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极早产儿存活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11家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极早产儿(胎龄<32周)的一般资料,分析其存活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极早产儿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极早产儿2339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免疫性胎儿水肿(NIHF)临床特征及转归。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33例NIHF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死亡组和治愈组,进行两组间各因素的比较分析。结果 33例患儿中,男16例、女17例,中位胎龄33.4周(31.2~35.1周),出生体质量(2 714±712)g,死亡20例。死亡组出生体质量、1分钟及5分钟Apgar评分低于治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产时复苏插管组和未插管组的母亲孕期合并症发生率及宫内干预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干预是导致新生儿需产时复苏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30,95%CI:2.46~95.19);1分钟Apgar评分是NIHF疾病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5,95%CI:1.20~2.53),评分越低、死亡率越高。结论宫内干预与产时需要复苏有关,而1分钟Apgar评分是影响NIHF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重症湿肺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湿肺的临床特征及需要机械辅助通气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167例新生儿湿肺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特征、预后,分析需要机械辅助通气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 167例患儿中早产儿69例(41.2%).161例(96.4%)患儿入院时存在呼吸衰竭,72例(43.1%)需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辅助通气组111例(气管插管72例,经鼻呼气末正压通气39例),非辅助通气组56例.两组患儿在年龄、出生体重、剖宫产率、性别比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全部患儿中24例合并心脏疾病,28例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51例合并吸入性肺炎.湿肺患儿中胎龄<34周(OR=3.398,95%CI:1.113~10.369)及合并心脏疾病(OR=4.122,95%CI:1.173~14.481)者,需辅助通气的危险增加.是否有重度窒息、是否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及吸入性肺炎,未被证实是湿肺患儿需辅助通气的影响因素.结论 早产儿重症湿肺发生率较高,湿肺患儿胎龄<34周及合并心脏疾病时需要机械辅助通气的危险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胎早产儿神经精神发育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将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早产几分为2组:双胎早产儿为研究组,单胎早产儿为对照组.对其中88例早产儿在纠正胎龄1岁时行神经精神发育随访,由儿童保健科专人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进行测试,其中研究组根据量表正常测试结果分为神经精神发育异常组[智力发展指数(MDI)≤79分]和神经精神发育正常组(MDI >79分),并对2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组MDI得分频数分布呈偏态分布,其中59%(27/46例)为神经精神发育异常(MDI≤79分);对照组MDI得分频数分布呈近似正态分布,其中仅12%(5/42例)为神经精神发育异常.1岁时双胎早产儿头围、身长、体质量、MDI、精神运动发展指数(PDI)均低于单胎早产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分析中双胎早产儿神经精神发育异常的高危因素有胎龄、出生体质量、母亲育龄、父母亲文化程度、喂养方式、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低血糖症、新生儿脓毒症、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双胎早产儿神经精神发育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同胎龄双胎早产儿的神经精神发育落后于单胎早产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可能是导致双胎早产儿神经精神发育异常的高危因素,早期积极处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利于促进双胎早产儿的神经精神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入住PICU且临床检查资料完整的45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发生VAP将患儿分为VAP组和非VAP组,比较分析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455例患儿中男311例、女144例,中位年龄11个月,其中发生VAP 43例,发生率为9.45%。发生VAP患儿的原发病最常见为先天性喉气管发育畸形合并肺部感染(23.3%),其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部感染(18.6%)。单因素分析提示,与非VAP组相比,VAP组患儿经口气管插管和再插管以及全部肠外营养的比例较高,机械通气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气管插管类型(经口)(OR=1.87,95%CI:1.48~9.75)、机械通气时间(OR=1.14,95%CI:1.08~2.35)、再插管(OR=3.42,95%CI:1.26~5.57)、早期用抗生素(OR=4.55,95%CI:2.21~8.77)均为影响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ICU患儿发生VAP的危险因素较多,综合评价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措施可减少VAP。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氧气复苏窒息极早产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不同浓度氧气复苏窒息极早产儿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0分析软件,首先进行异质性检验,当结果不存在异质性,以固定效应模型描述,存在异质性时,以随机效应模型表达,将资料进行定量综合,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表示。