中单纯母乳喂养组(亲乳母乳喂养,未添加强化剂)237例,以及单纯配方奶(液态早产奶)喂养组402例。比较喂养方式对体重增长,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以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与配方奶喂养相比,母乳喂养的出生胎龄28~30周早产儿日体重增长较快,喂养不耐受、NEC患病率较低,碱性磷酸酶较高,白蛋白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ROP、BPD、院内感染患病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胎龄31~33周的早产儿母乳喂养组较配方奶组日体重增长快,喂养不耐受率低,住院时间短,碱性磷酸酶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NEC、贫血、ROP、BPD、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及白蛋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胎龄34~36周早产儿不同喂养方式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乳喂养对出生胎龄28~33周早产儿体重的增长,喂养不耐受率的降低,住院时间的缩短以及NEC发生率的减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极/超低出生体重儿(very/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ELBWI)出生后的腹部局部组织氧饱和度(abdominal regional oxygen saturation,A-rSO2)变化趋势。 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VLBWI/ELBWI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从出生后第1天开始每天监测A-rSO2,共监测4周。并根据出生胎龄分为较低胎龄组(<29周组)及较高胎龄组(≥29周组),对两组VLBWI/ELBWI生后4周内的A-rSO2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共纳入VLBWI/ELBWI 63例,其中<29周组30例,≥29周组33例。63例VLBWI/ELBWI生后2周内A-rSO2呈现波动变化:生后第1天为最低值(47.9%),后逐渐升高,第4天达最高峰(67.4%),第5~9天逐渐下降,然后再次上升,至出生2周后趋于稳定。≥29周组出生后第1周及第2周A-rSO2均高于<29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第3周及第4周两组A-rSO2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VLBWI/ELBWI的A-rSO2在出生后最初2周随日龄增加存在波动变化,2周后趋于稳定;生后2周内的A-rSO2与胎龄相关。  相似文献   

4.
低出生体重儿不同喂养方法时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估低出生体重儿生后早期间断鼻胃管喂养和鼻十二指肠喂养的效果 ,将 40例低出生体重儿 (出生体重 1 0 50~ 1 92 0g)随机分为间断鼻胃管喂养组和鼻十二指肠喂养组 ,两组出生体重、性别、胎龄无显著差异 (P >0 0 5)。用同一种配方乳喂养 ,记录入液量、热能、蛋白质摄入量、大便性状及喂养相关并发症 ,喂养前和喂养后 1周用ELISA法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结果显示 ,喂养后 1周鼻十二指肠喂养组较鼻胃管喂养组奶量、热能、蛋白质摄入量均显著增加 (P <0 0 0 1 ) ;肠道营养热能达 1 0 0kcal (kg·d)的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均明显缩短 (P <0 0 5)。前者较后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明显增加 (P <0 0 5)。两组均无腹泻、十二指肠穿孔、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 ,鼻十二指肠喂养组较鼻胃管喂养组吸入性肺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显著减少 (P <0 0 1 )。提示低出生体重儿生后早期鼻十二指肠喂养优于鼻胃管喂养。  相似文献   

5.
