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对比分析可吸收聚合物西罗莫司洗脱支架(BP?SES)与耐用聚合物依维莫司洗脱支架(DP?EES)在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效果及近远期疗效。方法 以289例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小血管病变接受PCI治疗的患者为回顾性研究对象。根据PCI术实际操作情况分为BP-SES组(共174例,接受PCI术植入BP?SES治疗)和DP-EES组(共115例,接受PCI术植入DP?EES治疗),统计所有病例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时间,并以近期(1年随访)和远期(3年随访)的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为疗效观察指标。结果 BP-SES组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时间低于DP-EE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19.921,P=0.000)。BP-SES组和DP-EES组近期(1年随访)的主要终点事件(全部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全部血运重建)、次要终点事件(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74~0.389;P=0.384~0.922)。BP-SES组的远期(3年随访)的主要终点事件主要终点事件(全部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全部血运重建)、次要终点事件(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低于DP-EE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958~9.084;P=0.001,0.0036)。结论 BP?SES治疗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小血管病变的远期临床效果优于DP?EES,并且能明显缩短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评价血小板功能检测或基因检测指导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降阶治疗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相关学会年会的摘要和报告中PCI后采取血小板功能检测或基因检测指导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降阶治疗与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ACS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队列研究,其中降阶治疗组患者采用血小板功能检测或基因检测指导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降阶治疗,标准治疗组患者接受标准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采用Stata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组患者PCI后12个月主要终点事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主要安全终点事件(出血、显著临床出血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结果 最终获得文献6篇,包括6 711例患者,其中RCT 3篇,均有一定偏倚风险;队列研究3篇,均有中等偏倚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RR=0.72,95%CI(0.51,1.02)...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应用双联与三联抗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数据后进行Meta分析。将研究对象分为双联抗栓治疗(DAT组)与三联抗栓治疗(TAT组),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MI),支架血栓(ST),卒中等有效性及主要出血事件等安全性指标。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包括17 203例冠心病合并房颤PCI术后患者,其中DAT组8981例,TAT组8222例。Meta分析表明,冠心病合并房颤PCI术后患者应用DAT与TAT相比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降低(RR=0.73,95%CI:0.62~0.87,P=0.0003),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I、卒中等事件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但ST发生率较高(RR=1.44,95%CI:1.02~2.04,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冠心病合并房颤PCI术后患者应用DAT相比于TAT安全性较好,但在PCI早期,应谨慎选择DAT方案,尤其是在缺血事件复发及支架血栓高危的AF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老年(年龄≥75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近远期临床结果。方法:本研究于2003年7月至2006年12月,连续入选年龄≥75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363例,在我院行PCI置入DES(n=269)或CABG(n=94)治疗。主要终点为24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次要终点为24个月时全因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脑血管事件和再次血运重建以及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结果:住院期间,CABG组的病死率(7.4%vs.1.9%,P=0.023)和非致死性MI的发生率(3.2%vs.0,P=0.023),明显高于DES组,CABG组的MACCE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DES组(10.6%vs.1.9%,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个月时,CABG组和DES组的主要终点事件的风险未见明显差异[22.3%vs.15.2%,风险比(HR)=1.62,95%CI 0.63~3.31,P=0.379],两组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MI、脑血管事件和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也没有明显差异;CABG组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DES组(19.1%vs.8.2%,HR 3.87,95%CI:1.24~12.37,P=0.009)。结论:本研究提示,与DES相比,CABG可能会增加75岁以上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远期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而未降低再次血运重建和MACCE。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08-2010年期间324例出院的ACS患者进行随访,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血清基线non-HDL-C水平对随访期间初级终点事件(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卒中)及次级终点事件(Ⅳ级心功能衰竭和再血管化治疗)的相关性。结果:①初级终点事件组患者血清non-HDL-C水平高于未发生事件组患者[(3.75±1.12)mmol/L∶(3.07±0.69)mmol/L,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基线non-HDL-C对初级终点(OR值2.996,95%CI1.269~7.072,P=0.012)和全因死亡(OR值2.983,95%CI 1.189~7.482,P=0.020)的发生有预测价值,但对次级终点事件的发生无预测价值。结论:血清non-HDL-C对ACS患者初级终点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发生有预测价值,可以作为监测ACS预后及指导调脂治疗的重要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高龄(≥65岁)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的长期预后。