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四肢长骨骨肉瘤临床X线、CT及MRI的临床特点,分析其诊断鉴别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长骨骨肉瘤98例患者,均行X线、CT和MRI检查,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双盲法分析确认。结果 X线和CT显示成骨性破坏12例,溶骨性破坏45例,混合性破坏41例;X线和CT均可显示患者骨质破坏程度、软组织肿块、骨膜反应、软骨钙化、肿瘤骨的改变,但CT的临床诊断高于X线,更能反映肿瘤边界、髓腔内的侵犯范围、清晰的骨膜反应;而MRI对肿瘤侵犯软组织、血管及神经表现明显,对早期骨肉瘤敏感性高,髓腔侵犯39例、骨质突破33例、软组织肿块29例及瘤周水肿带31例。结论 X线诊断四肢长骨骨肉瘤患者最简便实用,CT检查可辅助鉴别诊断,MRI能更好地显示肿瘤侵犯范围,且可疑者行MRI检查是早期确诊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畸形性骨炎的影像学诊断结果进行分析观察。方法:对我院近两年骨科拟诊的56名畸形性骨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分别接受X线、CT及MRI检查。结果:X及CT表现:海绵型主要为骨质破坏,骨皮质破坏、膨胀,骨髓腔闭塞或者变窄;混合型表现为骨质修复与骨破坏混合存在,骨质破坏区内可见"大理石"或"磨玻璃样"样骨硬化;硬化型主要为骨质硬化、修复为主,骨皮质增厚,骨质密度增高,骨髓腔闭塞或变窄。MRI表现主要为骨皮质破坏、膨胀,骨体积增大,骨质破坏区表现为中等T1、T2信号,脂肪抑制序列表现为高信号;其次为朽木征、骨髓腔变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软组织肿块、明显骨膜反应。结论:在畸形性骨炎的影像学诊断中,X线、CT及MRI均有较高的检出率,为提高诊断准确性,可联合使用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X线、CT及MRI对骨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骨肉瘤患者2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X线检查,18例患者行CT检查,15例患者行MRI检查。结果 X线、CT及MRI检查该疾病的诊断率分别为85.71%、88.89%、93.33%。X线检查结果主要为骨溶骨混合性及成骨改变,发生成骨改变17例,成骨溶骨混合性改变11例,患者局部骨密度发生不均匀性上升,并且存在周围骨质破坏区;CT检查结果显示Codman三角2例,并有3例患者行增强扫描显示软组织肿块边缘显著增强;MRI检查结果显示10例患者中央坏死囊变,15例患者行增强扫描后均能见到肿瘤呈现出不均匀强化现象。结论对骨肉瘤患者的检查方式选择方面,X线检查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检查方式,CT检查对微小瘤骨及骨质破坏患者具有更高的准确度,而MRI检查则能够以极高的分辨率显示出肿瘤周围组织及肿瘤浸润情况。三种检查方式联合应用能够大大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骨肉瘤的X线、CT及MRI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8例行穿刺活检或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骨肉瘤患者分别行X线、CT及MRI检查,分析并对比三者的影像学特征及优势。结果三种检查方式各具优势,X线的Codman三角的检出率高于CT和MRI(P0.05);CT可明确显示幼小肿瘤骨及筛孔征;MRI可显示髓腔内肿瘤的相关信号。结论 X线、CT及MRI均可用于检查骨肉瘤,X线是骨肉瘤诊断的首选方式;CT可清晰显示病灶的细微结构及组织变化;MRI可准确确定肿瘤范围及浸润情况。三种检查方式各具优势,在实际工作当中,可将三种诊断方式进行结合,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鼻与鼻副窦恶性肿瘤的CT诊断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诊治的180例鼻与鼻副窦恶性肿瘤患者,对其实施CT影像检查。结果通过对本文所选的患者进行分析,其中136例为鼻腔鼻副窦癌,多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肿块,直接向腔外及腔内侵犯,同时形成软组织肿块;130例骨质具有骨质明显破坏,并可见到骨壁缺失、碎裂,鼻面部软组织肿胀不多见。20例为T细胞性淋巴瘤,多来源于鼻前庭,主要表现形式为混合型,大部分密度均匀,主要向腔内结构累及,主要见于鼻面部肿胀;一些患者可见轻微或者并不明显的骨质破坏,其中6例能够见到骨质吸收。4例嗅神经母细胞瘤及2例纤维肉瘤,这几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癌肿相似。2例骨肉瘤病灶能够见到骨样组织影。12例转移恶性肿瘤在CT影像上的主要表现为窦壁骨质破坏以及窦腔内软组织肿块。结论鼻和鼻副窦恶性肿瘤窦壁骨质破坏以及窦腔内软组织肿块能够通过CT能够很好地显示出来,同时能够将恶性肿瘤的侵犯范围清晰显示出来,能够与骨改建与侵蚀性骨质破坏区别开来,有助于鉴别良、恶性肿瘤。肿瘤突破窦壁引起窦外软组织结构出现变化,这也是恶性肿瘤的特征性表现,对诊断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X线检查在踝关节骨折在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骨外科收治的踝关节扭伤怀疑骨折患者50例,行X线检查并同期做多层螺旋CT扫描作对比研究。结果 50例患者中,通过X线检查发现踝关节骨折42例,诊断率为84%,踝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合并关节囊肿胀7例,其对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正确率为87.5%。结论 X线检查对踝关节损伤及骨折有较高的诊断率,且X线检查若显示踝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合并关节囊肿胀则提示很大可能有踝关节隐匿性骨折。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膝关节骨挫伤的低场磁共振(MRI)成像特征进行分析,以探究MRI对膝关节骨挫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56例膝关节骨挫伤患者,对其全部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分析膝关节骨挫伤的MRI成像特征。结果:参与本研究的56例患者X线平片和CT检查均未发现膝关节骨挫伤征象,CT检查仅发现患者膝关节肿胀、积液。经低场磁共振成像后发现56例患者均存在膝关节骨挫伤征象,部分患者MRI成像显示有合并半月板、韧带损伤情况。