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血管球瘤(GGT)的影像表现特征.方法 搜集本院7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GGT患者,7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5例行超声内镜检查,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进一步分析总结.结果 7例中5例病灶位于胃窦,2例位于胃体,7例均表现为单发类圆形软组织肿块,直径<3 cm.病灶平扫均密度均匀...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和CT表现。方法: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外间质瘤的患者均经CT平扫加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像学表现。结果:12例EGIST,腹膜后间隙4例,肠系腹5例,网膜3例。瘤体最大直径6~14cm,平均8cm。10例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2例呈分叶状。9例边界清晰,3例边界不清。8例肿瘤可见囊变坏死,4例肿瘤内见出血。增强后12例呈明显不均性强化。6例伴有肝脏转移,3例伴有腹膜转移,未见腹水和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征象。组织病理检查,梭形细胞型8例,上皮样细胞型3例,混合型1例。免疫组化检查,所有病例CD117均表达阳性,7例CD34表达阳性。结论:临床上,EGIST很少出现消化道出血和梗阻症状,其病理特点与GIST相似,CT表现除肿瘤形态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外,肿瘤大小、边缘、增强模式、转移和播散方式均类似于恶性GIST。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9月~2007年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胃肠间质瘤(GIST)的CT影像特点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旨在探讨CT在GIST术前诊断中的价值。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1年9月~2007年4月行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患者31例,其中男24例,女7例,男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CT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胃血管球瘤病例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学表现。结果病灶位于胃窦部5例,位于胃大弯侧2例,大小约1~5cm。病灶密度均匀,未见出血、坏死及囊变。增强动脉期明显均匀或不均匀性强化,门脉期进一步均匀性强化。结论胃血管球瘤相对少见但具有较典型的CT特征,CT平扫及多期增强对胃血管球瘤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5.
汪禾青  刘爱连  丰鑫  张婷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11):1184-1184,1190
胃血管球瘤临床少见,笔者遇到2例,报告如下。例1患者,女,28岁。上腹隐痛1年,加重1个月。无贫血,未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胃镜检查:胃窦大弯侧见一半球形隆起,大小约3.0cm×3.0cm,表面光滑,充血,质硬。诊断:胃窦粘膜下肿物,间质瘤可能性大。CT表现:胃后壁边界清楚的球形肿块,平扫CT值约50HU(图1),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明显斑点状强化(图2),静脉期及平衡期强化范围增大,强化程度稍减低(图3)。CT诊断:胃后壁富血供良性病变。手术所见:肿物位于胃窦粘膜下大弯侧,约3.0cm×3·0cm大小,质韧,光滑,有搏动。免疫组化染色:Actin( )、C…  相似文献   

6.
眼眶血管内皮瘤的影像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4例眼眶血管内皮瘤的影像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帮助了解其表现以及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血管内皮瘤的CT和MRI表现及MR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结果3例位于眼眶肌锥外间隙的前颞上象限,1例位于眼眶肌锥外间隙的前鼻下象限。3例呈椭圆形,1例形态不规则。4例CT均呈均匀的等密度,3例邻近的骨质呈受压改变,1例没有骨质改变。4例在MRI上均呈不均匀的略长T1、长T2信号影,可见信号流空影,增强后早期呈明显强化,动态增强扫描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为D型。结论眼眶血管内皮瘤主要是位于肌锥外间隙的有血管流空影和早期明显强化的富血管性肿瘤,MRI是显示和诊断眼眶血管内皮瘤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的影像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肝穿刺病理证实的5例肝EHE患者的CT表现.结果 5例CT平扫均表现为肝内多发低密度结节,大小不等,境界清楚,均未见明显钙化及包膜征象,病灶多位于肝周及肝包膜下.3例可见部分病灶有融合,1例可见局部肝包膜轻度凹陷形成“肝包膜凹陷征”.5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轻度强化,门静脉期病灶进一步向心性强化,但病灶密度仍低于周围正常肝实质(呈低密度).2例增强扫描部分病灶表现为边缘强化呈高密度,中央见无强化的低密度区,病灶周边可见薄层更低的环形低密度带形成“晕环征”.2例增强扫描示肝内静脉主干及分支逐渐变细伸向低密度的结节,终止于结节的边缘形成“棒棒糖征”.3例增强扫描可见部分病灶内有静脉分支存在或静脉分支在病灶内穿行.