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组水蛭素对兔髂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殖的影响。方法 :2 4只纯种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肝素对照组 (n=12 )和重组水蛭素组 (n=12 ) ,采用兔髂总动脉球囊扩张损伤后内膜增殖动物模型 ,术后 2周和 4周复查血管造影 ,术后 4周处死动物取髂总动脉标本。结果 :用药组术后 2周和 4周平均髂总动脉直径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P<0 .0 1) ,4周后新生内膜面积显著减少 (P<0 .0 1) ,管腔面积明显扩大 (P<0 .0 1)。结论 :重组水蛭素可显著减轻兔髂总动脉球囊扩张损伤后新生内膜增殖和管腔的狭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药氯吡格雷对兔髂腹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和机制。方法37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7只)、模型组(10只)、氯吡格雷组(10只)和阿托伐他汀组(10只)。检测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观察动脉病理形态学改变,测量内膜、中膜厚度和面积,原位杂交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mRNA在髂动脉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凋亡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氯吡格雷组血清hs-CRP浓度、内膜/中膜厚度比、内膜/中膜面积比显著减少(P<0.05);髂动脉PDGF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bcl-2表达下降不明显,bax表达明显升高,bcl-2/bax比值明显降低(P<0.05),氯吡格雷对血脂无明显影响。结论氯吡格雷减轻兔髂腹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机制与降低动脉炎症反应,抑制PDGF表达和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组水蛭素经多孔球囊导管局部治疗兔髂总动脉球囊扩张术后内膜增殖和管腔狭窄的作用。方法 :2 4只纯种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 (n=12 )和重组水蛭素局部治疗组 (n=12 ) ,采用兔髂总动脉球囊扩张术后内膜增殖和管腔狭窄动物模型 ,治疗组经多孔球囊导管于球囊扩张局部在 2个大气压下给予重组水蛭素 re-fludin(14 .5× 10 6 ATU· g- 1 ) 1m g· kg- 1 ,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术后 2周和 4周复查血管造影 ,术后 4周取髂总动脉标本行 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平滑肌肌动蛋白 (α- ac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并进行计算机图象分析。结果 :治疗组术后 2周和 4周血管造影平均髂总动脉直径分别较对照组扩大 5 9.9% (P<0 .0 1)和 6 1.6 % (P<0 .0 1) ,平均髂总动脉面积分别较对照组扩大 135 .6 % (P<0 .0 1)和 191.1% (P<0 .0 1)。图象分析示球囊扩张术后 4周治疗组髂总动脉血管腔面积较对照组扩大 113.0 4 % (P<0 .0 1) ,管壁面积和内膜面积分别减少 2 9.2 0 % (P<0 .0 1)和 82 .0 0 % (P<0 .0 1)。术后 4周治疗组球囊扩张血管壁α- actin和 PCNA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 :重组水蛭素经多孔球囊导管局部治疗 ,可显著减轻兔髂总动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兔颈动脉行球囊损伤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损伤血管内皮修复和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48只,随机分成BMSC移植组24只和对照组24只.体外培养BMSC,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腺病毒转染标记后备用.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以107个/kg的细胞数经颈外动脉移植到损伤动脉局部,对照组注射等量的PBS液.移植后1周取材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MSC归巢.移植后2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血管内膜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 α-actin)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移植后4周行颈总动脉造影检测血管狭窄率,HE染色检测损伤血管新生内膜面积、新生内膜面积/中膜面积的变化.结果 BMSC移植组在术后1周损伤血管的内膜有表达EGFP的BMSC归巢.术后2周BMSC移植组血管内膜有连续性CD31的表达,对照组为阴性;BMSC移植组PC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23.43%±2.80%比50.49%±3.60%,P<0.05),而BMSC移植组SM α-actin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0.437±0.049比0.197 ±0.032,P<0.01).