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心下痞"可见于伤寒,又可见于杂病,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都是针对心下痞而设.如半夏泻心汤治"痰气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寒热痞",生姜泻心汤治"饮气痞",甘草泻心汤治"客气上逆痞". 相似文献
5.
王武兰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18(17):82-82
"心下痞"可见于伤寒,又可见于杂病,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都是针对心下痞而设.如半夏汤治"痰气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寒热痞",生姜泻心汤治"饮气痞",甘草泻心汤治"客气上逆痞". 相似文献
6.
7.
心下痞之名首见于《伤寒论》,《实用中医内科学》以“痞满”列证。心下即胃脘部,痞乃阻塞之意。心下痞是指胃脘部有胀满堵塞感,触之无形而不痛的证候。心下痞主要包括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笔者自1989年9月至1992年6月 相似文献
8.
半夏泻心汤首载《伤寒论》,方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七味药物组成。系汉代医学张仲景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致使邪结心下,但满不痛的痞证所设方剂。 相似文献
9.
10.
11.
归纳整理了李东垣论治心下痞的学术思想、宝贵经验和特色方药,分析了心下痞的病名意义、病证归属、病因、病机和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13.
慢性胃炎是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改变.临床表现症状多种多样,或痞满,纳差,胀满,暖气,上腹饱胀疼痛泛酸、暖气、恶心、肠鸣,伴或不伴腹泻等.而西医治疗方面主要是根除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黏膜及促进胃肠动力等治疗.胃炎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腹痛等疾病范畴.中医药在治疗胃炎时,辨证论治,遣方用药,常较单用西医治疗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笔者在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慢性胃炎治疗中,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痞辨证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证,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心下痞,病位在胃脘部,不论病因为何,均为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所致,且与胃气密切相关。在治疗上,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同治,或苦寒直折,或寒温并投,或轻剂取效,或重剂收功,理法方药,环环相扣。尤其是半夏泻心汤,立意寒热并投,开后世和剂之先河。 相似文献
15.
心下痞病在胃脘部,与胃气的升降密切相关。心下痞可分为寒热错杂痞和热痞,寒热错杂痞应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分别治以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热痞应治以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在治疗时心下痞时,要先辨证论治,分清寒热虚实、表里有无,如此则气机顺畅,痞证消除。 相似文献
16.
黄兴谷主任医师为重庆市渝中区名中医,从医4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尤长于脾胃病的诊治;在临床中灵活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胃痞,疗效满意。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蒙受教诲,获益良多。现将黄师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痞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痞证,又称“心下痞”,乃心下胃脘部位堵闷痞塞不舒之证。《伤寒论》论述心下痞之病因证治十余条,载泻心汤方5首,关于痞证的成因辨证论治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痞证以心下痞为主症。临床上痞证可以分为热痞证、寒热错杂痞证和虚痞证3种,其病机均与心相关。热痞证与寒热错杂痞证皆由心中有热所致,治疗采用泻心汤类方,清泻心中热邪以消痞。热痞证如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火亢盛,附子泻心汤证则兼有肾阳虚衰;寒热错杂痞证如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火上炎、脾胃虚弱,生姜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热脾虚、水气内停,甘草泻心汤证的病机为脾胃虚弱、心中有热。虚痞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脾不足,治以温补心脾为主,旋覆代赭汤证属于心阳不足、脾虚有痰,桂枝人参汤证属于心脾两虚兼有表证。 相似文献
19.
20.
胃脘痞闷系指患者自觉胃脘部胀闷不舒,如有物堵,按之却无,是临床上常见病症。笔者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以胃脘痞闷为主诉者64例,取得较好疗效。1一般资料患者主诉胃脘部胀闷不舒,如有物堵,没有疼痛,与进食有关或无关,体检无阳性体征,排除心肺疾患,胃、十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