结果共6篇文献符合条件纳入研究,其中4篇文献为B级,2篇文献为C级。累计低浓度氧(21%~50%)复苏组157例,高浓度氧(90%~100%)复苏组168例。不同氧浓度复苏对极早产儿复苏失败率(OR=2.03,95%CI:0.87~4.71)和病死率(OR=1.23,95%CI:0.53~2.86)无影响,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OR=1.07,95%CI:0.55~2.10)、颅内出血(OR=1.99,95%CI:0.76~5.23)、败血症(OR=1.00,95%CI:0.46~2.17)、早产儿视网膜病(OR=0.71,95%CI:0.18~2.73)、气胸(OR=0.28,95%CI:0.04~1.82)、动脉导管未闭(OR=0.74,95%CI:0.34~1.64)的发生率均无影响(P均<0.05)。结论不同浓度氧气复苏窒息极早产儿的效果无差异,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有限,对于复苏开始的氧浓度、如何调整氧浓度、安全的血氧饱和度范围等问题仍需进一步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极早产儿发生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TA-NEC)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4月至2021年4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接受输注红细胞的极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符合TA-NEC组纳入标准的极早产儿为TA-NEC组;按1:2比例匹配同期同性别、胎龄(±3d)、出生体重(±200g)、输血日龄(±3d)的非NEC极早产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点差异,探讨TA-NEC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204例极早产儿,男138例、女66例,平均胎龄(29.0±1.5)周,中位出生体重1 100.0(951.0~1 200.0)g。TA-NEC组68例,对照组136例。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宫内窘迫、绒毛膜羊膜炎、晚发型败血症是极早产儿发生TA-NE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完全经口喂养是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患有宫内窘迫、绒毛膜羊膜炎和/或晚发型败血症的极早产儿在输注红细胞后48 h内更容易发生NEC。预防围生期缺氧和败血症,在安全前提下完成到完全经口喂养的过渡,对降低极早产儿TA-NEC的发生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发生心跳呼吸骤停(CRA)住院儿童复苏后存活率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PICU发生CRA患儿的临床及心肺复苏(CPR)、复苏后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近期和远期存活率的预测因素.结果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烟台毓璜顶医院PICU发生CRA并接受CPR的87例患儿中,43例恢复自主循环,复苏成功率为48.3%,24 h存活31例(35.6%);存活出院19例(21.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病、合并症以及发生骤停类型、气管插管、有效复苏时问、应用肾上腺素的剂量、复苏后24 h内体温、复苏后6 h血糖值、复苏后合并症均影响复苏后24 h存活率和出院存活率;Logistic回归分析示原发病、复苏时间为24 h存活率的预测因素;原发病、复苏时间、复苏后24 h体温为出院存活率的预测因素.结论 住院患儿发生CRA后近期、远期存活率均低,原发病及合并症、CPR质量以及复苏后管理均影响存活率,其中原发病、复苏时间为近期存活率预测因素,原发病、复苏时间、复苏后24 h体温为远期存活率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早产儿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引起早产儿脑损伤的高危因素,以降低其发病率,改善神经发育预后.方法 对2005年8月-2007年8月本院NICU收治的130例早产儿于出生第1、3、4、7、15天及第1、3、6个月行颅脑超声检查,Ⅰ、Ⅱ级脑室内出血(IVH)为轻度脑损伤;Ⅲ、Ⅳ级IVH/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为重度脑损伤.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其胎龄、出生体质量、母亲有无妊娠高血L压综合征、胎膜早破、分娩方式(阴道分娩、剖宫产)、患儿产前有无宫内窘迫、产时有无窒息、窒息复苏(包括气管插管或面罩加压给氧)、是否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出生后有无呼吸暂停、惊厥、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低碳酸血症、酸中毒、有无吸氧、是否采用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nCPAP)或呼吸机辅助通气17个项目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0例早产儿中,颅脑超声检出脑损伤88例,发生率66.7%.其中,轻度脑损伤29例(占33%)(IVH Ⅰ级5例,Ⅱ级24例);重度脑损伤59例(占67%)[IVHⅢ级53例,Ⅳ级1例,PVL5例(伴IVH Ⅰ级1例,Ⅱ级、Ⅲ级各2例)].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脑损伤发生率越高;窒息复苏、出生后低氧血症及采用nCPAP或呼吸机辅助通气也是早产儿脑损伤较重要的高危因素,这些因素均可影响早产儿脑血流自主调节功能,触发或加重脑损伤.结论小胎龄、低出生体质量、窒息复苏、低氧血症及辅助通气等为早产儿脑损伤高危因素,通过影响早产儿脑血流自主调节功能,进而影响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导致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危因素对早产儿营养、智能、神经发育的影响及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 ~12月在我院出生并定期在儿童保健科进行体格检查的早产儿,根据是否伴有高危因素(超早产、极低出生体重、脑损伤、高胆红素血症、重度窒息)分为高危因素组和非高危因素组.高危因素组再根据家长干预依从性分成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同时匹配本院足月分娩的健康婴幼儿为足月儿组.比较不同组别校正年龄2岁时的营养、智能和神经发育结局以及干预效果.结果 完成随访早产儿372例,其中非高危因素组223例,高危因素组149例(干预组71例,非干预组78例),足月儿组231例.不同组别婴幼儿性别、分娩方式、家庭经济水平,以及干预组与非干预组基础疾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2岁时,高危因素组贫血和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高于非高危因素组(15.4%比6.7%,19.5%比11.2%),非干预组高于干预组(23.1%比7.0%,25.6%比12.7%),早产儿组、高危因素组和非干预组发育商(DQ,分)均低于相应的足月儿组、非高危因素组和干预组[(85.2±11.4)比(98.3±5.3),(79.5±13.4)比(89.0±7.8),(71.2±10.9)比(88.6 ±9.4)],智能低下和脑性瘫痪发生率均高于相对应的足月儿组、非高危因素组和干预组(智能低下:7.0%比0.4%,16.8%比0.5%,30.8%比1.4%,脑性瘫痪:3.0%比0.4%,6.0%比0.9%,10.3%比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岁内早产儿发育落后于足月儿,高危因素增加早产儿营养不良、DQ低下和脑性瘫痪的风险,而干预能一定程度改善早产儿发育.