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microRNA-137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SNaPshot检测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患者250例(患者组)和健康体检者250例(对照组)microRNA-137基因rs1625579位点的基因型,逆转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croRNA-137相对表达量,并分析其与rs1625579位点不同基因型的关系。结果患者组rs1625579位点等位基因T高于对照组(OR=2.033,95%CI 1.255~3.294,P=0.003),基因型TT高于对照组(OR=2.139,95%CI 1.272~3.595,P=0.004);患者组microRNA-137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t=28.230,P<0.001);对照组TT基因型的microRNA-137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GT+GG基因型(t=3.764,P<0.001)。结论microRNA-137基因rs1625579位点TT基因型可能通过下调microRNA-137的表达,参与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发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4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是否存在血管性痴呆分为研究组(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血管性痴呆,n=72)和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后未发生血管性痴呆,n=71)。对2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组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多发性脑梗死病灶的数目和部位均是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存在此类危险因素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干预措施,对防治血管性痴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痴呆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HDS、ADDTC标准,以Hechinski指数量表测试得分≥7做出诊断。结果卒中性痴呆总患病率27.3%,男24.2%,女31.8%,年龄75岁后患病率和性别比较相差显著(P<0.01),脑卒中10年前后和首次与2次以上卒中比较患病率差异显著(P<0.01)。基底节区、丘脑部的梗死患病率高于其它部位(P<0.01)。结论卒中后痴呆内陆高于沿海、高龄、发病次数、部位、伴发病等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丁苯酞+尼莫地平联合吡拉西坦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3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84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电脑分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2例。给予对照组吡拉西坦进行治疗,给予观察组丁苯酞+尼莫地平联合吡拉西坦进行治疗,并对两组的生活质量、生化指标和不良反应总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认知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比对照组高,CGRP、ET和HIF-1α水平等生化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过程中,使用丁苯酞+尼莫地平联合吡拉西坦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化指标,能够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0):3892-3893
探究缺血性脑卒中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抑郁发病相关性。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6年1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2例,依据是否合并抑郁分为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DMD)≥7分]与无抑郁组(HDMD7分),各31例,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31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4~+、CD8~+、CD4~+/CD8~+)水平,分析其相关性。抑郁组CD4~+水平低于无抑郁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CD8~+水平与无抑郁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CD4~+/CD8~+水平低于无抑郁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卒中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抑郁发病具有明显相关性,主要表现在CD4~+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疏肝化瘀法和心理疏导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初次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抑郁的住院患者12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应用疏肝化瘀法及心理疏导治疗,对照组应用百忧解治疗。结果:治疗2个月后观察疗效,治疗组总有效为93.33%,对照组为68.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疏肝化瘀法结合心理疏导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1日~2020年6月1日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卒中后4周采用患者卒中后抑郁(PSD)发病率及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PHQ?9抑郁自评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B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家庭环境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方法用家庭环境量表对41例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家属(抑郁组)和42例卒中后无抑郁症的患者家属(对照组)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抑郁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家庭矛盾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家庭环境与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有明显相关性,护士应及早进行评估、干预,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减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伴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 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均予卒中常规治疗。对照组加服帕罗西汀,观察组加服艾司西酞普兰。12周为一疗程。治疗前、治疗6周和治疗12周分别采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S-QOL)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抑郁和生活质量,比较临床疗效;测定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抑郁痊愈率为42. 2%,高于对照组22. 2%; SS-QOL量表中情绪评分为(11. 80±2. 53)分,高于对照组(9. 56±2. 33)分;血清BDNF含量为(21. 11±2. 38) ng/L,高于对照组的(18. 24±2. 12) ng/L;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 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7. 8%(P 0. 05)。其余指标组间相近(P 0. 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对缺血性脑卒中伴抑郁具有良好辅助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BDNF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高龄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64例超高龄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强化组(阿托伐他汀40 mg/d)80例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20 mg/d)84例,比较2组治疗14 d后血脂及NIHS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2组随访2年后mRS评分、终点事件及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4 d后,2组LDL-C血清水平和LDL-C达标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P=0.032),2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随访2年后,强化组的mR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42),总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0),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2)。结论:对于超高龄缺血性卒中患者,强化他汀治疗可安全有效地达到更佳的降脂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认知功能对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跌倒风险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运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估患者认知功能,Faster counting while walking测试法评估患者跌倒风险。