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河南省2015-2019年1岁以下婴儿麻疹的时空分布特征,识别高危聚集区,为麻疹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基于中国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河南省2015-2019年1岁以下婴儿麻疹三间分布特征。采用SaTScan 9.4软件和ArcGIS 10.7软件对2015-2019年1岁以下婴儿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其时空分布规律和高危聚集区。  结果  2015-2019年1岁以下婴儿麻疹累计报告2 757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2.82/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6~8月龄婴儿,占病例总数的49.40%;每年1-5月为发病高峰。三维趋势分析显示,河南省2015-2019年1岁以下婴儿麻疹发病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由东向西先升高后降低,呈轻微的倒U型分布;时空扫描统计结果显示,共识别到3个时空聚集区,主要聚集区位于南部平顶山市和南阳市的县(区),包含28个县(区)聚集,时间为2015年。  结论  2015-2019年河南省1岁以下婴儿麻疹发病率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且高发年份存在明显季节性规律,6~8月龄为其主要发病人群,2015-2019年河南省1岁以下婴儿麻疹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主要聚集区位于河南中南部,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河南省2009-2019年风疹流行特征和时空聚集性。方法采用中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河南省2009-2019年风疹病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应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时空扫描统计分析风疹聚集性。结果河南省2009-2019年风疹年均发病率为0.71/10万,发病率从2009年的2.78/10万下降至2019年的0.42/10万;3-6月份为发病高峰;0-9岁、10-19岁、≥20岁病例构成比从2009年的55.23%、37.22%、7.55%变化至2019年的7.11%、77.20%、15.69%。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09-2012年、2016年和2019年存在30个高-高聚集县区;时空扫描统计分析识别到3个时空聚集区。结论2009-2019年河南省风疹发病呈显著下降趋势,但存在时空聚集性;应加强省内地区和省际相邻地区的风疹联合防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河南省2008-2019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时空分布特征,识别高危聚集区,为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控提供科学建议。  方法  基于中国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河南省2008-2019年流行性腮腺炎三间分布特征。采用ArcGIS 10.7软件进行三维趋势分析和结果可视化呈现,应用SaTScan 9.4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  结果  河南省2008-2019年累计报告223 499例流行性腮腺炎,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9.68/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5~10岁儿童和青少年,占病例总数的50.61%;每年的3-7月及11月-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三维趋势分析显示,河南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由南向北逐渐升高,且东部略高于西部;时空扫描统计结果显示:共识别到6个时空聚集区,主要聚集区位于北部安阳地区,包含4个县区,聚集时间为2008-2013年。  结论  2008-2019年河南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水平呈平稳的波动趋势,且存在明显季节性规律,5~10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为其主要发病人群,2008-2019年河南省流行性腮腺炎存在时空聚集性,主要聚集区呈动态变化,近两年东南部地区出现聚集区,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分析2016―2021年安徽省百日咳空间自相关及时空聚集性,为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6―2021年安徽省百日咳报告病例,利用GIS建立数据库,进行空间自相关及时空聚集性分析。结果 2016―2021年安徽省共报告百日咳92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25/10万;每年5―8月为发病高峰;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2016、2018、2019及2021年百日咳发病呈显著空间聚集性。2016、2018―2021年共扫描出28个“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于六安市、芜湖市、宣城市、黄山市、滁州市、蚌埠市、合肥市、淮南市的部分县区。安徽省2016―2021年百日咳发病共扫描出13个显著性聚集区,Ⅰ类聚集区主要位于六安市、蚌埠市、滁州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合肥市的部分县区,聚集时间以6―9月为主,2018、2021年聚集时间从6月持续至12月。结论 2016―2021年安徽省百日咳发病以夏季聚集为主,聚集区域主要集中在省际交界县区及交通便捷的省会及大型城市周边,应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重庆市风疹发病的时空分布特点。方法 风疹报告病例数据来源于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区/县为空间单位,分别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与时空扫描分析方法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及时空聚集性。