术后4周HE结果显示:BMSC移植组血管新生内膜面积(0.103±0.022比0.214±0.024,P<0.01)、新生内膜/中膜面积(0.771±0.096比1.646±0.223,P<0.01)均较对照组减轻;颈动脉造影结果显示:BMSC移植组较对照组血管再狭窄率减轻(39.64%±2.30%比63.31%±2.82%,P<0.05).结论 移植BMSC可促进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早期再内皮化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抑制血管新生内膜的增生,减轻了血管再狭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左旋精氨酸 (L arginine)和NG 硝基左旋精氨酸 (L NNA)对兔髂动脉血管成形后的内膜增殖的影响 ,探讨一氧化氮 (NO)与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新西兰大耳白兔高脂饲料喂养 3个月后 ,均行右侧髂动脉球囊成形 ,然后随机分为 3组 ,A组 :手术对照组 (共 8只 )。B组 :L arginine治疗组 (共 8只 ) ,损伤当日即给予左旋精氨酸 (5 0 0mg·kg- 1 ·d- 1 ) ,共 14d ,C组 :L NNA治疗组(共 8只 ) ,损伤当日即给予L NNA(3mg·kg- 1 ·d- 1 ) ,共 14d。结果 :病理学观察示 :A组及C组髂动脉内膜显著增生 ,B组髂动脉内膜增生明显受抑制。与对照组相比较L NNA组横断面积增大 ,而L arginine组横断面积缩小 ,3组管腔面积有显著差异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A组、C组的内膜、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指数 (PI)明显高于B组 ,且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左旋精氨酸对髂动脉球囊成形术后的血管内膜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管腔面积显著扩大。揭示NO可能抑制了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葛根素抑制家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再狭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观察家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葛根素抑制损伤部位平滑肌细胞增殖的药效。复制球囊损伤家兔髂动脉造成血管狭窄模型 ,实验分为 5 0mg (kg·d)葛根素治疗组、10 0mg (kg·d)葛根素治疗组和手术对照组 ,通过体外超声定期检测血管腔直径 ,病理切片观察血管内膜和中膜面积。结果发现 ,球囊损伤术后第 5周 5 0mg (kg·d)葛根素治疗组的血管直径 (1.6 6± 0 .4 1mm)和 10 0mg (kg·d)葛根素治疗组的血管直径 (1.5 9± 0 .17mm)显著高于对照组(1.13± 0 .4 3mm)。病理切片结果发现 10 0mg (kg·d)葛根素治疗组内膜 /中膜面积比 (36 %± 18% )显著低于对照组(12 4 %± 6 4 % )。结果提示 ,葛根素对球囊损伤术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兔髂动脉球囊成形及支架术后血管壁超微结构的变化 ,探讨支架内再狭窄与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不同机制。方法 :10支兔 ,分别于左髂动脉行 NIR支架置入术 (S组 ) ,右髂动脉行球囊成形术 (B组 )。术前3d始予阿司匹林 2 5 mg· d- 1 ,直至处死动物。术后皮下注射肝素 2 5 0 0 U· d- 1 ,连续 7d。术后 7d和 30 d处死动物。用光镜、透射电镜及免疫组化染色技术观察损伤部位血管壁变化。结果 :术后 30 d光镜检查发现 S组新生内膜平滑肌细胞 (SMC)的增生程度明显高于 B组 (P<0 .0 5 )。电镜检查 ,术后 7d,S组较 B组可见较多从外膜向中膜及内膜迁移的肌纤维母细胞 ,中膜及内膜大量以合成型为主的 SMC,细胞外基质 (ECM)以胶原及弹性纤维为主。30 d时 B组内膜下 SMC已转化为收缩型 ,ECM以胶原及弹性纤维为主 ;而 S组内膜下大量 SMC仍为典型合成型表现 ,周围 ECM以氨基聚糖及糖蛋白为主。结论 :球囊成形术及支架术后 ,新生内膜组成成分不同 ,支架术后新生内膜增生以 SMC增生为主 ,ECM以氨基聚糖及糖蛋白为主而球囊成形术后新生内膜增生 SMC较少 ,ECM以胶原及弹性纤维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2P液体球囊血管近距离照射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量效关系及其抑制再狭窄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24只大耳白兔,采用髂动脉内膜损伤加高脂饲养6周,建立兔双侧髂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随机选择一侧髂动脉血管成形术并分别给与9.1Gy、21.8Gy和33.4Gy^32P液体球囊血管照射治疗,另一侧髂动脉灌注造影剂,作为自身对照。术后5周行血管造影并取材进行光镜观察、电镜观察、核因子-κB(NF—κB)、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测量新生内膜面积、中膜面积、管腔面积及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面积百分比。