将认知功能和跌倒风险纳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预测因子。结果跌倒高危风险组和低危风险组的认知总分、注意力、抽象能力和定向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既往职业类型,认知总分,认知维度中的注意力、抽象能力和定向力对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跌倒风险具有预测作用。结论认知功能对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跌倒风险具有预测作用,关注认知因素对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老年人群跌倒的重要影响,可及时、动态地发现跌倒高危对象,以降低跌倒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率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1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当天开始服用阿司匹林,710 d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AR患者(AR组)及阿司匹林敏感AS患者(AS组),并进行310 d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AR患者(AR组)及阿司匹林敏感AS患者(AS组),并进行324个月随访,观察随访期间缺血性卒中的再发以及死亡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R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死亡率的关系。结果:AR 68例(32.1%),AS144例(67.9%);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组发生缺血性卒中14例(20.6%),全因死亡22例(32.4%);AS组缺血性卒中19例(13.2%),全因死亡24例(16.7%);AR组死亡率高于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缺血性卒中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P=0.027)、NIHSS得分(P=0.003)及年龄(P=0.029)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年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AR发生率高,AR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年死亡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在我科经头颅CT证实诊断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6例为研究组,以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就诊时IL-6、hsCRP及循环EPCs水平.结果:研究组血浆IL-6、hsCRP及循环EPCs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患者IL-6、hsCRP与循环EPCs存在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 = 0.367,P = 0.030)及(r = 0.429,P = 0.016).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在炎症损伤反应水平升高的同时,循环EPCs可能作为一种保护机制,其水平亦相应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脑血流动力学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白质病变(WML)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均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及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检测,依据Fazekas量表将WML进行分级,比较其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血管阻力指数(RI)、大脑中动脉狭窄远端与近端信号强度比(SIR)与全脑血流灌注量(tCBFV)、前循环脑血流灌注量(aCBFV)、后循环脑血流灌注量(p CBFV),比较大脑中动脉中度、重度狭窄患者SIR值及各区域WML评分,分析各指标相关性。结果:本组中出现WML95例(79.17%),病变位于基底节46例(48.42%)、额叶86例(90.53%)、颞叶48例(50.53%)、顶枕叶56例(58.95%)、幕下区域3例(3.16%);随WML分级增加,患者颈内动脉RI、椎动脉PSV、椎动脉RI增加,颈内动脉EDV及SIR、tCBFV、aCBFV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狭窄患者SIR值及额叶、颞叶、顶枕叶区域WML评分与重度狭窄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伴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缺血性卒中患者124例,分为HHcy组(Hcy>20μg/mL)与非HHcy组,记录及检测相关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与非HHcy组相比,HHcy组纤维蛋白原、肌酐水平升高,叶酸、维生素B12水平降低(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纤维蛋白原、肌酐、叶酸、维生素B12是影响伴HHcy血症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相关因素。结论: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及纤维蛋白原、肌酐水平升高是伴HHcy血症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卒中后抑郁(PSD)的性别差异。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抑郁发生及其结局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库中191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较男女之间在卒中后2周PSD的发生率、抑郁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女性PSD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32.9%和26.6%,P0.01),女性卒中评分与男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总分高于男性(P0.05),抑郁表现均以迟滞和睡眠障碍为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PSD与既往心脏病史、精神障碍病史以及卒中严重程度相关,男性与年龄、吸烟史、精神障碍病史及卒中严重程度相关。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PSD发生率存在性别差异,PSD的影响因素也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卒中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和血糖水平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缺血性卒中病人血液流变性和血糖水平间的关系.方法对96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血糖和血流变学相关参数的检测.结果缺血性卒中病人的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其中全血中切、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与糖化血红蛋白正相关(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与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正相关(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正相关(P<0.05).调整红细胞聚集和变形指数、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含量后计算血糖和全血黏度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发现全血中切、低切黏度与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和血糖正相关(P<0.01).结论缺血性卒中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与血糖增高有关,高血糖主要通过影响红细胞聚集和变形能力、血浆黏度,使全血黏度升高,长期高血糖和反应性高血糖均可影响缺血性卒中病人的血流变性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在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观察组)和正常健康人(对照组)各30例,检测2组血清CNTF并比较其差异,比较不同临床特征中CNTF差异。结果:观察组的CNTF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CNTF在不同病灶体积、抑郁评分和NIHSS评分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NTF与病灶体积、抑郁评分和NIHSS评分均呈负相关(均rs<0,P<0.05)。有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患者的CNTF显著低于无严重并发症及存活患者(均P<0.05)。CNTF<16.5 ng/m L为有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OR>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CNTF可能在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病情及预后评估中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老年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对17例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老年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吞咽训练计划,进行针对性吞咽训练,观察护理前后的效果。结果经过4周康复护理,患者吞咽功能明显提高(P〈0.01)。结论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可改善吞咽功能,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