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AS)的研究已有140余年的历史,许多学者为此时出了辛勤的劳动。大量的研究表明,AS发病机理复杂,涉及面广,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它已成为跨学科性重要课题之一,近十年来,由于新技术深入广泛地应用,AS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在脂蛋白代谢和动脉壁内细胞之间的相互调控方面,已形成了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重大成就,这无疑对认识AS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炎症反应和脂质浸润是AS形成的两大重要机制。AS的发病过程中,各种致炎因素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功能异常是AS发生的始动、关键性环节,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贯穿于AS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内皮脂酶(endothelial lipase,EL)由内皮细胞合成并在血管局部发挥作用,与脂蛋白代谢、炎症反应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内皮脂酶可能与AS的形成密切相关。本文对近年来内皮脂酶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免疫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5.
多胺(Polyamine)是广泛存在于细菌及动植物体内的一类直链小分子有机碱,包括腐胺(Putrescine)、精脒(spermidine)和精胺(Spermine)。1674年Leeuwenhoek用他发明的原始显微镜首次在人的精液中观察到精胺的盐晶  相似文献   

6.
oxLDL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均表明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 LDL)与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As)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As的病变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 ox L DL在 As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1  ox LDL在泡沫细胞形成中的作用泡沫细胞是 As早期病理变化脂纹中的主要细胞病变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ox L DL与单核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可能是粥样斑块中泡沫细胞形成的重要机制。单核细胞趋化、粘附于血管内皮并聚集、迁移到内皮下间隙 ,受到许多细胞因子及粘附分子的作用和…  相似文献   

7.
急性白血病患者尿多胺的变化临床学院血液科王建渝,黄宗干临床学院化学教研室傅渝滨,尚京川中图分类号R733.7多胺包括腐胺、精胺和精脒等,它们广泛存在于机体内,是鸟氨酸和L-蛋氨酸的代谢产物,参与核酸与蛋白质合成,与细胞生长和死亡过程有关。恶性肿瘤体内...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沙利度胺(Thd)对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经超声检查证实存在AS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Thd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75 mg·d-1,并给予一定的生活方式干预;在此基础上Thd组患者给予Thd 50 mg·d-1。2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并观察AS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患者血脂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hd组患者血清TNF-α、IL-6、hs-CRP水平较对照组及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6个月后Thd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积分较对照组及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Thd组患者中有29.6%不稳定斑块转变为稳定斑块。结论 Thd具有抑制AS形成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血清炎性因子表达而非降脂效应抑制AS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微粒是细胞激活或凋亡时细胞膜通过出芽形式脱落的直径约为0.1~1 μm的小囊泡,载有蛋白质、细胞因子、mRNA、微RNA等物质,发挥多种生物学效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微粒在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反应、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循环中高水平的微粒不仅是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损伤的生物标志物,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诊断指标和治疗靶点。本文立足于微粒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从细胞水平对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电镜检查证明,喂了胆固醇的家兔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的内皮细胞胞质内出现吞饮小泡增多、质膜内陷及深度不同的管道样结构形成、内皮细胞间间隙扩张、胞质表面形成绒毛状突起及边缘皱襞的延长等,作者对这些变化的意义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2.
