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方式对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采用GE 4层螺旋CT以相同的曝光量/周及扫描范围对机器自带质量控制(QA)体模进行不同扫描方式的扫描,分别以1 s/周、0.7 s/周、2 s/周的球管旋转时间和层厚组合进行序列扫描,以不同的螺距比与层厚的组合进行螺旋扫描.辐射剂量在扫描后机器自动记录的信息中获得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射线有效率;图像质量通过在体模图像上观察伪影、密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有效层厚,测量水的CT值及噪声、均匀性值等参数而得到评判.对不同扫描方式及组合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参数进行比较,并对CTDIvol、DLP进行t检验.结果 轴向扫描2 s/,周各组合的CTDIvol、DLP相应降低;螺旋扫描随螺距比的增加CTDIvol及DLP降低,随层厚的增加DLP也增加,CTDIvol相等.轴向扫描(1 s/周)的CTDIvol及DLP低于螺距比为0.75:1的螺旋扫描(1 s/周),两组间的DL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9,P<0.05).螺旋扫描较轴向扫描的图像有明显伪影,密度分辨率更低,有效层厚大于标称层厚且边缘模糊,其他指标比较接近.结论 在曝光量/周及扫描范围相同的条件下,MSCT轴向扫描的辐射剂量较螺旋扫描更低而图像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的MSCT对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相同的扫描条件分别以GE 4层螺旋CT(4 SCT)和64层螺旋CT(64 SCT)对质量控制(QA)体模进行轴向扫描和螺旋扫描.扫描后机器生成的辐射剂量数据中有总曝光时间(totime)、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射线率;通过对图像伪影、低对比度分辨率、高对比度分辨率、实际层厚的观察以及对水的CT值及标准偏差、均匀性值的测量来评价图像质量.比较2种机型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并对DLP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64 SCT螺距因子0.5311的总曝光时间较长,两机器其余组合的总曝光时间比较接近;4 SCT各组合的CTDIvol、DLP较低,而有效射线率更高,但两种机器的DLP无统计学差异(t=1.60,P=0.143).除4 SCT螺旋扫描外,其余扫描均无明显图像伪影;两机型轴向扫描图像的高对比分辨率均可达20 lp/cm,螺旋扫描略低于20 lp/cm,特别是64 SCT 大螺距因子扫描更低;4 SCT轴向扫描图像的低对比分辨率能可观察到第2小孔,螺旋扫描观察的孔径更大到第5孔,64 SCT能观察到第2小孔;轴向扫描图像的实际层厚更接近于标称层厚,而螺旋扫描则大于标称层厚;两机器水的CT值均在1 HU以内,标准偏差均在5 HU以内,均匀性值均<1,随层厚的变薄,噪声增加,均匀性值变化不大.结论在相同的扫描条件下,64 SCT的辐射剂量更大、图像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不同准直宽度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与关系.方法 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16螺旋CT机及随机水模(头模直径20cm,体模直径30cm),分别使用头模准直16×0.75(总准直宽度12 mm)和16×1.5(总准直宽 度24 mm)轴扫;体模准直4×0.75(总准直宽度3 mm)、4×1.5(总准直宽度6 mm)、16×0.75(总准直宽度12 mm)、16×1.5(总准直宽度24 mm)、4×3(总准直宽度12 mm)及8×3(总准直宽度24 mm)螺旋扫描,取各种准直规格扫描图像各8幅,设中心及相当于3、6、9、12点位置距水模边缘下方2 cm处为感兴趣区,测量、记录各感兴趣区的CT值标准差(SD)及各种准直规格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值,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头颅轴 扫模式的2种准直规格CTDIvol分别为91.3 mGy和83.0 mGy,图像噪声分别为2.948±0.283和2.833±0.721.体模螺旋扫描,准直4×0.75与4×1.5 2种准直规格,其CTDIvol分别为25.4 mGy和18.3 mGy,图像噪声分别为14.874±3.571和14.594±3.265;16×0.75、16×1.5 2种准直规格,其CTDIvol分别为15.5 mGy和14.1 mGy,图像噪声分别为16.918±3.235和15.776±3.130;4×3、8×3 2种准直规格,其CTDIvol分别为15.5 mGy和14.1 mGy,图像噪声分别为17.276±3.564和16.722±3.366.各组准直规格扫描图像噪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准直宽度与辐射剂量成反比关系,对图像质量无显著影响,建议尽可能采用较大准直宽度扫描以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前瞻性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方式对鼻咽部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采用GE16排螺旋CT(Lightspeed16)以相同曝光量/周及扫描范围对60例鼻咽部患者在不同扫描方式下行MSCT检查。