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血小板在执行生理性止血的同时,也在病理性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功能检测对于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筛选及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实验与方法日益增多,但所有这些检测方法均有不足之处,因而有必要研究和发展一种操作简便、检测灵敏度高的方法。本文对近年来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诸如血小板的一般功能检测、血小板黏附功能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血小板释放功能测定、血小板凝血活性检测和流式细胞术在血小板功能检测中的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研究前景作了简单的展望。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小板聚集功能是反映血小板功能、血液高凝状态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我们作了大量的检测,显示出很好的临床价值。现将测定结果作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1.1.1 正常人组:选无血小板数量及质量异常、无高凝状态的健康人20名,其中男12名,女8名。 1.1.2本文从1997年6月到1999年6月间血小板聚集功能常规检查结果中,选择临床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紫癜、高血压、脑血栓、冠心病等五组初诊病人未服影响血小板药物,与正常人组进行分析比较。 1.2 检测方法 1.2.1 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使用上海通用机电研究…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聚集检测方法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的主要功能之一。血小板在执行生理性止血作用的同时,也在病理性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先导而关键的作用。因此,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对早期发现是否有血栓形成的危险存在以及阐明相关疾病的机制等有重要意义。有关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始于20世纪60年代,Born首先采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近年来,剪切诱导血小板聚集测定法受到医学界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功能特性质量检测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血小板功能特性质量检测方法,保障血小板输注的质量和效果。方法抽检40份机采血小板常规形态学项目,并增加血小板聚集、黏附和Ca2+释放功能试验。结果 40份机采血小板中常规形态学、血小板黏附和Ca2+释放功能结果无差异,其中2份血小板聚集功能与另外38份有较大差异。结论 血小板在采集后除了检测常规形态学项目外,还应进行血小板功能试验。相关部门应建立血小板功能试验的方法和标准。  相似文献   

5.
崔邦铨 《临床检验杂志》1991,9(4):201-201,W012
血小板粘附试验是血小板功能检查的方法之一。采用玻球法检测血小板的粘附功能是目前国内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应用无锡分析仪器厂生产的玻球型血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黏附形成血小板团的功能,血小板聚集特性是其参与止血与血栓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是一种功能性测定,是血小板活化及其释放反应,膜糖蛋白受体等综合因素的共同表现,是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基础。临床上诊断血小板功能异常的疾病时,例如一些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通常可采用血小板聚集试验作初筛试验。1发展概况1.1比浊法[1]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由Born于1962年首先应用,是一种比较广泛的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方法。血小板的聚集可以由于各种诱导剂与血小板膜受体之间的相互作…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四项指标的检测在各型肝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病毒性肝炎及肝炎肝硬化病人血小板四项功能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 把169例病毒性肝炎和肝炎肝硬化病人分为四组:急性肝炎39例,慢性肝炎42例,重型肝炎37例,肝炎肝硬化5l例。采用德国贝尔血细胞自动计数仪检测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进行比较。结果 重型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病人的PLT和PCT值均明显降低,尤其是合并出血病人、肝纤维化及门脉高压症病人的肿、PCT和MPV下降更加显著。提示随着肝功损害的加重,病情的进展,血小板功能出现严重障碍。结论 血小板四项功能指标的检测,对于重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病人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的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凝血常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检测 3 种凝血功能检测方法参数的差异以及不同种类 (全血和血浆)样本相应凝血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 例患者)并结合实验(50 例患者的血浆样本),进行 3 种凝血功能检测参数的 Pearson 相关分析及 Kappa 一致性分析,主要参数分别为 TEG:R、K、Angle、MA;凝血常规:APTT、PT、 Fib;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检测:ACT、PF、CR。采用 TEG、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分别对50 例患者的全血及血浆样 本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配对样本 t 检验或配对秩和检验的差异性分析。结果 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3 种方法中,反映血 小板功能的参数 MA、PF,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参数 K、Angle、CR、Fib,凝反映血因子的参数 R、ACT、PT、APTT 均呈显著相关性; 参数 R 与 APTT,Fib 与 CR 存在一致性,Kappa 值分别为 0.331、0.290(P 均<0.05)。对样本类型分析发现,TEG 与凝血功能和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全血和血浆的检测参数 MA 与 PF 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而其他(R、K、Angle、CR、ACT)指 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3 种凝血功能检测方法的血浆检测参数均有显著相关性(P 均<0.05)。结论 3 种 凝血功能检测方法相应的参数呈显著相关,但结果不完全一致。TEG 与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检测的血浆检测与凝血常规 的相应参数有相关性,部分参数与全血存在差异,无法取代全血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线粒体对血小板凋亡和活化的调控作用,以及血小板凋亡和活化的关系。方法:从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中分离血小板,选择对血小板线粒体功能具有保护作用的环孢菌素A、可穿膜螯合血小板内钙离子的BAPTA、降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抗氧化剂NAC分别与洗涤血小板共同孵育,借助流式细胞术、血小板聚集仪检测不同干预后血小板线粒体功能的变化和血小板活化指标的改变。结果:蛋白激酶抑制剂H89、星形孢菌素、钙离子载体A23187导致血小板线粒体异常,而环孢菌素A有效逆转了其引起的血小板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NAC相应地可以逆转血小板线粒体损伤,完全逆转H89诱导的血小板皱缩和磷脂酰丝氨酸外翻。BAPTA、前列腺素E1、乙酰水杨酸等抑制剂都不会逆转血小板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的现象。结论:线粒体功能对血小板凋亡和活化具有重要影响,线粒体功能异常引起血小板内氧化还原状态失衡,从而导致血小板发生凋亡,血小板发生凋亡和活化是各自独立的信号过程。  相似文献   