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isk factors for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 in preterm infants from pregnancies complicated by placenta previa. Forty preterm infants born to mothers with placenta previa between January 1989 and December 1995 in a medical center were enrolled. Each of these patients was matched in gestational age and gender with an infant born immediately after to a mother without placenta previa. Obstetric and neonatal outcome variables were collected. The mean±S.D. gestational age for both groups was 33.0±3.1 week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mean birthweight between the placenta previa and control groups (2129±598 vs. 2136±493 g). All the patients in the former and 11 (28%) in the latter were born by cesarean section. About a half of the mothers in both groups received antenatal steroids. Infants from placenta previa pregnancies had a higher incidence (21/40 vs. 10/40, P<0.01) and more severe RDS than controls. Stratified by the status of treatment with antenatal steroid, we found that gestational age was a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for RDS in both treated and untreated groups (P<0.01), but placenta previa w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odds ratio 32; CI 1–4182) by multiple exact logistic regression in antenatal steroid-treated group. We conclude that preterm infants born to mothers with placenta previa had a higher risk for RDS than controls. It played an independent role, in addition to gestational age, only in infants treated with antenatal steroid. We speculate that placenta previa was not directly contributing to RDS, but through other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for RDS.  相似文献   

12.
早产儿的围产因素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早产的围产因素及寻求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将我院近5年出生的新生儿2 567例,分为早产儿、足月儿两组,对照分析孕母年龄、胎膜早破、多胎妊娠、前置胎盘、妊高征、胎盘早剥、产前检查等围产因素,同时分析早产儿的并发症。结果:早产儿发生率为6.62%,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对比,除母亲孕龄差异无显著性外,胎膜早破、多胎妊娠、前置胎盘、妊高征、胎盘早剥,产前检查等因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或 0.05)。早产儿的并发症主要是新生儿肺炎、硬肿症、高胆红素血症和颅内出血。胎龄越小,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结论:减少早产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关键,减少早产的发生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定期产前检查,对产前并发症采取各种防治措施,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胎龄≤32周早产儿出生后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86例胎龄≤32周低血糖早产儿作为低血糖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监测血糖正常的早产儿172例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产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期间早产儿共计515例,其中低血糖86例(16.7%)。低血糖组小于胎龄儿(SGA)、剖宫产出生、孕母高血压、产前使用激素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而出生体重及血糖检测前已静脉使用葡萄糖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 < 0.05)。SGA(OR=4.311,95% CI:1.285~14.462)、孕母高血压(OR=2.469,95% CI:1.310~4.652)和产前使用激素(OR=6.337,95% CI:1.430~28.095)为早产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P < 0.05),静脉使用葡萄糖(OR=0.318,95% CI:0.171~0.591)为早产儿低血糖的保护因素(P < 0.05)。结论 SGA、孕母高血压和产前使用激素可增加胎龄≤32周早产儿早期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对胎龄≤32周早产儿,建议生后尽早静脉使用葡萄糖,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胎龄≤32周早产儿出生后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86例胎龄≤32周低血糖早产儿作为低血糖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监测血糖正常的早产儿172例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产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期间早产儿共计515例,其中低血糖86例(16.7%)。