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心肌梗死患者行双源CT首过及延迟增强双能量扫描,与99mTc-MIBI心肌显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双源CT首过及延迟心肌灌注成像在识别及定位存活心肌的诊断价值。方法28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双源首过及延迟(5min)心肌灌注扫描及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影检查,观察双源CT心肌灌注碘图评价心肌灌注缺损,将双源CT首过及延迟扫描心肌灌注缺损与99mTc-MIBI的相应节段进行对照。结果 28例受检者,共476个心肌节段,双源CT首过扫描心肌灌注共有371节段灌注减低及缺损,其中延迟扫描共156个节段表现为低灌注,215个节段表现为相对高灌注(延迟强化);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影结果共有237心肌灌注减低及缺损;17个节段中,共13节段两者结果一致性好(Kappa值>0.75),其余4节段(第2、3、8、9节段)一致性一般(0.40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CMR)的量化指标在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完整的有心肌梗死病史的冠心病患者29例,行CMR检查,获取相关影像学数据。运用磁共振后处理工作站,观察评估心室壁的运动情况及室壁心肌灌注的信号特征;测定心肌延迟强化区与邻近正常心肌区域首过灌注时间、首过灌注最大上升斜率及心肌延迟强化信号值;同时分析心肌梗死透壁程度与室壁运动情况间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均出现至少1个节段的延迟强化,29例患者共计493个心肌节段被评价,有32个节段出现延迟强化。延迟强化区首过灌注时间较正常心肌区域长[(4.45±1.20)vs(3.60±2.0),P=0.005],首过灌注最大上升率小[(27.70±15.70)vs(39.63±18.21),P=0.000],病变区延迟强化的信号值较正常心肌区域高[(69.81±34.15)vs(21.67±13.26),P=0.015]。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心肌延迟强化程度与其运动能力呈负相关(r=-0.467,P<0.05)。心室壁内延迟强化灶越大,运动能力越差:即存在3分或透壁性延迟强化灶的心室壁运动能力为2级或3级;非透壁延迟强化灶<50%的心室壁运动能力为0级或1级。结论 CMR的cine-MR,FP-MPI及DE-MRI的量化指标均可用于心肌活性评价,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扫描技术才能准确评估存活心肌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MR心肌灌注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MRMPI)检测陈旧性心肌梗死存活心肌的作用。方法:选择陈旧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4周以上)患者27例。(Gd-DTPA)0.1mmol/kg、MRMPI首过期及5~30min延迟期成像。首过期行短轴面成像,延迟期行短轴面及长轴面成像。结果:27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17例(63%)首过期显示灌注减低;26例(96.3%)延迟增强,其中透壁型增强6例(22.2%),非透壁型增强9例(33.3%),混合型11例(40.7%);无增强1例(3.8%)。结论:MRMPI可有效地检测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存活和非存活心肌,以及其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评价心肌梗死PTCA治疗前后心肌存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MRMPI) 检测心肌梗死存活心肌的作用. 方法 选择心肌梗死患者51 例.采用1.5 T MR扫描仪,反转恢复快速小角度激励( IR-turbo FLASH) 序列,全部患者均在静脉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 0.1 mmol/kg、MRMPI 首过期及5~30 min 延迟期成像.21 例行静息、负荷99锝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进行对照研究.首过期行短轴面成像,延迟期行短轴面及长轴面成像.结果 51例心肌梗死患者,42 例(82.3%) 首过期显示灌注减低;50 例(98%) 延迟增强.在21例168个心肌段SPECT诊断无活性心肌段48个,MRMPI 示梗死区均有延迟增强,SPECT诊断存活心肌段120 个,MRMPI 示97段无延迟增强.以静息、负荷99m锝SPECT 作为参考标准,MRMPI 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80.8%. 结论 MRMPI 可有效地检测心肌梗死的存活和非存活心肌,以及其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多技术扫描评价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MRI检查资料完整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12例,均进行MRI平扫、磁共振电影成像、心肌灌注和延迟增强扫描,观察心脏形态、运动、首过灌注、延迟强化信号改变,分析其诊断价值.所有检查者均经临床确诊.结果 12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共有204段心肌节段被分析,其中63段(30.9%)见异常室壁运动;异常运动节段中,首过灌注心肌信号减低52段,信号正常11段;59段(93.7%)有延迟强化,所有运动异常节段室壁增厚率均下降.