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高血压病左室肥大Q-T离散度异常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18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Q-T离散度(Q-Td),左室肥大组及左室正常组Q-Td分别为67.31±13.57和38.8±8.55ms(P<0.001),左室肥大组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92.5%,其中复杂性者为64.2%,室速为23.9%,该组中Q-Td>60ms 3项检出率均高于<60ms及左室正常组中Q-Td>60ms者,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室速有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高血压左室肥大Q-Td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室速有一定关系,结合左室重量指数(LVMI)和Q-Td可作为评估高血压病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体表心电图测量到的Q-T间期反映了心室肌跨膜动作电位的时间,代表心肌的复极过程。各导联的QT差值被称为QT离散度(QTd),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对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疾病和慢性心衰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或猝死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动态心电图(DCG)检出的46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与35例正常人的QTd进行分析比较,旨在探讨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QT离散度(QTd)及其心率校正值(QTcd)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自1990年Day等首先证实Q-T离散度的临床实用价值后,近年来,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病例QTd及QTcd明显延长。但关于低血钾引起QTd及QTcd的改变与心律失常关系少有报道。本文旨在对低血钾患者补钾前后QTd及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EH)伴左室肥厚(LVH)是心脏损害的主要表现之一,许多研究证明,高血压性左室肥厚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而Q-T离散度(QTd)反映了心室复极的非同步性,QTd增加易在心室肌内形成折返导致严重心律失常,是引起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现对新疆库车县人民医院102例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梗伴室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分析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室性心律失常及不伴室性心律失常与QT的关系,分析50例AMI患者。结果显示,AMI伴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与不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的QTd与对照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88.65±28.25)不伴室性心律失常组QTd(58.66±13.73),P<0.05。认为QTd和QTc明显延长,反映心室电位不稳定,而且心室复极化不均匀程度越严重QTd越大所以QTd可以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指标。接近80ms或越过80ms,应引起临床高度警惕。心肌梗死时,由于心室结构发生变化,复极不均匀,使QT离散度QTd增加,易产生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实际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6.
最近几年来,人们发现QT间期离散度(QTd)反映心室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在临床上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d与正常人以及AMI生存组与死亡组QTd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Q-T、J-T离散度对严重心律失常的预测意义。方法:测定73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三天内的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和J-T离散度(J-Td)、校正J-T离散度(J-Tcd).并与94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AMI组的Q-Tcd及J-Tcd与对照组呈显著性差异(P<0.001)。二周内出现严重心律失常12例的Q-Tcd及J-Tcd和无严重心律失常组的61例也呈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结果提示,Q-Tcd及J-Tcd可以快速简便地预测AMI早期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Q—T间期离散度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表心电图Q -T间期离散度 (QTd)的测量是一种简便易行、可重复、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 ,QTd是指常规 12导联中最大Q -T间期 (QTmax)和最小Q -T间期 (QTmin)之差 ,它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 1985年由Campbell等提出 ,至 1990年由day等认识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后 ,被广泛得到关注 ,许多学者多方面报道其临床意义。本文就其临床意义综述如下。1 高血压病 在左室重构、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以及改善预后方面。资料报道 ,左室重构使QTd增大 ,而逆转左室肥厚的药物 (ACEI类和钙离子拮…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严重心律失常与Q-T延长的关系,观察32例急性心肌梗死、2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及50例对照组的Q-T_a、J-T_d及Q-T_(cd)的变化,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的Q-T_d、J-T_d及Q-T_(cd)分别为65.6±22.7,59.4±22.6及70±25ms,均显著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P<0.01)。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状况与Q-T_d延长程度有关。揭示Q-T_d对判断心肌梗死病情程度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衰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并常导致室性心律失常。1985年Campbell发现不同导联的Q-T间期存在着差异^[1],这种差异能从心电图中的12标准导联中获取,即Q-T间期离散度(QTdispersion QTd)。临床实践中QTd的延长及回缩与心脏病的严重程度、事件发生以及治疗效果呈正相关,有关Q-T间期离散度与各种心脏疾病的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Q—T及J—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雨  鲍颖 《心电学杂志》1997,16(3):142-143
