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LTG)单药及不同配方治疗癫癎的有效性及与血药浓度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126例患者分4组:拉莫三嗪单药治疗组(LTG)42例;服丙戊酸(VPA)以拉莫三嗪为添加治疗的LTG+VPA 组35例;服丙戊酸和卡马西平(CBZ)添加拉莫三嗪组(LTG+VPA+CBZ)33例;服卡马西平添加拉莫三嗪(LTG+ CBZ)组16例。拉莫三嗪按常规逐渐加量,在达到目标剂量后一个月及有效维持量时采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拉莫三嗪、丙戊酸及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结果拉莫三嗪单药或合并用药时疗效无明显差异,总有效率为81.8%,对全面性发作效果较佳,有效率90.6%,尤其是失神发作;对部分性发作有效率75.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89%的有效患者拉莫三嗪血药浓度在1-8μg/mL范围内,且此范围内疗效与血药浓度呈正相关。血药浓度>8μg/mL时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有显著性。本组患者中无皮疹发生,可能与研究中起始剂量低、加量慢有关。结论拉莫三嗪单药及不同配方情况下对癫癎全面性发作效果更好。其有效血药浓度范围较大,且与疗效和副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早期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0-01—2012-06收治的早期癫痫患者90例,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分别采取卡马西平单药治疗,丙戊酸钠单药治疗以及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开始后随访半年,比较3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卡马西平组总有效率66.67%,丙戊酸钠组60.67%,联合用药组93.33%,联合用药组较其他2组整体有效率均明显增高(P0.05)。3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药卡马西平或者丙戊酸钠用药治疗相比,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癫痫具有很好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单药治疗无明显差别,可作为癫痫临床治疗的常规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育龄期女性癫痫患者的抗癫痫药物使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78例育龄期女性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478例患者中,332例患者使用单药治疗,其中133例(40.06%)使用拉莫三嗪,62例(18.67%)使用卡马西平,60例(18.07%)使用丙戊酸钠。96例(20.08%)两药联用,其中36例(32.73%)使用拉莫三嗪+丙戊酸钠。24例(5.02%)使用≥3种药物治疗。26例(5.44%)使用其他药物治疗。结论育龄期女性癫痫患者主要采用单药治疗,以拉莫三嗪为主。单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中,以两药联用多见,以拉莫三嗪+丙戊酸钠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丙戊酸镁与拉莫三嗪联合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儿童癫痫的临床联合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14-04—2015-08收治的150例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丙戊酸镁组50例(A组)、拉莫三嗪组50例(B组)与丙戊酸镁联合拉莫三嗪组50例(C组)。统计3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C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镁与拉莫三嗪联合治疗儿童癫痫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治疗脑外伤术后癫疒间复发后,添加奥卡西平或拉莫三嗪联合治疗外伤性癫疒间效果。方法以治疗前3个月癫疒间发作频度为对照,对治疗12个月后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进行自身对比观察。结果应用奥卡西平或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12个月后,患者发作频率均较用药前明显减少;发作频率减少≥50%的患者分别为89.2%和89.7%,用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卡西平或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两组间差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奥卡西平联合丙戊酸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9.3%,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9.1%,差异显著(P<0.05)。结论奥卡西平或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外伤性癫疒间复发疗效确切,副作用拉莫三嗪组明显低于奥卡西平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治疗癫痫的疗效及其对认知功能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04-2016-10郑州儿童医院收治的癫痫患儿19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101例)和对照组(97例);对照组给予丙戊酸治疗,观察组给予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疗效,分析2组患儿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及血脂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Z=5.483,P0.01),且观察组总有效率(86.14%)显著高于对照组(65.98%);治疗后2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TC)均无变化(P0.05),对照组间LDL-C、TG及TC升高(P0.05),2组间HDL-C均无差异(P0.05);2组患儿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疗效明显,能够显著提高患儿认知功能,且对患儿血脂影响较小,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小剂量拉莫三嗪与丙戊酸合用治疗成人癫痫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小剂量拉莫三嗪与丙戊酸合用治疗成年人各种类型癫痫的有效件和安全性.方法 对100例成年癫痫患者采用逐步增量的方法给予拉莫三嗪至每目100 mg,加约期4周,并继续服用原剂量的丙戊酸治疗,连续观察6月,记录患者发作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小剂量拉其三嗪与丙戊酸合用总有效率为77.2%,完全控制50.O%,各种类型发作之间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1.37,P>0.05);各型癫痫在人组4~6个月后较入组前3个月发作频率均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23.7%,与入组前后小良反应发牛率相比无显著变化(χ2=0.21,P>0.05).