结论 MRI多技术扫描可较准确评价缺血性心肌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心肌灌注成像、CTCA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SCA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行ATP负荷MR首过心肌灌注、延迟增强成像、CTCA检查,并与DSA进行对比研究,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和一致性检验kappa值。结果冠脉狭窄50%~70%23支,首过灌注减低18支(78.26%),延迟扫描心肌无强化。冠脉狭窄70%~90%17支,首过灌注减低15支(88.24%),延迟扫描心肌强化有8个区域。冠脉狭窄90%5支,首过灌注减低5支(100%),延迟扫描均见心肌强化。13个心肌延迟强化区内,心肌透壁增强6例(46.15%),非透壁增强7例(53.85%)。以冠脉造影为参考标准,MR首过心肌灌注成像、CTCA检测狭窄50%以上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44%、91.11%和90.48%、97.09%。MRMPI、CTCA与SCA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76和0.88。结论MRMPI、CTCA与SCA检查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具有高度的敏感度、特异度,MRMPI能有效检测心肌血流,CTCA能准确判断冠脉狭窄度,可为临床诊断及恰当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心肌灌注成像、心肌活力及运动分析磁共振成像(MRI)在家猪心肌梗死存活心肌诊断中的实验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心肌梗死3天模型14例、3周模型12例及心肌梗死患者17例进行心脏磁共振(MR)检查.平衡梯度回波序列(BFFE)用于观察心肌运动,快速梯度回波序列(T1TFE)用于观察首过心肌灌注表现;反转恢复梯度回波序列用于观察延迟时相心肌活力表现.结果:家猪心肌梗死3天、3周MR检查及患者可见心肌内的首过灌注缺损区,发现率为100.0%、92.0%和82.3%.心肌活力分析示,左心室心肌内存在不同范围的强化灶,发现率为7.0%、50.0%和88.2%.心肌运动减弱节段与强化节段基本一致.明显纤维化或瘢痕心肌表现为心肌变薄,并始终保持低信号.结论:通过综合分析延迟强化,运动能力显著降低和可能存在的首过灌注缺损,可以更有效地识别梗死或瘢痕心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多技术扫描评价心肌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MRI检查资料完整者23例,均进行MRI平扫、电影扫描、心肌灌注和延迟增强扫描,观察心脏形态、运动、首过灌注、延迟强化信号改变,分析其诊断价值。所有检查者均经临床确诊。结果 23例中,12例为缺血性心肌病,共有204心肌节段被分析,63段(30.9%)见异常室壁运动;异常运动节段中,首过灌注心肌信号减低52段,信号正常11段,59段(93.7%)有延迟强化,所有运动异常节段室壁增厚率均下降。2例肥厚型心肌病、1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心脏肿瘤病灶均见延迟强化。结论 MRI多技术扫描可较准确评价心肌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患者心脏MRI确定的梗死质量、梗死百分比、透壁程度、左室功能的差异.方法:对42例发病在1个月以上的心肌梗死患者行1.5T电影MRI检查后,以4ml/s的速率静脉注射Gd-DTPA 0.1mmol/kg行首过灌注成像,随后以2.5ml/s的速率静脉注射Gd-DTPA 0.1mmol/kg,5~10分钟后行延迟强化成像.评价其梗死质量、梗死百分比、透壁程度、左室功能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相比,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质量、梗死百分比、受累段数、透壁段数均有增加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与非透壁心肌梗死相比,透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质量、梗死百分比更大,左心室功能无显著性差异.ST/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透壁/非透壁心肌梗死相关.结论:STEMI较NSTEMI患者心肌受损更为严重,STEMI通常为透壁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电影心肌运动影像判断急性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的价值。方法:分析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梗死组)和20例正常对照组的MR电影,判断MR电影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检测率。结果:正常对照组心肌各室壁厚度变化一致(P>0.05),梗死心肌节段室壁厚度变化明显小于正常心肌(P<0.05)。室壁厚度变化减小(<2mm)对梗死心肌节段的检测敏感性为77%,特异性为100%;结合首过及延迟灌注异常可将其敏感性提高到91%。结论:MR电影心肌运动影像是MRI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可靠的指标,可初步判断心肌存活性,行靶区首过心肌灌注可以明显提高检查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技术在检测猪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活性中的作用。方法:猪心肌梗死模型13只,均进行快速梯度回波序列(FGREET)首过灌注扫描及反转恢复梯度回波序列(MDE)延迟时相扫描。扫描后处死,分析心肌首过灌注和延迟时相特点,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9只首过灌注时梗死心肌表现为灌注减低,其信号强度显著低于周围心肌,12只延迟期梗死心肌表现为延迟强化,而正常心肌信号强度下降,低于梗死心肌。结论:MR心肌灌注成像可有效检测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梗死心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CMR)和心肌灌注成像(MRMPI)联合延时增强(LGE)扫描检测心肌梗死的价值。