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9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十二指肠损伤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LC术21640例中损伤十二指肠8例(0.037%)的临床资料。结果十二指肠损伤8例病例中,术中发现6例(中转开腹修补术3例,胃大部切除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3例),术后发现2例(胃大部切除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引流营养支持保守治疗1例)。除1例因十二指肠瘘并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术后7d死亡外,其余7例均治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结论LC术中十二指肠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胆囊周围炎性粘连、暴露不充分,以及分离过程中造成胃肠撕裂和灼伤穿孔。及时有效恰当的处理是预防并发症和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37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7例经手术证实的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G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消化道出血是最常见的症状(16/37)。其次是上腹部隐痛不适、腹部肿块。术前胃镜、胃造影和CT扫描确诊率低,分别是4/37,1/34和0/17。本组切除率100%,无手术死亡。手术方式包括胃壁局部切除4例;胃大部切除18例;根治性胃大部切除12例;全胃切除3例,其中联合脏器切除2例。术后随访3~10年,随访34例,失访3倒。结论:GST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术前确诊较为困难,免疫组化检测可确诊。术中仔细探查肿瘤的大小、生长方式、有无坏死溃疡和周围淋巴结肿大,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良性和潜在恶性GST可行胃壁局部切除或胃大部切除术,恶性GST应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如有淋巴结转移,至少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3.
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方法的选择(附46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方法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进行保脾治疗的46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非手术治疗成功率79.3%(23/29),非手术治疗占同期脾外伤的20%。手术保脾治疗17例,其中单纯修补缝合3例,脾修补缝合加大网膜填塞3例,脾部分切除加大网膜填塞修补3例,全脾切除加脾组织大网膜移植8例。血管介入脾动脉栓塞治疗6例,均一次脾动脉栓塞成功。46例均无并发症发生。痊愈45例,1例因合并颅脑损伤呈植物状态。结论 脾脏Ⅰ级损伤以非手术治疗为主,Ⅱ级损伤以脾动脉栓塞或手术修补保脾为主,Ⅲ级以上的损伤只能手术保脾,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中脾脏损伤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08年156例胃癌根治术中发生脾脏损伤9例的原因及处理。结果:胃癌根治术中脾损伤率5.77%(9/156),均在术中发生且与手术操作相关,经手术治愈,其中脾切除5例,脾修补1例,3例应用局部止血措施。结论:良好的麻醉和细致的手术操作可以有效预防胃癌术中脾损伤的发生,根据伤情选择合理术式是治疗脾脏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6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回顾61例采用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前后的肝功能、脾亢症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脑病发生。术后半个月肝功能好转53例。无变化8例.全组病例脾亢症状消失。术后2个月胃镜复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或明显好转47例。好转14例。术后随访48例12~24个月,再出血率8.3%(4/48)。结论: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不仅急症手术止血率高,脑病发生率低。而且操作简便。手术条件较宽,易在基层医院开展。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癌手术中脾脏损伤的预防措施及发生后的临床对策。方法总结分析一组共492例食管癌根治术中发生脾脏损伤共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中Ⅰ度损伤12例,Ⅱ度损伤7例,Ⅲ度损伤2例;行各种方式的脾脏修补术17例,无法保留脾脏行脾切除者4例;术后发生脾窝感染1例,血小板增高给予抗凝治疗1例;所有患者无术后腹腔出血,均痊愈出院。结论食管癌手术中需防止脾脏的损伤,一旦发生需采取合理的措施防止损伤扩大,尽量避免脾脏切除,以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7.
急性周围血管损伤的处理3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38例周围血管损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特点。方法:对37例患者急诊手术,探查处理损伤血管,术中、术后给予抗凝溶栓药物治疗。结果:本组37例开放性血管损伤,1例闭合性血管损伤。33例动脉损伤,1例静脉损伤,4例动静脉联合损伤。34例病人痊愈出院(91.9%),3例下肢血管损伤患者截肢(8.1%),1例肱动脉开放性损伤未能即时处理形成假性动脉瘤,二期手术切除并重建肱动脉。结论:急性周围血管损伤应尽早明确诊断并手术治疗,重建重要血管,缩短患肢缺血时间,适当进行抗血栓治疗,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8.
