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多发性脂囊瘤(steatocystoma multiplex,SM)属于错构瘤,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疾病,特点是多发性、无症状、黄色至肤色的丘疹及结节,主要位于头颈部、胸部、腋窝及腹股沟等处,其他部位少见。现报告1例发生在额部的多发性脂囊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发性脂囊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对41例多发性脂囊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1.73∶1,10岁以内发病者占5%,30岁以内发病者占88%,平均病程3.5年。皮损好发于躯干及四肢(85%),其中胸腹部占66%。3例为单发,其余均表现为多发性皮下囊肿。病理改变为囊壁由复层鳞状细胞组成,囊壁及邻近有皮脂腺小叶。临床正确诊断率为43.9%。结论:多发性脂囊瘤临床表现有特征性,囊壁及邻近有皮脂腺小叶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报告1例全身多发性脂囊瘤.患者男,40岁.因全身泛发囊肿30年就诊.无家族史.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至皮下有不规则囊腔,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无颗粒层,与多个皮脂腺相连接.诊断:多发性脂囊瘤.患者未接受治疗.  相似文献   

4.
发疹性毳毛囊肿(eruptive vellus hair cyst)是一种少见的毛囊性肿瘤,1977年首先由Esterly等报告并命名。病因不清,有报告称其与多发性脂囊瘤属于同一疾病谱。现将我们所见1例发疹性毳毛囊肿合并多发性脂囊瘤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单纯性脂囊瘤(steatocystoma simplex)是原发性的、无家族史的多发性脂囊瘤,部队中也有类似疾病报道[1]。笔者曾收治1例战士单纯性脂囊瘤患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25岁,因发现躯干部起囊性结节7年就诊。患者7年前入伍后洗澡时无意间发现胸部起数个绿豆大囊性结节,无自觉症状,后皮疹逐渐增大增多,并蔓延至腹部。患者平素体健,家族中未发现类似疾病者。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脂囊瘤为一种较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表现为多发性半球形囊性损害,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目前认为该病主要是由KRT17基因的突变所致。组织病理学研究,多发性脂囊瘤可能来源于皮脂腺导管和腺泡。口服维A酸、抽吸术、CO2激光、冷冻及外科手术等疗法可用于该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报告1例多发性脂囊瘤。患者女,76岁。头皮丘疹10年余。体格检查:枕部可见数十个绿豆至黄豆大小黄色丘疹,质地较硬,表面光滑,挤压无内容物溢出,无压痛。病理检查:角化过度,局部可见毛囊角栓,真皮内可见由复层鳞状上皮组成的囊肿,囊壁内有嗜伊红均质化角质物,囊壁菲薄、曲折,壁周见少量皮脂腺小叶。诊断:多发性脂囊瘤。  相似文献   

8.
报告1例罕见部位的迟发型多发性脂囊瘤。患者女,64岁。头皮、面部和耳部多发黄色结节10年。皮肤科检查:头皮、面部和外耳道多发,表面光滑,均匀,淡黄色的囊性结节。皮损组织病理:真皮下一囊腔,囊内为淡红色均质物质,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缺乏颗粒层,囊壁可见多个皮脂腺附着。诊断:多发性脂囊瘤。  相似文献   

9.
报告1例多发性脂囊瘤。患者男,19岁,前胸、腹部、双前臂丘疹、结节6年余。组织病理:表皮基本正常,真皮内可见薄壁囊肿,无颗粒层,囊壁内面有嗜伊红均质化角质物,囊壁内可见少量皮脂腺样结构。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脂囊瘤为较少见的一种错构瘤,我们遇到1例,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患者男,21岁,因起皮疹2年来诊.2年前无明显诱因胸部、腋窝等部位出现淡黄色丘疹,渐增多,无明显自觉症状.既往无特殊病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相似文献   