轴位扫描采用:16通道、2i/周、4i/周和扫描层厚5mm、重建层厚1.25mm序列组合即Axial(1)、Axial(2);螺旋扫描采用:16通道、扫描层厚5mm、重建层厚0.625mm、螺距0.938:1、床速9.37组合即Helical;其他的扫描参数相同:mAs、kV、标准重建、显示野、扫描野。扫描结束后机器自动记录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射线有效率(Dose);在AW4.2工作站分别测量轴位和冠状位图像上两侧翼肌及一侧咽鼓管圆枕的CT值的标准差视为图像噪声值。对不同扫描方式及组合的辐射剂量进行比较,并对图像噪声值进行q检验。结果 Axial(1)、Axial(2)和Helical三组之间的图像质量没有统计学差异(轴位P=0.821、q=0.204,冠状位P=0.974、q=0.027),轴位扫描图像比螺旋扫描图像更清楚;有效剂量(ED)分别为:1.08mS...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有效辐射剂量(ED)、图像质量与心电门控技术和扫描管电压(kV)的关系.方法 对101例(男42例,女59例,平均年龄60.2岁±10.8岁)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连续患者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未口服或静脉给予β受体阻滞剂、硝酸甘油等控制心率和扩张血管药物.本组根据前瞻性心电门控(44例)和回顾性心电门控(57例)(组1),以及扫描电压100 kV(43例)和120 kV(58例)(组2)分成2组,对组1、2的图像质量(1~4分)和有效辐射剂量(mSv)分别进行组间对比研究.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本组仅1例因扫描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导致检查失败(技术成功率99%).组1前瞻门控组和回顾门控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平均分分别为3.3±0.5和3.3±0.3(P>0.05),图像噪音分别为(20.9±5.1) HU和(23.9±6.5) HU(P0.05),图像噪音分别为(25.2±7.0) HU和(20.6±4.5) HU(P<0.001).结论 在不降低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成功率和图像质量的情况下,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和100 kV管电压扫描,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降低CT辐射剂量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T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极有益的诊断信息,但CT的过度使用也使辐射风险加大。如何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辐射剂量成为当今的焦点。本文就降低CT扫描辐射剂量的技术和方法及一些新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戴丽娟  王霄英  郭小超  高歌   《放射学实践》2013,28(3):291-293
目的:对比3台不同CT设备的常规检查辐射剂量,探讨迭代重建(ASIR)技术对常规检查辐射剂量的影响效果。方法:3台CT扫描仪为A、B、C,其中C设备应用迭代重建技术。A和B扫描仪使用原来常用的每台设备记录一周内成人不同部位扫描的实际辐射剂量,包括容积CT剂量指数(CTDI 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每台设备每个部位记录数据各40例。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选取不同部位相同层面兴趣区,测量噪声值(S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台CT设备不同部位常规扫描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头部辐射剂量比较,B组比A组下降7%(2.84/45.5),C组比A组下降5%(2.12/45.5);胸部辐射剂量比较,C组比A组下降55%(8.1/14.87),C组比B组下降了62%(10.78/17.55);冠脉CTA辐射剂量比较,C组较A组下降了10%(5.57/53.63),C组较B组下降了25%(16.46/64.52);腹部辐射剂量比较B组较A组下降了12%(269.83/2297.21),C组较A组下降了7%(171.95/2297.21)。结论:三台不同CT设备的日常检查辐射剂量有区别,C设备应用迭代重建技术后辐射剂量低于另外两台CT设备,尤其是在胸部和冠脉CTA检查中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王一民  曹建新  杨诚  余婷婷   《放射学实践》2010,25(9):999-1002