结果 2010—2019年重庆市风疹发病趋势不稳定,年均发病率为4.57/10万,发病高峰为4—6月。期间共检测到7个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主城区及周边部分区县;2010—2019年时空扫描分析共扫描出2个有统计学意义的时空聚集区,2019年4—12月以垫江区为中心的一类聚集区,2011年4—7月以永川为中心的二类聚集区,且聚集区域存在向东转移的趋势。结论 重庆市风疹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风疹的疫情防控工作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卫生部门应针对性地提早做好预案,以有效控制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吉林省2005-2019年麻疹发病的时空分布特征。方法通过中国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05-2019年吉林省麻疹发病数据,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分析以发现麻疹发病热点区域和时空聚集性。结果吉林省2005-2019年麻疹报告发病率在0.08/10万-17.41/10万之间。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100个麻疹发病热点区域,共涉及43个县(市、区);时间扫描分析发现1个发病时间聚集,发生在2005-2006年(RR=6.43,P<0.01);空间扫描分析发现11个空间聚集(RR=1.29-3.28,P<0.01);时空扫描分析发现1个时空聚集,发生在2005-2009年,涉及27个县(市、区)(RR=6.54,P<0.01)。结论吉林省2005-2019年麻疹发病具有时空聚集性,需加强热点区域和时空聚集区域的麻疹防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全国各省地市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例分布的空间聚集性和不同时间段聚集程度变化,为识别乙肝重点防控区域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全国2005~2014年乙肝监测数据在地市级分布水平上进行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全国2005~2014年乙肝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除2006年较2005年有所上升外,其他年份报告发病率较前一年均有所下降。全国地市级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4年Moran's I系数分别为0.33、0.41、0.5、0.42、0.4、0.36、0.43、0.41、0.38和0.34(P均0.01)。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2005~2009年32个高-高(HH)聚集区主要分布在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和宁夏等省份,河南省部分地级市形成孤立的HH聚集区,8个低-低(LL)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浙江和江苏省;2010~2014年34个HH聚集区主要分布在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和宁夏等省份,河南、云南、广东和福建省的部分地市形成孤立的HH聚集区,21个LL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和浙江省。结论 2005~2014年乙肝的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部分地市乙肝发病存在聚集性。HH聚集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的省份,LL聚集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2015―2020年河北省其他感染性腹泻时空流行特点。  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河北省2015―2020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三间分布特征,应用GeoDa 1.18软件进行全局及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应用SaTScan 9.7软件进行时间-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由ArcGIS 10.2软件进行可视化展示。  结果  河北省2015―2020年累计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337 28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75.03/10万,呈现夏季(6―8月)大高峰,秋冬季(12月―次年1月)小高峰的特点。地区分布差异较大,全局及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Moran’s I系数均>0.26(P=0.001),局部自相关系数(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LISA)聚集图显示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于省会及周边13~15个县区,低聚集区主要集中在张家口市、邢台市东部和衡水市南部交界县区及秦皇岛市部分县区。时空扫描结果跟空间相关分析基本一致,一级高发聚集区一直以井陉县或井陉矿区为中心,覆盖周边12~18个区县,该区域发病风险均在3.61以上(RR=3.61~4.92),聚集时间均出现在夏季高峰时段。二级高发病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河北省中部,呈现逐步扩大趋势。  结论  2015―2020年河北省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时空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省会及周边县区和河北省中部地区,并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应加强这些重点地区防控,制定新的疾病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2012-2019年山东省济南市猩红热的流行病学和空间聚集性进行分析,为猩红热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获取济南市2012-2019年猩红热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19年济南市累计报告猩红热10 693例,年均发病率为18.31/10万。