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多重抗性的出现是疟疾治疗的主要障碍。Peters(1970)报告鼠疟原虫对一种抗叶酸药物产生抗性后对同类药物敏感性降低。本文作者测定了恶性疟原虫的16个分离株和2个系在体外对氯喹、奎宁和甲氟喹的反应,并观察了各种药物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验使用的全部疟原虫分离株或系均经过体外培养3个月以上。测试前将培养的原  相似文献   

2.
随着抗疟药的广泛使用,在世界各疟疾流行区的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普遍产生了抗药性。监测恶性疟原虫对各种抗疟药的敏感性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对近年来恶性疟原虫药物敏感性体外测定方法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作者用体内、体外方法比较了恶性疟原虫对磺胺多辛(SDX)和乙胺嘧啶(PYR)的敏感性。病例来自东非,经测定,对法西达有Ⅰ~Ⅱ级抗性。于0~7天取血测定血浆药物浓度并进行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从病人  相似文献   

4.
用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药物的敏感性,操作简便,需血量少。为了测定恶性疟原虫抗氯喹株对当前广泛应用于治疗抗氯喹恶性疟疾的磺胺-乙胺嘧啶合剂(Fan-sidar)的敏感性,作者用这种方法测定了一株泰国的抗氯喹虫株对乙胺嘧啶和磺胺嘧啶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苏丹森纳尔地区恶性疟原虫株在体内、外对氯喹的敏感性程度,获得该株恶性疟原虫在体外对新抗疟药敏感性的基本资料,并评价体外微量法在现场的应用价值,1978年11月,作者对该地区恶性疟原虫的药物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用WHO推荐的体内法(7天试验)测定,表明这株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至多  相似文献   

6.
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延缓恶性疟原虫抗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是否能延缓恶性疟原虫抗性。方法 用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A组)和单用青蒿琥酯(B组)间断刺激体外连续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在接触药物前后不同时间用Rei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恶性疟原虫的敏感性,同时观察每次接触药物后恶性疟原虫恢复正常生长时间。结果 A组用药前及用药后65d青蒿琥酯/萘酚喹的ID50分别为2.42/37.81、1.70/26.73nmol/L。B组用药前及用药后68、129d青蒿琥酯的ID50分别为9.60、30.61nmol/L和85.10nmol/L。A组接触药物后恶性疟原虫第1、2次恢复正常生长时间分别为24、37d,第3次接触药物后连续观察90d,疟原虫未能恢复正常生长。B组疟原虫平均恢复正常生长时间为16.7d。结论 可用体外间断药物刺激培育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能有效延缓恶性疟原虫抗性。  相似文献   

7.
作者用半微量测试法研究了15株恶性疟原虫在无药物作用下经2至15个月连续培养期间对氯喹、奎宁和甲氟喹的敏感性。恶性疟原虫患者的血液系用含有ACD抗凝剂的10ml真空瓶采集,在4℃下保存并在72小时内使用。其中6号和14号病人曾每天服用硫酸氯喹100mg,其它13个株的病人抽血前数周未服抗疟药。每个患者的红细胞(RBC)用RPMI培养液洗涤后一部分用作药物敏感试验和贮藏在-196℃,另一部分则与等量的正常红细胞(RBC_5)混合后进行培养。体外培养系按Trager和Jensen法  相似文献   

8.
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敏感性的体外微量测试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并建立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敏感性的体外微量测试方法。 方法 研制咯萘啶涂药板和便于现场使用的培养基,先在实验室用体外连续培养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测试,证明咯萘啶涂药板和培养基的效果稳定可靠后,在疟疾流行高峰季节赴海南省及云南省现场,取恶性疟现症病人血样,测试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的敏感性,并设体内四周法为对照。 结果 研制的咯萘啶涂药板及现场用的培养基效果稳定,咯萘啶涂药板4 ℃贮存有效期为6个月,4 ℃贮存的安瓿封装液体培养基及瓶装冰冻干燥培养基有效期分别为2个月和2年。经过多年现场测试,不但掌握了我国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敏感性的基线数据,同时还显示,在目前咯萘啶临床治疗效果仍较满意的情况下,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的敏感性已在逐渐降低,而且体外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药浓度提高了2~4倍。 结论 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的敏感性可用体外微量法测试,较体内四周法更为方便和敏感。  相似文献   

9.
氯喹是马达加斯加疟疾控制中的首选药物,而甲氟喹一直是向旅游者推荐用以疟疾预防和治疗的药物。本文就马达加斯加不同地区恶性疟原虫对甲氟喹的体外敏感性进行评价,以利于制定和实施疟疾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我国间日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方法采用新建立的间日疟原虫药物敏感性体外微量测定技术,对中国中部间日疟流行区门诊确诊的间日疟病例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在完成药物测定的24例间日疟病例中,间日疟原虫对氯喹的IC50几何均数为63.23nmol/L,95%可信区间为26.23~152.40nmol/L,其中至少有6例显示对氯喹产生了抗性。结论在中国中部间日疟流行地区可能已出现间日疟原虫抗氯喹株。  相似文献   