目的:分析低管电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A)的图像质量,探讨低管电压扫描对减少冠状动脉CTA检查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150例患者分成两组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A组使用100kV管电压扫描,B组使用120kV管电压扫描。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同时分析并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的整体图像质量。结果:A、B两组的辐射剂量分别为(6.80±1.70)mSv和(13.01±2.61)mSv,A组辐射剂量明显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68,P=0.000)。A、B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87±0.25)分和(2.92±0.17)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67,P=0.286)。结论:采用100kV管电压扫描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能明显减小正常和略胖体型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同时图像质量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心率条件下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将259例临床怀疑或确诊的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含35例心律失常患者)分为3组;A组79例,心率≤65次/分;B组120例,65<心率<80次/分;C组60例,心率≥80次/分.扫描完成后选用最佳的重建时相,对冠状动脉进行容积再现(VR)...  相似文献   

10.
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已经成为临床评价冠状动脉的无创性的重要检查手段,然而随着采集层厚变薄、扫描范围增大及采集效率的改变,其辐射剂量较对其他部位检查的明显要高.如何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已愈加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现就其最新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已经成为临床评价冠状动脉的无创性的重要检查手段,然而随着采集层厚变薄、扫描范围增大及采集效率的改变,其辐射剂量较对其他部位检查的明显要高.如何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已愈加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现就其最新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齐燕  欧陕兴  钱民  彭光明  刘波  刘玉品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095-1099
目的:探讨运用双源CT双能量技术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204例患者分为两组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A组采用双能量扫描方案,B组采用传统单能量扫描方案,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A、B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70±0.72)分、(4.70±0.71)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0,P=0.318)。A、B两组图像左、右冠状动脉信噪比(SNR)分别为A组20.0±3.4和19.0±3.0、B组20.1±3.2和19.9±3.2,且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967,P=0.051;t=-0.233,P=0.816)。A、B两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分别为(48.27±8.70)mGy、(54.10±8.77)mGy;(565.63±115.48)mGy.cm、(702.75±144.04)mGy.cm;(9.62±1.96)mSv、(11.95±2.45)mSv,A组的CTDIvol、DLP及ED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64,P=0.000;t=-7.501,P=0.000;t=-7.501,P=0.000)。结论:双能量心肌灌注成像技术在不降低图像质量的情况下,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窦CT扫描中,前置和后置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SiR-V)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并寻找最佳的迭代组合。方法以1具离体头颅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鼻窦CT常规扫描条件[噪声指数(NI)=8],以及前置ASiR-V的不同等级(0~100%,间隔为10%)进行螺旋扫描,所得原始数据使用后置ASiR-V的不同等级(0~100%,间隔为10%)进行骨算法和标准算法重建,共获得242个鼻窦薄层图像序列。选择特定的感兴趣区(ROI)测量CT值,并计算图像对比噪声比(CNR)和品质因子(FOM)。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智能毫安(Smart mA)值。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对ASiR-V各等级与对应的CTDIvol、Smart mA、CNR、FOM进行比较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对相同后置不同前置ASiR-V骨算法和标准算法图像的CNR进行分析比较。