方法对32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证实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行CMR、MRMPI及LGE检查,选择左室四腔心水平长轴、垂直长轴和不含流出道的心底层、乳头肌层、心尖层3层短轴位层面行CMR扫描,根据心肌运动幅度和室壁增厚率半定量计分;同层面MRI首过灌注检测和LGE心肌扫描室壁灌注强化程度及心肌活性,根据冠状动脉相应供血区域定义4分级法心肌梗死透壁程度。结果 CMR与SCA两种方法对CAD患者诊断存在较好相关性(kappa=0.664),CMR评估心肌缺血或梗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82%和90%,诊断总符合率84.38%。结论 CMR心肌灌注与活性检测可有效评价心肌存活性,对指导血运重建具有重要作用,间接降低CAD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MRI延迟期强化扫描与MSCT在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5年3月至2021年5月125例疑似ICC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MRI延迟期强化扫描与MSCT检查,并经术中病理学确诊。比较MRI延迟期强化扫描与MSCT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MRI延迟期强化扫描与MSCT检查对ICC的诊断效能及诊断价值;进一步对ICC的病理类型进行分类,比较MRI延迟期强化扫描与MSCT检查对导管状腺癌的诊断效能及鉴别价值。结果 MRI延迟期强化扫描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Kappa=0.642)高于MSCT(Kappa=0.464);MRI延迟期强化扫描诊断ICC的灵敏度为91.25%,大于MSCT的80.00%(P<0.05);MRI延迟期强化扫描诊断ICC的AUC为0.812,大于MSCT的0.733(P<0.05);MRI延迟期强化扫描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Kappa=0.715)高于MSCT(Kappa=0.399);MRI延迟期强化扫描诊断导管状腺癌的准确度为88.75%,高于MSCT的76....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双期扫描对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梗死心肌灌注和范围的评估价值.方法 5头家猪以球囊封闭左前降支远端90 min后撤除球囊完成再灌注.30 min后行MSCT检查,静脉团注100 mL对比剂后1 min(早期扫描相)与5 min(延迟扫描相)接受2次MSCT扫描.取出心脏后切成8 mm厚短轴面切片并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MSCT延迟扫描相高增强和周边低增强区域之和及TTC不染色区域定义为梗死区域;梗死容积以各层面容积总和的百分比表示.结果 MSCT上梗死心肌在早期扫描相表现为早期灌注缺损,在延迟扫描相表现为晚期增强和残余灌注缺损.早期扫描相早期灌注缺损区CT值低于正常区域[(213±55)HU vs(304±30)HU](P<0.05),延迟扫描相晚期增强区CT值高于正常区域[(360±75)HU vs(90±37)HU](P<0.01),而残余灌注缺损区低于正常区域[(152±23)HU vs(190±37)HU](P<0.05).梗死容积百分比,MSCT测得为(8.9±1.0)%,TTC病理染色为(9.2±1.4)%,两者具有一致性.结论 MSCT双期扫描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有不同于正常区域的特征性增强表现,对于评价心肌梗死容积与病理学方法可比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治疗后早期的综合性评估价值。方法以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8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后1周内对所有患者进行双期MSCT扫描检查。分析MSCT图像中早期相灌注缺损(ED)及延迟相晚期增强(LE)和残余缺损(RD)区域和增强特点。将MSCT测量的梗死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MSCTLVEF)、室壁节段运动情况与血液生化指标血清肌酸激酶(CPK)曲线下面积及超声心电图(TTE)测量的LVEF(TTELVEF)和室壁节段运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早期扫描相检出ED 17例,其判断心肌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94%。延迟扫描相表现出3种不同的增强特征,分别为孤立性心内膜下LE、心内膜下RD和心外膜下LE以及单纯心内膜下RD。延迟相测得的梗死容积与血清CPK曲线下面积(r=0.840)、MSCTLVEF与TTELVEF(r=0.800)以及TTE与MSCT对室壁节段运动异常的评估结果(r=0.814)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01)。结论 AMI患者接受PCI治疗后的双期MSCT扫描表现出不同的增强特征。MSCT检查对再灌注后梗死部位和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治疗后早期的综合性评估价值。方法以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8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后1周内对所有患者进行双期MSCT扫描检查。分析MSCT图像中早期相灌注缺损(ED)及延迟相晚期增强(LE)和残余缺损(RD)区域和增强特点。将MSCT测量的梗死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MSCTLVEF)、室壁节段运动情况与血液生化指标血清肌酸激酶(CPK)曲线下面积及超声心电图(TTE)测量的LVEF(TTELVEF)和室壁节段运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早期扫描相检出ED 17例,其判断心肌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94%。