结论:膝关节骨挫伤的低场磁共振成像较为准确,可清楚显示骨挫伤患者的病变特点及程度,与X线和CT相比拥有更高的敏感性,是临床诊断与治疗的重要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脂肪抑制(STIR)序列在膝关节骨挫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资料完整的45例膝关节骨挫伤病例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对MR不同检查序列(SE T1WI、FSET2WI、STIR)的检查价值进行比较观察。结果:45例全部均行平片检查和MRI检查,9例同时行了CT检查。45例X线平片均未见异常,行CT检查的9例CT上均未见骨折征象。45例MR检查显示出45个骨挫伤病灶,其中SE T1WI显示出43个病灶,FSET2WI显示出37个病灶,STIR序列显示出45个病灶。病变以STIR序列上表现最为明显,清楚显示出骨挫伤病变部位、范围及形态。结论:MRI在骨挫伤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中以STIR序列对骨挫伤的显示最佳,应作为膝关节外伤检查的常规MR检查序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X线影像表现。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20例X线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X线表现为椎间隙狭窄6例,椎体终板破坏2例,椎体破坏12例。结论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骨骼阳性X线征象需在发病10天后才能显示,但软组织的改变在发病后2~3天即可出现。X线检查以其方便、简单、便宜、效果良好等优点,仍作为诊断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首选方法 。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究。方法本次研究通过在本院2016年10月—2018年11月接受治疗的患者中进行抽样,选取了96例患者作为样本,按照检查方式,分为X线组、CT组、MRI组,对检查结果的影响表现以及分级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当中,在不同检查方案下,患者的检出率存在一定的差异,X线的检出率仅仅为71.88%,CT组的检出率为87.5%,而MRI组检出率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关节面变窄、侵蚀以及软骨肿胀等方面,X线与其他检查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关节面骨质囊变方面,三种检查方式的差异比较明显,但是在关节面变宽、关节面下骨质硬化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分级检查的时候,MRI检查在0级患者当中的检查结果与其他检查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异;在Ⅰ级患者检查中,三种检查结果之间的两两相比都存在统计学的差异;Ⅱ级患者当中的X线检查与其他两种检查方式之间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在Ⅲ、Ⅳ级患者的检出率方面,三种检查手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当前的影像学征象以及诊断当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MRI检查的效果最优,而在分级检查当中,MRI在各个级别当中的检查效果都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本院收治的所有脊柱结核患者中抽取4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这40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其中部分患者进行多平面重建。结果出现可见死骨22例,椎间盘受损28例,患者椎间隙变窄,可见椎旁冷脓肿20例,伴有附件骨质破坏4例。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和常规X线检查比较,在患者病变早期能够准确显示患者骨质损坏的细节部位、钙化、死骨、脓肿和椎间盘变化等,值得在医学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平扫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晋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 均接受过X线与CT检查, 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作为标准, 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 X线与CT检查影像学特点比较, 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关节软骨及骨硬化、关节强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 但CT检出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软骨及骨侵蚀率高于X线(P<0.05);诊断AS骶髂关节病变分级比较, CT平扫诊断与最终临床综合诊断结果的符合率(86.7%, 65/75)高于X线诊断的诊断符合率(73.3%, 55/75), P<0.05;且CT平扫诊断的Kappa值高于X线诊断(P<0.05)。结论 AS骶髂关节病变采取X线与CT平扫诊断, 在影像学特点方面检出结果基本相似, 但CT平扫的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软骨及骨侵蚀检出率更高, 且CT平扫对Ⅰ级与Ⅱ级病变诊断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X线平片、全颌曲面体层和CT成像3种影像检查学在颌骨肿瘤和囊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比较分析3种检查方法对颌骨肿瘤和囊肿显示特征,并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CT能清楚显示颌骨肿瘤的全貌,尤其是病变的范围、骨质破坏和钙化。结论:CT对颌骨肿瘤和囊肿的检查率优于常规X线平片和全颌曲面体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它可清晰显示病变的内部结构和向周围软组织侵犯的情况。常规X线对显示病变范围和内部结构情况价值有限,但显示病变与牙齿关系较CT优越。CT不能取代平片的常规检查,平片仍是诊断本病的首选和基本方法,3者结合能提高肿瘤显示的准确性,对颌骨肿瘤和囊肿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R与多层螺旋CT影像检查对脊椎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脊椎转移瘤患者,按治疗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DR检查诊断,观察组给予多层螺旋CT影像检查诊断。