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卒中和血栓栓塞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系统性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EBSCO和PubMed数据库中有关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预测NVAF患者卒中和血栓栓塞发生风险的英文文献。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篇文献。当C-统计量作为连续型变量分析时,CHADS2评分C-统计量分布从0.650到0.717,中位数0.660;CHA2DS2-VASc评分C-统计量分布从0.637到0.724,中位数0.697,合并后C-统计量分别为0.66(0.66~0.67)和0.67(0.66~0.68)。当C-统计量作为分类型变量分析时,CHADS2评分C-统计量分布从0.586到0.722,中位数0.630;CHA2DS2-VASc评分C-统计量分布从0.521到0.850,中位数0.606,合并后C-统计量分别为0.65(0.62~0.67)和0.63(0.59~0.68),但存在高异质性,结果需慎重分析。CHA2DS2-VASc评分低危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比CHADS2评分低(0.54%:1.40%,P0.05),且将更多的患者划分到高危组(81.0%:46.0%,P0.05)。结论: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对NVAF患者卒中和血栓栓塞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相类似。但CHA2DS2-VASc评分更容易发现真正"低危"患者,且将更多的患者纳入高危组,有利于指导临床上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1至2014-12期间收入院的180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和(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缺血性脑卒中,分为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组(n=120例)和单纯房颤组(n=60例),分别评估两组患者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左心房内径(LAD)、血脂水平和肾功能等之间的差异。结果: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组和单纯房颤组患者在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HCY、FIB、LAD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HCY、FIB、LAD是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CHA2DS2-VASc评分用于卒中危险分层与CHADS2评分比较有差异。结论:影响老年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因素除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系统外,联合测定HCY、FIB和LAD预测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使筛查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工作操作更加方便、客观。CHA2DS2-VASc适宜筛查低危人群,CHADS2适宜筛查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静脉开口面积及左心房容积指数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计算 CHADS2评分和 CHA2 DS2-VASc 评分,将评分为0分、1分和≥2分者分别归入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根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脑 CT 检查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应用肺静脉多层螺旋 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测量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及右下肺静脉的开口面积;运用经胸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左心房上下径、前后径及左右径,计算左心房容积指数(left atrial volume index,LAVI)。采用 Spearman 等级相关性分析,分析肺静脉开口面积及 LAVI 与血栓栓塞风险计分的相关性,通过 ROC 曲线比较各项指标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预测价值。结果(1)CHADS2评分低危、中危、高危患者分别有73例(35.4%)、82例(39.8%)和51例(24.8%),而在 CHA2 DS2-VASc 评分下,各组分别有41例(19.9%)、67例(32.5%)和98例(47.6%)。LAVI、左上肺静脉开口面积、左下肺静脉开口面积、右上肺静脉开口面积、肺静脉开口总面积与 CHADS2评分及 CHA2 DS2-VASc 评分均存在显著相关性。(2)LAVI、左上肺静脉开口面积、左下肺静脉开口面积及肺静脉开口总面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预测有诊断价值。结论心脏超声测得的 LAVI、MSCT 测得的肺静脉开口面积与CHADS2评分及 CHA2 DS2-VASc 评分存在相关性。这些指标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HADS2评分及CHA2DS2-VASc评分预测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意义。方法调查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老年医学科216例老年NVAF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CHADS2评分(0~6分)及CHA2DS2-VASc评分(0~9分)进行卒中风险评分,分为3组,低危组(0分)、中危组(1分)和高危组(2~9分),在发病后3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定患者的预后,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和预后不佳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CHADS2评分及CHA2DS2一VASc评分差异,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206例(95.3%)患者,其中CHADS2评分0、1、2~6分组各31、83、92例,CHA2DS2-VASc评分0、1、2~9分组各24、78、104例,预后良好89例(43.2%),预后不佳117例(56.8%)。