全年出现冬季和春季2个发病高峰。男女性别比为1.66∶1;托幼儿童(52.45%)、学生(33.92%)和散居儿童(13.30%)占比最高; 3~7岁年龄组病例数占83.90%。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2012-2019年济南市猩红热报告发病率全局Moran’s I0,P0.05,提示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空间热点区域集中在主城区,并逐渐向东扩散;空间冷点集中济南东部及北部的章丘区、商河县,范围呈逐渐缩小的趋势。结论 2012-2019年济南市猩红热发病存在流行和空间聚集性,要加强主城区及城乡结合部等猩红热防控重点区域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05-2019年甘肃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的时空聚集性。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5-2019年甘肃省乙脑发病率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三维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甘肃省2005-2019年共报告乙脑1525例,年均发病率为0.39/10万。三维趋势分析显示,甘肃省乙脑发病呈现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升高。全局自相关分析显示,2005-2012年、2013-2019年乙脑发病率Moran’s I值分别为0.589、0.652。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2005-2012年、2013-2019年乙脑发病率分别有18个、31个高值聚集县区。时空扫描分析显示,2005-2012年和2013-2019年乙脑发病各扫描到1个一类时空聚集区,聚集时间分别为2006-2007年和2017-2018年,聚集区半径分别为189.05km、244.37km。结论甘肃省2005-2019年乙脑发病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高发病区域和有病例报告地区有所扩大;应施行分区域、有重点、综合性的乙脑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江西省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时空聚集性,为流感暴发和流行预警提供依据。  方法  对“中国传染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中2017―2019年江西省报告的流感病例个案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时空聚集性分析。  结果  2017―2019年江西省存在流感冬春季季节性流行高峰; 以赣南地区高发,年发病率均在全省平均发病率的2倍以上; 15岁以下人群占比逐年升高,自2017年的53.90%升至2019年的72.24%。探测到四类时空聚集区域:一类聚集区域为2018年12月19日至2019年4月25日赣南地区的16个县区(RR=9.72, LLR=15 061.27, P < 0.001),二类聚集区域为2019年12月18日至2019年12月31日赣北地区的13个县区(RR=20.68, LLR=3 867.86, P < 0.001),三类聚集区域为2019年1月9日至2019年3月27日赣东北地区的18个县区(RR=3.13,LLR=1 297.439,P < 0.001),四类聚集区域为2019年12月2日至2019年12月31日赣西地区的17个县区(RR=5.09, LLR=1 233.47, P < 0.001)。  结论  2017―2019年江西省流感发病呈现较明显的时空聚集性,但是不同地区的聚集时段有差异,聚集时段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分析石家庄市肺结核流行的时间、空间、人群的分布,为肺结核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石家庄市区域内结核网络报告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5-2013年石家庄市共登记肺结核病例49 950例,2009年达到最高后呈下降趋势;结核病发生多集中于春季,男女性别比为2.2∶1,发病年龄集中在青壮年,农民是肺结核发病最多的人群,占76.90%;灵寿-行唐等县年均结核发病率较高,石家庄市区年均发病率最低。结论 石家庄地区肺结核在空间和时间上非随机分布,且空间分布呈明显的聚集性。结核防治工作重点应放到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防治对象以青壮年男性农民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青海省2010—2020年水痘报告病例和和时空特征进行分析,为水痘疫情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从《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中导出青海省2010—2020年的水痘年发病数(率)及月发病数(率)为,采用ArcGIS 10.2绘制2010—2020年水痘发病县区分布图,采用SatScan 9.5对水痘发病时空聚集性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20年青海省累计报告水痘病例25015例,发病率在20.78~72.00/10万之间波动,年均发病率39.79/10万,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发病率居前3位的年份为2019年、2020年和2018年;发病前5位的年龄是6岁组(250.57/10 万)、7岁组(233.98/10万)、5 岁组(222.63/10 万)、9岁组(198.73/10万)和8岁组(195.79/10万),其中病年龄中位数总体上是7 岁,2010—2014 年中位数8岁,2015—2020 年为9 岁,时间上主高峰为11月,次高峰为6月,低谷为2月;时空扫描统计共扫描到4个聚集区,一类聚集区为2016年10月至2020年12月海东市化隆、平安、循化和黄南州尖扎4个县区,二类聚集区为海北、海西和玉树市等9个县区。