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3,IGFBP-3)水平及与孤独症核心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门诊招募的150名2~7岁ASD儿童和165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和孤独症评定量表评估ASD儿童核心症状,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儿童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结果ASD组儿童血清IGF-1水平低于对照组儿童(P<0.05)。重度ASD儿童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低于轻-中度ASD儿童(P<0.001),2~3岁ASD儿童血清IGF-1水平低于对照组儿童(P<0.05)。两组男童IGF-1水平均低于女童(P<0.05)。血清IGF-1、IGFBP-3水平与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总分呈负相关(分别r=-0.32、-0.40,均P<0.001)。结论儿童早期血清IGF-1降低可能与ASD疾病发展相关,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与ASD儿童核心症状具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亲子合作式音乐疗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的核心症状及其母亲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2例ASD儿童及其母亲分为音乐疗法组和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组,每组各56例。ABA组采用ABA进行干预,音乐疗法组在ABA组基础上采用亲子合作式音乐疗法。2组干预时长均为8周。采用儿童孤独症评估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儿童孤独症家长评定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亲职压力简表(Parenting Stress Index-Short Form,PSI-SF)、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Family APGAR Index,APGAR)和Herth希望量表(Herth Hope Index,HHI),评估干预前和干预后ASD儿童的核心症状及其母亲的亲职压力、家庭关怀度和希望水平。 结果 共100对母子参与了全程研究(每组各50对)。干预后音乐疗法组ASD儿童ABC量表总分、感觉维度、社交维度、躯体运动维度得分,以及CARS量表总分低于ABA组(P<0.05)。干预后音乐疗法组母亲的PSI-SF总分、亲子互动失调维度得分,HHI量表总分和各维度得分,以及APGAR量表总分、合作度和亲密度得分均高于ABA组(P<0.05)。 结论 在ABA的基础上,加用亲子合作式音乐疗法可改善ASD儿童的核心症状,减轻母亲的亲职压力,提升其家庭关怀度指数和希望水平。 引用格式: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2,24(5):472-481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社会技能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全国10个城市的889名ASD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孤独症儿童社会技能评定量表》对其进行社会技能评定。结果 ASD儿童社会技能各因子得分均低于理论中值,其中社会沟通水平最低,自我调控水平最高。不同年龄段的ASD儿童社会技能总分以及社会认知、社会参与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语言水平ASD儿童社会技能总分以及社会趋向、社会沟通、社会参与、自我调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ASD儿童社会技能较低,其社会技能与年龄和语言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学龄前期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交叉式团体与个体沙盘干预的疗效。方法 将80例4~6岁ASD儿童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患儿与正常儿童以1:3配比交叉式加入团体沙盘,对照组患儿采用一对一个体沙盘干预。以异常行为评定量表(ABC)和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评估治疗3个月后的整体疗效。结果 实际入选试验组33例,对照组28例。试验组干预3个月后ABC量表情绪不稳、社交退缩、刻板行为因子得分及总分较干预前下降;对照组干预后刻板行为、言语失当得分及总分较干预前下降(P < 0.05)。试验组社交退缩和总分的干预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干预3个月后ATEC量表社交、感知觉、行为及总分较干预前下降,对照组语言、社交、行为及总分较干预前下降(P < 0.05)。试验组语言、社交、感知觉和总分的干预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P < 0.01)。干预后试验组目光交流和沙具刻板排列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个体沙盘和交叉式团体沙盘干预均可改善学龄前ASD患儿的症状。交叉式团体沙盘对ASD患儿的干预效能优于个体沙盘,以社交、情绪及刻板行为改善为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母孕期多环芳烃(PAHs)暴露与幼儿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相关行为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出生队列研究,选择已进行脐带血PAH-DNA加合物测定并完成36月龄幼儿行为问题评估的348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3岁儿童行为量表(CBCL)、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评定36月龄幼儿行为问题。分析脐带血PAH-DNA加合物浓度与36月龄幼儿CBCL量表、ABC量表得分间的相关性。