预后良好与预后不佳患者的年龄、性别、卒中史、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23,95%CI:1.07~1.54,P=0.01)、CHADS2评分(OR:1.36,95%CI:1.17~2.36,P=0.00)和CHA2DS2-VASc评分(OR:3.24,95%CI:1.32~6.98.P=0.00)为预后不佳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年龄、CHADS2评分和CHA2DS2-VASc评分是老年NVAF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不佳的独立预测因素;对于老年NVAF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病情改善的预测作用,CHA2DS2-VASc评分优于CHADS2评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HADS2评分及CHA2DS2-VASc评分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AF)患者左房血栓风险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选择该院收治的非瓣膜病AF患者423例,根据其左房是否发生血栓分为左房血栓组和未发生左房血栓组;采用CHADS2评分系统和CHA2DS2-VASc评分系统对非瓣膜病AF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风险进行危险分层,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s回归对左房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23例非瓣膜病AF患者进行食道心脏超声检查发现65例(15.36%)发生左房血栓;患者CHADS2评分显著低于CHA2DS2-VASc评分(P0.05);秩和检验显示CHA2DS2-VASc评分系统对患者危险分层的严重程度显著高于CHADS2评分系统(P0.05);随着CHADS2评分系统和CHA2DS2-VASc评分系统危险的增加患者发生左房血栓的比例逐渐升高(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左房内径≥38 mm及射血分数≤40%是非瓣膜病AF患者发生左房血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显示CHA2DS2-VASc评分是导致非瓣膜病AF患者发生左房血栓的危险因素。结论 CHA2DS2-VASc评分能够预测非瓣膜病AF患者左房血栓的发生,其预估价值明显优于CHADS2评分。  相似文献   

6.
A2DS2-VASc评分系统提出的初衷为评估心房颤动(房颤)发生血栓栓塞事件风险,指导抗凝治疗,并替代原先的CHADS2评分系统[1-2].该评分系统中除"心力衰竭"及"血栓栓塞、脑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为房颤并发症外,其余兼为房颤发生的高危因素[2-3],但CHA2DS2-VASc评分与房颤的进展关系尚未明确.本研究探讨CHA2DS2-VASc评分对阵发性房颤转为持续性房颤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HA2DS2-VASc评分与射频消融术前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left atrium ,LA)/左心耳(left atrial ap-pendage ,LAA )发生血栓事件的关系。方法根据术前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接受射频消融术的心房颤动患者分为LA/LAA血栓形成组(n=21)与血栓未形成组(n=21),对照分析CHA2 DS2-VASc及CHADS2评分对血栓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血栓形成组21例(3.8%)患者血栓均位于LAA ,低危组(0分)、中危组(1分)、高危组(≥2分)间,LA/LAA血栓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3分患者血栓形成明显多于<2分( P<0.01)。血栓形成组CHA2 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左心房内径(LAD )显著高于血栓未形成组外,其余临床因素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CHA2 DS2-VASc评分是LA/LAA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0.81、0.89,P<0.05)。结论无论CHA2 DS2-VASc评分的高低,所有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均需接受食管超声心动图探查,LAD越大、CHA2 DS2-VASc评分越高,LA/LAA血栓事件发生可能性越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CHADS2评分以及CHA2DS2-VASc评分对单中心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进行卒中风险评估的差异,并对药物抗凝治疗现状进行统计分析。方法选择非瓣膜性房颤住院患者,将其分为药物治疗(DT)组和导管消融术(RFCA)组,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并行CHADS2评分以及CHA2DS2-VASc评分。对药物治疗组卒中高危(HDT)患者(CHA2DS2-VASc≥2分),RFCA组术后患者分别行建议服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抗凝治疗的宣教。通过门诊复诊或者电话回访等方式对上述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情况进行随访。包括是否按出院医嘱规律服用抗凝药物,服用华法林者是否规律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近期(距随访时间1周内)INR,出血/栓塞事件。结果所有患者(175例)CHADS2得分(1.61±1.34)分,其中0分者36例,1分者62例,≥2分者77例;CHA2DS2-VAS得分(2.62±1.79)分,其中0分者15例,1分者44例,≥2分者116例。CHA2DS2-VASc得分显著高于CHADS2评分,其低危患者比例显著低于CHADS2评分,而其高危患者比例显著高于CHADS2评分。HDT组102例,RFCA组37例,两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HDT组的抗栓率及达比加群酯使用率均小于RFCA组(35.3%vs 100%;2.0%vs 51.4%,P均0.01),而华法林使用率及INR的达标率,两组无明显差异(33.3%vs 48.6%;67.6%vs 72.0%,P均0.05)。结论 CHA2DS2-VASc得分显著高于CHADS2评分,其低危患者比例显著低于CHADS2评分,而其高危患者比例显著高于CHADS2评分。导管消融术后患者抗栓率高与应用新型口服抗凝剂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HADS2和CHA2DS2-VASc对病窦综合征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脑卒中风险的评估作用。方法:分别采用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标准对病窦综合征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进行评分,并随访5年观察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法预测病窦综合征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5年内脑梗死风险,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ROC)分别为(0.59,95%CI:0.49~0.70)和(0.72,95%CI:0.63~0.80)。CHA2DS2-VASc评分低危组14例患者均未并发脑梗死,中危组33例患者中1例(3.6%)并发脑梗死,高危组167例患者中13例(7.78%)并发脑梗死;三组间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HA2DS2-VASc评分与病窦综合征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并发脑梗死呈正相关(r=0.851,P=0.007)。