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早期动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临床疗效已经初步得到肯定.早期再通闭塞的脑血管,在缺血脑组织出现坏死之前及时恢复供血,有可能避免缺血脑组织坏死.我科自1999年5月~2000年10月应用尿激酶(UK)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56例,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比较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15例进行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观察组),15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发病90 d预后。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NIHSS评分[(18.5±4.3)分]与对照组[(18.1±4.7)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4 h,观察组NIHSS评分[(13.8±3.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7.2±3.8)分;P<0.05]。治疗后3 d内,观察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13.3%,2/15)与对照组(20.0%,3/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90 d,观察组预后良好率(66.7%,10/15)明显高于对照组(26.7%,4/15;P<0.05)。结论 与静脉溶栓治疗相比,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正>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是大脑的一种内在保护机制,它能在动脉血压或脑灌注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保证相对稳定的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1])。CA是一种快速调节机制,通过调节脑血管阻力,补偿脑灌注压力的波动,维持相对稳定的脑血流~([2,3])。CA分  相似文献   

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通常造成神经功能障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常规治疗效果差,致残率高。我院自1998年至今,采用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3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共35例,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45~72岁,平均65.8岁。一侧肢体肌力0级21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使用动脉内溶栓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回顾13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距接受治疗的时间为3~24h,采取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结果:颈内动脉闭塞22例,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38例,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33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闭塞12支。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32例。闭塞血管再通者,颈内动脉12例;大脑中动脉24例;大脑中动脉分支21例;椎基底动脉8例。8例患者因明显血管狭窄,治疗后予以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83例,溶栓后脑出血患者5例。结论: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rt-PA)是自1996年以来唯一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溶栓治疗的药物,但因静脉溶栓的治疗时间窗狭窄(<4.5 h)、大血管再通率低及出血风险限制了rt-PA的使用,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溶栓治疗率一直很低。近年,相关血管内治疗技术有了快速发展,显著提高了闭塞血管的开通率。文中就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机械碎栓、支架成形等治疗技术的相关情况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8.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突然发生的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血流完全中断,停止供血、供氧、供糖等,使该局部脑组织崩解破坏[1],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现对2011-01-2012-01我院56例行超选择动脉溶栓疗法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剂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神经保护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两大主要策略之一。神经保护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目的是防止或延迟神经细胞死亡,延长再灌注时间窗,预防再灌注损伤。神经保护剂虽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有效,临床试验结果却令人失望。我们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剂治疗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随机对照试验的  相似文献   

1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卒中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为我国城市人口死亡的首位原因。约三分之一的脑卒中幸存残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最重要途径为改善脑血流(溶栓)和阻断神经元缺血性病理生化级联反应,即神经保护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自2005年初至2010年底连续登记在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入院时人口学特征、溶栓时间窗、院内时间延误、溶栓途径、阿替普酶剂量、脑卒中严重程度、各项生化和凝血指标及溶栓前重要生命体征,以及CT表现和脑卒中TOAST分型,评价溶栓后出血性转化、血管再通分级和溶栓后90 d预后及死亡率.采用变量筛选技术挑选影响预后的可能因素,并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入选96例患者,1例失访,其中男性43例(44.8%),女性53例(55.2%);年龄中位数72岁,体质量中位数58.5 kg;溶栓时间窗中位数4.3 h;静脉溶栓64例,动脉溶栓32例;溶栓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43.8%,死亡率为17.9%.单因素分析显示,动脉溶栓组较静脉溶栓组男性患者比例较高(71.9%vs 31.3%),总费用明显偏高(47623.6元vs 25699.8元),院内延误时间(3.17 hvs 1.73 h)和溶栓时间窗(5.54 h vs 3.58 h)明显延长,阿替普酶用量明显偏少(20 mg vs 50 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溶栓后36h内责任血管再通率(64.9%vs 53.8%)、出血转化率(25%vs 31.3%)、90 d预后良好比例(45.3% vs 40.6%)和死亡率(14.7%vs 3.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溶栓方式对预后无显著影响(OR=0.54,P=0.824,95% CI:0.00-131.46);血管再通良好是预后良好独立保护因素(OR=0.11,P=0.027,95% CI:0.02-0.78),但不同溶栓方式对血管再通无显著影响. 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中,阿替普酶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后90 d预后良好比例相当,溶栓后出血转化率和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不同溶栓方式对临床结局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发病6 h内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该科收治的151例发病6 h内进行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溶栓后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较前增加≥4分作为END标准将患者分为恶化组与非恶化组,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END的危险因素。结果 151例患者中恶化组26例,非恶化组125例。恶化组患者的年龄、NIHSS评分、房颤患病率高于非恶化组(P 0.05);发病到静脉溶栓时间(OTT)低于非恶化组(P 0.05);两组患者的TOAST分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OR=1.124,95%CI=1.007~1.254)、房颤(OR=6.425,95%CI=1.230~33.561)、收缩压(OR=1.031,95%CI=1.001~1.063)、冠心病(OR=0.072,95%CI=0.006~0.904)与溶栓后END显著相关(P 0.05)。结论高NIHSS评分、房颤及高收缩压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风险大。  相似文献   