11.
1962年以来乙胺嘧啶~周效磺胺(法西达Fansidar)是泰国治疗无并发症恶性疟的主要药物之一,但近年研究表明单剂量法西达的根治率逐年下降。本研究目的在于观察法西达敏感区和抗性区病人的恶性疟原虫在体外对乙胺嘧啶、周效磺胺的敏感性,以及疟疾病人血浆内4-氨基苯甲酸(PABA)的浓度。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恶性疟原虫抗氯喹株的生物学特性、生化和遗传,并为药物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从海南省一恶性疟病人血中分离出恶性疟原虫。经体外连续培养1个月的适应过程后.生长发育良好,繁殖率稳定,疟原虫感染率一般为3~10%。体外抗性测定疟原虫被抑制的氯喹浓度为32pmol,证明本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东非,由于抗氯喹恶性疟原虫的扩散,评价恶性疟原虫对替代药物磺胺多辛/乙胺嘧啶的敏感性很重要。尽管在肯尼亚已发现原虫对乙胺嘧啶有抗性,但对这二种药物配伍应用仍然有效。在西非,迄今还很少使用这种合剂,对其疗效不甚了解。本文报告了体外恶性疟原虫对这二种药物合剂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培育恶性疟原虫萘酚喹抗性虫株,为恶性疟原虫抗性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验虫株。方法采用恶性疟原虫FccSM/YN株,用Trager法进行体外连续培养,待其正常生长后,在培养基中间断添加不同浓度的萘酚喹进行克隆筛选,培育抗性,在培育前及用药后不同时段同步化处理疟原虫,使疟原虫小环状体率达95%以上,然后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萘酚喹对培养虫株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药物刺激前(亲代)IC50为3.03 nmol/L;药物刺激后166 d IC50为43.07 nmol/L,为药物刺激前的14.22倍;停止药物刺激后25 d的IC50为18.98 nmol/L,较药物刺激后166 d下降55.94%。但仍然较亲代高6.26倍。结论连续体外培养药物间断刺激方法可以筛选培育出高度抗萘酚喹恶性疟原虫虫株。该株恶性疟原虫抗性不稳定,停药后抗性程度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测定恶性疟原虫氯喹敏感株与抗性株对青蒿素类药物的体外敏感性. 方法 运用体外微量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青蒿琥酯、蒿甲醚及双氢青蒿素等3种青蒿素类抗疟药物对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氯喹敏感株与氯喹抗性株的体外敏感性,并比较两种方法测定的IC50值. 结果 体外微量法测定的3种药物对恶性疟原虫氯喹敏感株的IC50值依次为3.12 nmol/L、4.30 nmol/L、2.18 nmol/L,对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株的IC50值依次为4.31nmol/L、3.90 nmol/L、3.17 nmol/L;同时,将体外微量法与ELISA法所获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两种方法结果基本一致(r2=0.93,P<0.001). 结论 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株对青蒿素类药物无明显的交叉抗性;ELISA法可用于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检测.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恶性疟原虫对新抗疟药苯芴醇的敏感性现场体外测定方法,提供敏感性数据,1997年8~10月,应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法原理制作苯芴醇测定板,并在云南南部恶性疟流行现场测定了恶性疟原虫对该药的敏感性,重复2次测定的成功率分别为73.8%(31/42)和73.2%(30/41);ID50依次为150nmol/L及130nmol/L;ID95为740nmol/L及760nmol/L;平均抑制裂殖体形成的浓度为422nmol/L及423nmol/L。测定成功率与氯喹板相同,疟原虫在各浓度药井中的抑制率亦同氯喹一样,随药物浓度的增高而依次上升,而裂殖体形成的例数则依次减少。提示本文研制的苯芴醇测定板药性稳定,重复性好,测定结果可靠,可用于恶性疟原虫对该药敏感性体外测定。  相似文献   

17.
作者于1987年5~8月,用48h的体外微量法和9d的连续培养法测定了泰国恶性疟原虫现场分离株对略萘啶、氯喹及甲氟喹的敏感性,目的在于确定和评估三种抗疟药的有效程度。 疟原虫取自泰国北碧府法霍帕越色纳医院收治的43例恶性疟病人,年龄15~63岁,初始原虫率在0.11~1.0%之间,受试前7d均未服抗疟药,并经尿检确定。体外测定微量法按照WHO1982年改进的Rieck-  相似文献   

18.
本文比较了用山羊、马、猪、牛和绵羊的血浆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3个分离株的结果及原虫对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验证微量荧光法(MFA)用于恶性疟原虫体外药物敏感性和抗疟药物筛选的适用性。方法 运用MFA测定氯喹、青蒿素、蒿甲醚和咯萘啶等4种常用抗疟药物对体外培养FCC1/HN株恶性疟原虫的敏感性,并对该方法所测得的量效曲线(dose-response curves)及50%有效抑制浓度(IC50)与光学显微镜镜检法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MFA所测定的氯喹、青蒿素、蒿甲醚和咯萘啶的IC50分别为18.79、6.32、3.67和2.00 nmol/L,光学显微镜镜检法的结果分别为19.65、5.82、4.38和2.83nmol/L,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MFA体外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的敏感性敏感、快速,可用于体外抗疟药物的敏感性测定及抗疟药物筛选。  相似文献   

20.
疟原虫生化研究与若干成药抗疟作用的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进行疟原虫生化研究过程中,作者等以药物的化学结构及其生化作用为线索,用感染约氏疟原虫的小鼠,参照WHO四天抑制治疗法进行了小鼠治疗试验,并用体外培养人恶性疟原虫为材料进行了体外抑制观察。结果发现多种目前正在使用的临床药物具有显著的抗疟作用。现将目前已得的初步线索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