CHA2DS2-VASc评分标准中,病窦综合征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并发脑梗死的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HA2DS2-VASc评分法可有效评估病窦综合征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并发脑梗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因素和CHA2DS2-VASc评分对其血栓栓塞事件预测价值。 方法 纳入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本院的瓣膜性房颤患者137例,按是否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分为栓塞组(n=50)与非栓塞组(n=87),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血栓栓塞危险因素,并进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判断CHA2DS2-VASc评分与血栓栓塞是否存在线性趋势,制作ROC曲线,判定曲线下面积和截断点,并计算评价指标。 结果 研究组年龄≥75岁占比、女性患者占比、高血压、糖尿病、心衰患病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间血管疾病患病率及CHA2DS2-VASc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管疾病(OR: 7.463,95%CI 1.575-35.714,P<0.05)是卒中/TIA/血栓栓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控制其他变量后,CHA2DS2-VASc评分与卒中/TIA/血栓栓塞事件显著相关(OR: 2.688,95%CI: 1.776-4.065,P<0.01)及对栓塞事件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9(95%CI: 0.809-0.928,P<0.01)。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显示CHA2DS2-VASc评分与卒中/TIA/血栓栓塞间存在线性趋势,卒中/TIA/血栓栓塞发生率随着CHA2DS2-VASc评分升高而升高(P<0.01)。 结论 血管疾病是瓣膜性房颤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CHA2DS2-VASc评分与此类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显著相关且对其预测价值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CHA2DS2-VASc评分在预防抗凝治疗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脑卒中和(或)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TE)发生风险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系统性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和Embase等数据库,纳入国外已经公开发表的有关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预测脑卒中和(或)TE发生风险的相关队列研究。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后的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s,RRs)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s),分别比较在抗凝或未抗凝治疗AF患者CHA2DS2-VASc评分≥2(高危组)和CHA2DS2-VASc评分2(低中危组)分层内脑卒中和(或)TE风险发生情况。χ2趋势检验分析各危险组脑卒中和(或)TE发生风险与评分值的相关趋势。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篇文献,5篇以脑卒中为终点事件(RR=5.31,CI:3.69~7.62;P0.01),7篇以TE为终点事件(RR=5.94,CI:5.48~6.43;P0.01)(Pdiff=0.55);其中4篇研究对象接受抗凝基线治疗(RR=5.43,CI:4.92~6.00;P0.01),8篇研究对象未接受抗凝基线治疗(RR=5.92,CI:5.26~6.67;P0.01)(Pdiff=0.57)。CHA2DS2-VASc评分低危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比CHADS2评分要低(0.54%vs 1.40%)(P0.05),且将更多的患者纳入高危组(81.0%vs 46.0%,P0.05)。结论:与CHADS2评分相比,CHA2DS2-VASc评分将更多的AF患者归类于高危组,且高危组脑卒中和(或)TE发生风险更高,并显示已接受抗凝治疗的AF患者仍然存在脑卒中和(或)TE发生风险,且随风险评分系统分值的增高而显著升高。这提示AF卒中预防性抗凝药物治疗需要正确评估而规范化实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CHA2DS2-VASc评分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病人术后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10月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病人879例,根据危险程度分为3组,其中低危组379例,中危组283例,重危组217例,均行GRACE、CHA2DS2-VASc评分。分析术后不良事件,其中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搏骤停,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律失常等高危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非心血管不良事件为血栓。结果心血管不良事件,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GRACE评分预测价值高于CHA2DS2-VASc评分(P 0.05);非心血管不良事件,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CHA2DS2-VASc评分预测价值高于GRACE评分(P 0.05)。GRACE评分预测价值低危组中危组重危组(P 0.05);CHA2DS2-VASc评分低危组中危组重危组(P 0.05)。结论 GRACE评分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病人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较高。CHA2DS2-VASc评分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病人术后非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HA2DS2-VASc评分结合左房内径(LAD)对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对北京市应急总医院干部医疗科、心内科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市朝阳医院综合科于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首次诊断为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患者共1216例进行同群队列研究,分为两组,一组为脑卒中组(366例),另一组为非脑卒中组(850例),收集相关资料,以缺血性脑卒中为终点事件,平均随访时间为(30±6)月,分析两组患者的CHA2DS2-VASc评分、左心房内径及二者联合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风险评估中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脑卒中组患者的CHA2DS2-VASc评分(5.23±1.58分)显著高于非脑卒中组(2.96±1.52)分(P0.01)。