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阿柏西普是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受体1和受体2胞外区结合域与人免疫球蛋白Fc段重组形成的融合蛋白,是一种新的抗VEGF药物,通过与VEGF紧密结合,降低血管通透性,进一步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多项大型Ⅲ期临床试验已验证了阿柏西普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糖尿病黄斑水肿和其他血管性眼底病的疗效,结果显示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能够提高患者视力并且减轻眼底病变程度,为眼科医师提供了一种新的药物选择.本综述就阿柏西普的药理学特点以及它在眼底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阿柏西普是一种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B及胎盘生长因子特异性结合的人源化重组融合蛋白,其通过降低血管内皮通透性进而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在病理性血管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该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结直肠癌、卵巢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治疗中均被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本文旨在综述阿柏西普的药理学特点及其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现状、治疗优势,为后续药物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3.
张慧  单伟 《眼科新进展》2020,(2):120-124
目的探讨阿柏西普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制备SD大鼠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随机分成4组,每组各9只,A组、B组与C组分别给予20 g·L-1、25 g·L-1、30 g·L-1的阿柏西普滴眼液,D组为生理盐水组(给予生理盐水),每组每天2次滴眼治疗,共14 d。分别于碱烧伤后第3天、7天、14天,观察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情况并计算CNV面积。碱烧伤后第14天,处死全部小鼠,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CD34、VE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碱烧伤后第3天、7天和14天,A组、B组与C组的CNV面积均小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与C组在各时间点上CNV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B组和C组与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角膜碱烧伤后第14天,各组角膜CD34和VEGF蛋白表达增强,与A组、B组、C组比较,D组CNV旺盛致密,CD34和V...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比较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与阿柏西普治疗厚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02/2022-10于我院确诊为PNV的患者33例35眼,根据玻璃体腔注射药物分为康柏西普组14例14眼,阿柏西普组19例21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6mo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注药次数及临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治疗后1、3、6mo,两组患者的BCVA、CMT、SFCT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在整个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玻璃体腔注射次数分别为2(2,3)、2(1.5,2)次,未见明显差异(P=0.423);在应用康柏西普及阿柏西普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及阿柏西普均能治疗PNV,在提高视力的同时改善解剖结构,两种药物疗效相似,均能达到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康柏西普与阿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贵阳市妇幼保健院经RetCamIII确诊的ROP患儿64例(128眼)。将患儿分为2组,康柏西普组26例(52眼)患儿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阿柏西普组38例(76眼)患儿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患者治疗药物按医师偏好并征得患儿家长同意进行玻璃体内注射,每眼注射0.025 mL阿柏西普或康柏西普。在治疗后第1天检查前房是否积脓,是否有眼内炎症反应,治疗后第1周和以后每两周进行1次RetCamIII眼底拍照随访检查,直到周边视网膜的血管化达到III区,随后在术后1年内每月检查1次,并持续3个月。统计疾病表现及复发情况。结果 在术后随访中,阿柏西普组4例患者出现ROP复发,康柏西普组8例,所有复发患儿经历2次治疗后均完全血管化。阿柏西普组患儿的首针治愈率为89.47%,康柏西普组为69.23%(P<0.05)。玻璃体内注射后6个月,两组患儿均未出现全身过敏、眼内炎、白内障、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阿柏西普组有3例患儿出现眼底出血,康柏西普组有2例患儿出现眼底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阿柏西普经玻璃体内注射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7月来我院眼科就诊的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15例15眼,通过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进行治疗。注射前和注射后1个月、2个月门诊复查时,分别检查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ion acuity,BCVA)和眼压,并行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记录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等。结果 患者术前BCVA为0.31±0.12;阿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术后1个月BCVA为0.44±0.12,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术后2个月BCVA为0.53±0.13,和术前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术后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显示,术前CFT为(354.30±89.52)μm;阿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术后1个月CFT为(233.10±49.54)μm,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2个月CFT为(198.60±41.88)μm,显著低于术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2个月CFT显著低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术后1个月、2个月间患者眼压以及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经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可有效减轻糖尿病黄斑水肿病变程度,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于我院确诊并行玻璃体内注射0.05 mL(0.5 mg)康柏西普治疗的20例20眼ICN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1+PRN治疗策略,第1次随访时间为首次注射后1周,以后每月随访1次,均完成6个月的随访。记录CNV病灶渗漏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CRT)、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等。结果 20眼中,玻璃体内注射1~3(1.60±0.68)次,其中注射1次者10眼,注射2次者8眼,注射3次者2眼。治疗前BCVA为(55.15±6.82)个字母数,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61.50±6.16)个字母数、(71.00±5.10)个字母数、(73.90±6.75)个字母数、(77.95±5.12)个字母数,治疗前患者CRT为(342.75±36.39)μm,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301.15±32.16)μm、(231.85±30.25)μm、(240.05±56.99)μm、(229.75±48.18)μm,治疗后各时间点BCVA及CRT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6个月时,17眼病灶渗漏停止,3眼病灶渗漏面积明显缩小,20眼均未出现新的病灶。所有患眼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生青光眼、眼内炎、白内障进展、视网膜脱离等眼部严重并发症或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ICNV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NVG患者47例(47只眼),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阿柏西普组,阿柏西普25例(25只眼)施行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及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对照组22例(22只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及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视力、眼压、手术成功率及新生血管情况。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眼压无差异(P>0.05),阿柏西普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阿柏西普组手术成功率96.0%,高于对照组68.2%(P <0.05);阿柏西普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0%,低于对照组36.4%(P <0.05);阿柏西普组与对照组术后视力无明显差异(P> 0.05);随访3个月,阿柏西普组新生血管消退程度优于对照度。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视网膜激光能有效、安全的治疗NVG。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或雷珠单抗联合Ahmed引流阀(AGV)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2020-08至我院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或雷珠单抗联合AGV植入术治疗的NVG闭角型青光眼期患者33例33眼的临床资料,其中阿柏西普组18眼,雷珠单抗组15眼。随访6mo,观察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新生血管消退及复发、玻璃体腔注射次数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两组玻璃体腔首次注药术前与注药术后1wk眼压、BCVA均无差异(P>0.05);AGV植入术后1wk, 1、3、6mo眼压、BCVA与玻璃体腔首次注药术前均有差异(P<0.01),但两组间各随访时间点眼压、BCVA均无差异(P>0.05)。随访期间,阿柏西普组平均注药次数(1.61±0.98次)与雷珠单抗组(1.80±0.86次)无差异(P>0.05),且两组间新生血管复发率、术后早期及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疗效均无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或雷珠单抗联合AGV植入术是治疗NVG的有效方法,二者临...  相似文献   

