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MDD)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影响因素,以预防青少年MDD患者发生NSSI。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某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就诊的90例青少年MD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出现NSSI分为观察组(出现NSSI,63例)和对照组(未出现NSSI,27例)。采用本院自制的一般信息调查表采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环境信息,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少年MDD患者出现NSSI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级、是否寄宿、父母婚姻状态、自评学习成绩、是否感觉孤独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arratt评分、抑郁程度、家庭形态、是否被校园暴力、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评分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arratt评分、抑郁程度、家庭形态、校园暴力、父母教养方式、ASLEC评分均为青少年MDD患者出现NSSI的影响(P<0.05)。结论 影响青少年MDD患者伴有NSSI的因素有Barratt...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九江市某医院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及相关因素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 500例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检出偶发NSSI 238例,反复NSSI 346例,检出NSSI共计584例,检出率为38.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发生NSSI的影响因素有母亲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OR=2.412)、童年虐待(OR=2.897)、童年家庭功能不全(OR=2.398)、所患疾病为抑郁障碍(OR=1.876)或双相障碍(OR=2.222)、孤独感强烈(OR=1.892)。结论 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NSSI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母亲教育程度高、童年虐待、童年家庭功能不全、所患疾病为抑郁障碍或双相障碍、孤独感强烈的患者更易出现NSSI。故应对上述患者予以重点关注,并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以降低NSSI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安徽省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3个地市共7 12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中学生的NSSI检出率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因素与无NSSI、偶发NSSI和反复NSSI的关联。 结果  中学生无NSSI、偶发NSSI和反复NSSI的检出率分别是49.0%、21.4%和29.6%;男女生最多发的NSSI分别是用拳头击打硬物和掐伤自己;无NSSI、偶发NSSI和反复NSSI在不同性别、年级、留守状态和抑郁症状等之间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男生、留守、轻度和中度级以上抑郁症状、较差的自评成绩、较少的好友个数均是偶发NSSI和反复NSSI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安徽省中学生NSSI检出率较高,多种内外因素与NSSI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特点,增强临床医生对青少年伴有NSSI的进一步了解,以更好地进行临床诊断和干预。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某院门诊就诊的伴有NSSI的青少年患者120例,利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使用青少年NSSI问卷和渥太华自伤量表(OSI)分析青少年NSSI的自伤特点及动机。

结果

青少年初次自伤的平均年龄为(12.90±1.233)岁,最常见者13岁;最常见的自伤部位是下臂或腕部(58.33%),其次是手(27.5%);最常用的自伤方式是故意割伤自己(68.33%);最常见的自伤的动机是情绪调节。

结论

伴有NSSI的青少年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首次自伤的年龄存在集中度,高发年龄为11~14岁;常用的自伤方式是割伤;NSSI 通常与减轻痛苦的意图有关,具有高频率、方法多样及死亡率低的特征;伴有NSSI的青少年常选择以情绪调节为主导功能实施NSSI,包括外部情绪调节和内部情绪调节。

  相似文献   

5.
非自杀性自伤是指个体在无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地、反复地改变或伤害个体身体组织,造成一定创伤的一种行为。青少年群体是发生自伤行为的高发人群,反复的自伤行为会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从流行病学看,国内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普遍高于西方。目前针对非自杀性自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鼓励青少年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方能最大程度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尽可能消除非自伤性自伤对青少年产生的消极影响。本文总结了当下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因素,并在社会、家庭和学校3个方面提出预防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有效措施及应对办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上海地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1—12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诊断NSSI发生情况,并调查患者的人口学信息、环境信息、抑郁程度、童年家庭功能不全情况等,采用单、多因素方法分析患者NSSI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795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男性275例,平均年龄(14.97±1.72)岁,共有287例(36.10%)伴有NSSI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遭受过校园暴力(OR=1.874)、童年家庭功能不全(OR=3.740)、目睹家庭暴力(OR=5.618)、与酗酒或物质滥用的家庭成员共同生活(OR=4.702)、存在冲动感(OR=2.575)、存在负性生活事件(OR=6.080)和童年创伤(OR=8.482)、情感虐待(OR=7.272)均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NSSI有关。结论 上海地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发生与个人经历、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等有关,应针对性采取心理治疗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贵州省初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380名贵州省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问卷(初中版)》进行现场自填式问卷调查,不同组别初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报告率用卡方检验,影响因素的分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调查时点前12个月里,贵州省初中生NSSI行为的报告率为13.8%,发生1次的报告率为7.7%,男生14.3%、女生13.3%,初一14.3%、初二11.5%、初三16.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二(OR=0.662)、核心家庭(OR=0.752)与NSSI行为发生存在负相关;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技校/中专(OR=1.813)、被打/踢/推/挤或关在屋里(OR=1.544)、被开色情玩笑(OR=1.598)、参与打架(OR=2.368)、感到孤独(OR=2.074)、因学习压力不愉快(OR=1.626)、伤心绝望(OR=2.126)、自杀意念(OR=4.047)与NSSI行为存在正相关。结论 家庭方面要注重家庭环境的建设,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家庭氛围,以减少其出现NSSI行为。学校方面要研究贴合初中生心理发展需求的健康教育内容及心理健康课程,以便学生能更好的自我排解压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安徽省合肥市青少年群体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自杀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合肥市初中生和高中生共10 400名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NSSI行为检出率差异,以及探索NSSI行为的影...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上海市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现状,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于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评定研究对象过去2年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情况,并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基本情况,采用Barratt冲动量表(BIS-11)对冲动状况进行评估,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评估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 683例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中657例出现NSSI,发生率为39.03%。其中男262例,女395例,年龄13~20岁,平均年龄(14.63±3.09)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87±1.21)年;268例为偶发NSSI,389例反复出现NSSI。下臂及腕部、手是发生NSSI患者的主要自伤部位(分别为40.03%、33.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程度越严重(OR=2.255)、遭受校...  相似文献   