比较两组椎体及横突骨质破坏、骨性椎管累及、椎旁软组织肿块的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椎体及横突骨质破坏、骨性椎管累及、椎旁软组织肿块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影像可检查出患者的早期骨质破坏,提高临床诊断率,有助于对患者进行有限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CT、X线平片及MRI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效果,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11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37例患者。CT组、平片组及MRI组患者分别采用CT、X线平片及MRI检查,比较三组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三组患者分别经过CT、X线平片及MRI检查后,CT组符合率最高为86.49%,其次为MRI组(72.97%),X线平片的符合率最低(54.05%)。CT组的符合率高于平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检查和MRI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诊断符合率较高,诊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CT与MR对女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6年5月—2017年8月收治的40例盆腔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CT与MR诊断结果。结果 CT恶性肿瘤诊断率为90.0%,MR为92.5%,CT、MR诊断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诊断宫颈癌体积不规则变大,信号不均匀,T1-2段信号较长。子宫内膜MR影像可见不规则子宫内膜增厚,累及子宫侧壁。子宫内膜CT影像可见体积明显增加,部分有积液。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边界模糊,分布不均匀。盆腔周边存在大量钙化病灶与钙化转移现象,多数患者外淋巴结异常变大,有淋巴结转移发生。卵巢转移瘤CT影像可见肿块密度不均匀,存在腹水。结论 MR诊断在肿瘤定位、定性价值较高,CT诊断恶性肿瘤钙化转移方面具有优势,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椎病诊断时应用CT、MRI与X线平片的价值比较。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2月,从本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60例开展本次研究,将60例患者分为三组,每组各20例,分别应用CT、MRI、X线平片检查诊断,比较CT、MRI、X线平片诊断颈椎病检出率、符合率、灵敏度。结果经CT、MRI、X线平片检查,其中MRI检出率、诊断符合率均明显高于CT、X线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颈椎曲度、椎间隙狭窄诊断符合率X线平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钩突增生、骨性椎管狭窄诊断符合率CT高于X线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MRI、X线平片在颈椎病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特别是MRI诊断,效果显者,有助于减少误诊、漏诊,可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青年型颈椎病的X线、CT及MR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50例青年型颈椎病患者,分别给予X线、CT及MR等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青年型颈椎病患者的影像表现以椎间盘突出为主,呈现出神经根受压、黄韧带肥厚、骨质增生等现象。结论 X线、CT、MR在青年型颈椎病诊断中应用时,各具利弊,需要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与经济条件选择最佳的诊断方法,以提高患者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及时得到有效治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为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经临床检查证实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46例患者,分析其胸部X线平片、CT及MRI特点,对比X线、CT以及MRI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准确率。结果:46例主动脉壁内血肿,表现为主动脉壁环形增厚17例,新月形增厚15例,环形和新月形增厚同时存在或不规则增厚14例,腔内无内膜片及真假两腔形成,增厚的血管壁内无对比剂进入。胸部X线平片、增强CT、MRI均可见阳性征象,CT、MRI直接观察到病变程度及累及的范围。X线、MRI以及CT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准确率分别为60.0%、71.7%、100%。结论:CT扫描及MRI成像能够诊断较为典型的主动脉壁内血肿,并与主动脉其他常见疾病相鉴别,是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的有效手段,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利于早期确诊,加强血压控制利于病变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X线、CT及MR诊断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73例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X线、CT及MR对患儿进行检查和诊断,探讨不同影像学手段的临床效果。结果 73例患儿中有32例采用X线检查,结果为阳性的有11例(34.38%);51例患儿采用CT检查,结果为阳性的有22例(43.14%);另外有40例患儿采用MR检查,结果为阳性的有27例(67.5%);MR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检查手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X线、CT及MR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价值,MR阳性率更高,但成本更高,临床中可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