结论 “肝包膜回缩征”、“晕环征”及“棒棒糖征”是肝EHE的影像表现特征,尤其是“棒棒糖征”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鼓室球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鼓室球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鼓室球瘤的CT和MRI表现,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8例行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2例行常规CT扫描;其中7例轴面及冠状面均能显示鼓室软组织结节影,3例示中耳乳突内充满了略低密度软组织影,CT仅诊断为慢性中耳乳突炎,漏诊了其内的鼓室球瘤,所有病例未见骨质破坏。行MR检查者8例,T2WI显示肿瘤为较高信号(6例)和高信号(2例),增强后以明显强化为特点;3例伴有慢性中耳乳突炎者,T2WI可区分肿瘤的较高信号和周围炎症的高信号,增强MRI亦能显示强化的肿瘤和不强化的周围炎症。结论 MRI对鼓室球瘤的显示优于CT,伴有中耳乳突炎时MRI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GIST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影像表现为内生或外生性生长的肿块,密度或信号多不均匀,对应于病理学中的出血、坏死、黏液及囊变。与术中及病理结果对比,影像确定病变起源部位正确11例(11/16),4例CT判定肿瘤复发的位置与术中表现一致。术前CT均未能提示5例腹腔内多发结节。CT显示3例肝脏转移瘤得到术中证实。结论GIST有一定的影像特点。CT作为主要的影像评价手段有助于病灶的检出及定性,对肠系膜、腹膜及网膜转移灶的检出仍有不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与恶性程度相关性.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45例GIST的CT资料,分析肿瘤大小、形态、轮廓、生长方式、强化程度及坏死情况.分析比较肿瘤恶性的CT征象.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及Fisher's exacttest分析.结果:胃部间质瘤25例、肠13例、直肠1例、腹腔肠系膜4例、部位不明确2例,2例见远处转移.2位腹部影像医师对CT结果独立分级.肿瘤大小、形态、轮廓、坏死情况、生长方式与恶性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部位、强化方式与恶性程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表现有助于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对肿瘤的诊断、分期和治疗有显著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胃血管球瘤的CT诊断(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球瘤(glomus tumor,GT)是发生在动脉直接连接静脉处血管球细胞的一类少见肿瘤,常见于四肢末端,也可发生于鼻咽及骶尾等处,发生于胃壁的血管球瘤极为罕见[1]。本组收集我院1995年~2007年经手术证实的3例胃血管球瘤报告如下。例1患者,女,31岁。反复脐周疼痛2年,偶有反酸,恶心  相似文献   

12.
赵越  易飞 《放射学实践》2020,(6):761-767
【摘要】目的:分析钙化上皮瘤的CT及MRI表现,并探讨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钙化上皮瘤患者影像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其中8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仅行CT平扫,1例先行X线片,后行MR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10例CT共13个病灶。8个病灶见钙化,其中5个病灶完全钙化。2个病灶见坏死。10个病灶边界清清楚,3个瘤周见絮状稍高密度影。8例CT增强扫描共11个病灶,其中3个轻度强化,5个不均匀中度强化,3个病灶完全钙化无强化。6例MR均为单发,2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外周高中央低信号,DWI呈环状高信号,增强呈“环靶征”。2例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内见微囊状更高信号,灶周可见斑片状高信号,增强不均匀强化。2例T1WI呈稍低信号,T2WI均呈稍高信号,增强不均匀强化。1例X线片呈高密度,T1WI呈低信号,T1WI压脂呈不均匀稍高信号,T2WI压脂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以中央强化较为明显。结论:钙化上皮瘤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当病灶位于皮下,边界清楚,CT见广泛泥沙样或致密的局灶性钙化,MR上见微囊状改变,增强扫描轻至中度强化,尤其呈“环靶征”表现时,应考虑到PM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腹超声和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内镜活检、手术和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31例,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和CT资料。结果:本组均为单发,病变位于胃部18例,小肠10例,结肠3例;极低危险度5例,低危险度7例,中危险度5例,高危险度14例。极低危险度者病变直径0.6~2.6 cm,低危险度者1.6~5.5 cm,中危险度者4.6~10.7 cm,高危险度者8.8~13.7 cm。31例GIST,超声检出30例,检出率96.8%,肿瘤位置与内镜和术中所见相符26例(86.7%);CT检出26例,检出率83.9%,肿瘤位置与内镜和术中所见相符25例(96.2%,25/26)。结论:经腹超声对GIST的检出率高于MSCT,有利于对胃部小间质瘤(1.5 cm)的检出,CT定位诊断符合率高于超声,经腹超声和CT结合有助于GIST的检出和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14.