11.
报告1例Jackson-Lawler综合征。患儿男,10岁。自出生后3个月起双手、足指(趾)甲增厚,伴面部、躯干、四肢丘疹和结节。甲真菌检查阴性,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多发性脂囊瘤,临床诊断为Jackson-Lawler综合征。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阴囊钙沉着症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临床资料 8例均为本院2005年4月~2007年6月门诊病人.发病年龄15.5~38.0岁,平均30岁,病程2个月至7年.皮损表现为多发性坚硬丘疹或结节,微黄色或正常肤色,无红肿及疼痛,数枚至数十枚,大小不一,绿豆至蚕豆大小,随时间延长,皮损数量增加,体积增大.2 例局部有瘙痒,其余6 例无自觉症状,患者均无皮肤溃破或乳酪样物质排出.3例曾误诊为阴囊皮肤多发性脂囊瘤,1例误诊为阴囊粟丘疹.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22岁,自幼出现癫痫,智力障碍,体检见面部血管纤维瘤,鲛鱼皮样斑块叶状脱色斑,头皮,甲周,齿龈纤维瘤,胸部多发性脂囊瘤,脑组织多发性钙化灶,右肾占位病变,左眼视力下降,有色素性视网膜炎,黄斑区陈旧性出血变性,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症伴多发性脂囊瘤。  相似文献   

14.
CO_2激光治疗多发性脂囊瘤3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_2激光治疗多发性脂囊瘤32例临床观察林招才浙江温岭第一人民医院(邮政编码317500)一般资料男24例,女8例。年龄14~51岁。皮损半年~25年,平均5.5年。部位分别在下胸部、颈部、阴囊等部位,米粒至花生仁大小。数目10~100多个不等。治?..  相似文献   

15.
脂囊瘤是一种错构瘤,又称粉瘤。好发于头皮及颜面等部位。多见于皮脂腺分泌旺盛的中青年。我们于2002年6月~2004年8月应用电离子手术治疗机治疗脂囊瘤256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256例脂囊瘤均为我科门诊治疗病人,其中男152例,女104例。年龄11~20岁59例,21~30岁  相似文献   

16.
多发性毛发上皮瘤一家系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发性毛发上皮瘤系Brooke于1892年首先描述,又称为囊性腺样上皮瘤。临床上可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两型,是一种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少见皮肤良性肿瘤。现将我们所遇1例并家系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多发性脂囊瘤(SM)角蛋白17基因的突变,为进一步开展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抽取多发性脂囊瘤患者、患者父母以及100例正常人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对角蛋白17外显子1及其侧翼和外显子6进行扩增,并对其PCR产物直接进行双向测序以检测突变。结果:在家系中两例患者第42位密码子由CTG突变为CCG,结果导致角蛋白17 V1区杂合错义突变(L42P),即亮氨酸由脯氨酸替代,而此家系中的正常人和与该家系无关的100例正常人的DNA测序结果未发现此突变。结论:此家系中患者表型可能由角蛋白17基因头区的L42P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18.
一家五代12人同患多发性毛发上皮瘤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毛发上皮瘤又名囊性腺样上皮瘤或多发性丘疹毛发上皮瘤,囊性腺样上皮瘤是指多发型的损害,而毛发上皮瘤则可指单发及多发性损害。目前人们认为此种肿瘤是一种来源于多功能基底细胞、向毛发结构方向分化的良性肿瘤。临床上分为多发性、孤立性两种类型。前者较常见,有家族史,女性多见,通常多发病于20岁以前,极少数病例发生恶变或基底细胞癌;后者少见、无家族史,临床表现无特征,常只有一个,80%以上患者发生于面部,可并发大汗腺腺瘤。先证者(Ⅴ9)女,9岁。5岁时发现鼻梁部有米粒大小结节2个,呈肤色,无自觉症状,随着年龄增长逐年增多、增大,不破溃,亦不消退,否认家族有近亲结婚史。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以鼻背部  相似文献   

19.
HE—Ⅰ型多功能腋臭(美容)治疗仪是用来治疗腋臭的高频电灼仪。作者于1991年9月至1995年1月应用此电灼仪治疗多发性脂囊瘤3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38例患者均为我科门诊病人。其中男性18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48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20年;皮损分布;面部8例,颈部5例,前胸6例,背部3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19岁。从3岁起,面部、四肢、躯干、齿龈、阴囊先后出现皮脂腺瘤、甲周纤维瘤、鲛鱼皮斑、卵圆形或条状叶形白色斑、齿龈纤维瘤、弥漫性白发、阴囊多发性脂囊瘤,以及癫痫、大脑内钙化结节、双侧肾多发性错构瘤。诊断:结节性硬化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