11.
12.

阿柏西普是一种人重组融合蛋白,作为一种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诱饵受体,包括VEGF-A、VEGF-B和胎盘生长因子(PLGF),从而抑制这些受体介导的下游信号。与雷珠单抗和贝伐单抗相比,阿柏西普与VEGF-A的所有亚型均具有更高的亲和力。阿柏西普已被批准用于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RMD),国外大量临床研究显示其能很好地改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减轻黄斑水肿和降低并发症,成为治疗nARMD患者的另一个选择,然而国内大样本应用时间尚短,国内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对阿柏西普治疗nARMD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孟虎  黄振平 《眼科研究》2014,(12):1140-1143
眼部新生血管是眼部疾病中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致盲眼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感染性角膜炎等均与新生血管存在一定的关系.骨桥蛋白(OPN)是一种能够促进血管再生与组织修复的糖蛋白,在角膜、脉络膜和视网膜新生血管中表达增多,能够促进新生血管的发生.OPN与新生血管的关系为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从OPN促进角膜新生血管、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3个方面对OPN与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新生血管形成是很多重要眼部疾病的共同病理改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启动因子。近年来,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为新生血管性眼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及途径,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就近年来出现的几种抗VEGF药物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情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阿柏西普和雷珠单抗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治疗的疗效。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19-11/2020-02于邢台市人民医院眼科首次就诊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患者纳入研究,随机按治疗方式分为阿柏西普组与雷珠单抗组,采用3+PRN(pro re nata)的治疗方案,两次注射时间间隔至少4wk,所有患者均先注射3次,随访时根据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部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的大小决定是否再次注射,患者均完成12mo随访,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BCVA、CFT、眼压以及注射次数的变化。

结果:两组患者的BCVA、CFT在术前及术后随访中均有差异(P<0.05),两组间BCVA及CFT随访期间均无差异(P>0.05)。随访结束时,阿柏西普组平均注射次数为6.094±0.689次,雷珠单抗组为7.231±0.652次,比较无差异(t=-6.403,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眼部并发症以及全身不良反应。

结论:与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比较,注射阿柏西普注射液治疗DME能取得相似的治疗效果,且注射次数更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Meta分析系统评估玻璃体腔内注射阿柏西普或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疗效。方法:使用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Cochrane、Nature Series、ScienceDirect、ESI等数据库进行数据检索。共纳入10项研究行玻璃体腔内注射阿柏西普或雷珠单抗治疗,1240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使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合并结果显示IVA组(IVA,玻璃体腔内注射阿柏西普)黄斑中心厚度(CMT)显著降低(P<0.00001);与IVR组(IVR,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相比,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视力(VA)没有明显改善。结论:研究表明IVA和IVR对治疗DR均有成效。但阿柏西普有利于改善CMT,而雷珠单抗更有利于提高BCVA或V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