为评价冠心病Q-T_d及J-T_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根据Lown分级对161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_d及J-T_d进行分析,并与4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显示:(1)对照组Q-T_d为41.5±14.9ms,J-T_d为34.8±14.0ms,无性别差异。(2)随室性期前收缩级别的增加,Q-T_d及J-T_d逐渐延长。(3)在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方面,J-T_d比Q-T_d敏感。(4)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和成对期前收缩者Q-T_c及J-T_c较长。认为Q-T_d及J-T_d对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且J-T_d比Q-T_d敏感。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严重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QTd)之间的关系.本文对40例60岁以上老年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a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老年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平均QTd为68.3±26.4ms.而无心律失常组平均QTa为47.3±22.4ms。两组相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而且QTd愈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愈高,室颤的可能性愈大。因此,AMI早期QTd明显增大者.应高度警惕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潘生丁试验为临床上常用的无创检查心肌缺血的方法之一,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本通过100例潘生丁试验患心电图的变化,观察比较Q-T间期离散度(QTd)的改变,探讨更客观的诊断标准,为临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Q—T及J—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为评价Q-T_d、J-T_d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观察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Q-T_d、J-T_d的关系。结果显示Q-T_d、J-T_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分别为99.47±20.13ms、97.89±21.75ms;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为67.39±14.21ms、61.74±15.57ms;无室性心律失常组为48.75±29.93ms、43.25±22.46ms。3组间差异极为显著(P<0.01),Q-T_d(J-T_d)≥100ms者全部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认为Q-T_d(J-T_d)值越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梗死早期Q-T_d(J-T_d)值增大>60ms可作为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不少学对因不同部位的心肌复极所存在的时间差异,从而导致的QT离散度(QTd)进行了研究。对心脏疾患的转归和预后判定的应用意义。引起了关注。本对部分冠心病、肺心病、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AMI)的QTd作了分析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索他洛尔对Q-T离散度的影响,测量良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n=19)应用索他洛尔(160—320mg/天)前后的Q-T。离散度(Q-T_(cd)),并与安慰剂组(n=15)作对照。结果发现索他洛尔用药后最大Q-T_c间期、最小Q-T_c间期显著延长,Q-T_(cd)显著缩小,但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安慰剂组上述3项指标各时期比较无显著变化。提示索他洛尔剂量在160—320mg/天范围内不增加Q-T_(cd)。  相似文献   

17.
扩张型心肌病J-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临床资料,判断J-T离散度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295例确诊的DCM患者心电图J-T离散度,并就左心室腔径、左心功能状态,室性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进行分组对比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随着DCM患者左心室内径扩大的增加,左室射血分数减低,J-T离散度明显延长,且入院时J-T离散度显著延长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增加,组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T离散度是无创电生理稳定性检查的一项主要指标,它可反映出DCM的病情变化和危险性,对治疗效果评价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Q-Td离散度对冠心病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常规12导联心电图,每个导联连续测量5个Q-T间期,取其平均值为该导联的Q-T间期,然后从不同导联的最长Q-T间期减去最短Q-T间期,即得Q-Td。结果冠心病组较正常组Q-Td明显增大(P0.05);冠心病死亡组较存活组Q-Td进一步增大(P0.05),同时随着Q-Td值增大其病死率显著升高。结论通过Q-Td的测量,可间接判断冠状动脉病变及程度,为临床提供心室应激性恢复紊乱时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20.
高血压病患者QT离散度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QT离散度 (QTd)的变化 ,进一步明确QTd与左室肥厚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对入选的 90例高血压患者经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后分为左室肥厚组 38例 ,左室正常组 5 2例 ,另 38例健康人作对照组 ,测量各组QTd并相互比较 ;统计各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作比较。结果  (1)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组 (QTd 6 9 2 1± 12 82 )与高血压病左室正常组 (QTd41 5 4± 13 6 3)及正常对照组 (QTd 36 84± 13 71)比较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而高血压左室正常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2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13 16 % )高于左室正常组 (1 92 % ) ,差别有显著性。结论 QTd可作为预测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及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