超低出生体重儿经幽门喂养的回顾性研究(英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反复呼吸暂停和心率减慢是超出生体重儿(ELBWI)特别是有患有慢性肺部疾病的ELBWI的常见问题。胃食道返流是反复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的诱因。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持续经幽门喂养对不能耐受胃管喂养的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治疗意义,并与间歇经胃管喂养作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ELBWI的临床资料。分两组:经幽门喂养(TP)组(n=30)及经胃管喂养组(IG组)(n=49)。TP组:比较TP前,与TP期间呼吸暂停及心率减慢的发生情况,喂养耐受性,营养摄入及体重增长速度,并与NG组的患儿做比较。TP组:患儿TP期间与TP前比较,每日呼吸暂停(0.66次vs 1.64次)及心率减慢次数(B1 2.06次 vs 3.32次、B2 1.66次 vs 3.18次)明显减少(P<0.05),未再出现呕吐及腹胀,在摄入蛋白及能量相似的情况下,每日体重增长速度比TP前慢(13.3±2.6 g/kg vs 15.3±3.9g/kg)(P<0.05)。TP组在TP期间与IG组蛋白能量摄入和体重增长速度无显著差异。TP组ELBWI均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肠穿孔。结论:对于不能耐受胃管喂养的超低出生体重儿,经幽门喂养能显著减少呼吸暂停及心率减慢的发生率及改善喂养的耐受性。[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 6(5): 360-364]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早产儿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喂养困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出生的200例早产儿病历资料,分析IGF-1与早产儿喂养困难的相关性。结果喂养困难组IGF-1水平(28±4 ng/m L)明显低于对照组(63±8 n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大、出生体重大为早产儿喂养困难的保护性因素;窒息、开奶延迟、使用氨茶碱、围生期感染、低IGF-1水平为早产儿喂养困难的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血清IGF-1水平与喂养困难相关,其水平降低发生喂养困难的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窒息与多脏器损害的临床损害:附168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995年1月~1997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共收治168例窒息新生儿,现对其脏器损害的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男102例,女66例;胎龄<37周28例(16.67%),早产儿平均胎龄为35.4周±1.2周;胎龄≥37周140例(83.33%);羊水Ⅱ~Ⅲ°污染56例(33.33%),无污染112例(66.67%);5分钟Apgar评分≤5分47例(27.98%),>5分121例(72.02%);轻度窒息99例(58.93%),重度窒息69例(41.07%)。  相似文献   

8.
母乳喂养超低出生体重儿1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是指出生体重501~1000克的新生儿。合理的营养对于提高ELBWI的存活率及存活质量至关重要。为探讨母乳喂养对ELBWI的临床意义,本文观察了母乳喂养ELBWI存活10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自1994年1月至1994年12月,南部非洲博茨瓦纳Nangabgwe医院新生儿科共收治ELBWI31例,占同期新生儿科总住院病人(616例)的5%,住院期间因严重并发症死亡21例(18例于生后7日内死亡)。存活10例几乎纯母乳喂养作为观察对象。10例均在本院产科出生,经阴道分娩;男6例,女4例;胎龄27~31周,平均28.5±1.27周;出生体重800~1000克,平均899…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低出生体质量儿(ELBWI)最佳胃肠内喂养(EN)启动时间,以促进ELBWI体质量增长,减少并发症。方法选择2009年11月-2011年9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116例ELBWI,随机分为24 h开奶组和延迟开奶组,每组各58例。24 h开奶组出生24 h内启动EN,延迟开奶组禁食3 d后启动EN。2组均接受"全合一"胃肠外营养(PN),EN 0.5~1.0 mL,2~4次.d-1,梯度增加喂养次数及奶量,至150~160 mL.kg-1.d-1,过渡为全肠内营养。观察2组患儿生化指标、体格发育指标及并发症。结果 24 h开奶组与延迟开奶组性别、胎龄、分娩方式、出生时窒息史及分娩前用药、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纳入条件相同;出院时NEC发生率、住院时间、宫外发育迟缓、喂养不耐受、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γ-谷氨酰转移酶、光疗时间、使用布洛芬在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与延迟开奶组相比,24 h开奶组矫正胎龄32周时体质量较高[(1 300.6±161.2)g vs(1 174.8±192.3)g,P=0.000],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短[(13.5±3.7)d vs(15.1±3.2)d,P=0.014],PN时间较短[(45.7±6.7)d vs(54.8±10.6)d,P=0.000],ALT[12.0(3.5,45.0)U.L-1 vs 72.0(30.0,89.3)U.L-1,P=0.000]、ALP[334.5(157.0,378.0)U.L-1 vs 560.0(409.0,997.0)U.L-1,P=0.000]、总胆汁酸[11.4(6.0,13.5)μmol.L-1vs 14.6(9.2,22.3)μmol.L-1,P=0.000]均较低。24 h开奶组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5%vs 19%,P=0.023)、脓毒症(7%vs 21%,P=0.031)的发生率低于延迟开奶组。结论 ELBWI 24 h内开奶较延迟开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我国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我国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我国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Rev Man 5.0分析软件,首先进行异质性检验,当结果 不存在异质性,以固定效应模型描述,存在异质性时,以随机效应模型表达,将资料进行定量综合,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1)表示.