10.
流式细胞术检测活化血小板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血小板活化是止血和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1],在血栓性疾病中 ,检测血小板活化值 ,是对反映血栓形成的诊断、预防、治疗监测的重要手段[2 ]。用流式细胞术 (FCM )能全面评估血小板的功能[3 ],但由于血小板非常容易活化 ,标本的处理所产生的活化假象 ,使我们很难获得准确、可信赖的血小板活化值[4];这些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5 ]常常是有争议的 ,通常是由于方法学本身的原因造成人为血小板活化 ,影响临床诊断价值 ,这就要求建立一种灵敏、精确、简便可用于临床常规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6 ]。为此 ,我们将当前这些现存的流式分析…  相似文献   

11.
了解原因未明: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变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8例原因未明“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膜GPⅠb、GPⅡ、GPⅢa、GPⅠb/Ⅸ。结论:血小板膜GP的降低,可能是造成患者出血和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血小板在正常止血过程中十分重要,当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发生变化时,机体易于发生出血或血栓。目前,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日益增加,包括测定血小板粘附、聚集和活化的能力等。近年来随着对血小板激活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生物化学、免疫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检测血小板的方法巳不断用于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背景近来有报道称,透析期间由于血小板接触了人工表面持续地释放可溶性生长因子。这些因子是造成透析患者由于心血管疾病致死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关于血小板单采程序释放生长因子的持续时间和程度的参照数据。研究设计及方法用2台不同的分离机进行了37次血小板单采。在血小板单采前、后1小时和24小时检测供血者血浆样品,检测由AB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β-血栓珠蛋白(β-TG)构成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并用细胞计数仪和凝集仪检测血小板活化和功能。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输注适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患者的出血,近年来在临床上的使用日益普及。但是部分患者在多次输注血小板后可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也有部分患者由于其他原因,使血小板输注无效。本文对血小板抗原抗体的部分检测方法及血小板输注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1分钟聚集率在高凝状态疾病中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1分钟聚集率在高凝状态疾病中临床意义的探讨浙江舟山市人民医院方国安,杨文西,金秀国,刘波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不但能检测血小板功能缺陷病,而且是检测高凝状态性疾病的重要实验指标之一。本文用1μmol/L(微摩/升)二磷酸腺苷钠盐(ADP)诱导的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概率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79名冠心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mg/d)7天以上,分别用ADP和从作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用光学法(广为使用的方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11.4%(n=9)。阿司匹林抵抗组高血压患者的比率(44.4%)与阿司匹林敏感组(25.0%)比较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对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要检测其血小板聚集功能。高血压患者易发生阿司匹林抵抗,这提示这类患者要调整抗血小板药物,加大阿司匹林的剂量或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17.
<正>各种原因引起体内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失衡、血栓形成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因素,其中血小板功能的增强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1]。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疾病中,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是有效评价疾病的治疗、用药的疗效及机体凝血状态的指标。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方法很多,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有比浊法(Turbid metric platelet aggregometry,TPA),TPA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是近几十年来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的主要功能之一。血小板在执行生理性止血作用的同时,也在病理性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先导而关键的作用。因此,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对早期发现是否有血栓形成的危险存在以及阐明相关疾病的机制等有重要意义。有关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始于2 0世纪6 0年代,Born首先采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1 ] ,近年来,剪切诱导血小板聚集测定法[2 ] 受到医学界的重视,还有散射性粒子检测法[3 ] 、全血电阻抗法[4~6] 、血小板计数法[7] 、微量反应板法[8] 等。我们将近年来新发展的和常用的几种血小板聚集检测方法作一简述。一、比浊法1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患者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有关护理因素。方法随机抽取80例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老年患者标本,分别详细记录以下情况:抽血是否顺利、采血量是否精确、采血到检测的时间间隔。根据不同的观察情况分组比较,了解以上采血护理因素对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的影响。结果反复抽血或抽血不顺利、采血量偏离要求10%以上、送检时间超过2 h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结果有显著影响(P<0.05或<0.01);送检时间超过1 h与立即送检相比,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因素很多,应规范护理操作,做到抽血顺利,按时按量按质采血,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  相似文献   

20.
小分子糖类负载后血小板超微结构和功能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探讨血小板在37℃条件下负载小分子糖类物质4小时后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小分子糖类物质负载前后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变化,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数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变化,用血小板聚集测试仪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表面标志CD62p及磷脂酰丝氨酸(PS)。结果表明:小分子糖类物质负载后,血小板超微结构无明显变化;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可达新鲜血小板的60%以上;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与新鲜血小板相比无显著差异(P〉0.01);血小板膜表面标志CD62p的标记率及Annexin V的结合率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小分子糖类物质负载后血小板仍然具有相对完整的超微结构和较好的聚集活性,功能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