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春梅 《河北医药》2013,(21):3240-3241
目的:晶体切除术或超声乳化除术联合玻璃体切除两种手术方式在白内障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中疗效比较。方法83例(90眼)PDR患者,随机分2组,其中A组42例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切除术组治疗,B组41例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观察2组手术疗效。结果2组术后视力均得到显著性改善( P <0.05),且2组术后视力改善眼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A组的虹膜新生血管形成和囊膜混浊发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 P <0.05)。结论在治疗白内障合并PDR患者中,B组优于术式A组,其术后并发症和INV的发生率也明显低,可使大多数患者的视力改善的视力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白内障切除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疗效。方法: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白内障切除术治疗PDR患者68例共74眼,对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状况和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Ⅵ期患者的硅油填充率显著大于Ⅳ期和Ⅴ期患者(P<0.01);随访52例患者(71.27%)的视力得到了提升,Ⅳ期、Ⅴ期、Ⅵ期患者术后的视力增加率为100.00%、90.48%和61.22%;术后患者一次性视网膜复位成功率为100%。术后玻璃体出血1眼,术后后发性白内障8眼,填充硅油的患者有7眼出现高眼压,3眼出现硅油乳化。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白内障切除术可有效地对PDR进行治疗,改善患者的视力和减少再次白内障切除术的几率。  相似文献   

3.
张春梅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3):184-185
目的:观察经双侧角膜缘进路行晶体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治疗婴幼儿白内障的疗效,以探讨婴幼儿白内障简便易行的手术方式。方法:对60例(109眼)先天性白内障和外伤性白内障(〈2岁)做双侧角膜缘切口,用玻切技术完成晶体前后囊膜环形切除、皮质抽吸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后随访6~24个月,观察术后视力情况及并发症。结果:109眼中106眼(97.25%)术后保持视轴区透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并发症,葡萄膜反应21眼(19.27%);后发障3眼(2.75%);明显的斜视及眼球震颤3眼(2.75%);未发现视网膜脱离及黄斑囊样水肿。结论:双侧角膜缘切口晶体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治疗婴幼儿白内障能有效预防后发障,术式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用小梁切除对42例(54眼)行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术后随访8~20个月.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40.24 mmHg,术后平均眼压15.06 mmHg,P<0.05.术前视力光感至0.5,术后矫正视力≥0.6,35眼,占64.81%;矫正视力≥0.2,49眼,占90.7%,P<0.01.并发症为早期角膜水肿3眼,前房延迟形成2眼,虹膜炎症反应4眼,瞳孔散大变形、对光反射减弱5眼.脉络膜脱离1眼,后发障3眼.结论 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能较为理想的控制眼压,提高视力,术后并发症少,既能缩短手术周期,又能减轻患者负担,在降低眼压的同时提高视力,可作为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首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3例(32眼)儿童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采用透明角膜隧道切口,植入人工晶体后行一期后囊膜环形撕囊加前部玻璃体切除,术后观察视力、屈光状态、人工晶体位置及后囊情况,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2年。结果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色素膜炎反应,5眼视轴区人工晶体后有少量膜性渗出,1眼发生一过性高眼压,1眼出现人工晶体瞳孔挟持,所有患者术后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结论儿童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提高视力,防止弱视的最佳选择,一期后囊膜环形撕囊加前部玻璃体切除,可有效防止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马显力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0):1468-1469
目的 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79例PDR合并白内障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超声乳化+玻璃体切除组(A组)41例(52眼)和晶体切除+玻璃体切除组(B组)38例(48眼).观察常规眼压、虹膜新生血管( INV)、眼底荧光造影的变化.结果 A组术后视力提高为42眼(80.0%),明显高于B组的30眼(62.5%)(x2=4.26,P<0.05);A组术后虹膜新生血管发生率3.8%,明显低于B组的12.5%(x2=4.02,P<0.05)1;两组黄斑水肿发生及术后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02,2.58,均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PDR合并白内障的效果优于后路晶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期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对儿童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影响。方法 56例106眼儿童白内障患儿行白内障吸出及后囊膜环形撕除,按是否一期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分为两组,Ⅰ组为非联合组47眼,Ⅱ组为联合组59眼,2岁以上儿童一期行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3~36个月。观察2组患儿术后视力,后发性白内障及其他并发症。结果两组后发障的发生率分别为:Ⅰ组14眼(29.8%),Ⅱ组5眼(8.