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广俭 《中国医药科学》2014,(8):163-164,182
目的对708例住院结核患者(包括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下称结核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行探讨。方法比较乙肝标志物阳性(HBsAg阳性、HBeAg阳性或阴性、HBcAb阳性或阴性)的结核病患者与乙肝标志物阴性的结核患者在治疗期间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乙肝标志物阳性患者肝损害发生率32.1%,乙肝标志物阴性患者肝损害发生率15.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乙肝标志物阳性患者无因肝损伤更换抗结核药物方案,乙肝标志物阴性患者有2例因肝损害需更改治疗方案占0.3%。结论乙肝标志物阳性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易发生肝损害,对这类患者应7d左右复查肝功能,尽可能抗结核治疗同时加用保肝药物,个别肝损伤严重患者应更换肝损害较小的抗结核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硫普罗宁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阳性肺结核患者化疗所致肝功能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将60例HBsAg阳性合并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患者使用抗结核药物化疗的前2个月给予硫普罗宁片200mg(tid),对照组则不用。治疗期间每周复查1次肝功能。结果治疗组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时间为14~96d,中位52d;对照组为5~56d,中位21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为13.33%(4例),对照组则为56.67%(17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BsAg阳性肺结核患者化疗强化期采用硫普罗宁联合治疗,能降低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及延缓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时间,保证了HBsAg阳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应用过程中产生的肝损害问题。方法对769例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后出现肝损害的112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HBsAg(+)组、HCV(+)组、HIV(+)组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比率分别为46.9%、34.8%和52.2%,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的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抗结核开始后2周内的发生率分别为63.0%、75.0%和66.7%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的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乙肝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HIV抗体检测阳性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HBsAg阴性和阳性肺结核患者化疗中肝损害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HBsAg阴性和阳性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肝损害的情况。方法:对1056例用短程化疗方案2H3R3Z3E3/4H3R3治疗的肺结核患者采集静脉血进行肝功能监测。结果:ALT升高发生率HBsAg(-)组为10.6%,HBsAg(+)组为33.0%,两组比较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肝损害在1个月内出现者HBsAg(-)组为59.3%,HBsAg(+)组为82.8%,两组比较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肝功能在2个月内恢复正常者HBsAg(-)组为93.4%,HBsAg(+)组为67.2%,两组比较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肺结核患者化疗中HBsAg(+)者比HBsAg(-)者更易发生肝损害,且HBsAg(+)者肝损害出现快而肝功能恢复慢。肺结核患者化疗中应加强肝功能监测,尤其对于HBsAg(+)患者应加强护肝。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肝、肾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300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300例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期间肝、肾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以及HBV阳性与阴性患者发生肝损的情况。结果 300例患者经抗结核治疗后,HBV阳性患者与HBV阴性患者发生肝损病例比较差异明显,HBV阳性组肝损害患者ALT增高幅度较大,HBV阳性组肝损患者肌酐、尿微量白蛋白较HBV阴性组肝损患者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行抗结核药物治疗所产生的肝、肾功能损害应给予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如患者治疗期间合并轻中度肝、肾损害,需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定期复查患者肝肾功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74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474例患者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52例(10.97%)。60岁以上肺结核患者肝损害患病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者,复发肺结核患者肝损害患病率明显高于初发患者,HBsAg阴性患者肝损害患病率明显低于阳性患者,在疗程开始3个月内患者发生肝损害率高于3个月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肝损害发生率11.26%,与女性10.50%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损害患者经过保肝治疗,均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高龄、复发、HBsAg阳性及疗程开始3个月内是肺结核抗结核药物治疗发生肝损害的高危人群及时间,应密切观察患者肝功能,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和早治疗,有助于顺利完成抗结核化疗疗程。  相似文献   

7.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防治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肺结核的患者1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2例和对照组94例。治疗组在肺结核联合化疗的同时,全程加服还原型谷胱甘肽片(阿拓莫兰片),对照组在肺结核联合化疗的同时,加服肌苷、肝太乐等护肝药。结果治疗组出现肝损害6例(59%),其中11例HBsAg阳性患者中有1例(91%)出现肝损害;对照组出现肝损害32例(34.0%)。其中10例HBsAg阳性患者中有6例(60%)出现肝损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sAg阳性患者肝功能更易受损害。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防治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预防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临床效果。方法初次痰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1 305例,分为治疗组654例,对照组651例,均以“2HRZE(S)/4HR”方案化疗,治疗组抗结核同时口服N 乙酰半胱氨酸1.2 g·d-1, 对照组同时口服谷胱甘肽600 mg·d-1。结果治疗组肝损害发生率(4.1%)及HBsAg阳性患者肝损害发生率(8.0%)均较对照组(8.1%,32.4%)低(P<0.01或P<0.05)。治疗组治疗中断率(2.3%)和用药调整率(1.4%)均较对照组(分别为6.9%,4.6%)低(P<0.01或P<0.05);咳嗽缓解率(96.9% )、体质量增加率(96.2% )及痰涂片转阴率(93.3% )均较对照组(分别为82.9%,78.6% , 89.7% )高(P<0. 01,P<0. 01,P<0.05);两组均未发生与研究药物相关的其他不良事件。结论N 乙酰半胱氨酸对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并可减少因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而造成的不规则化疗发生率。同时,可明显改善患者初期症状。  相似文献   

9.