延迟扫描相表现出3种不同的增强特征,分别为孤立性心内膜下LE、心内膜下RD和心外膜下LE以及单纯心内膜下RD。延迟相测得的梗死容积与血清CPK曲线下面积(r=0.840)、MSCTLVEF与TTELVEF(r=0.800)以及TTE与MSCT对室壁节段运动异常的评估结果(r=0.814)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01)。结论 AMI患者接受PCI治疗后的双期MSCT扫描表现出不同的增强特征。MSCT检查对再灌注后梗死部位和范...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狭窄与心肌缺血的MRMPI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在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中的表现。方法 28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行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检查,对其表现及诊断价值进行研究。结果 19例(67.9%)首过期出现灌注异常,其中17例(89.5%)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19例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异常中分别灌注减低8例(42.1%),其中局限1个壁段2例,2个壁段2例,3个以上壁段5例。注入GD-DTPA对比剂后延迟扫描,8例(42.1%)显示心肌增强,其中局限1个壁段2例(25%),2个壁段3例(37.5%),3个以上壁段3例(37.5%)。结论 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能识别心肌的缺血与梗死,可以指导临床制定治疗计划,判断治疗效果和进行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全面评价心脏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心脏磁共振检查(MRI)评价心功能,应用心脏MRI心肌灌注延迟显像评价心肌坏死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急诊PCI组(22例)和静脉溶栓组(20例)。所有患者于发病后第4周行心脏MRI检查及心肌灌注延迟显像,根据心脏MRI检查计算左室功能参数,根据心肌延迟强化的透壁程度进行视觉评分(VSM)评价心肌梗死范围。结果:急诊PCI组和静脉溶栓组中VSM总分分别与射血分数(EF)、收缩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DVI)、舒张末期容积(ESV)、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SVI)密切相关(P〈0.001)。结论:应用心脏MRI可以全面评价心脏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负荷MR首过心肌灌注成像检测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3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男22例,女11例,平均年龄58.32岁.其中15例常规行静息-负荷99m^Tc-SPECT心肌灌注显像.采用IR-turboFLASH序列行静息-负荷MR首过心肌灌注成像及延迟期心肌灌注成像,目测定性分析心肌灌注图像,将分析结果与冠脉造影及99m^Tc-SPECT进行比较,计算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28例(28/33)191段心肌灌注减低,其中92段(92/191)可逆性灌注减低,99段(99/191)固定灌注减低;51支冠状动脉主干或其主要分支狭窄,MR首过心肌灌注成像42支狭窄冠脉供血区心肌灌注减低.以冠脉造影为参考标准,MR首过心肌灌注成像检测狭窄50%以上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2.35%和91.67%.MR首过心肌灌注成像与99m^TC-MIBI SPECT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两者符合率为:92.5%.以99m^TC-MIBI SPECT为参考标准,MR首过心肌灌注成像检测冠心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4.74%、92.55%.结论 负荷MR首过心肌灌注成像能有效检测冠心病心肌缺血;MR首过心肌灌注成像定性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双期扫描对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梗死心肌灌注和范围的评估价值。方法5头家猪以球囊封闭左前降支远端90min后撤除球囊完成再灌注。30min后行MSCT检查,静脉团注100mL对比剂后1min(早期扫描相)与5min(延迟扫描相)接受2次MSCT扫描。取出心脏后切成8mm厚短轴面切片并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MSCT延迟扫描相高增强和周边低增强区域之和及TTC不染色区域定义为梗死区域;梗死容积以各层面容积总和的百分比表示。结果MSCT上梗死心肌在早期扫描相表现为早期灌注缺损,在延迟扫描相表现为晚期增强和残余灌注缺损。早期扫描相早期灌注缺损区CT值低于正常区域[(213&#177;55)HUvs(304&#177;30)HU](P〈0.05),延迟扫描相晚期增强区CT值高于正常区域[(360&#177;75)HUvs(90&#177;37)HU](P〈0.01),而残余灌注缺损区低于正常区域[(152&#177;23)HUvs(190&#177;37)HU](P〈0.05)。梗死容积百分比,MSCT测得为(8.9&#177;1.0)%,TTC病理染色为(9.2&#177;1.4)%,两者具有一致性。结论MSCT双期扫描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有不同于正常区域的特征性增强表现,对于评价心肌梗死容积与病理学方法可比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