方法:入选2003年1月至2009年7月,北京安贞医院行PCI或CABG治疗的高龄(≥65岁)ULMCA患者427例(210例行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217例行CABG),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卒中、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硬终点以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卒中及再次血运重建的联合终点)。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以计算风险比(HR)及95%可信区间(CI),及多因素分析。结果:随访时间7.0(5.2,8.1)年,校正前结果显示,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硬终点发生率CABG组显著高于PCI组(HR=1.544,95%CI:1.003~2.375,P=0.048)。卒中发生率CABG组显著高于PCI组(HR=3.089,95%CI:1.332~7.162,P=0.009)。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PCI组显著高于CABG组(HR=0.278,95%CI:0.159~0.486,P0.001)。全因死亡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545,95%CI:0.951~2.510,P=0.079)。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619,95%CI:0.314~1.222,P=0.167)。MACCE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770,95%CI:0.550~1.079;P=0.129)。经Cox多因素分析校正后,CABG组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硬终点发生率仍显著高于PCI组(P=0.048),CABG组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PCI组(P=0.011),PCI组MACCE发生率显著高于CABG组(P=0.027),主要由于PCI组较CABG组显著升高的再次血运重建率(P0.001),死亡、心肌梗死经校正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ABG较PCI治疗高龄ULMCA患者的卒中发生率及心源性死亡、卒中、心肌梗死联合终点发生率显著升高,PCI组再次血运重建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稳定型冠心病(SCAD)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8年1—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PCI治疗的SCAD患者4 89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出院时根据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将患者分为替格瑞洛组(n=697)和氯吡格雷组(n=4 197)。分析两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和心肌梗死溶栓(TIMI)出血事件。结果 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替格瑞洛组患者MACCE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患者[4.0%比6.7%,风险比(HR)=0.55,95%置信区间(95%CI):0.32~0.79,P=0.019]。且替格瑞洛组患者全因死亡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患者(1.6%比3.3%,HR=0.49,95%CI:0.21~0.84,P=0.037)。而两组患者TIMI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比4.3%,HR=1.35,95%CI:0.84~1.72,P=0.609)。结论 在接受PCI治疗的SCAD患者中,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替格瑞洛...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评价小剂量阿司匹林在高危人群中一级预防心血管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2008年第3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同时筛检了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收集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 mg)一级预防心血管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2名评价员独立评价文献质量和提取资料,并采用RevMan4.2软件对资料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6个研究(TPT,HOT,PPP,WHS,POPADAD,JPAD),72 466例患者.(1)小剂量阿司匹林总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RR=0.85,95% CI:0.80~0.92)、卒中发生率(RR=0.87,95% CI:0.77~0.98)、非致死性卒中发生率(RR=0.81,95%CI:0.70~0.95)、短暂脑缺血发作发生率(RR=0.76,95%CI:0.64~0.90)均低于安慰剂(均P<0.05).(2)小剂量阿司匹林非致死性心肌梗死(RR=0.89,95%CI:0.77~1.02)、心血管性死亡(RR=0.98,95% CI:0.86~1.13)、全因死亡发生率(RR=0.95,95%CI:0.88~1.02)与安慰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老年人群中分析显示,小剂量阿司匹林冠心病的发生率低于安慰剂(RR=0.81,95%CI:0.70~0.94,P<0.01).(4)在安全性方面,与安慰剂比较,小剂量阿司匹林有出血并发症的风险(RR=1.15,95%CI:1.12~1.18,P<0.01),而在过敏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最阿司匹林能降低总的心血管事件、短暂脑缺血发作、卒中、非致死性卒中的发生率;对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血管性死亡、全因死亡方面效果不明显;在老年人群中小剂量阿司匹林能降低冠心病的发牛率;长期应用无明显过敏反应,但存在出血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性别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就诊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诊断为NSTEACS并行PCI的607例患者,所有患者PCI术后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联合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治疗,测定入院时、服药12~24 h后(术前)、术后第3 d以及术后第30天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观察不同性别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期间出血事件,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事件,再次血管重建)、心绞痛复发、全因死亡、脑卒中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术后30天出血事件、术后30天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MACE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女性组全因死亡率较男性组升高(3比0,P=0.027)。术后12个月两组出血事件及MACE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STEACS行PCI后联合双联抗血小板合并质子泵治疗在不同性别间术后1年临床事件相近。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CABG)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2017年第1期)、EMbase、Web of Science、CBM、Wan Fang Data、VIP、CNKI数据库,搜集有关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介入治疗与CABG治疗效果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7年6月。