主观评价采用双盲法由3名高年资放射诊断医师以4分法(4分为最佳)进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随着前置ASiR-V等级(0~100%)的增加,Smart mA、CTDIvol均减低,呈线性负相关(r分别为-0.981、-0.976,P均<0.001);Smart mA降幅为72.05%,CTDIvol降幅为71.22%。前置ASiR-V相同,随后置ASiR-V等级增加,骨算法和标准算法图像对应的CNR呈上升趋势,呈正相关(骨算法图像:R2分别为0.976、0.992、0.982、0.982、0.975、0.975、0.979、0.996、0.952、0.978、0.965;标准算法图像:R2分别为0.944、0.990、0.988、0.993、0.996、0.987、0.984、0.996、0.996、0.990、0.965);后置ASiR-V相同,随前置ASiR-V等级增加,骨算法和标准算法图像对应的FOM呈波动变化(骨算法图像:R2分别为0.335、0.341、0.344、0.364、0.385、0.405、0.418、0.429、0.455、0.474、0.516;标准算法图像:R2分别为0.223、0.278、0.327、0.285、0.309、0.329、0.325、0.346、0.360、0.390、0.380)。以上各种前置和后置迭代等级组合所得图像主观评价均可满足诊断要求(评分≥3)。结论当NI=8时,骨算法最佳前置和后置迭代等级组合为80%和100%;标准算法最佳迭代等级组合为100%和100%。鼻窦CT扫描中,选择恰当的前置和后置迭代等级组合,能够在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59521例CT检查辐射剂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59521例CT检查的辐射剂量数据,建立医院水平的CT诊断剂量参考水平.方法:使用CT辐射剂量计算软件,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7月-2016年6月共59521例成人的CT检查数据.按照检查部位分别计算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1)、体型特异性剂量估计(SSDE)、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的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IQR),取CTDIvol和DLP的第3个四分位数(Q3)为诊断剂量参考水平(DRL),其中胸部CT的数据分为低剂量、单期、多期和全部扫描分别计算,腹部CT的数据分为单期、多期和全部检查分别计算.结果:各部位CTDIvol的DRL:头部为45.2 mGy;胸部低剂量为1.3 mGy,单期扫描为11.5 mGy,多期扫描为11.4 mGy,总剂量为11.8 mGy;腹部单期扫描为20.6 mGy,多期扫描为20.2 mGy,总剂量为20.6 mGy;冠状动脉为12.9 mGy.各部位DLP的DRL:头部为569.8 mGy· cm;胸部低剂量为42.0 mGy·cm,单期扫描为399.0 mGy·cm,多期扫描为968.5 mGy·cm,总剂量为474.0 mGy·cm;腹部单期扫描为958.0 mGy·cm,多期扫描为2419.1 mGy·cm,总剂量为2045.1 mGy·cm;冠状动脉为328.0 mGy·cm.结论:对临床日常工作中CT检查辐射剂量数据的汇总分析有助于在医院水平评估CT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不同辐射剂量对256层iCT肺实质灌注图像质量的影响,以期在尽可能低的辐射剂量下获得较佳的灌注图像.方法 应用Philips Brilliance 256层iCT对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肺实质灌注扫描.将志愿者随机分为6组:第1~3组,管电压120 kV,管电流分别为200 mAs、100 mAs、50 mAs;第4~6组,管电压80 kV,管电流分别为200 mAs、100 mAs、50 mAs.对各组剂量获得的肺实质灌注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定性和客观定量评价并计算各组单次辐射剂量.应用SPSS18.0软件,采用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主观评价:组1与组2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677);组2与组4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98);组3、4、5两两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1~5各组与组6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客观评价:组1与组2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409);组3、4、5两两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1~5各组与组6之间 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辐射剂量:单次平均辐射剂量由高至低依次为:13.3 mGy(组1),9.4 mGy(组2),3.8 mGy(组4),3.3 mGy(组3),1.9 mGy(组5),1 mGy(组6).所以,组1、2图像质量最好,但平均辐射剂量高;组3~5图像质量中等,两两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其中组5的平均辐射剂量较低,与组3、组4相比分别降低了42.4%、50%的辐射剂量;组6的平均辐射剂量最低,但其图像质量最差.