腹内胃肠外间质瘤的MS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内胃肠外间质瘤(EGIS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E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18例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肿块最大直径平均14.8 cm,直径>10 cm者15例.肿瘤位于网膜7例,肠系膜3例,腹膜1例,腹膜后3例,盆腔3例,肝脏1例.CT平扫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囊实性等低密度,实性部分位于周边、囊变坏死区多位于中央.增强后实性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中度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囊变、坏死无明显强化;其中4例在动脉期病灶内可见条状强化的血管影穿行其内.8例(44.4%)肝转移,2例(11.1%)肠系膜转移,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示CD117阳性18例,CD34阳性7例,而Desmin阴性16例,S-100阴性14例.病理诊断EGIST高度恶性11例,低度恶性5例,潜在恶性1例,良性1例.结论 EGIST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临床诊治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照分析Ⅰ型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CT表现与病理,旨在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Ⅰ型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9例;男4例,女5例,年龄3天~5个月,中位年龄1.56个月。全部病例术前经CT检查,对照术后病理结果总结分析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CT增强表现。结果CT平扫表现为肝内低密度灶,8例单发病变位于肝左叶5例、肝右叶3例且其中7例肝脏局部膨隆,弥漫分布1例,边缘无膨隆;6例单发病灶内有颗粒样、斑点状、条索样钙化灶,无钙化有3例分别为单发2例、多发1例;增强动脉晚期及门静脉期病变由周边向中心呈结节样、环形、花瓣样强化,延迟后密度与周围正常相等或稍高,其中4例肿瘤坏死中心始终不强化;血管重组显示7例单发病灶内见呈迂曲条索样、线条样丰富血管影。结论Ⅰ型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与病理有较高的一致性,认识其CT表现及病理基础,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消化道平滑肌(肉)瘤或(恶性)神经鞘膜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方法:经病理证实的肝脏EHE10例,10例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5例行MR检查,包括平扫和动态增强成像;其中1例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将影像学结果与病理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共检出病灶80个,最大直径3.0~44.6mm,平均(17.8-±7.0) mm,病灶分布于肝脏各段,其中31个病灶紧邻肝包膜下生长.5例患者MR检出40个病灶,T1WI均示低信号,T2WI示中高信号.5例均可见包膜回缩征,增强后10个病灶呈晕征.CT平扫10例患者共80个低密度灶,其中26个出现融合.2例患者病灶内见钙化,8例见包膜回缩征,增强扫描38个病灶呈晕征,且门脉期显示更清晰.1例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肝实质边缘斑片状染色伴周围细小血管.组织学上示病变纤维组织及血管样结构增生,其间见散在的形态不规则的上皮样细胞,其内见印戒样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10例CD34全部阳性,5例CD31阳性,4例FVIIIRAg阳性.结论:肝脏EHE可表现为单发结节和弥漫结节,多位于肝包膜下生长,结节可融合,可具有晕征及包膜回缩征,MRI对晕征的显示较CT好.  相似文献   

18.
<正>病例资料患者,男,61岁,既往体健,以“间断咯血3个月”为主诉入院。患者近3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咯血,呈鲜红色,量约5~10mL/日,无发热,无黄痰,无胸痛,无呼吸困难,查体无异常,肺CT平扫示左主支气管后壁见直径约1.7cm结节,密度较均匀,平均CT值约34HU(图1a),左主支气管管腔狭窄,增强各期显著均匀强化,三期CT值分别为134、115、103HU(图1b~d)。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左主支气管后壁肿物突入管腔,肿物表面支气管黏膜完整呈红色,隆突红肿、增宽,余无异常(图1e),活检病理示血管球瘤(图1f),免疫组化结果:CK(-),CD34(-),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部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inal stromal tumor,EGIST)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例确诊为腹部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CT图像资料。结果:13例中,7例发生于肠系膜,3例发生于网膜,2例发生于腹膜后,1例发生于盆腔;肿块直径3.8~15.3cm;2例CT平扫密度均匀,11例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1例均匀强化,12例不均匀强化;10例恶性,2例低度恶性,1例良性。结论:EGIST多数体积较大且多为恶性,其CT表现较具特征性,表现为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综合分析其影像及临床特征可明显提高其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20.
腹腔内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罕见,约占胃肠道间质瘤的5%~10%,现有文献多以临床和病理学报道为主。笔者收集9例,分析其临床和螺旋CT表现特征,以期对临床诊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