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前列腺癌MSCT多期增强特征与bFGF及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 PCa)MSCT多期扫描的增强特征及与微血管密度(MVD)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情况的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 27例PCa患者术前行MSCT扫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癌组织的bFGF和MVD的表达情况. 结果 bFGF的表达与MVD有相关性;MVD与Gleason分级、肿瘤分化程度分级之间有相关性;最大强化幅值(MAV)与bFGF、MVD呈正相关关系(P<0.01). 结论 PCa 的MSCT增强特征受bFGF及微血管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a)的多层CT(MSCT)多期扫描的强化特征.方法 35例BPH和27例Pca病人术前行MSCT扫描.观察BPH和Pca的CT强化峰值到达的期相、最大强化幅值及时间一密度曲线,并计算曲线升段的斜率.结果 两组病例强化峰值到达的期相及时间-密度曲线类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PH和Pca的斜率分别为0.45±0.25和0.76±0.34,Pca的斜率大于BPH的斜率(P<0.05).而BPH和Pca的最大强化幅值分别为(44.057±10.261)HU和(46.778±11.140)HU,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多期扫描能够显示BPH、Pca的血供情况及强化特征,对前列腺病灶的显示和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a)的多层CT(MSCT)多期扫描的强化特征。方法35例BPH和27例PCa病人术前行MSCT扫描,观察BPH和PCa的CT强化峰值到达的期相、最大强化幅值及时间-密度曲线,并计算曲线升段的斜率。结果两组病例强化峰值到达的期相及时间-密度曲线类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PH和PCa的斜率分别为0.45±0.25和0.76±0.34,PCa的斜率大于BPH的斜率(P<0.05)。而BPH和PCa的最大强化幅值分别为(44.057±10.261)HU和(46.778±11.140)HU,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多期扫描能够显示BPH、PCa的血供情况及强化特征,对前列腺病灶的显示和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心型肺癌螺旋CT(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SCT)表现特征与癌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及微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行S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中心型肺癌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bFGF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将中心型肺癌的SCT表现特征分别与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bFGF在中心型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2.6%,平均MVD为46.10±18.18,MVD在bFGF表达的阳性、阴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中心型肺癌SCT图像上瘤体大小、纵隔淋巴结增大及胸膜受累与MVD有相关性(P<0.05);肿瘤的强化程度与bFGF及MVD均有相关性(P<0.05);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不张、纵隔及肺门大血管受累与bFGF及MVD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SCT的表现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中心型肺癌的微血管生成以及bFGF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5.
周围型肺癌螺旋CT表现特征与bFGF及MVD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螺旋CT(spiralCT,SCT)表现特征与癌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及微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行S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周围型肺癌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bFGF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将周围型肺癌的SCT表现特征分别与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bFGF在周围型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9.9%,平均MVD为46.10±18.18,MVD在bFGF表达的阳性、阴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周围型肺癌SCT图像上瘤体大小、纵隔淋巴结增大及深分叶征与MVD有相关性(P<0.05);棘突征、血管集束征及肿瘤的强化程度与bFGF及MVD均有相关性(P<0.05);毛刺征、空洞征、支气管气像及胸膜凹陷征与bFGF及MVD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SCT的表现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周围型肺癌的微血管生成以及bFGF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癌CT增强特征与bFGF表达和血管生成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HCC)动脉期CT增强特征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 ,bFGF)的表达及微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13例经病理证实的且行CT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的HCC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bFGF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 ,微血管直径以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actorⅧrelatedantigen ,FⅧRA)的表达部位 ,将CT的增强特征分别与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bFGF在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84.6% ,平均的MVD和微血管直径分别为 (3 5 .83± 10 .65 ) μm和 (11.85± 7.88) μm ,FⅧRA表达部位Ⅰ、Ⅱ、Ⅲ型病灶分别占病灶总数的 3 0 .77%、2 3 .0 8%和 46.15 %。