结论 用256层iCT进行肺实质灌注成像,在兼顾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前提下,组5(80 kV,100 mAs)为最佳扫描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心率(律)的条件下,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将259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为两组:窦性心律组(S组)220例;心律失常组(N组)39例。其中S组分为:A组79例,心率<65bpm;B组102例,65≤心率<80bpm;C组39例,心率≥80bpm。扫描完成后选用最佳的时相,对冠状动脉进行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按照4分法将图像质量分类并统计分析,比较各组冠状动脉血管段的优良率、可评价性;记录各组的辐射剂量,比较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S组与N组之间冠状动脉血管段优良率和可评价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共有9段冠状动脉不可评价。所有病例平均辐射剂量为(9.49±6.54)mSv;S组和N组平均辐射剂量分别为(8.45±5.7)mSv、(15.36±7.79)mSv,两组之间辐射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9,P=0.000)。窦性心律各组辐射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26.43,P=0.000)。结论:320排CT能较好适应心率(律)变化,保证诊断图像质量,对于心率<65bpm以下的窦性心律患者辐射剂量降低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通过降低管电压的措施实现低剂量CT扫描。方法:采用Siemens 64层CT,CatPhan500CT性能检测体模以及成人肺/胸仿真体模。选择不同管电压进行扫描,研究兴趣区域的图像质量;选取平扫、增强扫描及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以符合临床诊断目的为标准,研究体厚与管电压的设置关系。结果:管电压与剂量的平方成正比。虽然降低管电压会导致噪声的增加,但密度较高的物质保持了较高的对比信噪比。受检者体厚是决定管电压的主要因素。结论:在临床应用中,管电压的调整要结合受检者的体厚及检查目的。在CT增强扫描或血管造影的应用中,管电压可降低20kV,而在微小病灶检查或早期肿瘤筛查时不宜采取降低管电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头颈部多层螺旋CT辐射剂量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我国头颈部多层螺旋CT扫描剂量.资料与方法 发出头颈部CT扫描参数剂量调查表到国内7家东芝64层螺旋CT用户.查阅2002年1月至2007年7月期间中华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和实用放射学杂志三大杂志有关头颈部多层螺旋CT论文并测算其剂量.结果 东芝64层螺旋CT扫描:头部平均毫安秒为189.4 mAs、CT剂量指数(CTDIvol)为47 mGy;鼻窦95 mAs、22.5 mGy,眼眶为74.3 mAs、17.9 mGy,颌面部为100 mAs、22.5 mGy,颞骨144.6 mAs、44.7 mGy,颈部131.3 mAs、16.3 mGy.其他螺旋CT为头部平均毫安秒为280 mAs;鼻窦为100 mAs,眼眶200 mAs,颌面部为200 mAs,颞骨196.7 mAs,颈部220 mAs.结论 我国头颈部多层螺旋CT检查条件剂量不规范、不统一,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扫描方案下泌尿系统正常人群64层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40名行64层MSCTU且最终证实无泌尿系统疾患的正常人群影像资料,CT扫描包括四期图像(平扫期、皮质期、髓质期、5分钟延迟期),延迟扫描分2组(120 kV组和100 kV组),每组20名,均采用CARE Dose 4D技术,参照管电流175 mAs.将2组延迟期图像的辐射剂量[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和图像质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5分法图像质量评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20 kV组和100 kV组泌尿系统延迟期图像CTDIvol分别为(7.04±1.07) mGy和(4.60±0.66)mGy,DLP分别为(308.80±60.00) mGy·om和(201.80 ±34.86)mGy·cm,ED分别为(4.63 ±0.90)mSy和(3.03 ±0.52)mSv,两组比较,在100 kV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120 kV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00),而图像质量SNR分别为(102.34 ±29.66)和(109.87±33.21),CNR分别为(94.51 ±28.42)和(103.33±32.91),平均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93 ±0.73)和(3.90±0.58),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SCTU延迟期采用100 kV结合CARE Dose 4D技术能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明显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