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的食指指频与传统手功能评定方法的相关性,探究食指指频作为脑卒中患者手功能评价指标的有效性。 方法:27例脑卒中患者于康复治疗2周前后分别进行两手食指指频测试和Lind-mark手功能量表评定,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 结果:康复治疗2周后,患者两手食指指频和患手Lind-mark手功能得分均比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治疗前患者双侧手食指指频之和与Lind-mark手功能评分之和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460;治疗后指频之和与Lind-mark手功能评分之和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469。 结论:食指指频与Lind-mark手功能评分相关性较高,在脑卒中患者手功能评价中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高频超声在上肢外周神经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外周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高频超声检查了15例正常上肢外周神经及8例术前上肢外周神经损伤患者。结果正常外周神经纵切面超声表现为中等条索状,内有线性平行回声,横切面呈圆形,内有点状回声,2例外周神经完全损伤,连续性中断,近端形成损伤性神经瘤。6例外周神经部分损伤,连续性部分中断,部分近端形成神经瘤。结论高频超声对外周神经损伤能提供新的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导管联合人雪旺细胞修复大鼠外周神经损伤的作用。方法:60只大鼠建立外周神经损伤模型,随机分为自体神经移植组、单纯导管修复组、联合修复组各20只,分别采取自体神经移植、单纯导管修复、雪旺细胞联合神经导管修复治疗,治疗后13周测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Jitter值,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再生神经中段髓鞘化轴突。结果:治疗后第13周,自体神经移植组的SFI和Jitter值小于联合修复组,联合修复组的SFI和Jitter值小于单纯导管修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自体神经移植组、单纯导管修复组、联合修复组的髓鞘厚度分别为(3.01±0.27)、(2.22±1.10)、(2.63±1.17)μm,联合修复组的髓鞘厚度小于自体神经移植组,大于单纯导管修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导管联合人雪旺细胞修复大鼠外周神经损伤有效。  相似文献   

4.
高频超声诊断四肢外周神经损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外周神经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高频超声检查30例健康志愿者,了解正常外周神经超声图像的基础上,对临床40例外周神经损伤于术前行超声检查,并用术中所见及病理学检测结果证实超声诊断价值。结果正常外周神经纵切声像图为多条平行线性回声的束状结构。外周神经完全断裂,可见束状结构连续性中断,近端形成神经瘤,外周神经肿胀粘连,显示神经增粗,束状结构回声界限模糊不清。卡压性损伤可见神经变细,内部呈低回声改变。超声与术中所见及病理检测结果的符合率达87.5%。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对外周神经损伤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对临床治疗和选择手术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是化疗常见的副反应,且为无法有效解决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适应水平。本文就适应的概述、适应的评估工具与CIPN测量量表、化疗致外周神经毒性患者适应水平的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进行综述。化疗致外周神经毒性患者适应水平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干预方式还需进一步挖掘和改善,干预效果需进一步验证,本文旨在为今后扩大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偏瘫患者健侧食指和健康者食指摆动频率的差异。方法运用手指摆动频率测试仪评测27 例左侧偏瘫患者和32 名健康者手指摆动频率。结果偏瘫患者健侧食指摆动频率显著低于健康者(P<0.001)。结论偏瘫患者健侧手指功能减弱。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多普勒超声检测手段观察妊高征患者血液动力学特征。方法 临床诊断为重度妊高征(PIH)患者 (均为先兆子痫 ) 32例 ,正常妊娠 (NP) 2 4例 ,通过主动脉瓣环处内径及血流频谱计算心输出量及心指数 ;计算总外周血管阻力及其指数 ;取受检者右中指动脉血流频谱 ,测量记录各种血流参数。结果 本组PIH患者总外周血管阻力指数显著高于正常NP组 (989 75± 96 0 2dyn·s·cm-5/m2 vs 6 6 7 37± 76 0 5dyn·s·cm-5/m2 ,P <0 0 5 ) ;心指数与NP组无显著差别 (3 92± 0 93L/min/m2 vs 4 0 0± 0 6 0L/min/m2 ,P >0 0 5 )。PIH患者血液动力学类型主要有 :低排高阻型 (占 46 9% )、正常排高阻型 (占 15 6 % )、高排低阻型 (占 12 5 % )及高排高阻型 (占 9 4% ) ,此外还有正常阻力型。指动脉血管阻力指数与总外周血管阻力指数无明确相关性。结论 PIH患者血液动力学模式复杂多样 ,总外周血管阻力较外周细小动脉阻力更能反映PIH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特点。  相似文献   

8.
