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和姿势异常,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缺失和纹状体多巴胺递质进行性减少为其典型的病理生化特征。虽然至今仍缺乏病因治疗手段,但已有多种抗帕金森病药物及手术治疗被证实能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的症状。在临床实践中,帕金森病患的疗效和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差异性、病情进展速度及长期治疗难以避免的药物不良反应,尤其运动并发症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影响帕金森病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帕金森病患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HRQoL)的因素。方法:采用诺丁汉健康量表(Nottingham health profile,NHP)对50例帕金森病患的HRQoL进行评估,同时选用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简易精神状态量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Hoehn-Yahr分级及Schwab-England量表评估患抑郁状况、认知功能、运动状况以及患年龄、病程和睡眠状况等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结果:逐步线性多元回归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对帕金森病患HRQoL(NHP评分)影响最大的因素为日常生活能力(UPDRSⅡ评分)及抑郁程度(BDI抑郁评分),这两项因素对NHP评分的影响分别占决定作用的62.64%和9.94%;两项因素相加对NHP评分的影响占决定作用的71.41%。结论:日常生活能力及抑郁程度是影响帕金森病患HRQoL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诊治过程中应重视改善这两方面的症状。  相似文献   

3.
丘脑腹中间核电刺激抑制帕金森氏震颤崔益钿,谭启富,祝正祥,孙克华,孙康建帕金森氏病(PD)是由于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导致纹状体系统的多巴胺含量下降,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近来神经电生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PD患者丘脑腹中间(Vim)核的电活动...  相似文献   

4.
一、概述 帕金森病由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 (1817)首先描述,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性缺失及黑质和蓝斑区路易小体形成为病理特征.起病缓慢,只有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到一定程度,才出现临床症状,Fearnley[1]等认为帕金森患者从多巴胺神经元开始丢失到症状出现潜伏期大约5年,动物及人体研究已证实帕金森患者症状前期脑中已存在生化、病理的改变,此时头颅CT和MRI在病变部位仍无明显特征表现,故大多数患者能明确诊断时已经是中晚期.因此能否早期诊断亚临床期和临床前期帕金森病人对治疗和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备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GDNF)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观察其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探索治疗帕金森氏病的新途径。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从新生小鼠大脑皮层细胞克隆出GDNF cDNA片断,以pEGFP-C1为载体导入MSCs,制备稳定表达GDNF基因的MSCs工程细胞,采用联合培养的技术通过倒置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MSCs和GDNF基因修饰的MSCs工程细胞与多巴胺能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MSCs和GDNF基因修饰的MSCs工程细胞均能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和生长,MSCs工程细胞作用更强。结论 成功构建了GDNF基因修饰的MSCs工程细胞,该细胞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明显营养保护作用,在帕金森病治疗中可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帕金森病是临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拟多巴胺类药物仍是其主要治疗手段.帕金森病患者长期接受多巴胺替代治疗后,可出现运动并发症,发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而且对有些运动并发症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给帕金森病的治疗带来了困难和挑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帕金森运动并发症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拟从左旋多巴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神经生化学等角度阐述导致运动并发症的相关机制,以期为后续帕金森运动并发症的机制及治疗相关研究提供新视野.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帕金森病患认知功能障碍及相关因素的评价、分析,探讨帕金森病患发生痴呆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表,对177例帕金森病患进行认知功能初步筛查,对其中可疑认知功能障碍进一步行神经心理学测验。结果:177例患中有33例(18.64%)可疑认知功能障碍,符合痴呆15例(8.47%)。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发病年龄(OR=1.176)与UPDR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OR=1.251)为发生痴呆症的危险因素,而病程和抑郁为非危险因素。结论:帕金森病患常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早期主要表现为言语流畅性障碍、视空间障碍和记忆障碍,晚期则表现为智能改变和痴呆。神经心理学测验可国为全面、客观地反映患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8.
2006年4月,Neurology杂志发表了美国神经病学学会关于帕金森病诊断和治疗指南的系列章,其内容包括:(1)新发帕金森病的诊断和预后。(2)合并症状波动和异动症的帕金森病患的治疗。(3)帕金森病患的神经保护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4)帕金森病患合并抑郁、精神障碍和痴呆的诊断及治疗原则。[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溴隐亭(Bromocriptine)是一长效多巴胺促效剂,对中枢神经系内的多巴胺受体有直接刺激作用。这一作用被认为是它能治疗特发性帕金森氏病的机理所在。刺激多巴胺受体对帕金森氏病患者的抑郁能产生有效的作用,因此,溴隐亭可用作治疗内源性抑郁。曾报道小剂量(10~15mg/日)、较大剂量(50~60mg/日)的溴隐亭均有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帕金森病是因黑质纹状体的多巴胺神经元大量丢失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这种细胞丢失的病因不明,但是与线粒体功能异常有关。本研究证明:注射一种新型的非编码p137 RNA(来源于人类巨细胞病毒β2.7基因转录),可通过保护线粒体复合体Ⅰ的功能从而预防帕金森动物模型及体外的多巴胺神经元死亡并提供保护。此外,可将p137 RNA融合到狂犬病病毒糖蛋白肽段中以便于RNA通过血-脑屏障。发生多巴胺病变后,外周静脉注射p137 RNA可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这种方法提示治疗帕金森病的巨大潜能,需特别指出的是:使用这种新型物质对帕金森病疾病过程中的所有受损神经元同样具有保护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多巴胺能黑质纹状体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兴奋性氨基酸及受体与帕金森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奋性氨基酸及受体与帕金森病伦学庆综述章翔审校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老年人常见的、以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DA)功能不足为主要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巴胺能神经无变性是引起症状的主要原因,但其发病机制仍不十...  相似文献   

