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5月收入本院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患者457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记录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D-二聚体等指标; 按90 d临床结局改良Rankin(mofified Rankin scale,mRs)量表评分将患者分组(mRS评分>2为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组),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死结局预后不良组年龄、吸烟比例、基线空腹血糖、体重指数、基线NIHSS评分以及基线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结局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独立的预测因素有年龄(OR=1.030,95%CI=1.006~1.056,P=0.016)、体重指数(OR=1.279,95%CI=1.124~1.455,P=0.000)、吸烟(OR=3.375,95%CI=1.755~6.491,P=0.000)、基线NIHSS评分(OR=5.465,95%CI=3.930~7.600,P=0.000)和基线D二聚体(OR=1.201,95%CI=1.027~1.405,P=0.022)。D-二聚体水平预测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1(P=0.000),其临界值为0.635 ng/mL时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72.9%。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基线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儿童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进行动态观察,以探讨凝血纤溶系统在脑梗死发展中的作用。一、对象与方法1.临床资料:病例组为1997年1月~2000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外伤性脑梗死患儿,共37例。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4~14岁,平均6.3岁。患儿均于伤后24h内人院,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D-二聚体( D-dimer)水平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急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病程判定及疗效观察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对6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和37例正常人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 脑卒中急性期D-二聚体含量较正常人明显升高,恢复期下降,急性期和恢复期比较有显著差异,而脑出血(CH)急性期和脑梗死(CI)急性期间比较D-二聚体的差异不显著.结论 提示CH和CI是高凝状态的两种不同表现,即使是CH也不是原发或继发的纤溶亢进所致,而是高凝造成的血管硬化破裂所致,血浆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急性脑卒中病程判定疗效观察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发病与血浆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水平及D-二聚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入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7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在征得两组受试者知情同意下对血浆Cys-C水平及D-二聚体进行检测和比较,探讨二者与急性脑梗死发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浆Cys-C、D-二聚体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TACI、PACI、POCI、LACI患者血浆Cys-C、D-二聚体相比较,TACIPACIPOCILA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急性脑梗死与血浆Cys-C、D-二聚体呈正相关性(r=0.78、0.85,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血浆Cys-C水平及D-二聚体均呈正相关性,数值越高急性脑梗死发病风险越高,可作为临床预测该病症发生与否的参照指标加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交联后再经纤维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项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的有价值的指标,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我们对66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及正常人空腹血清中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检测对象与方法66例患者,男40例,女26例,年龄46~71岁,均为发病48小时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正常对照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43~60岁。按常规检测D二聚体。2 结 果正常人体血清D二聚体的正常范围<0.5μg/ml,本文以0.5μg/ml以下为阴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急性脑梗死组50例,为发病24h内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对照组20例,为本院同期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观察指标:入院时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患者一般情况;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随访3个月时的预后。结果脑梗死组入院时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P<0.0 5)。有意识障碍者和高血压组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意识障碍和正常血压组。随访3个月时,10例死亡,死亡组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高于存活组。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增高。梗死面积越大,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越高,脑梗死预后越差。因此,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有可能成为监测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和预测预后的重要及快捷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FF)、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根据观察组患者年龄、性别匹配选取40例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血浆APTT、FIB、D-二聚体和hs-CRP水平,分析脑梗死患者各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AP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血浆FIB、D-二聚体和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48,t2=2.09,t3=129.35,t4=11.08,P0.05);观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33,P0.05),血浆FIB水平与D-二聚体呈显著正相关(r=0.312,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较正常人群血浆FIB、D-二聚体和hs-CRP水平增高,APTT缩短,FIB与D-二聚体、D-二聚体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血浆NSE和D-二聚体含量、发病后48h、72h、7d、14d的血浆NSE和D-二聚体含量。同时测量发病后72h头颅CT示梗死灶最大直径及各时期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SS)评分。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入院当日血浆NSE、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升高,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SE含量呈逐渐升高,3d达高峰,7d后明显下降,14d后降到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含量的动态变化亦呈逐渐升高,7d达高峰,14d后有下降趋势,但其升高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CT检查未见异常者NSE、D-二聚体也呈类似变化,早于影像学改变;7d内NSE、D-二聚体含量分别与梗死灶的最大直径、NIHSS分值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6,0.70,0.56,P<0.05)。结论血浆NSE、D-二聚体联合测定对于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病情轻重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测定和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急性动脉硬化脑梗死 (简称急性脑梗死 )患者脑脊液及血浆D -二聚体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及血浆D -二聚体的含量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及血浆D -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急性脑梗死后脑脊液和血浆中的纤溶活性增高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D-二聚体的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脑脊液和血浆中的纤溶活性增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癫痫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金标方法测定76例癫痫患者(隐源性癫痫组13例,症状性癫痫组63例)和65名正常对照组的血浆D-D含量,并对症状性癫痫组中3组不同发作频率患者的血浆D-D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1)隐源性癫痫组血浆D-D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症状性癫痫组血浆D-D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癫痫非频发(NFE)组血浆D-D值与癫痫频发(FE)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4)癫痫持续状态(SE)组血浆D-D值显著高于NFE和FE组(均P<0.01).