蒋超  汪新天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9):1812-1813
[目的]总结巨脾切除的手术经验.[方法]对20例巨脾切除手术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及胰漏和胃结肠损伤.[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精确的手术操作、正确的脾蒂处理及游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并脾切断流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以及术中探查不能切除的肝癌患者实施术中射频消融治疗并脾切除和胃冠状静脉结扎的价值。方法:2000年6月-2007年2月228例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了肝叶切除术(Ⅰ组),其中112例同时行脾切断流术(Ⅱ组)。2001年11月-2007年2月,62例术中探查不能切除的肝癌患者施行术中射频消融治疗(Ⅲ组)其中37例同时行脾切除和胃冠状静脉结扎(Ⅳ组)。结果:Ⅰ,Ⅱ组间手术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8%VS3.45%(P〉0.05)。Ⅰ,Ⅲ组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均获得明显改善。Ⅰ组术后1,2,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2%,88.5%,82.0%,高于Ⅱ组的91.7%,81.8%,74.6%(P〈0.05),而5年累积生存率两组分别为53.6%,53.5%,两组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术后1年的累积生存率亦明显高于Ⅳ组,87.7%VS62.0%(P〈0.05),而2年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2%vs44.7%(P〉0.05)。Ⅰ、Ⅲ组死于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比率分别显著低于Ⅱ、Ⅳ组,5.4%VS35.5%(P〈0.01),6.7%vs46.2%(P〈0.05)。结论:肝叶切除同时行脾切断流并不增加手术病死率。联合脾切断流或脾切胃冠状静脉结扎可以有效预防患者死于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有助于提高近期生存率,但无助于提高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我院18例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前后脾功能亢进症状、肝功能、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术后并发症、机体免疫力等进行分析。结果18例患者痊愈17例,死亡1例,治愈率达94%。结论该术式对血吸虫性肝硬化和肝炎后肝硬化所致门脉高压均有确切的疗效,且手术操作简单、手术适应证范围广,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防治(附2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原因、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 本组23例,其中行输尿管逆行放置双J管内引流6例,输尿管端端吻合术14例,输尿管膀胱吻合术1例,肾造瘘术2例;6个月后期行管状膀胱瓣输尿管吻合术。结果 切肾率为0,所有患者肾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 输尿管损伤的治疗以及时恢复其连续性和完整性,并放置内支架(双J管)引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术前放置输尿管导管和细致规范的手术操作是预防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损伤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对182例肾损伤病人的检查结果及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血尿152例(83.5%);B超检查66例,有异常改变43例(65.2%);CT检查86例,65例(76.1%)表现异常。136例非手术治疗,全部治愈。手术治疗29例.26例痊愈,3例死于多发伤失血性休克。17例肾动脉栓塞获得满意治疗效果。本组肾损伤治愈率98.9%.结论:血尿是诊断肾损伤的重要依据。对严重多发伤的病例,不论有无血尿.应常规进行B超和CT检查。轻中度肾损伤能用非手术疗法治愈,肾动脉栓塞对中度肾损伤疗效确切,对严重肾损伤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的诊治探讨(附17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的发病规律、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结合国内外资料及本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明确诊断13例,误诊为肝破裂1例,腹膜后血肿1例,肾挫裂伤1例,宫外孕破裂1例。16例手术治疗,1例非手术治疗。行脾切除术10例,其中保留副脾1例,脾切除加自体脾组织网膜内移植术1例,脾缝合修补术3例;脾部分切除术3例。治愈16例,死亡1例。结论:本病由于腹腔内出血与受伤时间间隔长,容易误诊。诊断除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外,应及时进行腹腔穿刺、B超及CT检查。治疗以脾切除为主,可根据病情、脾破裂的程度以及是否有合并伤等情况采取保脾手术或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致肝外胆管损伤的产生原因、诊断依据、预防方法、治疗措施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6月~2006年4月期间所有LC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共3855例,其中发生不同部位和程度的肝外胆管损伤患者14例,发生率为0.36%。