结论 小剂量托莫二三嗪与丙戊酸合用治疗成年人各种类犁癫痫均取得良好疗效,不良反应无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治疗不同类型癫痫患者的疗效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孟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癫痫类型将患者分为部分性发作组(PS组)33例、全面性发作组(GS组)26例、继发全面性发作组(SGS组)19例,利用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对入组的癫痫患者进行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PS组、GS组、SGS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9%(26/33)、88%(23/26)和79%(15/19),3组比较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治疗后血清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个组血清IL-6、TNF-α和IL-2水平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PS组、GS组、SGS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2/33)、8%(2/26)和5%(1/19),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在不同类型的癫痫患者治疗中均取得满意成效,血清炎症因子均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析两种新药左乙拉西坦和拉莫三嗪与传统药物丙戊酸对初发癫痫疗效、脑电图及复发的影响。方法随机数字法将105例初发癫痫患者分为A、B、C 3组,A组采取左乙拉西坦治疗,B组给予拉莫三嗪治疗,C组行丙戊酸治疗,均连续用药6个月,比较3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脑电图变化,同时治疗后随访1a,统计3组癫痫复发率。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方面,3组(97.14%vs 91.43%vs 85.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图变化方面,与同组治疗前比较,B组治疗后α波减少0.5Hz、θ波增多、δ波增多比例显著上升(P0.05),且与A组、C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脑电图常规描记、诱发描记痫样波放电率均显著降低(P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00%、25.71%,均显著低于C组的57.14%(P0.05)。3组随访1a癫痫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丙戊酸治疗初发癫痫疗效及随访1a复发率类似,均能明显抑制脑电图痫样波放电,但左乙拉西坦、丙戊酸对脑电图背景活动无明显影响,而拉莫三嗪影响明显;同时丙戊酸治疗不良反应明显高。  相似文献   

10.
拉莫三嗪和丙戊酸钠合用治疗顽固性精神运动发作肖波,章蓓,谢光洁FrancescoPisani一般认为癫痫宜采用单药治疗,但有时候,联合用药对某些病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如乙琥胺和丙戊酸钠的合用可以控制一些不能为单独用其中一种药控制的不典型失神小发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几种一线抗癫痫药物单一治疗对新诊断癫痫患者的保留率.方法 我们利用门诊随访的方式,对284名新诊断癫痫患者首次使用单一抗癫痫药物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多样本率的卡方分割法,对单一抗癫痫药的一年保留率进行分析.结果 最常见的一线抗癫痫药为丙戊酸钠(70例,24.6%),拉莫三嗪(59例,20.7%),卡马西平(56例,19.7%),奥卡西平(48例,16.9%),托吡酯(35例,12.3%).一年保留率依次为拉莫三嗪(93.2%),奥卡西平(72.9%),托吡酯(65.7%),卡马西平(62.5%),丙戊酸钠(65.7%).拉莫三嗪的一年保留率,与奥卡西平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8),与卡马西平(P=0.00089)、丙戊酸钠(P=0.00027)和托吡酯(P=0.018)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药物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15).结论 拉莫三嗪治疗新诊断癫痫患者的一年保留率最高.深入研究新诊断癫痫患者的首次抗癫痫药物保留率,将对我国癫痫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详细、准确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对癫痫患儿疗效改善、不良事件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11-2015-11收治癫痫患儿124例予以回顾性分析,按临床不同治疗方案分成2组,行单纯丙戊酸钠治疗的56例患儿为对照组,行拉莫三嗪和丙戊酸钠联合治疗的68例患儿为观察组,对2组疗效改善、不良事件及预后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治疗3、6个月后癫痫发作次数均减少,其减少幅度均比对照组显著(P0.01);观察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8.82%低于对照组37.50%(P0.01);观察组治疗3、6个月后TG、TC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癫痫患儿行拉莫三嗪和丙戊酸钠联合治疗能够减少癫痫发作次数和不良事件发生,且促进预后改善,具有推广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托吡酯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儿童癫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癫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托吡酯单药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丙戊酸钠治疗。观察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时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80.00%(P0.05),治疗6个月时2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50%、8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时2组癫痫发作月均频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6个月癫痫发作月均频率明显低于治疗3个月(P0.01),治疗3、6个月时联合组癫痫发作月均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联合组为1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吡酯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儿童癫痫可在短期内减少癫痫发作频率,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1-01-2012-01收治的80例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抽签速记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给予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治疗6个月、12个月后癫痫发作持续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癫痫发作持续时间、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后癫痫发作持续时间(2.76±1.53)min/次、(2.25±1.23)min/次,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63.82±6.30)分、(78.95±6.71)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可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癫痫发作持续时间,提高生活质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成年人拉莫三嗪药代动力学及丙戊酸对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国人拉莫三嗪药代动力学特点及丙戊酸的影响。