结果 新生儿脐带血PAH-DNA加合物的检出率为52.3%,浓度中位数为0.68 ng/mL。CBCL量表总得分中位数为23分,ABC量表总得分中位数为8分。PAH-DNA加合物浓度与36月龄幼儿CBCL量表中社交退缩得分呈正相关(rs=0.205,P < 0.05),与ABC量表总分、生活自理能力得分呈正相关(分别rs=0.412、0.355,均P < 0.05)。PAH-DNA加合物浓度与36月龄幼儿ABC量表总分密切相关(β=0.122,P < 0.05)。结论 母孕期PAHs暴露是儿童发生ASD相关行为的危险因素。有效降低母孕期PAHs暴露,开展新生儿脐带血PAH-DNA加合物检测,对ASD的早期预防、筛查及干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阶梯式融合性箱庭疗法对学龄前轻中度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核心症状及睡眠管理的疗效。方法 将50例轻中度ASD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结构化教育方式结合听觉统合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阶梯式融合性箱庭疗法。采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社交反应量表(SRS)、睡眠习惯问卷(CSHQ)和情绪识别工具,评定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结果 试验组在感觉因子、社会交往因子、躯体运动因子、语言因子、ABC总分、CARS总分方面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社会认知、社会沟通、社会动机、孤独症行为方式和SR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正立和倒置面孔的情绪识别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睡眠阻抗、入睡延迟、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觉醒、日间困倦和CSHQ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终末箱庭创伤主题个数少于初始箱庭,治愈主题个数多于初始箱庭(P < 0.05)。结论 采用阶梯式融合性箱庭疗法可显著改善学龄前轻中度ASD患儿的核心症状和睡眠状况,可作为早期康复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亲子绘画和创意手工疗法对学龄前期轻中度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核心症状及其母亲亲职压力和希望水平的影响。 方法 采用区组随机分组方法,将56对学龄前期轻中度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及其母亲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对。对照组采用应用行为分析法进行干预;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亲子绘画和创意手工疗法。两组干预时间均为20周。采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社交反应量表(Social Responsiveness Scale,SRS)、短式亲职压力量表(Parenting Stress Index-Short Form,PSI-SF)和Herth希望指数量表(Herth Hope Index,HHI),评估干预前和干预后(20周的干预时间结束后)儿童核心症状及其母亲的亲职压力和希望水平。 结果 共49对母子参与了全程研究(试验组25对,对照组24对)。干预后试验组儿童社会交往维度、语言维度、社交沟通维度和社交动机维度得分及ABC总分和SR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试验组母亲的亲职愁苦维度和亲子互动关系失调维度得分及PSI-SF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试验组母亲的HH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在应用行为分析干预的基础上,采用亲子绘画和创意手工疗法可进一步改善学龄前期轻中度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核心症状和社交互动,减轻母亲的亲职压力,提高其希望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肠道菌群的构成及其与行为症状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30名ASD儿童为ASD组,20名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统计两组相关基本信息。对两组儿童粪便样本中细菌16S rRNA基因的V3-V4高变区进行测序,并采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评估ASD儿童行为症状的严重程度。应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ASD儿童肠道菌群与行为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表明两组儿童肠道微生态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SD组儿童α多样性指数(Shannon和Shannoneven)显著降低(P < 0.05);粪便Firmicutes比例显著降低,而Acidobacteria比例显著增高(P < 0.05)。ASD组儿童粪便的优势菌群为Megamonas、Megasphaera、Barnesiella等;而健康对照组儿童粪便的优势菌群为Eubacterium_rectale_group、Ezakiella、Streptococcus等。且Megamonas丰度与ASD儿童健康/身体/行为和语言评分均呈正相关(P < 0.05)。结论 ASD的发展及其行为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肠道菌群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维生素D3(VitD3)联合早期介入丹佛模式(ESDM)对幼儿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疗效。方法 选择102例1~3岁的ASD幼儿为研究对象。按家长意愿分为三组:常规康复组、ESDM组、ESDM+VitD3组。各组幼儿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ASD行为量表(ABC)、ASD评定量表(CARS)评估。结果 常规康复组治疗3个月后ABC总分、躯体运动能区、生活自理能区分数均降低(P < 0.05)。ESDM组治疗3个月后ABC总分、躯体运动能区、生活自理能区、交往能区、言语能区及CARS总分均降低(P < 0.05)。ESDM+VitD3组治疗3个月后25(OH)D水平明显升高,ABC总分、生活自理能区、感觉能区、交往能区、言语能区及CARS总分均降低(P < 0.05)。ESDM组交往能区分数差显著高于常规康复组,ESDM+VitD3组交往能区分数差高于其余两组(P < 0.05)。结论 ESDM治疗可有效改善ASD幼儿的临床症状,特别针对交往能区相比常规康复疗效显著;ESDM联合VitD3治疗对ASD幼儿交往能力改善更优,其可能是目前改善ASD幼儿临床症状的最佳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0.