结果 共7篇文献符合条件纳入研究,累计病例471例,对照910例.Meta分析结果 表明,出生体重<1500 g较出生体重≥1500 g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增加(OR4.65,95%CI3.13~6.91);胎龄<34周较胎龄≥34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增加(OR2.56,95%CO1.92~3.40);出生后≥3 d开奶较出生后<3 d开奶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增加(OR6.12,95% CI4.03~9.29);出生后使用氨茶碱(OR 7.66,95% CI 3.72~15.75)、机械通气(OR2.00,95%CI 1.17~3.41)、出生时窒息(OR3.23,95%CI2.12~4.92)、胎儿宫内窘迫(OR 3.13,95%CI1.87~5.26)均增加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结论 目前影响我国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的主要因素为出生体重、胎龄、使用氨茶碱、开奶时间、出生窒息、机械通气、胎儿宫内窘迫,尽早干预、消除相关危险因素将有利于改善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对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12月在我院住院、胎龄28~32周的病情稳定、无消化道疾病的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以早产儿配方奶加布拉氏酵母菌100mg/(kg·d)口服,对照组予以单纯早产儿配方奶喂养,连续治疗2~4周至校正胎龄3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早产儿体重变化、肠道喂养、黄疸、医院内感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入选47例早产儿,对布拉氏酵母菌耐受性良好,均未发生真菌血症。与对照组(43例)比较,观察组生理性体重下降至最低值的日龄小[(4.9±1.7)天比(5.7±1.4)天],恢复出生体重快[(11.6±3.8)天比(13.3±3.9)天],接受光疗时间短[(6.1±1.9)天比(7.2±2.9)天],较早达全胃肠道喂养[(18.3±9.2)天比(23.0±12.4)天],住院时间短[(34.2±16.7)天比(42.2±18.8)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理性体重下降比率、黄疸高峰时间和黄疸最高值、开奶时间以及NEC和败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对布拉氏酵母菌耐受性好,布拉氏酵母菌能缩短早产儿达全量胃肠道喂养时间、住院天数和黄疸光疗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生后6周宫外生长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无锡市儿童医院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NICU收治的出生体重(1500g且需要辅助通气和静脉营养的VLBWI为研究对象,根据单双病床号分为早期微量喂养组和对照组。早期微量喂养组:在静脉营养的同时从生后第3天开始经鼻饲管给予早产儿配方乳0.5~1mL.h-1,直至辅助通气结束;对照组:仅予静脉营养直至辅助通气结束。监测生后6周内的能量摄入、生长状况、脓毒症(血培养阳性)发生率、肝功能、喂养耐受情况、辅助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早期微量喂养组18例,对照组22例进入分析。早期微量喂养组入组时胎龄、出生体重和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评分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①早期微量喂养组生后6周内总能量摄入显著高于对照组,平均差异为261.1kJ.kg-1,P=0.03。②早期微量喂养组生后6周时点体重增长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为120g,P=0.02;头围增长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平均差异为0.6cm,P=0.04;中臂围两组差异为0.30cm,P=0.48;三头肌皮肤皱褶厚度两组差异为0.22mm,P=0.51。③两组生后6周内肝功能指标与黄疸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微量喂养组生后6周内脓毒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④早期微量喂养组需要静脉营养的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3;过渡到完全肠内营养的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3。⑤早期微量喂养组需氧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2;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3。⑥两组生后6周内各种喂养相关并发症(腹胀、呕吐、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改善VLBWI生后6周宫外生长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口服不同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及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在广东省16家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并诊断为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3组:大剂量组(第8~10日龄起口服红霉素12.5mg/kg,每8h给药,疗程7~10天),小剂量组(口服红霉素5mg/kg,给药方法同上),对照组(完全不用胃肠动力调节药物)。记录临床资料,比较各组患儿的喂养相关指标及宫外生长迟缓(EUGR)发生率等,并评估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纳入研究的患儿共122例,其中大剂量组37例,小剂量组47例,对照组38例。入组后两治疗组患儿体重增长速度、体重开始增长日龄、肠内热卡达到基础热卡日龄、达到全肠道喂养日龄及体重EUGR发生率等方面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但按胎龄32周再分亚组后比较,以体重为指标EUGR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治疗组患儿随访6个月均未见明显红霉素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中选取的两种剂量红霉素口服对早产儿(包括胎龄<32周者)喂养不耐受均有治疗作用,所采用的红霉素治疗方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实施基于循证的标准化喂养方案能否促进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全胃肠道营养建立及其对早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31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020年5月实施早产儿标准化喂养方案前后1年时间将患儿分为对照组(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n=160)和试验组(2020年6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n=152),比较两组患儿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开始肠内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中心静脉留置时间的差异及相关早产儿常见合并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肠内喂养开始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和中心静脉留置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Ⅱ~Ⅲ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早产儿常见合并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早产儿标准化喂养方案可以帮助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更快建立全肠道喂养,减少静脉营养使用,降低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而不增加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风险。  相似文献   