13.
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预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初步探讨针刺能否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了解其安全性,探索在目前国情下进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关于针刺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可行性。方法 来自成都市六家市级以上医院的10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分配到针刺组和非针刺组。针刺组49例,接受针刺(每周5次,共3-4周)和常规治疗(即对症、支持及防治并发症等治疗);非针刺组52例,接受常规治疗。主要疗效判定指标:(1)随访期末死亡/残障率;(2)随访期末死亡/远期住院率。次要疗效判定指标:(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2)针刺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1)两组病例入选时基线资料可比性好(P>0.05);(2)6个月随访时针刺组死亡/残障率、死亡/远期住院率的相对危险度(RR)及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92、0.49-1.73;0.73、0.51-1.05;差异无显著意义;(3)治疗期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针刺组略优于非针刺组,但差异无显著意义(t=1.04.P>0.05);(4)针刺治疗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5)失访率低,6个月随访率达95.05%。结论 由于样本量有限,尚不能证明针刺对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远期住院率是否优于对照组,但显示针刺治疗是安全的。在现有条件下失访率不超过5%,本研究设计及实施方案是可行的。因此,进一步完成主试验以评价  相似文献   

14.
15.
及时有效的溶栓治疗能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预后。经颅多普勒超声不仅可以检测颅内病变动脉的狭窄、闭塞或再通,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促进血栓溶解。本文对脑缺血溶栓分级、超声溶栓原理、超声溶栓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进行了系统回顾和分析,并就超声溶栓的安全性和临床应用前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尿激酶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及结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及结局。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观察急性期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和3个月的病死率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BarthelL指数。结果溶栓组急性期出现大量脑出血.全身性出血及症状再加重的发生率分别为3.2%,19.4%和25.6%。随访3个月两组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但溶栓组ADL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溶栓治疗可改善患者3个月时预后但急性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及结局。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观察急性期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和3个月的病死率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BarthelL指数。结果:溶栓组急性期出现大量脑出血,全身性出血及症状再加重的发生率分别为3.2%,19.4%和25.6%。随访3个月两组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但溶栓组ADL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溶栓治疗可改善患者3个月时预后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静脉溶栓治疗的9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4例、脑过度灌注综合征8例、牙龈出血12例。出院后随访3~6个月,GOS评分5分22例,4分35例,3分23例,2分8例,1分4例。结论 在有效时间窗内进行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严密的病情观察,科学的、个体化的护理能有效地减少治疗相关并发症,提高治疗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时间窗(发病4.5~9 h)静脉溶栓治疗轻、中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2年12月收治的50例轻、中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28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22例接受血管内治疗(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71.43%,20/28)明显高于对照组(22.73%,5/22;P<0.05)。治疗24 h、治疗7 d、治疗3个月,两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7 d、治疗3个月,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0.71%,3/28)与对照组(27.27%,6/22)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轻、中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超时间窗静脉溶栓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一种由于脑动脉狭窄或血栓阻塞导致脑血供不足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损伤的疾病。心源性脑卒中占所有AIS的25%~30%,而心房颤动相关脑卒中占所有心源性脑卒中的79%以上,心房颤动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心房颤动相关脑卒中症状更严重,致残率、致死率更高,更易复发,病死率是非心房颤动相关脑卒中的2倍。目前,心房颤动相关AIS的治疗方法有静脉溶栓、血管内机械取栓、桥接治疗及单纯抗凝,等。文中对上述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