检索采用Me SH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运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4个RCT,共16 309例患者,其中PCI治疗组9780例,CABG治疗组6529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CABG治疗组相比,PCI治疗组卒中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61,95%CI:0.46~0.80,P0.001);需再次CABG治疗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44,95%CI:7.61~17.21,P0.001);需再次PCI治疗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3.44,95%CI:2.87~4.11,P0.001)。PCI治疗组与CABG治疗组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结果示:1年临床终点事件结果显示与CABG组比较,PCI治疗组全因死亡率和卒中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需再次CABG治疗率和再次PCI治疗率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年临床终点事件结果显示与PCI治疗组相比,CABG治疗组全因死亡率和心源性死亡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肌梗死发生率和再次CABG治疗率、再次PCI治疗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卒中发生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CABG治疗相比,PCI介入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术后卒中发生风险,但同时增加了患者术后需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亚组分析结果显示,PCI介入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1年内死亡率,但5年死亡率及心肌梗死再发率显著增高。上述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RCT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合并有缺血性卒中史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连续行PCI的21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占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82%,并随访至2014年6月。随访终点事件包括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靶病变再次血管重建、再次心肌梗死、脑梗死、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记录患者随访期间的主要不良事件,并进行统计各事件发生率。结果 共随访冠心病患者1950例,其中合并有缺血性卒中病史的患者234例。对比非缺血性卒中患者,前者的年龄更大(P=0.001),高血压患病率(P=0.002)、糖尿病患病率(P=0.006)和多支病变(P=0.001)比例更高。患者随访时间为(61.0±40.5)个月。对比非缺血性卒中患者,有缺血性卒中史患者的心源性死亡(8.9%VS 4.1%,P =0.003)、再次脑梗死(6.4%VS 2.0%,P =0.004)的发生率较高,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55±10.42)个月比(13.99±10.45)个月,P=0.975],主要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VS 3.8%,P=0.112),而脑出血的发生率较高(2.1%VS 0.7%,P=0.032)。结论 对比非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有缺血性卒中史的冠心病患者有更高的危险因素患病率,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率更高,随访期间心源性死亡和脑梗死的发生率更高,在不减少使用双联抗血小板集聚药物治疗时间的情况下脑出血的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近期和远期预后的性别差异。方法:连续性纳入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行PCI的STEMI患者909例,按照性别分为男性组(n=703)和女性组(n=206)。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以及近期和远期的预后情况。近期终点事件为PCI后30天内全因死亡。远期终点事件包括PCI后30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结果:与男性组患者相比,女性组患者的年龄更大,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比例更高(P均0.05),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介入干预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组PCI后30天内全因死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组(5.3%vs 1.4%,P=0.001),但女性并非PCI后30天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1,95%CI:0.64~9.10,P=0.192)。多因素校正后,女性患者PCI后30个月内MACE (HR=0.91,95%CI:0.52~1.60,P=0.762)、全因死亡(HR=0.65,95%CI:0.29~1.45,P=0.300)、心原性死亡(HR=0.62,95%CI:0.27~1.45,P=0.279)、非致死性心肌梗死(HR=0.48,95%CI:0.17~1.36,P=0.172)以及血运重建(HR=1.28,95%CI:0.51~3.22,P=0.598)的发生风险均与男性患者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STEMI患者在PCI后近期预后较差,全因死亡发生率高,但远期预后与男性患者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网状Meta分析比较支架术后不同抗血小板策略对于临床获益情况。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 Data、VIP、Sionmed等数据库,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数据后进行网状Meta分析,研究终点包括不良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MI),支架血栓(ST),卒中,总出血率低及主要出血事件等安全指标。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包括52 497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6月+阿司匹林(ASA)组较DAPT 12月组(OR=1.35,95%CI:1.03~1.76)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率高;DAPT 3月+P2Y12组较DAPT 6月+ASA组(OR=0.68,95%CI:0.47~0.99)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率低。与DAPT 12月组比较,DAPT 3月+P2Y12组(OR=0.58,95%CI:0.41~0.81)及DAPT 6月+ASA组(OR=0.65,95%CI:0.44~0.97)总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既往有缺血性卒中史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长期随访的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连续行PCI的20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至2009年12月.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支架内血栓形成、靶病变再次血管重建、再次心肌梗死、脑梗死.统计随访期间患者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共随访1945例冠心病患者,其中222例患者既往有缺血性卒中病史.与非缺血性卒中患者比较,有缺血性卒中史患者的年龄较大(P =0.000),高血压患病率(P=0.000)、糖尿病患病率(P =0.005)和多支病变(P=0.000)比例较高.患者随访时间为(35.0±19.6)个月.与非缺血性卒中患者比较,有缺血性卒中史患者的心原性死亡(8.5%比3.9%,P =0.002)、再次脑梗死(5.8%比1.4%,P =0.000)的发生率较高,服用双联抗血小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77±11.33)个月比(13.94±11.33)个月,P=0.986],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比3.6%,P=0.100),而脑出血的发生率较高(1.8%比0.5%,P=0.028).