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抗组胺药应用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艳莲 《中国药师》2005,8(3):237-238
目的:分析我院抗组胺药的应用现状及趋势预测,引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用药金额和用药频度排序法,对我院2001~2003年抗组胺药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第一代抗组胺药的用药频度呈下降趋势,第二代稳步上升.结论:毒副作用小,服用方便,经济高效的抗组胺药是医生患者的首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研究某院口服抗组胺药的使用情况和发展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频度分析法,对某院2005年至2009年临床应用的口服抗组胺药进行统计和分析.结论 某院口服抗组胺药的使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第二代抗组胺药使用频度位居前列.结论 某院抗组胺药的用药情况基本合理.第二代抗组胺药是临床首选用药;氯苯那敏等经典抗组胺药由于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在临床应用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熊一岚  魏红  罗叶青 《中国药师》2010,13(7):1016-1019
目的:研究深圳地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季节性发病趋势和药物应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并及时指导医院药品储备。方法:应用我院信息系统数据库,统计2007~2009年在门诊就诊的四类典型的儿童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膜炎、湿疹)的月患儿人次及全院抗组胺药年度用药频次,根据月均人数对构成比进行季节性分析,采用用药频次排序法,分析2007—2009年抗组胺药的用药情况。结果: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患病人数均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特征。我院抗组胺药的年总用药频次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以西替利嗪为代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使用频次2007年住居榜首,三年来构成比分别为37.10%、33.41%和24.17%。第一代抗组胺药酮替芬因价格低廉、疗效确切,其用药频率也始终保持在前3位,且以氯苯那敏为代表的第一代传统抗组胺药在低龄患儿中使用频次相对较高。结论:我院抗组胺药的临床用药基本合理,第二、三代新型抗纽胺药已逐渐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我院门诊药房2009~2011年抗组胺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 搜集我院2009~2011年门诊药房抗组胺药物使用情况,对每年使用的药物名称、规格、使用量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抗组胺药物使用是否合理.结果 按照药物的使用频度进行排序,我院抗组胺药物的临床应用基本合理,并且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呈每年增高的趋势.结论 抗组胺药市临床上的常用药物,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但也可引起副作用,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和了解2010至2012年间我院门诊药房抗组胺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方法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提取我院在2010至2012年门诊药房抗组胺药物的使用情况数据,包括药物名称、药品规格、使用量、销售量等.同时,结合皮肤科对门诊过敏性皮肤病、瘙痒性皮肤病所开具的处方3000份,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抗组胺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门诊药房抗组胺药物的使用情况基本合理,部分处方中用法用量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剂量较大而且疗程较长,其中联合用药也有不合理之处,过分注重疗效而忽视了抗组胺药物的毒副作用.结论 门诊部门应加强对抗组胺药物的合理使用,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病人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6.
我院门诊药房2008~2010年抗组胺药物的使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门诊药房2008~2010年抗组胺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08~2010门诊药房抗组胺药物,每年使用情况的原始记录,就其药物名称、规格等方面,采用药频度方法回顾性分析数据。结果从药频度排序来看,我院临床应用抗组胺药物基本合理。结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组胺药,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房》2015,(32):4468-4471
目的:为抗精神病药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对2002、2006年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既往药物调查的数据库以及2012年11个地级市39家精神卫生机构药物调查的数据中提取的共5 01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抗精神病药治疗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年份增加,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的使用频率下降(P<0.05),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使用频率上升(P<0.01);2002、2006、2012年门诊与住院患者长效抗精神病药使用频率普遍较低,3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抗精神病药单一及联合治疗的门诊患者所占比例3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份增加,抗精神病药单一治疗的住院患者比例下降,联合治疗的住院患者比例上升(χ2=18.682,P<0.01)。结论:2002-2012年间,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逐渐取代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成为河北省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导药物,抗精神病药联合治疗的住院患者比例升高,此现象与国内外防治指南规定有偏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依巴斯汀片(商品名:思金)在第二代抗组胺药中的性价比,探讨第二代抗组胺药的抗炎活性。方法14d为1个疗程,比较第二代抗组胺药中17个同类品种的半衰期、安全性、抗炎活性、总有效率、儿童用药、日用价格、日用剂量、日用次数等。结果依巴斯汀半衰期(t1/2)为17.5h,用算术平均法计算,第二代抗组胺药t1/2为15.7h;依巴斯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0%,用算术平均法计算,第二代抗组胺药平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80%:依巴斯汀片抗炎活性除对嗜酸粒细胞控制比较弱,对其他炎性细胞及介质都有较好的稳定或抑制作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4.60%。用算术平均法计算,第二代抗组胺药平均总有效率为71.57%;依巴斯汀片日用次数一次,一片10mg,价格2.53元/d,第二代抗组胺药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平均日费用为7.83元/d;依巴斯汀片对2岁以上儿童均可使用。结论良好的药代动力学及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价兼物美、使用方便的药品才是真正有市场的产品;依巴斯汀片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及良好风险收益比。  相似文献   

9.