兔动脉硬化时脑血管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对兔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炎性过程的影响.方法 18 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喂食普通兔饲料)、高脂模型组(喂食高脂饲料)、阿司匹林组(喂食高脂饲料并给予阿司匹林干预),饲养 12 周后处死动物,取主动脉进行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组化 SP 方法观察各组斑块区环氧合酶 2(COX-2) 的表达、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 病理学大体观察,对照组、高脂模型组和阿司匹林组斑块/内膜面积比分别为0、(59.6±13.7)%和(49.3±7.8)%,组间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光镜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参数分析显示,斑块最大厚度、管腔狭窄度和斑块所占周径比值 3 个指标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 (P<0.0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阿司匹林组斑块区 COX-2 表达、巨噬细胞数量明显低于高脂模型组,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也低于高脂模型组.结论 阿司匹林能明显减轻高脂饮食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大小及程度.抑制斑块内 COX-2 的表达以及后续的炎症过程可能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使用免疫细胞化学PAP法和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下丘脑正中隆起内生长抑素免疫反应(SRIF-ir)阳性纤维的变化进行了半定量研究。结果如下:SRIF-ir阳性纤维主要分布于正中隆起的纤维带和栅状带内,但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的阳性纤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实验组和对照组阳性纤维的积分光密度(IOD)分别为(1.18104±0.2243)和(1.7989±0.3672)。该研究从形状学角度证实,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下丘脑SRIF-ir阳性纤维向正中隆起的投射减少,从而提示:下丘脑SRIF通过下丘脑-垂体通道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可能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中PDGF-B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 (AS)的体内机制。方法 :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将雄性大耳白兔 (体重1 .5~ 2kg) 1 2只随机分为 2组 :空白对照组 (NC组 ,n =6 )和动脉粥样硬化组 (AS组 ,n =6 )于第 1 ,3,5 ,7周酶法测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 7周后主动脉苏丹Ⅳ染色测AS斑块面积 /总面积 ,HE染色观察主动脉形态学改变。用原位杂交法测血小板生长因子 β(PDGF B)的表达程度。 结果 :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NC组低于AS组 (P <0 .0 5 )。PDGF B的表达NC组低于AS组 (P <0 .0 5 )。结论 :PDGF B可能是促使VSMC增生、AS进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低氧条件下,猪肺动脉内皮细胞(PAEC)对猪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增殖调控,是研究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时肺动脉结构重组的重要内容。应用MTT比色法、DNA荧光测定法,观察了低氧PAEC条件培养基(HECCM)中多胺促PASMC增殖的作用。结果表明,在PAEC培养液中加入鸟氨酸脱梭酶抑制剂二氟甲基鸟氨酸(DFMO),可阻止HECCM促PASMC增殖的效应。故认为低氧刺激PAEC产生的多胺亦是HECCM中促PASMC增殖的一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使用免疫细胞化学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复合体(PAP)法和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下丘脑弓状核L-脑啡肽免疫反应(L-ENK-ir)阳性细胞的变化进行了半定量研究。结果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下丘脑弓状核L-ENK-ir阳性细胞数目增加,在单位剖面弓状核内阳性细胞,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0.5±8.3和31.0±9.2个。计算机图象分析阳性细胞的积分光密度(IOD),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1314±0.067和0.1106±0.03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之间阳性细胞数和IOD都具有显著差异(P<0.05)。该研究从形态学角度提示:弓状核L-ENK-ir阳性神经元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调控过程可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用高胆固醇饲料造成鹌鹑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于20、30、45和60d处死,分别与正常组比较,对其红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活性;血浆、心脏、肝、睾丸及脑组织中SOD,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以及血浆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随着AS逐渐形成,血浆、红细胞、心脏和脑组织中SOD比活性和LPO水平在不同时间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即高脂组SOD比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组,LPO含量则明显高于正常组。肝脏和睾丸中此两项指标无规律性变化。红细胞GSW-px比活性变化不显著。血浆LDH活性随着AS的形成有升高的趋势,60d时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回药扎里奴思方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回药扎里奴思方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并对方药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选择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扎里奴思方,46例)和对照组(舒降之,44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查,测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即颈总动脉平均流速(MPV)、峰值流速(SPV)、舒张末流速(DPV)、阻力指数(RI),抽取静脉血检测电解质及肝肾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IMT均较治疗前减小,以观察组的降低尤为明显(P<0.05);观察组MPV和DPV增加(P<0.05)、对照组SPV增加(P<0.05);观察组MPV和DPV增加、RI减小均较其对照组明显(P<0.05);对照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扎里奴思方可减轻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减小血流阻力,使血流速度加快,从而改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系统的供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75例受检者(25例CRF血液透析病人、25例CRF非透析病人、25例肾功能正常的对照者)的颈动脉进行超声检测,包括颈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及斑块的特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将受检者按以下两种方法 进行分组分析:①按肾功能是否正常及是否进行透析治疗分为透析组、非透析组和对照组;②按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斑块阳性组和斑块阴性组.结果 与肾功能正常的对照人群相比,CRF病人的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高,颈总动脉内径明显增宽(P<0.05);在CRF病人中,透析组和非透析组病人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无明显区别(P>0.05),提示维持性透析治疗并未减低CRF病人的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CRF病人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法 ,能很好地监测CRF病人的动脉硬化病变及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