探讨孤独症幼儿在发育诊断测验过程中的行为特点,以及婴幼儿测试行为量表(ITBRS)在孤独症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70例18~42个月的孤独症幼儿以及140名18~42个月的正常幼儿。研究工具为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SID)、0~4岁小儿发育诊断量表和ITBRS。结果 正常幼儿与孤独症幼儿在ITBRS的任务操作/目标定向、情绪调节、反应性和运动质量等4个因子上的得分以及量表总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1),表现为正常组得分明显高于孤独症组的得分。两组之间各条目得分比较显示,只有反应强度在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外(P > 0.05),其余条目都存在差异(P < 0.01或0.05)。孤独症组儿童量表总分100%处于异常测试行为范围。结论 孤独症婴幼儿存在明显的测试行为异常。在使用ITBRS评估婴幼儿存在明显测试行为异常时,高度提示他们患有孤独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介入丹佛模式(ESDM)的密集训练结合家长培训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治疗作用及其对父母育儿压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诊断为ASD的2~5岁患儿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ESDM组和家长培训组(n=35)。ESDM组接受ESDM密集训练,家长培训组在进行ESDM密集训练的基础上,家长另需接受ESDM技能培训。研究过程中每组各脱落2例。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两组均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和父母育儿压力指数简表(PSI-SF)进行评估。结果 经3个月治疗后,两组的ABC、CARS、ATEC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 0.05)。治疗前后两组组间ABC、CARS及ATEC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前后ABC、CARS、ATEC总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PSI-SF总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 < 0.05),其中ESDM组的困难儿童维度分数较治疗前降低(P < 0.05),而家长培训组在育儿愁苦、亲子互动失调、困难儿童3个维度的分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 < 0.05)。治疗前后两组组间PSI-SF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ESDM组相比,家长培训组治疗前后父母PSI-SF总分及育儿愁苦、困难儿童2个维度分数差值均升高(P < 0.05)。结论 ESDM密集训练结合家长培训及单纯ESDM密集训练均可改善2~5岁ASD儿童的核心症状,同时缓解父母育儿压力;但ESDM密集训练结合家长培训对缓解父母育儿压力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叶酸及维生素B12(VB12)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叶酸和VB12水平与ASD儿童症状及发育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6-2017年海南省妇幼保健院康复中心的244例ASD儿童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社交反应量表(SRS)评估ASD儿童的症状,采用Gesell发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介入丹佛模式(ESDM)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诊断为ASD的2~5岁儿童40例,随机分为常规干预组和ESDM干预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行常规干预治疗,试验组给予ESDM干预治疗。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均采用异常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临床总体印象-病情严重程度(CGI-S)量表评估,干预3个月后行临床总体印象-改善度(CGI-I)评估。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3个月后常规干预组和ESDM干预组的ABC、CARS总分较前均降低(P < 0.01),其中常规干预组在ABC的社会退缩和多动2个分区分数较前降低(P < 0.01),而ESDM干预组在ABC的情绪不稳、社会退缩、多动和刻板行为4个分区分数较前降低(P < 0.01)。与常规干预组比较,ESDM干预组干预前后ABC总分差、ABC 3个分区差(情绪不稳、社会退缩、多动)及CARS总分差值更大(P < 0.05)。干预3个月后,CGI-I评分显示ESDM干预组病情改善优于常规干预组(P < 0.05)。结论 常规干预及ESDM干预均可改善2~5岁ASD儿童的社会退缩、多动等异常行为,但ESDM干预较常规干预在改善ASD儿童异常行为方面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