贺悦 《海峡药学》2008,20(5):111-113
采用金额排序和应用频度分析法对我所2003年~2006年度抗组胺药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3年~2006年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组胺药用药金额和应用频度呈下降趋势,而第三代抗组胺药呈逐年上升趋势,盐酸左西替利嗪在近3年年用药金额和应用频度均排名第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抗组胺药的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抗组胺药的品种、用量、用药频度(DDD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组胺药的用药频度逐年上升,第3代抗组胺药广泛使用,用药频度排序依次为第3、2、1代抗组胺药。结论我院抗组胺药物的DDDs排序基本合理,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和药品管理方面有着较好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陆杰  方子正  沈斌 《海峡药学》2012,24(4):228-230
调查我院2008~2010年抗组胺药使用品种、年销售量,采用金额排序、用药频度及日均费用进行统计、分析.抗组胺药品种变化不大,酮替芬、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的用药频率一直保持领先.我院抗组胺药的临床用药基本合理,第二、三代新型抗组胺药已逐渐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安芳 《中国药事》2009,23(4):382-384
目的对我院常用的几种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在药效学、不良反应及临床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是治疗Ⅰ型变态反应疾病比较安全有效的药物,但不同药物在药代动力学、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异,在儿科应用时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3.
我院口服抗组胺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斌  郭晶 《中国医药》2009,4(3):193-194
目的探讨抗组胺药物的联合应用在治疗变态反应相关性皮肤病及瘙痒性皮肤病中的机制。方法采用我院门诊日处方查询系统,分析我院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一门诊处方中,H1受体(H1-R)拮抗剂与其他抗炎性反应介质药物的联合使用情况。结果我院H1-R拮抗剂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第一代与第二代H1-R拮抗剂联合应用的情况较多,单用H1-R拮抗剂只占我院口服抗组胺药物处方中的8.44%。结论口服抗组胺药物的联合应用,对变态反应相关性皮肤病及瘙痒性皮肤病有早期干预作用,可以阻止炎性级联反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荨麻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常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目前治疗该病首选抗组胺药,其中第一代抗组胺药因副作用多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第二代抗组胺药因疗效高、副作用少而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其中克敏能经大量的临床使用,已证明该药疗效确切、副反应少,已成为目前治疗荨麻疹的首选药物之一,现将临床应用观察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第二代抗组胺药的药代学、药效学特性及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秋香 《海峡药学》2007,19(2):75-76
第二代抗组胺药克服了第一代抗组胺药镇静、抗乙酰胆碱不良反应的缺点.它们除了抗H1受体外,还具有抗过敏作用,该药吸收快,血药浓度高,大多数从肾脏排出.该药也有镇静作用,可刺激食欲、增加体重,有的有阻断心肌细胞钾通道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我院门诊药房2007~2009年抗组胺药物使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是一所专科性的皮肤病医院,在临床中抗组胺药的使用频率大。因此,合理的选用抗组胺药显得更加重要。本文就我院门诊药房2007~2009年抗组胺药的用药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了解抗组胺药物在我院的使用状况及变化趋势,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江禾  王友群  杨勇 《世界临床药物》2007,28(7):417-419,434
变应性鼻炎是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由于其不易根治且频繁发作,极大地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临床上使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盐酸氮革斯汀鼻喷剂,具有抗组胺和抗炎双重作用,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起效迅速,安全性好,其疗效已逐渐获得临床肯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苷联合不同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8例2015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依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4组各32例,4组患者选取两组分为观察组A与观察组B,两组患者分别采用雷公藤多苷联合不同的第二代抗组胺药依巴斯汀与西替利嗪进行治疗,剩余两组患者分为对照组A与对照组B分别使用依巴斯汀与西替利嗪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经对比,应用雷公藤多苷联合不同第二代抗组胺药的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均高于对照组的患者(P <0.05)。结论在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雷公藤多苷联合不同的第二代抗组胺药进行治疗,拥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相比单独的抗组胺药治疗可以更好的帮助患者减轻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皮肤科门诊抗组胺药临床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方法调取2009年~2011年皮肤科门诊抗组胺药的电脑销售记录,对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2009年本院皮肤科门诊抗组胺药共销售113511元,2010年131443元,2011年150419元,呈显著上升趋势,销售前三位的药品名称均为依匹斯汀、司他斯汀、盐酸左西替利嗪。2009年~2011年本院皮肤科门诊抗组胺药物使用频率2009年为6592人次,2010年为7687人次,2011年为8252人次,呈显著上升趋势,2011年本院皮肤科门诊抗组胺药的使用频率排名为依匹斯汀、司他斯汀、盐酸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酮替芬、氯苯那敏、西替利嗪、赛庚啶。结论目前,本院皮肤科门诊抗组胺药的使用呈逐年上升趋势,使用频率较高的有依匹斯汀、盐酸司他斯汀、盐酸左西替利嗪,在临床使用中应注意使用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结合我院用药实际,分析探讨抗组胺类药物在我院的实际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方法 选择采用金额排序和使用频度的分析方法对近3年我院抗组胺类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年来我院的抗组胺药品种,左西替利嗪片用量一直居于前列,其次为氯雷他定片;使用增幅较大的是氯马斯汀口服液,从构成比排序角度基本未变.日用药金额中最高品种为氯马斯汀口服液,最低为氯苯那敏片,但其限定日剂量值为最高.结论 价格经济性较好的抗组胺类药物是抗过敏治疗的主要药物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