全部病例均于LC术中发现并行即时处治,根据肝外胆管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当即开腹行胆管裂伤缝合术、胆管端端吻合术、副肝管结扎术、肝门胆管整形后与空肠吻合术,1例胆管裂伤行经腹壁戳创置管腹腔引流术。结果:1例胆管裂伤因引流不畅、1例胆管端端吻合发生胆管狭窄分别于LC术后2周、7月再次手术行胆总管“T”管引流术、胆空吻合术而治愈。其余12例均1次手术成功,未发生漏诊漏治、误诊误治。全部病例随访2~11年,无后遗症。结论:积累较多临床经验的基础上,LC术中肝外胆管损伤是可以防范的;若出现肝外胆管损伤时也完全可以当即确诊并得以正确处理,疗效也相当理想。相反,LC术后72h,甚至更长时间发现的肝外胆管损伤的诊治是困难和危险的。任何手术方式的总原则是建立永久通畅的胆肠引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应用骨盆外固定架治疗多发伤的疗效。方法自2002年12月至2007年12月应用骨盆外固定架治疗合并有骨盆骨折的多发伤17例。结果17例多发伤采用骨盆外固定架治疗后均愈合,未发生压疮等并发症。16例获随访,随访0.5~4.0年。术后符合优级的有14例,良1例,中1例,优良率为93.8%。结论骨盆外固定架治疗合并有骨盆骨折的多发伤伤员能迅速控制出血,减轻伤痛,预防继发的血管、神经损伤、脂肪栓塞综合征和凝血障碍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PH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9例经血管造影(DSA)证实并行手术或介入治疗的肝外型PHS声像图表现。按肝外型PHS病变解剖部位分:肝前型PHS22例,肝后型PHS17例。结果:1、超声定位正确诊断率100%;2、肝前型PHS临床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破裂出血为首发症状,说明食管胃底静脉曲线的程度与肝功能状态无关,而与PHS类型有关;3、肝后型PHS以肝脾早期明显肿大为主。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外型PHS的定位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7.
医源性脾损伤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医源性脾损伤的原因,并探讨其预防和治疗对策。方法:对1984年7月—2009年7月21例与手术有关的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1例脾损伤发生于胃手术9例(42.8%),结肠手术6例(28.6%),肝脏手术3例(14.3%),其他手术3例(14.3%)。各例均经手术治愈,其中行脾切除术12例(57.1%),脾修补术4例(19.1%),局部止血5例(23.8%)。结论:医源性脾损伤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根据脾损伤的程度选择合理术式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逆行切除法在困难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逆行切除法在困难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在1998年10月至2000年4月间,用逆行法切除非急诊的困难型胆囊共63例,其中萎缩性胆囊炎6例,充满型胆囊结石17例,亚急性胆囊炎26例,胆囊管过短5例。结果 58例通过逆行法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92%),中转开腹5例(8%),其中萎缩性胆囊炎1例,充满型胆囊结石2例,嵌顿性胆囊结石2例。平均手术时间36min,术后的平均住院天  相似文献   

19.
创伤性膈肌破裂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提高创伤性膈肌破裂的早期诊断及救治水平。方法:回顾总结1995年1月~2001年12月26例创伤性膈肌破裂。男23例、女3例。闭合性损伤15例、开放性损伤11例。多发伤25例,合并其它脏器部位损伤56处。伴有休克17例、腹膜炎15例、气胸8例、呼吸衰竭2例。术前确诊17例,术中探查发现9例。确诊时间24h内21例、1周内3例、2周内1例、半年内1例。手术经胸切口12例、经腹切口11例、胸腹联合切口3例。手术行疝回纳、修补膈肌裂口,并处理其他合并损伤。结果:治愈22例(84.6%)、死亡4例(15.4%)。分别死于重型颅脑外伤、严重肝破裂失血性休克、延误诊断后结肠绞窄所致MOF、脑外伤机械通气3个月后严重感染。结论:提高认识、正确运用辅助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时复苏、及早手术,正确处理其他合并伤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贲门周围黏膜下肿瘤(SMT)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8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内镜中心采用STER治疗的50例食管贲门周围SM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50例患者均完成STER。食管病变33例,贲门周围、胃底病变17例,1例病变为2个瘤体,其他均为单个瘤体。成功切除所有SMT,一次性完整切除率96.0%,手术时间32~115 min,平均(54.0±24.5)min,完整缝合创面所需金属夹4~8枚,平均(5.6±2.1)枚。术后瘤体直径0.8~3.3 cm,平均(1.6±0.4)cm。术后经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确诊为平滑肌瘤40例(80.0%),间质瘤7例(14.0%),食管支气管源性囊肿2例(4.0%),钙化性纤维性肿瘤1例(2.0%),切缘均为阴性。4例术中发生穿孔,3例术中发生皮下气肿,3例术后出现发热,均经保守治疗痊愈。住院时间6~15 d,平均(7.8±3.7)d。结论 STER对食管贲门周围SMT有较高的完整切除率,且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较少,住院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