10.
方法

选择2020年6月-2021年12月在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14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存在NSSI行为分为NSSI组和对照组。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NSSI行为调查表、认知情绪调节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比较NSSI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行为的主要因素。

结果

有62例(44.29%)患者出现NSSI行为,其中出现1种NSSI行为者2例(3.22%),2种者10例(16.13%),3种者15例(24.19%),4种者11例(17.74%),5种者9例(14.52%),≥6种者15例(24.19%)。2组患者的抑郁症严重程度、合并睡眠障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责难自己、责难他人、沉思、人际关系、受惩罚是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行为的促发因素(均P<0.05);积极重新关注、积极重新评价、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则是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行为的保护因素(均P<0.05)。

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容易发生NSSI行为,与认知情绪、社会关系、家庭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检出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RBQ-A)、家庭环境量表简式(FES-F)、调查用抑郁白评量表(CES-D)、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SSSA)及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量表,于2011年4月以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对四川省彭州市和三台县抽取的131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288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1288名中学生中,有22.67%的人在近一年内曾有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男女生检出率分别为22.70%、22.6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63.36%的人曾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自我伤害,割伤或烫伤自己者中以男生居多,为26.88%,女生为11.36%.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者的ASLEC、CES-D的量表分数较无自伤行为者高,而SSSA量表分数则低于无白伤者.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矛盾、抑郁情绪、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少是中学生发生非自杀性白伤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当地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很高,应依据其主要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学生童年创伤和失眠与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关系,以及失眠在中学生童年创伤与非自杀性自伤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童年创伤问卷、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对广西南宁市三所中学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采用SPSSAU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3442名中学生中,NSSI的检出率为31.93%,在年级、性别、家庭经济状况三方面NSSI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841,P<0.001;x2=10.524,P=0.001;x2=16.486,P<0.001);伴NSSI组童年创伤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失眠总分高于不伴NSSI组(F值分别为249.029、138.256、65.656、23.316、90.787、279.991、386.503,均P<0.001);童年创伤与NSSI和失眠均呈正相关(r=0.126~0.328,P<0.010;r=0.113~0.307,P<0.010),失眠与NSSI呈正相关(r=0.355,P<0.010),控制人口学资料后相关性仍然存在;控制人口学资料后,童年创伤对NSSI的总效应为0.514(95%CI:0.466~0.562),对失眠的直接效应为0.183(95%CI:0.164~0.202),失眠对NSSI的直接效应为0.634(95%CI:0.552~0.715);失眠在童年创伤与NSSI间的中介效应为0.116(95%CI:0.081~0.153),说明失眠在中学生童年创伤与NSSI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2.568%。结论 童年创伤既可以直接影响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也可以通过失眠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杭州市中小学生肥胖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横断面研究, 基于2016-2020年杭州市学校卫生专项调查数据, 最终纳入资料完整的9 213名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依据《WS/T 586-2018 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判定学生是否肥胖, 利用SPSS 25.0软件对肥胖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杭州市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为8.5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睡眠不充足(OR=6.507, 95%CI:2.371~17.861, P<0.001)、过去一周每天看视屏时间3~ h(OR=5.666, 95%CI:2.164~14.835, P<0.001)和≥4 h(OR=7.530, 95%CI:2.804~20.221, P<0.001)、过去一周有被家长打骂情况(OR=1.627, 95%CI:1.161~2.280, P=0.005)、过去一周家长经常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而减少运动时间(OR=3.310, 95%CI:1.243~8.819, P=0.017)、年龄16~18岁(OR=0.137, 95%CI...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湖北省中小学生近视的流行现状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按照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湖北省各地市(州)四年级至高三的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和视力检查。结果 湖北省四年级及以上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为65.1%,其中女生近视患病率(69.2%)高于男生(61.7%),且近视患病率随着学段的升高而增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女性、学段较高、父母近视是学生近视的危险因素,而看电视时间较长、天黑后在家读书写字仅使用台灯或屋顶灯、课间休息场所为户外是近视的保护因素。