脑卒中组患者的左心房内径(42.39±5.79)mm与非脑卒中组(42.12±6.85)mm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风险评估中CHA2DS2-VASc评分、左心房内径、CHA2DS2-VASc评分+左心房内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4、0.524、0.856,95%CI分别为0.83~0.88、0.49~0.56、0.83~0.88。CHA2DS2-VASc评分+LAD二者联合ROC曲线下面积较CHA2DS2-VASc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HA2DS2-VASc评分对我国NVAF患者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良好;LAD对NVAF患者卒中风险预测有诊断价值,但较CHA2DS2-VASc评分相比,诊断价值不高;CHA2DS2-VASc评分联合LAD对预测NVAF患者卒中风险价值较单独应用CHA2DS2-VASc评分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房颤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与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合并缺血性脑卒中(ICS)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我院2011年6月到2013年8月住院的206例老年NVAF合并ICS患者,应用CHA2DS2-VASc进行评分,分为低危组(24例,0分)、中危组(78例,1分)和高危组(104例,2~9分)。在发病后3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定患者的预后,根据mRS得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89例,0~2分)和预后不佳组(117例,3~6分)。分析患者3个月预后不佳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中危和高危组在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卒中、血管疾病史比例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高于低危组(P0.05或0.01)。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佳组年龄[(72.81±7.68)岁比(81.56±8.03)岁]、高血压(58.4%比71.8%)、卒中史比例(9.0%比29.9%)、NIHSS评分[(2.97±1.42)分比(7.67±3.92)分]和CHA2DS2-VASc评分[(1.70±1.63)分比(4.03±2.53)分]显著升高,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高危:OR=1.78,95%CI:1.27~2.56,P=0.001)、CHA2DS2-VASc评分(高危:OR=3.24,95%CI:1.32~6.98,P=0.001)和年龄(高危:OR=1.23,95%CI:1.07~1.54,P=0.01)是老年NVAF合并ICS患者3个月预后不佳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CHA2DS2-VASc评分与NVAF合并ICS早期病情改善有关,年龄、NIHSS评分和CHA2DS2-VASc评分是短期预后不佳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CAS和CHA2DS2-VASc评分两种卒中风险评估模型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全因死亡、血栓栓塞、大出血事件以及复合终点发生方面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从中国房颤注册研究(CAFR)中, 选取年龄>18岁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 随机分为CAS评分组和CHA2DS2-VASc评分组, 并根据基线和随访过程中抗凝状态筛选出2组中依从评分规范抗凝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 并定期进行随访, 随访内容包括是否接受抗凝治疗以及终点事件。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血栓栓塞和大出血事件, 复合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和血栓栓塞事件。分析CAS评分组和CHA2DS2-VASc评分组相关终点事件发生情况, 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两组相关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5 206例房颤患者, 年龄(63.6±12.2)岁, 女性2 092例(40.2%)。其中CAS评分组2 447例(47.0%), CHA2DS2-VASc评分组2 759例(53.0%)。CAS组左心室射血分数<55%、非阵发性房颤、口服华法林比例以及HAS-BL...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CHADS2及CHA2DS2-VASc评分系统在冠心病外科治疗中的意义。 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768个病人,术后新发房颤患者97例,回顾病人的围术期及随访资料,应用CHADS2及CHA2DS2-VASc评分系统,进行分析。 结果:分为术后新发房颤组与非房颤组。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12.6%。平均年龄70.74±8.21岁和65.90±9.83岁,围术期脑卒中8例和9例,CHADS2评分值分别为3.2±1.26和2.13±0.94,CHA2DS2-VASc评分值分别为4.2±1.50和3.23±1.07,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是术后新发房颤的预测因素,与围术期脑卒中显著相关,P < 0.01。 结论:冠心病外科治疗中应用CHADS2及CHA2DS2-VASc评分系统可预测术后新发房颤及围术期脑卒中,对冠心病术后新发房颤的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决策提供了依据,对卒中风险及预后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卒中是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并发症,抗栓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房颤抗栓治疗取得进展,包括对房颤缺血性脑卒中/血栓及出血风险的评估,抗栓策略的选择以及具有循证医学依据的新抗凝药物.房颤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子包括老龄,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以及既往缺血性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等;女性和血管疾病是目前明确的增加房颤血栓事件的高危因子.2010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房颤管理指南以及2012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 9)推荐CHADS2以及CHA2DS2-VASc作为房颤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分工具.CHA2DS2-VASc比CHADS2更能准确辨认真正低危的房颤患者.