结果:对照组血管段内膜明显增生,管腔明显狭窄;9.1Gy组未观察到明显的生物效应;21.8Gy组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明显受抑,管腔面积无明显丢失;33.4Gy组管腔重度狭窄,内膜严重增厚,中膜平滑肌明显萎缩变薄,4例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结论:^32P液体球囊在一定的吸收剂量范围内确可安全有效地防止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形成,其机制可能为是抑制新生内膜形成和管腔面积丢失;抑制NF-κB及其靶基因的活化,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促进平滑肌细胞凋亡以及抑制血管负性重塑。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球囊损伤后血管狭窄的影响.方法 将新西兰白兔4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高脂组、球囊损伤组和MG132组.球囊损伤组和MG132组兔采用球囊拉伤颈总动脉复制血管损伤后狭窄模型;MG132组在损伤血管局部应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喂养2周、4周和8周后取颈总动脉损伤段血管制成病理切片行HE染色,测定内膜厚度、中膜厚度和管腔面积,评价颈总动脉血管狭窄.结果 球囊损伤组颈总动脉发生明显狭窄、管腔减小、内膜增厚,有泡沫细胞和大量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而MG132组的病变明显减轻.结论 用球囊拉伤新西兰白兔颈总动脉复制的血管狭窄模型,颈总动脉发生明显狭窄,局部应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能够抑制血管内膜增生,抑制损伤后血管狭窄.  相似文献   

10.
多沙唑嗪对血管狭窄和血清一氧化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沙唑嗪对兔腹主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狭窄的影响,及其与血清一氧化氮、血管内膜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关系。方法23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球囊损伤组、多沙唑嗪组。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方式处理。另两组行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术,同时多沙唑嗪组应用多沙唑嗪控释片4mg/d,观察各组血清一氧化氮以及血管损伤处血管狭窄、血管内膜中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变化。结果应用多沙唑嗪4周后多沙唑嗪组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增高,血管损伤处血管内膜、外膜增生减轻,新生内膜面积减少,管腔面积增加,内弹力层和外弹力层包围面积增加,血管内膜中膜PCNA阳性平均灰度降低。结论多沙唑嗪可以抑制球囊损伤后兔腹主动脉血管的狭窄,抑制血管内膜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增加血清一氧化氮含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糖尿病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的机制和L 精氨酸对内膜增生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2 8只糖尿病兔和 14只正常兔髂动脉行球囊损伤术后分为对照 (Con)组、糖尿病 (DM)组、L 精氨酸(L arg)组 ( 2 2 5 %L arg溶液饮水 )。术后 4周取髂动脉行图象分析或血管反应性测定 ,同时测定血浆中MDA、SOD和NO含量。结果 :DM组血浆中MDA水平明显低于Con组和L arg组 ,而SOD和NO水平明显降低。DM组内膜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 ( 0 2 5 5± 0 0 2 4vs.0 176± 0 0 2 9mm2 ,P <0 0 1) ,而L arg组内膜面积明显小于DM组 ( 0 15 3± 0 0 16,P <0 0 1)。L arg组髂动脉环对乙酰胆碱的舒张反应明显高于DM组。结论 :L arg能改善糖尿病兔的内皮功能 ,抑制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兔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的机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为探讨糖尿病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高再狭窄率的机制和L -精氨酸与维生素C对新生内膜的影响 ,将 36只糖尿病兔和 8只正常兔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L -精氨酸组、维生素C组及L -精氨酸 维生素C组 ,球囊损伤术后 4周取髂动脉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发现 ,L -精氨酸 维生素C组新生内膜面积明显小于糖尿病组 (0 .15 3± 0 .0 16mm2 比 0 .2 5 5± 0 .0 2 4mm2 ,P <0 .0 1) ,且其血浆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 ,超氧化酶歧化物和一氧化氮含量明显升高。提示L -精氨酸和维生素C合用能抑制糖尿病兔动脉损伤后的内膜增生 ,此作用可能与一氧化氮的产生及氧自由基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3.