结论 与非缺血性卒中患者比较,既往有缺血性卒中史的冠心病患者有更高的危险因素患病率,冠状动脉受累的部位更多,随访期间心原性死亡和再次脑梗死的发生率更高,在不减少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的情况下脑出血的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通过前瞻性连续入选在我院因稳定性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分析探讨糖尿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效应的影响。方法:2008年8月至2011年11月前瞻性连续入选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入院后服用氯吡格雷前测定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和基线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之后给予氯吡格雷300 mg负荷量口服,继续服用氯吡格雷75 mg/d至1 d后,再次测定服用氯吡格雷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入选了355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103例,非糖尿病252例。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18.6%,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20.4%vs.17.9%,P=0.578),将患者基线特征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校正后结果显示,糖尿病并未增高阿司匹林抵抗的风险(OR=1.3,95%CI=0.7~2.7,P=0.439)。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为20.8%;糖尿病组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33.0%vs.15.9%,P<0.001);Logistic回归校正后结果显示,糖尿病是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OR=5.7,95%CI=2.9~11.1,P<0.001)。结论: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基础上,糖尿病未增高阿司匹林抵抗的风险;但是糖尿病明显增高了氯吡格雷抵抗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病史的患者临床特征及一年随访的主要临床事件。方法连续性入选由2008年11月至2011年10月在全国20家医院急诊就诊的所有房颤患者,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治疗情况;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主要终点事件包括随访一年内发生的全因死亡、卒中、非中枢性栓塞及大出血事件。按照患者既往合并冠心病史分成二组: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结果共入选1947名房颤患者,其中40.5%的患者合并有冠心病史。冠心病组患者年龄较高、男性比例较高,入院时心率水平较慢。冠心病组CHADS2评分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2.4±1.4比1.4±1.2;P0.001),在随访阶段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在两组所占比例均较低,但非冠心病组服用华法林的比例较高于冠心病组(16.8%比12.9%;P=0.017)。在终点事件发生方面,冠心病组在全因死亡(16.8%比12.9%;P=0.019)及卒中(9.0%比6.4%;P=0.030)所占比例较高,而非中枢性栓塞及大出血事件的发生在两组中未见显著差异。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冠心病史是1年全因死亡(HR=1.35,95%CI:1.01-1.80,P=0.040)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不是卒中事件(HR=1.07,95%CI:0.72-1.58,P=0.736)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常并发于房颤,冠心病史是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中国这部分患者缺乏足够的抗血栓治疗,所以应对此类患者引起重视并加强抗血栓等相关治疗。  相似文献   

1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减少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限仍存在争议。现根据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限的最新研究,对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限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VerifyNow P2Y12血小板反应性检测对使用氯吡格雷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患者的长期临床预后的意义。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4年第3期)、PubMed、EMbase、Highwire、CBM、CNKI等中外生物医学数据库。收集关于对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患者实施VerifyNowP2Y12检测,随访时间为6~12个月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及队列研究,检索日期截止至2014年3月。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meta分析纳入14项研究,共计17 643名患者,结果显示:VerifyNow P2Y12检测出的血小板高反应性组的全因病死率高〔RR=1.572,95%CI(1.220,2.025),P=0.000〕,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高〔RR=1.981,95%CI(1.443,2.720),P=0.000〕,支架内血栓发生率高〔RR=2.205,95%CI(1.643,2.960),P=0.000〕,卒中发生率高〔RR=2.288,95%CI(1.195,4.380),P=0.012〕,而对于靶血管重建,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48,95%CI(0.809,1.629),P=0.439〕。结论 VerifyNow P2Y12血小板反应性检测对服用氯吡格雷患者的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卒中等心血管事件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2年相比1年能否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方法入选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行DES的患者221例,按照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年和2年分为2组,初级终点为主要不良心皿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联合终点)。结果截止至2009年12月的随访结果显示服用氯吡格雷1年组和2年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牛率分别为4.3%和4.7%,P=0.80。结论置入DES术后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至2年相比1年并未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轻度肾功能不全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该院确诊为ACS的50例患者的资料,按照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 GFR)的高低分为肾功正常组(A组,n=25)和轻度肾功不全组(B组,n=25),分析研究轻度肾功不全对ACS患者出现终点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者中初级终点事件的发生率(24.0%)显著低于B组(72.0%)(P0.05);两组患者次级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COX回归分析发现,轻度肾功不全患者发生初级终点事件的相对危险度是正常者的2.135倍(95%CI 1.056~4.560,P=0.034),轻度肾功不全对全因死亡(HR 3.224,95%CI 1.209~8.145,P=0.025)和心源性死亡(HR 3.198,95%CI0.940~9.643,P=0.041)有预测价值。结论轻度肾功不全对ACS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