真正低危患者(CHA2DS2-VASc=0)可不抗栓治疗.CHA2DS2-VASc≥1的患者均应抗凝治疗,无论华法林或新的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Rivaroxaban(利伐沙班),Apixaban(阿哌沙班)是有循证医学依据的新一代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房颤脑卒中风险(CHA-2DS-2-VASc)评分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收治的108例进行rt-PA静脉溶栓的AC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CHA2DS2-VASc评分标准,将其分为低危组(34例)、中危组(40例)及高危组(34例);根据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49例)及预后不良组(59例)。比较CHA2DS2-VASc评分低、中、高危组及mRs评分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的一般资料;观察CHA2DS2-VASc评分低、中、高危组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ACI预后的不良独立危险因素,并利用ROC 曲线分析CHA2DS2-VASc评分对ACI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高危组的年龄、糖尿病、心力衰竭、卒中史的患者比例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中危组的年龄、糖尿病、卒中史、心力衰竭的患者比例高于低危组(P均<0.05)。预后不良组年龄、卒中史、CHA2DS2-VASc评分指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均<0.05)。高危组预后良好的患者比例少于低危组(χ2=8.589,P=0.003);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卒中史、心力衰竭、糖尿病、CHA2DS2-VASc评分为ACI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CHA-2DS-2-VASc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803。结论:CHA2DS2-VASc评分对ACI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预后呈现出良好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体积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血栓形成前状态的关系。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住院行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0例,记录基线资料及伴发疾病,测定红细胞比积、血小板平均体积、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状态指标,并进行CHA2DS2-VASc评分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测量总EAT体积(EAT-total)及左房周EAT体积(EAT-LA)。统计分析EAT-total、EAT-LA与血凝状态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根据CHA2DS2-VASc评分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高危组和中低危组,比较两组间各指标间的差异,并分析EAT-total、EAT-LA与CHA2DS2-VASc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高危组EAT-total为(111.1±34.2)cm3,EAT-LA为(29.3±7.7)cm3;中低危组EAT-total为(92.8±33.9)cm3,EAT-LA为(24.0±9.2)cm3,EAT-total和EAT-LA在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EAT-total和EAT-LA与CHA2DS2-VASc评分间呈正相关。进一步分析提示EAT-total和EAT-LA与D-二聚体和FIB正相关,多因素分析示两者与D-二聚体和FIB水平均存在独立联系。结论房颤患者EAT可能参与了房颤时血栓前状态的形成,其体积大小可能是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独立风险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HAS-BLED评分和CHA2DS2-VASc评分系统对心脏外科术后因心原性休克置入体外膜肺氧合(ECMO)装置的患者出血和血栓事件发生风险的预测能力,为ECMO置入术后管理、降低不良事件风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8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80例心脏外科术后因心原性休克接受ECMO辅助循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结局为ECMO置入术后48 h至出院前发生的出血和血栓事件,出院后所有患者接受电话随访及问卷调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ECMO置入术后48 h至出院前出血和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用ROC曲线分析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HAS-BLED评分、CHA2DS2-VASc评分分别预测ECMO置入术后48 h至出院前出血、血栓事件的分辨力和校准度,并与ATRIA评分和ORBIT评分进行比较。结果:ECMO置入术后48 h至出院前发生出血事件17例(6.07%),血栓事件11例(3.93%);HAS-BLED评分≥3分(高危)者(20.4%,10/49)中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HAS-BLED评分2分(中危)者(11.1%,5/45)和0~1分(低危)者(1.1%,2/186),CHA2DS2-VASc评分≥2分(高危)者(10.9%,10/92)中血栓事件发生率也高于CHA2DS2-VASc评分1分(中危)者(1.2%,1/93)和0分(低危)者(0%,0/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后平均随访(382.0±175.5)d,所有患者未再发生出血和血栓事件。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ECMO置入术后48 h至出院前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饮酒或服药史(OR=29.824)、肝肾功能异常(OR=38.942)。ROC曲线分析显示,HAS-BLED评分预测ECMO置入术后48 h至出院前出血事件的AUC为0.70,而ATRIA评分和ORBIT评分的AUC均为0.54;CHA2DS2-VASc评分预测ECMO置入术后48 h至出院前血栓事件的AUC为0.80,ATRIA评分和ORBIT评分的AUC均为0.55。HAS-BLED评分预测出血事件和CHA2DS2-VASc评分预测血栓事件的校准度均高(P均=1.0)。结论:HAS-BLED评分≥3分、CHA2DS2-VASc评分≥2分提示ECMO置入术后患者有较高的出血和血栓事件发生风险。与ATRIA评分和ORBIT评分相比,HAS-BLED评分和CHA2DS2-VASc评分的分辨力和校准度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