结论血浆D-D水平对区别症状性癫痫和隐源性癫痫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并可帮助判断癫痫患者的脑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分别对40例急性颅脑损伤及50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段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急性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致病后4h、6h、12h及3d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在致病后6h水平达到最高;7d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急性颅脑损伤与脑出血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颅脑损伤与脑出血患者存在有短暂的高凝及纤溶活性增强趋势,动态观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病程及评价预后的可靠指标,有助于临床医师对疾病发展进行监测和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24例,依据入院24 h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分为高水平组(4 g/L)和正常水平组(≤4 g/L)。2组患者入院后均积极给予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以及治疗脑水肿等措施。入院72 h后以Glasgow昏迷量表评估患者意识水平,以NIHSS量表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发病3个月后,以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判定治疗效果,以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生活能力。结果高水平组患者入院72 h后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低于正常水平组,而NIHSS评分高于正常水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个月后,高水平组临床治疗效果及Barthel指数评分低于正常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D-二聚体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脑梗死急性期患者50例,均于发病24h内入院。另纳入20例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并对脑梗死面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等进行对比。患者出院后3个月进行预后评估。结果脑梗死组入院时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2 368.21±924.68)ng/L、(359.14±432.22)mg/mL,对照组分别为(132.05±175.96)ng/L、(138.67±154.65)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 824.25±1 025.30)ng/L、(516.26±567.02)mg/mL,非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分别为(228.93±219.55)ng/L、(162.75±143.75)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障碍组患者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5 002.24±5 214.36)ng/L、(637.09±615.20)mg/mL,无意识障碍组患者分别为(457.81±532.45)ng/L、(162.12±123.74)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患者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4103.65±7562.21)ng/L、(544.35±571.06)mg/mL,非高血压组患者分别为(918.35±326.51)ng/L、(148.02±115.31)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9 132.35±10245.31)ng/L、(919.05±957.06)mg/mL,存活组患者分别为(668.12±740.21)ng/L、(222.54±206.15)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对脑梗死(CI)患者的临床意义,分析D-二聚体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09-02-2013-02收治的62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48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2组均检测D-二聚体含量,根据D-二聚体含量将观察组分为观察组A与观察组B,比较3组D-二聚体含量,统计分析观察组D-二聚体含量与脑梗死并发症发生率及神经功能改变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A患病后的第3、7、12天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0.98±0.15)、(1.19±0.19)、(1.25±0.21)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第3、7、12天的D-二聚体含量(0.28±0.13)、(0.25±0.16)、(0.27±0.14)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B患病后的第3、7、12天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1.62±0.16)、(1.99±0.24)、(2.26±0.27)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B患病后的第3、7、12天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观察组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B患者多脏器功能障碍并发率分别为10.00%、37.50%,出血性脑梗死的并发率分别为6.67%、28.12%;观察组A患病后的第3、7、12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4.13±3.02、21.20±2.59、14.50±1.88;观察组B的评分分别为33.70±3.17、30.61±2.74、26.36±2.36;观察组B的并发率及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观察组A,说明脑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与多脏器功能障碍、出血性脑梗死的并发率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脏器功能障碍、出血性脑梗死的并发率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浆D-二聚体含量紧密相关,可为临床诊断与指导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患者血浆t-pA活性、D-二聚体含量变化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动态研究脑梗死患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D-二聚体(D-D)含量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6例脑梗死患者发病7天、28天及4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t-pA活性及D-D水平,并进行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t-pA活性显著降低,D-D含量显著增加并随着病情改善而有所恢复,二者动态变化量愈大,病情改善程度愈明显。结论:血浆t-pA降低可能是脑梗死病因之一,D-D含量增高是血栓溶解标志,动态观察二者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中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出血疾病严重程度及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8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12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入院24 h内均行脑CT检查明确脑出血诊断,根据1周内随访患者是否死亡将入组患者分为生存对照组与死亡病例组。分析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血肿量、中线移位距离、入院格拉斯哥评分(GCS评分)相关性及血清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12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中,死亡病例组24例,生存对照组104例。死亡病例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含量、出血量、脑CT中线移位距离、手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D-二聚体含量与患者脑出血血肿量(r=0.426)及中线移位距离(r=0.454)呈正相关性;与入院GCS评分(r=-0.486)呈负相关性(均P0.05)。血清D-二聚体水平预测急性脑出血患者1周不良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8(P0.05),其临界值为450.50μg/L时,灵敏度为0.960,特异度为0.82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D-二聚体含量及中线移位距离是急性脑出血患者1周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含量显著增加,且与血肿量、中线移位距离、入院GCS评分呈显著相关性,D-二聚体可作为急性脑出血疾病严重程度判断指标之一,D-二聚体含量增高是急性脑出血患者1周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不稳定斑块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血栓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机制。1969年McCully首先提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1],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升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DD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水解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的特异指标[2]。本研究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114例,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再梗死患者与初次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改变。方法分别对68例初次脑梗死患者及68例脑再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进行测定并对不同脑再梗死体积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对比。结果再次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初次脑梗死组(P<0.05);在再次脑梗死组大面积梗死灶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中、小面积梗死灶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与脑再梗死的发生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是再发脑梗死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D-二聚体(D-D)与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82例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143例)与中重度组(39例);根据梗死灶体积分为小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