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中一期行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19眼中后发障的发生率为5.55%(1眼),明显低于同期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40眼中患儿后发障的发生率17.5%(7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前段玻璃体切割术能够减少或延迟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同期行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采用联合手术方法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94眼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白内障摘术除术治疗的各类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合并白内障的效果及并发症资料.结果 该组294眼中,术后视力提高的有236眼(占80.3%);视力不变32眼;视力下降26眼.Ⅰ期进行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共有34眼,视力均得到了提高(100.0%),未植入人工晶状体的有260眼,矫正视力提高的有202眼(占78.0%),两组改善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01,P>0.05).结论 联合手术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合并白内障的有效办法,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63例(173眼),随机分为观察组8l例(86眼)和对照组82例(87眼)两组。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对照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视力、前房深度、房角及眼压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后视力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5);术后眼压2周时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前房深度与房角方面,观察组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手术后比较:观察组前房深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房角粘连范围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术后效果。方法将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69例(69只眼)随机分为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手术、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及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手术三组。结果三组比较,行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房角分离的手术组,术后早期眼压明显降低(P〈0.05);术后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检查中央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depth,ACD)明显增大、小梁虹膜夹角(TIA)明显增大、房角开放率明显提高(P〈0.05);术后视力提高迅速且恢复稳定;术后无需加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的患者明显增多(P〈0.05),且术后用药的平均种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超声乳化技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安全有效,可适用于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采用I期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眼后段异物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2年1月,经I期玻璃体切割治疗眼后段异物72例,对手术前后视力、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时机进行分析。结果 I期玻璃体切割异物摘出率为100.00%。术前62.50%患者视力〈0.1,术后视力≥0.1者56例(77.78%),≥0.5者19例(26.39%),术前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视网膜脱离3例,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2例,玻璃体腔积血者1例;6例(8.33%)再次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术后视网膜均复位。结论 I期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眼后段异物具有异物取出率高、术后视力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孙根柱 《淮海医药》2014,(2):137-138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46例(65眼),眼轴长度在25.5~32.4mm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摘除,并植入5.5mm折叠式人工晶体。其中眼轴长度25.5~28.5mm39眼(A组),眼轴长度29.0~32.4mm26眼(B组),随访8个月~2年,分别观察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A组的39眼中,视力恢复≥0.5者33眼(84.6%);B组的26眼中,视力恢复≥0.5者17眼(65.4%),其中3例患者因白内障较大、较硬,>Ⅳ级核,改为小切口摘除白内障,并植入人工晶体。2例后囊膜破裂患者均在B组,1例行前玻切后将人工晶体植入睫状沟,术后矫正视力0.5;1例行前玻切,二期行人工晶体睫状沟缝合固定术,术后矫正视力0.3。结论超声乳化摘除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治疗安全有效。眼轴短的患者视力恢复总体优于眼轴长的患者;眼轴长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更大;对于晶状体核较大、较硬者,宜采用小切口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无外伤性白内障的儿童眼内炎的疗效。方法回顾系列病例研究2006—2011年收治的7例无外伤性白内障的儿童眼内炎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 7例患儿均为单眼受伤,6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3例患儿较术前视力提高,不变者2例,视力下降2例,手术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5例,晶体切除2例,4例硅油取出患儿中有2例因视网膜脱离再次行晶状体摘除、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1例眼球萎缩。结论无外伤性白内障的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是否保留晶状体要考虑年龄及眼内炎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外伤的手术效果,旨在为眼外伤的治疗提供有利的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应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50例(50眼)眼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0眼眼外伤患者术后功能痊愈28眼,解剖痊愈21例,未愈1眼。