15.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入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早产儿71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716例早产儿中197例(27.5%)发生喂养不耐受,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比率高达77.6%。临床表现中以单纯胃潴留所占比例最高(47.2%)。②喂养不耐受出现时间集中在开始喂养后3 d内。③喂养不耐受组早产儿胎龄和出生体重低于耐受组、开奶时间晚于耐受组、早产儿合并窒息及呼吸性疾病比例高于耐受组(P<0.05);而民族、性别、孕母年龄、分娩方式、有无宫内窘迫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胎龄增大、出生体重增加、尽早开始喂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风险降低。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与患儿胎龄、出生体重、开奶时间及合并症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为评估低出生体重儿生后早期间断鼻胃管喂养和鼻十二指肠喂养的效果,将40例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 050~1 920g)随机分为间断鼻胃管喂养组和鼻十二指肠喂养组,两组出生体重、性别、胎龄无显著差异(P>0.05).用同一种配方乳喂养,记录入液量、热能、蛋白质摄入量、大便性状及喂养相关并发症,喂养前和喂养后1周用ELISA法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结果显示,喂养后1周鼻十二指肠喂养组较鼻胃管喂养组奶量、热能、蛋白质摄入量均显著增加(P<0.001);肠道营养热能达100 kcal/(kg·d)的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前者较后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明显增加(P<0.05).两组均无腹泻、十二指肠穿孔、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鼻十二指肠喂养组较鼻胃管喂养组吸入性肺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显著减少(P<0.01).提示低出生体重儿生后早期鼻十二指肠喂养优于鼻胃管喂养.  相似文献   

17.
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抢救存活率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超低出生体质量儿(ELBWI)并发症发生与存活率情况。方法对25例ELBWI孕母情况、围生期一般情况、住院时间、住院期间予干预和并发症及其转归等情况进行逐一分析,比较近年来ELBWI在存活率及并发症方面的变化。结果2004~2006年ELBWI(Ⅱ组)的存活率较2000~2003年(Ⅰ组)明显增加,达80%。两组患儿胎龄、体质量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736,0.389)。Ⅱ组收治的ELBWI患儿较Ⅰ组并发症发生明显减少且并发症的种类减少(P<0.05)。结论提高ELBWI的存活率是一个团队的系统工程,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将大大减少并发症发生,至少可减轻其发生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观察深度水解蛋白配方乳(eHF)对早产儿喂养和生长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2 年2 月至2013 年12 月入住国内8 家三甲医院的早产儿,根据喂养方案分组:(1)胎龄结果 纳入研究的早产儿共328 例。胎龄PPPP>0.05)。胎龄32~34 周的观察组发生喂养不耐受后用eHF,生后第2 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其相应的对照组(PPP>0.05)。结论 eHF 可促进早产儿胃肠动力功能、加速胆红素代谢和排泄,且未增加EUGR 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中华儿科杂志》2022,(6):545-550
目的分析极早产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的发生率及其围生期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 数据来源于多中心极低出生体重儿预后评估协作组所建立的中国北方新生儿协作网(SNN), 收集并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33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出生胎龄<32周的3 179例极早产儿的临床资料, 总结分析其围生期情况和甲状腺功能等。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CH分为CH组和非CH组, 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秩和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分析极早产儿CH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3 179例极早产儿中男1 793例(56.4%), CH的发生率为6.9%(220例);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和出生胎龄<28周超早产儿CH的发生率分别为13.5%(64/475)、13.9%(66/4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多胎是C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9、1.60, 95%CI 1.14~2.23、1.18~2.17, P=0.007、0.003), 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和1 min A...  相似文献   

20.
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ELBWI)是指出生体重低于1000g的新生儿,大多为胎龄小于32周的极早产儿[1]。伴随围生期医学和新生儿医学的不断发展,ELBWI出生率不断上升,可能存活者的体重和孕周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