复方丹参滴丸对球囊损伤血管内膜增生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兔髂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观察复方丹参滴丸(CDDP)对损伤内膜增生修复的影响。方法:健康新西兰雄性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CDDP组和对照组。CDDP组以CDDP(300mg/d)灌喂,对照组给予同等量淀粉片,7d后球囊扩张损伤髂动脉。分别于术前,术后1、2、4周耳缘静脉采血检测一氧化氮(NO)浓度;4周后提取损伤动脉标本,观察内皮修复、内膜增生情况并测定病理形态学参数。结果:CDDP组术后2、4周NO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2.12±12.63)∶(82.05±12.24)μmol/L;(97.86±10.14)∶(83.27±13.11)μmol/L];术后4周病理组织学见CDDP组内膜增生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新生内膜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组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内皮较完整、光滑,管腔狭窄程度较轻。形态学参数见CDDP组的管腔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1.29±0.31)∶(0.94±0.24)mm2,均P<0·05],新生内膜面积与内膜增生百分比明显小于对照组[(0.85±0.33)∶(1.18±0·36)mm2;(40±7)%∶(55±6)%,均P<0·05]。结论:CDDP能促进损伤内膜修复,减少内膜增生,降低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Atherosclerosis,AS)动物模型并探讨影响AS形成、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机制。方法 :10只大耳白兔 ,高脂饲料喂饲一周后 ,采用颈动脉为逆行入径 ,将球囊导管顺行插入并随机至一侧髂动脉远端 ,使其内膜损伤 ,(另一侧不损伤 ,作为对照 ) ,高脂喂养 6周后建立髂动脉AS狭窄模型 ,并通过影像学、病理学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分析证实 ,并观察核因子 κB(nuclearfactor κappaB ,NF κB)、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nsulin likegrowthfactor 1,IGF 1)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模型组动脉造影显示平均狭窄度 6 9 0± 19 12 % ;HE染色示内膜明显增厚至管腔偏心性狭窄 ,增厚内膜主要由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组成 ,内弹力膜分离断裂 ,中膜平滑肌细胞迁移入内膜层 ;电镜示膜结构损伤 ,可见凋亡小体 ;免疫组化示NF κB、IGF 1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0 5 )。结论 :(1)通过球囊损伤血管内膜加高脂饮食成功建立了兔髂动脉AS狭窄模型 ,多数为偏心、局限性的 4 0 %~ 10 0 %的狭窄 ,模型确切、可靠、是用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er 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 ,PTCA)的理想动物模型 ;(2 )NF κB及其靶基因IGF 1的激活与AS病变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RGZ)对髂动脉球囊损伤兔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30只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普通饮食)、模型组(高脂饮食+球囊损伤)和RGZ组(高脂饮食+球囊损伤+RGZ).喂养8周后行髂动脉球囊内膜剥脱术,建立兔髂动脉血管内皮损伤模型,RGZ组从术前3天开始给药,0.5mg·kg~(-1)·d~(-1).术后4周分别测定血脂、血糖、hsC-RP、一氧化氨(NO)、一氧化氮合酶(NOS)和内皮素1(ET-I),取髂动脉标本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结果与模型组动物相比,罗格列酮组在术后4周末TC、TG、LDL-C、ET-1等指标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HE及PCNA染色提示内膜增殖程度显著减轻(P<0.01),细胞凋亡率明显减少(P<0.05). 结论 罗格列酮对球囊损伤后的血管内皮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脂、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促进其凋亡、影响NOS/ET-1的分泌等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预防血管再狭窄的可能机制。方法柏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饲料)、模型组(球囊内膜剥脱术+高胆固醇饮食)、瑞舒伐他汀组(球囊内膜剥脱术+高胆固醇饮食+瑞舒伐他汀)和罗格列酮组(球囊内膜剥脱术+高胆固醇饮食+罗格列酮)。12w后测定血脂水平,取兔髂动脉标本行病理形态学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MMP-2和TIMP-2的表达。结果①与模型组相比,罗格列酮组血清TC、TG和LDL-C均明显降低;②罗格列酮组较模型组内膜厚度、内膜面积、内膜厚度与中膜厚度比及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比均显著减少;③与模型组比较,MMP-2表达明显减少,而TIMP-2无显著变化。结论罗格列酮可有效抑制血管损伤后的内膜增生,其机制可能与MMP-2/TIMP-2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纯阳子对兔髂动脉球囊成形术后血管局部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及c-myc表达的高峰期与血管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方法32只日本大耳白兔分成4组(每组8只)A组左侧髂动脉为假手术组,右侧髂动脉为正常对照组;B组双侧髂动脉球囊成形术组;C组球囊成形术加维生素C和E组;D组球囊成形术加纯阳子治疗组,均于术前用药7d。