MVD在bFGF表达的阳性、阴性组具有显著差异 (Ρ <0 .0 5 )。HCC在CT上动脉期显示的强化程度与MVD成正比 (Ρ <0 .0 5 ) ,而强化类型则与bFGF的阳性表达具有一定的关系 (Ρ <0 .0 5 ) ,强化程度和类型与其它因素未见相关性 (Ρ >0 .0 5 )。结论 CT的动脉期强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HCC微血管生成以及bFGF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多层螺旋CT(MSCT)多期增强扫描的强化特征及其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2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15例前列腺癌(PCa)患者术前行MSCT多期增强扫描。观察BPH和PCa在不同时期的强化特征并绘制时间-密度曲线,根据时间-密度曲线的形态分为三种类型:I型为持续上升型,Ⅱ型为缓升缓降型,Ⅲ型为速升速降型。观察BPH和PCa强化峰值、最大强化幅值及时间-密度曲线的特点;观察不同扫描期相对PCa癌灶的检出情况。结果:BPH与PCa强化峰值到达的期相不同(P〈0.01),BPH强化峰值80%(20/25)位于延迟期(180s),PCa强化峰值73.33%(11/15)位于动脉晚期(35~40s)和静脉期(75s)。在BPH组,I型时间-密度曲线加例,Ⅱ型5例;PCa组,I型4例,Ⅱ型6例,Ⅲ型5例,两组时间-密度曲线类型分布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PH和PCa的最大强化幅值分别为42.004-10.99HU和45.604-6.88HU,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早、中、晚三期扫描对癌灶的检出以动脉晚期最高,检出12例,静脉期与延迟期分别检出11例、7例。结论:MSCT多期扫描能够显示BPH和PCa的血供情况及强化特征,对前列腺癌病灶的显示和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能谱CT定量碘基物质图对前列腺癌(PCa)及前列腺增生(BPH)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28例怀疑前列腺癌的患者行CT常规平扫与能谱增强扫描,获得单能量图像及碘基物质图,测量动脉期、静脉期及实质期病灶的碘含量、单能量点75 KeV下的CT值.计量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CT发现38处位于外周带的可疑病灶,穿刺活检证实20处为PCa,18处为BPH.所有时相PCa及BPH两组的碘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动脉期PCa[(1.90±0.70)g/L],BPH[(0.99±0.32) g/L](P=0.01);静脉期PCa[(2.46±0.40) g/L],BPH[(1.89±0.41)g/L] (P =0.01);实质期PCa[(2.58±0.59)g/L],BPH[(1.90±0.51)g/L] (P =0.02).结论 宝石能谱CT定量测定前列腺病灶的碘含量是鉴别早期PCa及BPH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9.
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和血管生成(VEGF、MVD)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SCLC)的CT征象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37例小细胞肺癌,回顾性分析CT征象;应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标本中的VEGF、MVD的含量,统计分析其相关性。结果37例小细胞肺癌中VEGF阳性表达为83.78%(31/37)、MVD平均为51.75±16.97;VEGF阳性组MVD为53.45±13.58,VEGF阴性组MVD为39.16±15.39,2组间有差异(P<0.05);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肿瘤直径≥3cm、分叶征、肺门纵隔淋巴结大、强化程度与MVD含量密切相关(P<0.05)。结论通过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可以评价其组织中VEGF、MVD的表达及血管生成情况,进一步判断小细胞肺癌的恶性程度、转移、预后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鉴别诊断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中的作用。方法:对10例前列腺癌患者和18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前进行常规CT扫描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分析前列腺癌组及前列腺增生组各灌注成像参数,包括组织相对血流量(RBF)、相对血容量(RBV)、平均通过时间(MTT)以及表面渗透性(PS),统计学分析采用方差分析评定观察值之间的差异。结果:前列腺癌患者组的RBF、RBV、PS值分别为(85.466±37.767)ml/min-1100g-1、(21.413±6.037)ml/100g和(49.268±6.099)ml/min-1100g-1,而前列腺增生患者组分别为(42.998±10.617)ml/min-1100g-1、(11.296±2.557)ml/1和(24.051±6.320)ml/min-1100g-1,二组间RBF、RBV和PS观察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列腺癌患者组MTT值虽然较前列腺增生患者组高(20.383±10.812)s,(19.644±5.262)s,但是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鉴别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病变方面有一定的价值,能够为临床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BPH的MSCT多期扫描不同时期的成像特点和规律以及与MVD、VEGF表达情况的相关性.