方法4例健康志愿者服拉莫三嗪100 mg后0.5、1、1.5、2、2.5、3、3.5、4、6、8、10、12、15、24、36、48 h分别采血样。连续每天服丙戊酸1.0、0.6、0.3 g 7 d后再进行同样的拉莫三嗪的血液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用HPLC法测定拉莫三嗪及丙戊酸血药浓度,NDST药物动力学程序包拟合及SPSS 10.1软件统计学处理。结果拉莫三嗪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属一级动力学两房室模型。拉莫三嗪血药浓度峰值在2 h以内出现,平均清除率(2.00±0.39)L/h、半衰期(37.5±7.0)h。合并丙戊酸后,拉莫三嗪达峰时间及房室模型无变化;当丙戊酸血药浓度低于(54.55±9.53)μg/ml时,随丙戊酸血药浓的增加,拉莫三嗪的半衰期延长、清除率下降、血药浓度明显增加,呈线性相关。当丙戊酸血药浓度在超过此点,3种参数无进一步改变的趋势。当丙戊酸血药浓度在(98.36±23.59)μg/ml时,拉莫三嗪的半衰期为(89.95±18.19)h,丙戊酸对拉莫三嗪的峰浓度出现的时间及房室模型无影响。结论在丙戊酸的有效治疗浓度范围内,拉莫三嗪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变化无进一步改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拉莫三嗪单药治疗青少年肌阵挛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ies、lamotrigine、antiepileptic drugs、random等英文词汇计算机检索1980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SCOPUS)和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关于拉莫三嗪单药治疗青少年肌阵挛癫的临床指南、系统评价(包括Meta分析)、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病例观察研究等,采用Jadad量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和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获得英文文献1220篇,经剔除重复和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最终纳入6篇高质量(Jadad评分≥4分)文献共314例青少年肌阵挛癫患者(拉莫三嗪单药治疗组166例,丙戊酸钠单药治疗组148例),包括4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2项病例观察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拉莫三嗪单药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丙戊酸钠单药治疗组(RR=0.540,95%CI:0.320~0.910;P=0.020),而癫发作频率减少50%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00,95%CI:0.870~1.650;P=0.260)。结论拉莫三嗪对青少年肌阵挛癫安全、有效,且疗效与丙戊酸钠相当、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较少,是青少年肌阵挛癫的首选药物,特别是女性患者尤其适用。但与其他抗癫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尚待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左乙拉西坦(levetiracitam,LEV)和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VPA)对青少年肌阵挛癫痫(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JME)单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青少年肌阵挛癫痫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左乙拉西坦和丙戊酸钠单药治疗,比较治疗后2组肌阵挛发作(myoclonic seizure,MS)、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eneralized tonic-clonic seizure,GTCS)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改善情况。结果 (1)肌阵挛发作改善情况:左乙拉西坦组总有效率为79.31%,丙戊酸钠组总有效率为85.71%(χ2=0.049,P0.05);(2)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改善情况:左乙拉西坦组总有效率为89.65%,丙戊酸钠组有效率为82.14%(χ2=0.669,P0.05);(3)脑电图改善情况:左乙拉西坦组总有效率为72.41%,丙戊酸钠组总有效率为75.00%(χ2=0.049,P0.05);(4)不良反应:左乙拉西坦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0%,丙戊酸钠组为25.00%(χ2=6.02,P0.05)。结论青少年肌阵挛癫痫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甚至终生治疗的疾病,故选择治疗药物时不仅需要考虑疗效,长期服用药物的毒副作用也不容忽视。左乙拉西坦和丙戊酸钠对青少年肌阵挛癫痫单药治疗有相同的疗效,且左乙拉西坦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丙戊酸钠小(P0.05),故左乙拉西坦可作为治疗青少年肌阵挛癫痫的首选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18.
拉莫三嗪治疗各型癫痫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拉莫三嗪治疗各型癫(痫)的疗效.方法 用开放性试验的方法对135例癫(痫)患者进行了添加、添加转单药以及首诊单药的拉莫三嗪治疗,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总有效率77.0%,控制率49.6%,对各型癫(痫)均有效.不良反应出现率28.9%.结论 拉莫三嗪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癫(痫)药物,对各型癫(痫)均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拉莫三嗪对新诊断成人癫(癎)的疗效.方法:对56例新诊断癫(癎)患者给予拉莫三嗪单药治疗.结果:56例患者中完全控制13例,显效22例,有效9例,无效8例,失访4例,完全控制率为23%,总有效率为79%.结论:拉莫三嗪是治疗新诊断成人癫(癎)的一种安全、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癫痫患者体内丙戊酸钠(VPA)血药浓度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60例癫痫患者,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患者服用丙戊酸钠后的血药浓度,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VPA血药浓度50~100g/mL的患者中,总有效率90.32%,明显高于血药浓度50g/mL和100g/mL患者的22.22%和4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组VPA血药浓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PA血药浓度大多数控制在50~100g/mL;VPA血药浓度100g/mL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45%,明显高于血药浓度50g/mL和50~100g/mL患者的5.56%和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血药浓度50~100g/mL范围内疗效较好,血药浓度监测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对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