FOLFOX4方案对肿瘤患者外周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肿瘤患者应用奥沙利铂+四氢叶酸+氟尿嘧啶(FOLFOX4方案)化疗后外周神经毒性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方法 21例肿瘤患者采用FOLFOX4方案化疗,所有患者在化疗前及化疗3周期后进行外周神经毒性的评价及外周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有18例患者出现外周神经毒性,发生率为85.7%;外周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较化疗前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神经毒性是FOLFOX4化疗方案最常见的毒副反应,表现为外周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佐剂用于大鼠外周神经阻滞的安全性。方法:将坐骨神经功能正常的84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对照罗哌卡因组(R组)、咪达唑仑组(R+M组)、右美托咪定组(R+D1组)、地塞米松组(R+D2组)、肾上腺素组(R+A组)、芬太尼组(R+F组)、碳酸氢钠组(R+S组)7组,每组12只。各组坐骨神经分叉处注射相应药物,药物暴露后12 h、24 h、72 h时取坐骨神经制备切片,坐骨神经元HE染色和光镜下观察病理学反应并进行病理学评分评价,计算比较各组神经元异常率。结果:与R组比较,R+D1组和R+D2组神经元异常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9);但R组与R+M组、R+A组、R+F组和R+S组神经元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D1组神经元异常率低于R+M组、R+A组、R+F组和R+S组(P=0.005、0.005、0.005、0.014);R+D2组神经元异常率低于R+M组、R+A组、R+F组和R+S组(P=0.009、0.009、0.009、0.025);但R+D1组和R+D2组神经元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M组、R+A组、R+F组和R+S组神经元异常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佐剂用于大鼠外周神经阻滞无神经毒性作用,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用于大鼠外周神经阻滞对神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多普勒超声检测手段观察妊高征患者血液动力学特征。方法 临床诊断为重度妊高征(PIH) 患者(均为先兆子痫) 32 例,正常妊娠(NP) 24 例,通过主动脉瓣环处内径及血流频谱计算心输出量及心指数;计算总外周血管阻力及其指数;取受检者右中指动脉血流频谱,测量记录各种血流参数。结果 本组PIH 患者总外周血管阻力指数显著高于正常NP 组(989.75 ±96.02dyn·s·cm-5/ m2 vs 667.37 ±76.05 dyn·s·cm-5/ m2 , P < 0.05) ;心指数与NP 组无显著差别(3.92 ±0.93L/ min/ m2 vs 4.00 ±0.60L/ min/ m2 , P > 0.05) 。PIH 患者血液动力学类型主要有:低排高阻型(占46.9 %) 、正常排高阻型(占15.6 %) 、高排低阻型(占12.5 %) 及高排高阻型(占9.4 %) ,此外还有正常阻力型。指动脉血管阻力指数与总外周血管阻力指数无明确相关性。结论 PIH 患者血液动力学模式复杂多样,总外周血管阻力较外周细小动脉阻力更能反映PIH 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脑卒中恢复期软瘫患者上肢周围神经损伤发生率,探讨上肢周围神经损伤与上肢运动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指导临床治疗及康复。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9年10月,符合条件的脑卒中患者77例患侧上肢行运动神经传导、F波、皮肤交感反应(SSR)、针极肌电图(EMG)检查,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进行评定。根据神经传导结果分为正常组和损伤组。结果 损伤组共41例(53.25%)。损伤组FMA-UE评分低于正常组(t = 2.193, P < 0.05);F波振幅和出现率降低( t > 2.002, P < 0.05),SSR振幅和潜伏期明显下降( t > 3.140, P < 0.01),但损伤组F波出现率、SSR潜伏期均处正常参考值范围内。神经损伤数与FMA-UE评分负相关( r= -0.858, P < 0.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振幅是FMA-UE评分的影响因素(B > 0.317, P < 0.05)。 结论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患侧上肢出现软瘫后,有可能出现上肢周围神经损伤,且与运动功能恢复有关;应尽量避免、及时治疗周围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高压氧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术后的疗效.方法 选取上肢周围神经完全损伤术后的患者60例,等量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和系统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和系统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高压氧治疗,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时分别做手功能评定及神经传导速度(MCV)和肌电图(EMG)检查.结果 治疗后3、6个月时手功能评定及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 早期系统康复治疗结合高压氧治疗是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术后患者恢复功能的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尿毒症患者周围神经的电生理表现。方法选择尿毒症患者24 例及同期健康对照者19 例,采用常规表面电极对胫后神经、腓总神经、腓肠神经及皮肤交感反应进行检查,观察尿毒症患者周围神经的电生理表现。