结论 青海省水痘发病率呈现2~3年周而复始的螺旋上升态势,高发人群为5至9岁组儿童,发病存在年龄后移现象,时空上呈现2016—2020年东部向南部蔓延(海东市和黄南周),西部蔓延至北部态势(海北和海西州),应强化高发区域为中心的周边排查和风险预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贵州省肺结核发病的时空分布和聚集情况,为进一步优化贵州省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系统中贵州省88个县(区)2015—2020年肺结核发病数、发病率和常住人口资料,在ArcGIS软件中与贵州省矢量化电子地图关联,建立贵州省肺结核发病率地理信息数据库,然后进行全局和局部自相关分析,再采用SaTScan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 2015—2020年贵州省肺结核报告发病率以年均5.53%的速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趋势χ2 = 3 369.487,P<0.05);年均发病率为114.41/10万,88个县区年均发病率为54.47/10万~254.83/10万。2018—2020年贵州省肺结核发病整体呈空间聚集性,Moran’s I指数分别为0.163、0.289和0.294(P<0.05)。2015—2020年“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在黔西南部,呈现向中西部扩展的趋势;同时“低-低”聚集区整体呈现增加趋势。时空扫描结果发现,2015—2020年肺结核一级可能聚集区发生以望谟为中心的西南部等地,二级聚集区主要集中在以汇川为中心的北部地区。结论 2015—2020年贵州省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全省整体存在时空聚集性,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望谟等地的西南部,呈现向中西部扩展的趋势,防控工作应统筹兼顾,重视聚集区同时加强巩固非聚集区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2011—2019年河南省疟疾疫情特征,为河南省消除疟疾后监测阶段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9年河南省疟疾疫情资料及疟疾病例个案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疟疾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9年河南省共报告疟疾病例1836例,其中有1634例境外输入病例,15例境外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死亡。境外输入病例来自非洲的有1545例(94.55%,1545/1634),以恶性疟为主(81.10%,1253/1545);东南亚88例(5.39%,88/1634),以间日疟为主(84.09%,74/88)。1836例病例分布于全省18个市的128个县(市、区),报告病例数位于前五的市有郑州市(651例)、洛阳市(256例)、濮阳市(151例)、南阳市(138例)和安阳市(95例),占总病例数的70.32%。男性1738例,女性98例;病例主要集中于20~59 岁年龄组,占病例总数的93.74%(1721/1836),职业以农民为主。病例分布具有一定的季节性,2011—2019年发病7 d内确诊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61.854,P<0.01)。18个市在发病后3d和7d内的确诊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全省进入消除后监测阶段,应继续严格按照“1-3-7”消除疟疾工作模式要求,完善消除后监测体系,以巩固来之不易的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2006-2014年戊型肝炎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2006-2014年湖南省戊型肝炎(戊肝)的时空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2006-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戊肝病例数据。应用ArcGIS 10.2及SaTScan 9.1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及时间-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 2006-2014年湖南省累计报告戊肝病例7124例,死亡病例3例,年均发病率为1.22/10万,以55岁以上发病为主(22.42/10万),绝大多数病例是农民(54.15%)。戊肝在湖南省各县(市、区)的发病情况不一,高发地区主要为湘北、湘西部地区,发病较低的地区则为湘中、南部等地区。全局自相关分析显示,各县(市、区)戊肝的发病率存在空间正自相关(Moran''s I均为正值,P<0.05)。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31个县(市、区)戊肝发病率高值聚集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空聚集性分析共扫描出7个聚集区域,一级聚集区域位于2012-2014年的湘西地区;二级聚集区域位于2011-2014年的湘北地区。结论 2006-2014年湖南省戊肝发病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湘北和湘西部地区较其他地区聚集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河南省新乡市近些年麻疹流行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5-2010年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和麻疹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0年新乡市共报告麻疹病例2 778例,年均发病率为8.04/10万,2005年、2006年、2008年和2010年3~6月为发病高峰,2007年和2009年1~4月为发病高峰,2010年强化免疫后无病例报告;6岁以下儿童是麻疹发病主要人群。8月龄以下儿童发病数占发病总数的17.78%;全市各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8月龄病例中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分别占28.50%、40.17%。结论常规免疫接种率不高是麻疹高发的主要原因。应进一步提高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和及时率,针对麻疹高发地区开展高质量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