应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纯阳子对球囊损伤后2h血管局部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血管壁解剖结构的关系。结果A组左、右髂动脉均未见c-myc基因的表达。B组近管腔部可见一层阳性显色,中膜沿平滑肌细胞排列方向可见阳性显色。C组及D组均见近血管腔部有一层阳性显色;中膜沿平滑肌细胞排列方向也见一些散在的表达,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但与B组相比,颜色明显变浅。结论纯阳子能抑制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c-myc基因的过度表达;球囊损伤后2h(损伤后c-myc基因表达的高峰期),c-myc基因在靠近管腔处表达最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32P液体球囊血管近距离照射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量效关系及其对核转录因子核因子-кB (NF-кB)活性的影响,以探讨其防治再狭窄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24只大耳白兔,建立兔双侧髂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随机选择一侧髂动脉血管成形术并分别给予9.1Gy组、21.8Gy组和33.4Gy 组32P液体球囊血管照射治疗(每组n=8),另一侧髂动脉灌注造影剂,作为自身对照(对照组,n=24).术后5周行血管造影并取材进行光镜观察、NF-кB、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测量新生内膜面积、中膜面积、管腔面积及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面积百分比.结果:①光镜观察: 9.1Gy组:与对照组比病变无明显差异;21.8Gy组:内弹力膜完整无明显断裂;管腔轻度狭窄,新生内膜面积明显减小,内膜层泡沫样细胞及脂质沉积均不明显;中膜平滑肌呈轻度增厚, 排列轻度紊乱;33.4Gy组:内弹力膜破坏,管腔明显狭窄,内膜可见大量泡沫细胞及脂质沉积,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细胞外基质不定形物质沉积,中膜平滑肌明显萎缩变薄,其中4例血管腔内可见血栓形成.②免疫组化染色:9.1Gy组:NF-кB、IGF-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1.8Gy组:NF-кB、IGF-1蛋白表达量中等,呈灶状散在分布于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泡沫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③33.4Gy组:NF-кB、IGF-1蛋白少量表达,呈散在性分布,明显低于9.1Gy组和21.8Gy组(P<0.01).结论:32P液体球囊在一定的吸收剂量范围内确可安全有效地防止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形成,其机制可能为抑制NF-кB及其靶基因的活化,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局部转导C型钠尿肽基因对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8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和实验3组。后2组高脂饮食喂养,并以球囊损伤兔髂动脉建立再狭窄模型。对照组局部转导逆转录病毒载体携带的碱性磷酸酶基因;实验组局部转导逆转录病毒载体携带的C型钠尿肽基因。于术后第3天、第1周末、第2周末和第4周末取损伤段动脉进行氚标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实验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测量血管腔面积、内膜厚度、内膜面积、内膜与中膜面积比。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后3天血管内膜面积、内膜厚度、内膜/中膜比值开始逐渐增加,术后2周上述各值显著增加,但实验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后第3天、第1周时P<0.05,后第2周、第4周时P<0.01)。氚标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实验发现,术后第3天,对照组和实验组氚标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量开始增加,但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1周,实验组氚标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周时,实验组氚标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量已降至接近正常水平(P>0.05),而对照组氚标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量增加值仍高于正常组(P<0.01)。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对照组髂动脉损伤后2周在内膜层可见大量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而实验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表达不显著。结论局部转染C型钠尿肽基因可有效抑制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20.
野生型p53基因转移对血管内膜损伤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防止血管成形术后管腔再狭窄,我们构建了介导野生型p53基因转移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Ad-p53),将Ad-p53感染日本大耳兔球囊损伤后的髂动脉,并通过携带LacZ基因重组腺病毒感染观察基因转染效率。结果可见Ad-lacZ感染损伤后的动脉3天后血管内膜、中膜、外膜均有LacZ基因的阳性表达;Ad-p53感染损伤后的髂动脉2周后可见血管内膜增厚程度、内膜与中膜的比例明显减小,管腔狭窄程度明显减轻,p53蛋白大量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证明野生型p53基因转移能明显抑制血管损伤后的内膜增殖,为野生型p53基因转移防治血管内膜损伤后再狭窄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