结果两组运动传导、感觉传导及交感皮肤反应潜伏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生理表现主要为F 波的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感觉纤维受累重于运动纤维。结论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是尿毒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神经电生理的异常明显早于临床症状,周围神经的电生理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免疫隔离技术进行转染神经生长因子(NGF)基因的3T3细胞移植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胶囊包埋NGF-3T3细胞并进行培养;制备坐骨神经横断损伤SD大鼠模型,96只SD大鼠随机分A组(微囊化NGF-3T3细胞组)、B组(空胶囊组)、C组(转染NGF的3T3细胞组)和D组(阴性对照组).分别采用神经干动作电位(NAP)、神经传导速度(NCV)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微囊化NGF-3T3细胞培养后保持活性和增殖能力,将具有分化潜能的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与其共培养,7 d时细胞胞体分化成多边形或锥形,形成突起;培养10 d左右NGF分泌量最高,达269 pg/ml;培育50 d仍然保持在208 pg/ml.移植术后4、8及12周时,A组大鼠的NAP及NCV均大于B、C、D组(P<0.05),而B、C、D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大鼠的SFI恢复情况优于B、C、D组(P<0.05),而B、C、D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囊化NGF-3T3细胞在体外培养一定时间后,仍保持增殖能力和生物活性,移植到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局部后可长时间存活,并通过持续分泌NGF起到促进周围神经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强度—时间曲线测定周围神经损伤72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刺激神经肌肉运动点找出10个脉冲宽度刺激点的基强度并绘出曲线,以探讨强度-时间曲线测定周围神经损伤的实用价值。结果:72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正常神经支配30例,部分失神经支配26例,完全失神经支配16例。提示强度-时间曲线测定对于周围神经损伤具有协助诊断,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痉挛性脑瘫周围神经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哨军 《中国康复》2000,15(3):135-137
探讨痉挛性脑瘫周围神经的病理改变特点,取材25例痉挛性脑瘫患者的脊神经前根及外周末梢神经标本40个,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亚显微结构改变,结果:脱髓鞘病变范围广,Schwann氏细菌病变先于并严重于轴索,轴索病变相对不明显;未见神经再生迹象,有髓纤维病变明显于无髓纤维,束膜内血管周有淋巴细胞浸润。提示:痉挛性脑瘫的周围神经呈原发性脱髓鞘表现,神经纤维再生能力差,可见免疫反应介入征象。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和再生有了若干进展。本文分别从低频电疗法与直流电疗法、中频电疗法、高频电疗法(超短波、分米波与毫米波)等角度探讨国内外学者在电疗法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方面的研究及进展。 由于周围神经对不同程度的损伤有不同的病理过程和不同的再生方式,因此,周围神经损伤后,电疗法的选择应按照神经恢复的不同阶段要求来调整治疗方法。但其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银杏达莫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银杏达莫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神经症状、体征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 将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DPN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d静脉滴注,连用4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测定四肢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并比较其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增快,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银杏达莫可明显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能提高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并评价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选择性再生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3周龄SD大鼠12只随机分成4周组和8周组各6只,均行切断右侧L2~L5背根神经节后纤维和右侧股神经横切-吻合手术,分别于术后4周和8周进行荧光逆向示踪,观察脊髓运动神经元再生情况。结果:4周组大鼠长入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长入2种神经的运动神经元数量分别为(167±21)个、(53±14)个、(36±7)个;8周组分别为(252±14)个、(37±8)个、(21±4)个。结论:该实验动物模型能反映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再生的倾向性,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