抗结核药物性肝炎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性肝炎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相关性,了解HBsAg阳性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观察81例抗结核药物性肝炎及其中14例急性、亚急性暴发型肝炎患者中HBsAg阳性率,比较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两组抗结核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在结核病化学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功能损害的患者,HBsAg阳性者占48%(39/81);急性、亚急性暴发型肝炎患者中,HBsAg阳性者占64%(9/14)。肝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比较,HBsAg阳性组明显低于阴性组。结论HBV感染或携带者肝脏更易受到抗结核药物的损害,甚至可引发致死性肝衰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结核治疗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肝功能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方法将500例肺结核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阳性患者156例作为HBVM阳性组,另将HBVM阴性患者344例作为HBVM阴性组。HBVM阳性组又分为3个亚组,其中Ⅰ亚组(HBsAg、HBeAg、HBcAb阳性,余阴性)52例,Ⅱ亚组(HBsAg、HbeAb、HbcAb阳性,余阴性)56例,Ⅲ亚组(HBs-Ab外,1或2项阳性)48例。分析2组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 HBVM阳性组肝功能损害率为45.5%高于HBVM阴性组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亚组肝功能损害率高于Ⅲ亚组(P<0.05)。HBVM阳性组全身乏力、恶心呕吐、腹胀、纳差、巩膜黄染、肝脾肿大发生率高于HBVM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M阳性组ALT、TBIL及DBIL水平均高于HBVM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M阳性组肝功能损害出现时间短于阴性组,恢复时间长于HBVM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结核治疗中HBVM阳性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比率明显增加,损害程度也明显增高,因此在抗结核治疗前检查HBVM及肝功能十分必要,之后密切监测肝功能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对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影响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276例初治肺结核患者及其中100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 136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阳性肺结核患者中有54例(39.7%)出现肝损害,HBVM阴性患者1140例中出现肝损害46例(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害的时间分别为(18.7±11.3)d、(31.5±13.2)d。肝损害的程度ALT分别为(121.1±55.2)U/L、(75.4±32.3)U/L;TBIL分别为(57.0±33.2)μmol/L、(36.8±24.9)μmol/L。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对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肺结核患者有一定影响,在抗结核治疗前检查HBVM及肝功能十分必要,对HBVM阳性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应密切监测肝功能情况,一旦出现肝损害,应根据肝损害的程度选择适当的抗结核治疗及护肝治疗。  相似文献   

12.