低血糖组小于胎龄儿(SGA)、剖宫产出生、孕母高血压、产前使用激素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而出生体重及血糖检测前已静脉使用葡萄糖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 < 0.05)。SGA(OR=4.311,95% CI:1.285~14.462)、孕母高血压(OR=2.469,95% CI:1.310~4.652)和产前使用激素(OR=6.337,95% CI:1.430~28.095)为早产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P < 0.05),静脉使用葡萄糖(OR=0.318,95% CI:0.171~0.591)为早产儿低血糖的保护因素(P < 0.05)。结论 SGA、孕母高血压和产前使用激素可增加胎龄≤32周早产儿早期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对胎龄≤32周早产儿,建议生后尽早静脉使用葡萄糖,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强度复苏的出生体重 < 1 500 g早产儿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20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出生体重 < 1 500 g且胎龄 < 32周的早产儿,根据在产房接受的不同强度复苏措施,分为无气管插管组(n=1 184)、气管插管组(n=166)、全面心肺复苏(extensiv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组(n=116),比较3组患儿一般情况及临床结局等差异。结果 气管插管组、ECPR组母亲剖宫产率及产前激素使用率低于无气管插管组(P < 0.05)。气管插管组及ECPR组的胎龄、出生体重均低于无气管插管组(P < 0.05)。随着复苏强度的增强,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逐渐下降(P < 0.05),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0~3分新生儿比例逐渐上升(P < 0.05)。与无气管插管组相比,气管插管组和ECPR组患儿的病死率、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均升高(P < 0.05);气管插管组患儿Ⅲ~Ⅳ级颅内出血、≥Ⅲ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升高(P < 0.05)。结论 对于出生体重 < 1 500 g早产儿,产房复苏强度高与较低的产前激素使用率、较小的胎龄及较低的出生体重有关;接受产房内气管插管、ECRP的患儿临床不良结局发生率上升。因此,加强围生期和产房复苏质量管理对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单胎濒死儿发生的围生期危险因素,为濒死儿综合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 该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06年1月—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出生的154例胎龄≥28周、1 min Apgar评分为0~1分的单胎新生儿为病例组(濒死组),按1∶4比例随机选取616例同期出生的单胎非濒死儿(1 min Apgar评分>1分)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濒死儿发生的围生期危险因素。 结果 濒死组胎龄和出生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濒死组胎儿水肿、脐带脱垂、羊水Ⅲ度污染、胎盘早剥、臀位、重度子痫前期、母亲产时全麻、产前胎心监护异常、产前胎动减少发生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产时全麻(OR=34.520)、产前胎动减少(OR=28.168)、胎盘早剥(OR=15.641)、羊水Ⅲ度污染(OR=6.365)、产前胎心监护异常(OR=5.739)、臀位(OR=2.614)是濒死儿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胎龄较大(OR=0.686)是濒死儿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 结论 临床需对产前胎心监护异常、胎动减少、早产、胎盘早剥、臀位、羊水Ⅲ度污染、全麻手术的产妇引起重视,做好新生儿复苏准备,防范濒死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不同分级的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围生期状况进行分析,以了解与RDS严重程度相关的高危因素。方法:667例早产RDS患儿根据胸片显示的分级结果分为4个组别,1级217例, 2级225例, 3级126例,4级99例,对各组围生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级不同的RDS早产儿在性别、双胎、双胎之小所占的比例、母亲年龄、产前糖皮质激素应用、有无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受孕与分娩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RDS分级的加重,患儿出生体重和胎龄在减小,而Apgar评分≤7分的患儿比例及母亲患妊娠高血压疾病的比例在逐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DS的分级主要与早产程度、出生体重、围生期窒息等高危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河南省早产儿出生状况及早产原因,为早产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河南省17地市53家医院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产科分娩的活产早产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早产儿发生率、胎龄和出生体重分布、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及早产原因构成等情况.结果 53家医院早产儿发生率为5.84%(12406/212438).胎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影响早产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生后28 d的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08年1月—12月间,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浏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8年3家医院新生儿科共收治住院早产儿961例,男女比为1.26∶1。导致早产的前5位危险因素依次为:胎膜早破(41.6%)、多胎妊娠(28.9%)、妊娠期高血压(16.6%)、母孕期感染(13.1%)、前置胎盘(6.8%)。生后28 d,早产新生儿治愈好转率88.0%,仍在住院或死亡12.0%,其中死亡病例占1.8%。随着胎龄、体质量增加,早产儿的治愈好转率呈上升趋势(χ2=245.8、286.8,P<0.05)。结论引起早产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胎膜早破、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等。早产儿生后28 d的转归与胎龄、体质量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