12.
GDNF治疗帕金森氏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是黑质纹状体系统中重要的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 , PD)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均提示GDNF对帕金森病具有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神经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治疗帕金森病仍面临细胞存活率低的问题,大部分细胞因氧自由基形成及脂质过氧化而发生程序性凋亡。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神经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至帕金森模型鼠后的细胞存活及移植效果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10/2008-06在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多巴胺能神经元组、白藜芦醇组、联合组,8只/组;孕十四五天的健康SD大鼠4只,取胎鼠用于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白藜芦醇为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品。 方法:取体外分离培养的胎鼠中脑神经干细胞,在含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液中传代扩增后,在分化液中诱导向多巴胺能神经元方向分化。各组大鼠均应用6-羟基多巴胺制备帕金森病模型。采用两点移植法,多巴胺能神经元组向大鼠毁损同侧纹状体注入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悬液3 μL (1×105个/μL);白藜芦醇组注入40 mg/L白藜芦醇3 μL;联合组注入40 mg/L白藜芦醇3 μL+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悬液3 μL (1×105个/μL);模型对照组注入DMEM/F12细胞培养液3 μL。 主要观察指标:胎鼠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率,细胞移植后帕金森模型鼠不对称旋转行为的变化,纹状体移植区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存活情况。 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分化6 d的细胞中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率为(17.8±4.2)%。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联合组大鼠移植后10 d不对称旋转行为有显著性改善(P < 0.01),移植后20 d不对称旋转圈数开始明显下降(P < 0.01)。移植后10~ 60 d,联合组大鼠的不对称旋转圈数明显低于多巴胺能神经元组(P < 0.01)。白藜芦醇组、模型对照组均未见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联合组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多巴胺能神经元组(P < 0.01)。 结论:胎鼠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至帕金森模型鼠后,白藜芦醇可提高纹状体移植区植入细胞的存活率,改善大鼠不对称旋转行为。  相似文献   