术后视力显著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外伤效果好,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视力,且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替奈替普酶(tenecteplase,TNK-TPA)玻璃体腔注射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增殖膜的溶解、分离作用和对视网膜组织的毒副作用。方法将PDR患者54例55只眼随机分成研究组29例30只眼,对照组25例25只眼。研究组于常规玻璃体切除术前3d,玻璃体腔内纤维增殖膜与视网膜的交界面区注射TNK-TPA50μg/0.1ml;对照组为空白对照。注药前后和玻璃体切除手术后均检查视力、裂隙灯显微镜、双目间接检眼镜、B型超声和标准视网膜电流图(ERG),随访6个月。结果研究组5只眼在注药后发生了完全性玻璃体后分离,增殖膜-视网膜粘连点松解率、术后6个月视力增长幅度、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注药前后b波波幅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50μg/0.1ml TNK-TPA可有效的溶解、分离PDR中的纤维增殖粘连,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发生率,有利于保护视功能,ERG显示未见视网膜毒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玻璃体手术联合光凝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的疗效。方法对60例PDR患者(70只眼)行玻璃体手术联合激光光凝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60例PDR患者经过3~6个月随访,术后视力提高49只眼(70.00%),不变11只眼(15.71%),下降10只眼(14.26%)。3只眼术后视网膜再脱离,8只眼再次发生玻璃体积血。结论大多数PDR患者经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后改善了视力。术前有效的视网膜光凝能提高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谢晖  赖平红 《江西医药》2010,45(9):858-860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中应用曲安耐德预防术后眼内再出血的可行性。方法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30人(34眼),随机分为治疗组20眼,术中玻璃体腔注射曲安耐德25mg;对照组14眼,玻璃体切割术后未行曲安耐德玻璃体腔注射。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早期玻璃体出血发生率,再次手术率及眼压、视力及白内障发生率。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早期再出血率分别为1/20(5%)和4/14(28.57%),(P〈0.01)。再次手术率分别为0/20(0%)和3/14(21.43%)(P〈0.001)。术后6月视力治疗组较好(P〈0.01)。术后1d眼压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本临床研究表明,玻璃体腔注射曲安耐德有效降低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眼内再出血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影响玻璃体切割术治疗黄斑裂孔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黄斑裂孔分期、病程、裂孔直径与玻璃体切割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7例(18眼)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术,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病程、裂孔直径与术后矫正视力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分期与术后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 18眼术后3个月,OCT显示14眼裂孔闭合,16眼视力不同程度提高,2眼视力同术前。裂孔直径、病程、黄斑裂孔的分期同术后矫正视力负相关。患者病程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r=-0.744,P=0.00;裂孔直径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负相关,r=-0.756,P=0.00;疾病分期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负相关,r=-0.576,P=0.012。结论对Ⅱ期以后的黄斑裂孔患者早期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刘克军  张晓峰 《安徽医药》2014,(9):1664-1667
目的:探讨中老年患者非外伤性玻璃体积血的主要病因,并对中年患者和老年患者病因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2009年1月-2013年6月在该院首诊为非外伤性玻璃体积血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共182例(184只眼)的中老年患者玻璃体积血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发病年龄对患者进行分组,45~60岁为中年组( A组),≥60岁为老年组( B组), A组97例97只眼,B组85例87只眼,对比分析两个年龄段的病因构成。结果在所有患者中,玻璃体积血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为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为79例80只眼,占43.48%;第二位为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共78例79只眼,占42.93%,视网膜裂孔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RH/RD)导致的玻璃体积血14例14只眼,占7.61%,是第三大原因。三者之和共171例173只眼,占所有非外伤性玻璃体积血患者的94.02%。 A组与B组之间的病因构成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7.589, P=0.001)。 A组97只眼中,RVO 34只眼、PDR 55只眼、视网膜裂孔或脱离(RH/RD)6只眼、共占A组玻璃体积血患眼的97.94%;其中PDR患者比例最多占A组玻璃体积血患眼的56.70%。 B组87只眼中,RVO 45只眼、PDR 25只眼、RH/RD 8只眼、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EAMD)8只眼,共占B组玻璃体积血患眼的98.85%;其中RVO患者比例最多占B组玻璃体积血患眼的51.72%。结论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中老年人非外伤性玻璃体积血的常见原因为:RVO、PDR、RH/RD、EAMD;不同年龄段构成比不同,45~60岁人群中PDR多见;60岁以上人群中RVO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