值得注意的是,与连续近距离工作<0.25 h休息一次眼睛的学生相比,连续近距离工作≥0.5 h休息一次眼睛的学生近视风险增加(0.5~<1 h:OR = 1.144;1 ~<2 h:OR = 1.272;2 ~<3 h:OR = 1.303;≥3 h:OR = 1.327);与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1 h的学生相比,户外活动时间≥3 h的学生近视风险较低(OR = 0.875)。结论 湖北省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较高,随着学段的升高而增长,增加户外活动、减少近距离用眼是预防及控制近视发生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学生应对方式和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间的关联。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通过整群抽样抽取武汉市2所大学大一新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基线调查了解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和应对方式;1年后通过随访调查了解最近1年内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情况。结果 该人群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的年发生率为2.3%,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对方式不同维度得分在自我伤害组与非自我伤害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我伤害组在"自责"维度得分高于非自我伤害组。多因素分析发现,"自责"应对维度得分、宗教信仰、母亲文化程度与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风险有关,其OR值分别为1.30(95% CI:1.06~1.59)、3.55(95% CI:1.50~8.38)和2.46(95% CI:1.25~4.84)。结论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自我伤害行为之间存在关联。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在面对压力时避免使用消极自责的应对方式,有助于预防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理州中小学生龋齿患病状况,为防龋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采用2010年大理州7~17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资料,对2 087名中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白族和汉族学生乳龋均、龋患率、龋失率、龋补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恒龋均、龋患率、龋失率、龋补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7~岁,9~岁组儿童乳龋患率达70.00%~76.85%,但12岁儿童乳龋均、恒龋均白族分别是0.33、0.31;汉族分别是0.13、0.37。白族与汉族儿童之间的乳龋患率、乳龋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7、9、12岁组,乳、恒龋补率又低于汉族。男女之间乳、恒、混合龋患率、龋失率、龋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城乡之间混合龋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混合龋失率农村均高于城市,且混合龋补率均是城市高于农村。结论口腔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低年龄人群,乡村及白族聚居地中小学校口腔健康状况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汤海英  陆燕 《职业与健康》2012,28(5):604-605
目的了解和掌握上海市奉贤区中小学生视力低下发生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奉贤区1999—2010年12年间中小学生视力状况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奉贤区1999—2010年12年间中小学生视力低下发生率平均为40.41%,视力低下率从1999年的32.27%上升至2010年的42.89%,上升趋势明显。初中生视力低下率明显高于小学生,高中生视力低下率明显高于初中生;女生视力低下率明显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奉贤区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状况日趋严重,加强学生视力低下防治工作刻不容缓。同时防治视力低下工作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必须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某市2019年中小学生近视现状,探讨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按分层整群抽样,抽取12所学校学生2568人,检测学生视力,问卷调查影响因素,描述中小学生视力现状,对影响因素进行卡方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 结果 郊县和城区不同年龄别学生的近视率呈现一致的上升趋势,但郊县的近视率略高于城区。年龄和遗传史,对城区和郊县学生近视都有影响。不同的是,城区学生,危险因素还包括性别(OR=1.460, 95%CI:1.087~1.961)、课后读写时长(OR=1.406, 95%CI:1.143~1.728)。郊县学生,危险因素还包括每天使用移动电子设备(OR=1.414, 95%CI:1.125~1.777)、住校(OR=1.590, 95%CI:1.132~2.234)。 结论 该市中小学生近视现患率高,郊县高于城区。城区与郊县学生近视的危险因素不同,郊县学生面临更多且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每天使用移动电子设备、住校。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通过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健康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与危害健康行为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描述合肥地区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分析参加体育运动与危害健康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修订的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编制的青少年危险行为调查表(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y,YRBS)对3127名合肥地区城乡中学生进行无记名调查。计算近1周参加大强度体育活动和小强度体育活动的发生率,描述体育活动在不同性别、民族、年龄、年级、学校类型、城乡、父母文化程度之间的分布差异;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影响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协变量,分析参加体育活动与危害健康行为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近1周参加大强度体育活动或小强度活动在不同性别、年龄、年级、城乡、学校类型和母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中分布存在差异;参加3d以上大强度体育活动是少吃蔬菜的保护因素,是打架、近1个月过量饮酒、上网时间过长和见过毒品的危险因素;参加3d以上小强度体育活动是自杀意念和少吃蔬菜的保护因素,是近1个月过量饮酒和见过毒品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越频繁,增加多种危害健康行为的几率就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