14.
帕金森病为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典型临床症状包括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强直以及姿势平衡障碍。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系指出现在腿部的不适感导致难以控制的移动下肢的冲动,多发生在夜间并由此而产生睡眠障碍。早在19世纪,《震颤麻痹》一书中就已首次提出帕金森病患在夜间会出现频繁的肢体运动。近年来不断有研究报道,帕金森病患不宁腿综合征的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提示二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原发进展性冻结步态(primary progressive freezing ofgait,PPFG)指患者在行走过程中出现的一过性步态异常,无肌强直、运动减少、震颤等帕金森症状,无其他神经疾病表现,对多巴胺制剂不敏感,病情渐加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帕金森氏病(Pakinson’s disease,PD)中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缺失与胞内铁水平升高有密切关系,提示铁可能通过参与氧化应激在PD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使用一定浓度的Fe^2+和多巴胺诱导人多巴胺能成神经细胞瘤SH—SY5Y细胞产生氧化应激状态,并且检测胞内是否有多巴胺衍生类的神经内毒素物质产生。方法多巴胺添加不同浓度的Fe^2+诱导SH—SY5Y细胞,24h后用乳酸脱氢酶法、水杨酸捕获法、硫代巴比妥酸法、Hoechst33258染色法和带有电化学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检测细胞存活率、羟自由基生成量、丙二醛含量、细胞凋亡和儿茶酚异喹啉物质的生成情况。结果(1)150μmol/L多巴胺添加40或80μmol/LFe^2+后,胞内羟自由基和丙二醛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2)单独多巴胺以及多巴胺加40或80μmol/LFe^2+诱导后细胞发生凋亡:(3)在诱导后的胞内检测到Salsolinol和N-methylsalsolinol的含量高于对照组。结论一定浓度的Fe^2+和多巴胺诱导SH—SY5Y细胞可模拟帕金森氏病人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所受到的氧化应激状态,胞内检测到的儿茶酚异喹啉物质,如去甲猪毛菜碱和N-methyl—salsolinol,可能作为一类潜在的神经毒性物质与帕金森氏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7.
帕金森氏病(PD)患者,尤其伴有痴呆者,长期应用多巴胺制剂常见的副作用为躁狂、视幻觉、妄想和偏执症。传统的精神抑制剂可使这些症状改善,但因其能够削弱抗帕金森药物的效应而使锥体外系症状恶化。氯氮平,一种非典型精神抑制剂,系二苯甲二氮(艹卓)类衍生物,与多巴胺D_4受体具有较高亲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分离的多潜能成年祖细胞(MAPCs)通过系统移植(即尾静脉注射)方式进入大鼠脑组织内并修复受损的神经功能。方法:制作实验性帕金森疾病大鼠模型.将在体外纯化、增殖和已用5-溴-2脱氧尿苷(BrdUrd)处理过的多潜能成年祖细胞通过尾静脉注射入帕金森病大鼠体内。三个月后,对受试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定;并应用免疫荧光化学技术和RT-PCR等方法对脑组织内的MAPCs及其分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多潜能成年祖细胞能移行入大鼠脑组织内并在中脑黑质和纹状体区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如多巴胺能神经元,免疫荧光染色显示5-溴-2脱氧尿苷、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或酪胺酸羟化酶(TH)表达阳性;6-羟多巴诱导的大鼠行为损伤有明显恢复;多巴胺-β-羟化酶(DBH)和多巴胺转运体(DAT)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骨髓间质分离的多潜能成年祖细胞能通过系统移植方式进入大鼠脑组织内,在中脑微环境中可自主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并有效地修复6-羟多巴诱导的神经功能缺损。因此,多潜能成年祖细胞有望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自体移植治疗的最佳候选干细胞之一。  相似文献   

19.
帕金森氏病的脑内移植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2年脑内移植治疗帕金森氏病(PD)在临床取得疗效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迅猛发展。目前这项课题已发展成为神经科学的前沿和热点之一。各国学者先后将肾上腺髓质、胚胎黑质、交感神经节及培养的细胞系细胞植入脑内,以期恢复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功能。特别是近年来开展的包被细胞及遗传修饰细胞移植,为PD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本文综述了该领域当前的现状及最新进展,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20.
60年代有作者推测阿扑吗啡对多巴胺能受体有直接激动作用,随后又有作者证实,阿扑吗啡与多巴胺和苯丙胺相似,均可使动物发生刻板动作,并能减少黑质神经元内的放电频率,降低血内催乳素水平。因此,有关阿扑吗啡直接激动多巴胺能受体的观点,目前已被大多数学者所公认。晚近某些作者认为,多巴胺缺损是帕金森氏综合征的病理生化基础,而阿扑吗啡具有抗帕金森氏综合征的作用,Ernst(1969)报告,一次或多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