双环醇片预防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双环醇片预防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5例初治肺结核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均应用"2HRZS(E)/4HR"方案抗结核化疗,试验组218例,抗结核治疗同时每日口服双环醇片75mg治疗,对照组217例,抗结核治疗同时每日口服甘草酸二铵胶囊450mg治疗。结果试验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4.1%)及HBsAg阳性病人肝损害发生率(8.0%)均较对照组(12.4%,33.3%)低(P<0.01,P<0.05)。试验组抗结核化疗中断率为2.3%,调整化疗方案率为1.4%;与对照组(6.9%,4.6%)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与研究药物相关的其他不良事件。结论双环醇片75mg?d-1可显著降低初治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发生率,并可减少因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而造成的不规则化疗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环醇预防抗痨药物引起HBV携带者的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及机制,为有效降低肝损伤的发生率提供预防策略。方法收治的240例肺结核患者中,120例为HBsAg(+),120例为HBsAg(-),将120例HBsAg(+)初治继发型肺结核患者平均分为A组和B组,两组患者各60例,均采用2HRZE/4HR方案对两组患者行抗结核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环醇治疗。120例HBsAg(-)患者未应用任何保肝药物。结果A组中共有4例患者发生发生可逆性中度转氨酶增高,发生率为6.67%B组中共有19例患者发生了发生可逆性中度转氨酶增高,发生率为31.67%,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120例HBsAg(-)初治继发型肺结核患者中共有10例患者发生可逆性中度转氨酶增高,发生率为8.33%。结论针对HBsAg(+)患者行抗结核治疗已发生不良反应。双环醇对抗痨药物引起HBV携带者的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损伤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抗痨药物激活体内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同时引起HBV再激活使HBV复制活跃,可能加重了患者药物性肝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谭军华 《首都医药》2014,(16):50-50
目的:探讨双环醇在预防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效果。方法将160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都采用标准“2HRZE/4HR”方案进行抗结核治疗。同时,治疗组加用双环醇。对照组加用葡醛内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肝损伤发生情况。结果80例治疗组患者发生肝损5例。80例对照组发生肝功能损伤17例,发生率分别为6.2%和22%,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肝损害程度亦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双环醇可有效预防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药物性肝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HBsAg阳性肺结核患者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 将64例HBsAg阳性的肺结核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化疗方案相同,治疗组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照组给予葡醛内酯治疗.结果 强化期2个月,治疗组肝功能异常者3例(9.7%),对照组肝功能异常者16例(49.2%),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HBSAg阳性患者结核药物性肝损害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冯宏高  李鑫 《药品评价》2020,(15):50-52
目的:探讨参术扶正抗癌汤联合放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晚期非小细 胞肺癌患者 72 例,采用红蓝双色球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36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放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采 用参术扶正抗癌汤联合放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63.89%) 高于对照组(3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放射性肺炎(38.89%)、消化道反应(22.22%)、放射 性食管炎(27.78%)、骨髓抑制(22.22%)等毒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低于对照组(72.22%、75.00%、63.89%、58.33%),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应用参术扶正抗癌汤联合放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有效提升疗效, 降低毒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探讨412例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肝脏损害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 2011 年 8月~2015 年 9月川东北地区4家三甲医院进行抗结核治疗发生肝损害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指标检测情况,发生肝损害的时间关系,以及肝损害患者的治疗后的转归。结果:4 272例抗结核治疗的患者中出现肝损害的有412例,发生率为9.5%。老年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20.8%(20/96),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的9.3%(390/4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12例肝损害患者中,318例(77.2%)发生于用药60 d 内;300例患者(72.8%)出现典型肝炎临床症状,112例患者(27.2%)无症状;经过治疗后有387 例患者(93.9%)好转或痊愈,25例患者(6.1%)未愈。结论:老年患者使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的发生率较高,因此,针对老年患者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护肝宁片防治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肖梅 《海峡药学》2009,21(11):163-164
目的观察护肝宁片对初治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防治效果。方法300例初治肺结核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应用"2HRZE(S)/4HR"方案抗结核治疗,观察组154例加用护肝宁片,对照组146例加用护肝片。结果观察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为7.8%,未完成抗结核化疗率为0,调整治疗方案率为1.3%;与对照组为31.5%,4.79%,6.84%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护肝宁片能有效防治初治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  相似文献   

19.
乔元勋 《中国医药科学》2013,(23):122-123,14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中晚期肺癌患者的疗效及副反应分析。方法72例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2例)单独采用化疗,治疗组(40例)联合中药治疗,两组化疗均采用GP方案,并对两组疗效、焦虑抑郁情况及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RR率为47.5%,对照组为40.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毒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焦虑/抑郁状态积分明显降低,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辅助治疗中晚期肺癌效果可靠,联合化疗可明显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减轻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徐琳丽 《首都医药》2013,(18):39-40
目的观察并比较羟基喜树碱联合mFOLFOX6方案与单纯m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66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mFOLFOX6方案奥沙利铂+四氢叶酸+5-氟尿嘧啶,观察组额外给予羟基喜树碱,均以2周为1周期,至少接受2个周期化疗。评价两组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52.94%和4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91.18%和90.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67.75%和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泻发生率为38.24%,高于对照组的发生率(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毒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mFOLFOX6方案比较,羟基喜树碱联合m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胃癌能明显提高近、远期疗效,并未明显增加毒副反应,但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腹泻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