方法:23例BPH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行MSCT多期扫描.病理学标本分别进行HE染色和VEGF、CD34的免疫组化SP染色.对照分析MVD、VEGF的表达情况与BPH的MSCT多期增强扫描不同时期的成像特点的关系.结果:BPH中央区在25s有轻度强化,40s、55s、70s、180s强化明显,中央区在平扫和第25s、70s和180s增强扫描时CT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扫描时期CT值两两比较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周边区在25s有轻度强化,40s、55s、70s、180s强化明显,周边区CT值差别在平扫和第25s增强扫描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扫描时期两两比较CT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央区和周边区CT值差别在第40s增强扫描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PH中央区平均MVD值为20.39±6.45,周边区平均MVD值为7.45±4.34,二者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央区VEGF表达阳性率为54.35%,周边区VEGF表达阳性率为13.48%,二者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BPH中VEGF表达强度与MVD值之间呈正相关(r=0.8634,P<0.05).MVD值与前列腺体积无相关性(r=-0.206,P>0.05).CT强化幅度随VEGF表达水平和MVD值的增高有增加的趋势.结论:MSCT强化幅度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BPH内微血管的形成和VEGF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MR动态增强对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诊断价值 ,并初步探讨MR动态增强表现特征与血管生成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 32例前列腺癌和 4 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的患者进行常规MR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 ,观察病灶的动态增强MRI特征并绘制信号强度 时间曲线(SI T曲线 ) ,SI T曲线分成 3型 :Ⅰ型为信号强度早期增高后仍持续增高 ;Ⅱ型为信号强度早期增高后出现平台期 ;Ⅲ型为信号强度早期增高后出现下降期。获得感兴趣区的病理标本 ,并进行苏木素 伊红 (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微血管密度 (MVD)测定 ,比较分析动态增强参数及曲线类型与VEGF、MVD的相关关系。结果 前列腺癌MRI动态增强的早期强化参数开始时间、最大信号强度及早期强化率与BPH不同 (P分别为 <0 0 1、0 0 5、0 0 1 ) ,但两者之间有部分重叠。动态增强MRI中后期的强化特征即SI T曲线类型中 ,前列腺癌组 :Ⅰ型曲线 3例、Ⅱ型曲线 8例、Ⅲ型曲线 2 1例 ;BPH组 :Ⅰ型曲线 1 8例、Ⅱ型曲线 1 9例、Ⅲ型曲线 3例 ,前列腺癌以Ⅲ型曲线为主 ,Ⅱ型曲线既可见于前列腺癌又可见于BPH ,Ⅰ型曲线多见于BPH。前列腺癌与BPH的SI T曲线类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1 )。前列腺癌的VEGF和MVD的测定水平高于BPH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在鉴别前列腺癌(PCa)与前列腺增生(BPH)中的价值。方法对疑似PCa或BPH的患者行常规磁共振检查及DTI检查,测量感兴趣区部分各向异性值(FA)及平均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并绘制DTI参数图及纤维示踪图。比较PCa与BPH组间FA值与ADC值的差别,并绘制ROC曲线,确定FA值及ADC值曲线下面积。结果 PCa与BPH的FA值分别为(0.36±0.05,0.28±0.0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2。PCa与BPH的ADC值分别为(1.10±0.27)×10-3 mm2/s,(1.55±0.32)×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5。结论 DTI能够反映PCa与BPH微观结构的不同,对鉴别PCa与BPH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肝细胞癌的肿瘤血管生成与动态MRI增强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CC)肿瘤血管生成和血管生成的调控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以及p5 3蛋白表达与Gd -DTPA动态MRI增强表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CC患者 30例 ,按MRI动脉期图像信号高、等、低部位进行取材 6 7处 ,行HE染色和CD34、VEGF和p5 3免疫组化染色。每位患者术前均行SET1WI、FSET2 WI及FMP SPGR三个序列常规平扫成像 ,静脉注射Gd -DTPA后 ,采用FMPSPGR序列进行动态MRI增强扫描 ,评价动脉期强化程度、静脉期强化及平衡期强化形式 ,并计算代表强化程度和形式的病灶强化指数和肝脏相对增强比值 (RE) ,与微血管密度 (MVD)、VEGF和p5 3的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在动脉期强化图像中 ,明显强化组MVD值 (2 2 9.79± 80 .96 )明显高于中等强化组 (173.0 9± 6 1.38)和轻度或无强化组 (15 3.0 0± 10 8.5 8) (P <0 .0 5 ) ,在明显强化组VEGF的阳性率 (6 8.4% )明显高于中等强化组 (36 .4% )和轻度或无强化组 (38.9% ) (P <0 .0 5 ) ,p5 3的阳性率在三组中无差别 ;在静脉期强化组MVD值为 2 5 9.80± 93.3,高于无强化组中 (178.6 4± 92 .6 5 ) (P <0 .0 5 ) ;VEGF和p5 3的阳性率在两组中无差别。在延迟期无环状强化和出现环状强化组中 ,MVD值分别为 144 .10± 5 3.2 4、2 6 9.0 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