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测定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1.5%利多卡因闭孔神经阻滞(ONB)抑制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中闭孔神经反射的半数有效容量(EV50)。方法术前根据膀胱镜检或CT检查结果确定需行闭孔神经阻滞的择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27例,ASAⅠ或Ⅱ级,年龄18~80岁,BMI 19~30kg/m2,在超声及外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用1.5%利多卡因行ONB,以大腿内收肌力、术中腿动情况等判定阻滞效果。利多卡因容量根据序贯法确定,起始容量为10ml,相邻容量比为1.2。计算利多卡因EV50及95%CI。结果超声及外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闭孔神经阻滞1.5%利多卡因EV50为5.26ml,95%CI为4.99~5.54ml。结论超声及外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闭孔神经阻滞抑制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闭孔神经反射的1.5%利多卡因半数有效容量为5.26ml。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实施老年病人臂丛神经阻滞的优缺点及安全性.方法 75例ASAⅡ或Ⅲ级择期实施上肢手术的65岁以上老年病人,随机均分为三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组(US组);超声引导组(U组);神经刺激仪定位组(S组).记录各组臂丛神经阻滞的各项评价指标.结果 三组局麻药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S组和U组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S组(P<0.05),辅助用药例数、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S组(P<0.05);US组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U组(P<0.05),三组均无病人改全麻.结论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病人影响小,用于老年病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对于肥胖、强直性脊柱炎和需要术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的的患者,神经刺激仪引导的后路臂丛神经阻滞是前外侧入路难以实施时的另一选择[1].虽然此种方法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仍然存在误伤血管及神经并发症等风险.超声技术已广泛用于引导神经阻滞,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能否降低上述风险尚有待研究.本研究拟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闭孔神经阻滞在临床上用于处理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 TURBT)中的大腿抽动及髋部和膝部镇痛等问题。闭孔神经扁平纤细,没有蜂窝样图像,个体差异很大,不易辨识~([1]),阻滞难度大。闭孔神经阻滞经历了传统体表标志定位法、神经刺激器引导法、和超声引导下闭孔神经阻滞法多个阶段。超声引导下可见闭孔神经及其周围组织和血管,相比传统的体表标志定位与神经刺激器引导法,超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膝关节镜手术过程中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坐骨神经、股神经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拟行膝关节镜手术治疗患者共76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38例,行超声、神经刺激仪联合导引下神经阻滞麻醉;B组38例,行硬膜外麻醉。结果 B组患者T0、T1、T3、T6均少于A组患者,而B组患者T4显著少于A组患者(P0.05);A组与B组患者T7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以及T8、T9、T10时心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B组患者T8、T9、T10时的平均动脉压水平值显著小于A组患者(P0.05);A组患者麻醉后不良反应情况显著少于B组患者(P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坐骨神经、股神经阻滞麻醉在膝关节镜手术过程中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且麻醉后的不良反应情况较少,麻醉操作相对更为简单,血流动力学受干扰小,患者治疗舒适度更高,适合临床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超声引导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组(UONB组,25例)和传统闭孔神经阻滞组(TONB组,25例)。闭孔神经阻滞前后分别测定阻滞侧大腿内收肌力量。记录两种闭孔神经阻滞方法成功率及副作用发生情况等。结果 UONB组和TONB组患者阻滞侧大腿内收肌力量闭孔神经阻滞后分别为52±7mmHg和66±19mmHg,UONB组显著小于TONB组(P=0.001)。UONB组阻滞成功率为97.4%,显著高于TONB组(74.2%)(P=0.01)。结论超声引导闭孔神经阻滞成功率高,可以安全、有效的预防膀胱肿瘤电切术闭孔神经反射。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喙突入路与锁骨中点下入路在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拟行前臂及手外科择期手术患者72例,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36例,分别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喙突入路(A组)或锁骨中点下入路(B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将远端运动反应(手腕或手指屈曲或伸展)作为目标运动反应。记录患者前臂痛觉阻滞情况、穿刺成功率、试穿次数、上肢运动阻滞情况以及并发症。结果 A组有3例因5次调整穿刺针位置均未引出目标运动反应,改为腋路阻滞,被排除出本研究。与A组比较,B组1次、2次穿刺成功率明显增加,进针深度明显加深,环指状包绕腋动脉明显增多,腋路追加局麻药明显减少,所有肌皮神经阻滞明显增多(P0.05)。两组上肢运动阻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无一例气胸、穿刺部位血肿、局麻药中毒等。结论喙突入路或锁骨中点下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均可安全地用于区域阻滞,而锁骨中点下入路更容易定位到目标神经,麻醉阻滞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臂丛神经阻滞引导仪在闭孔神经封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尺神经和桡神经阻滞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尺神经和桡神经的阻滞效果.方法 56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Ⅰ、Ⅱ两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两点腋路臂从神经阻滞,Ⅰ组阻滞桡神经和肌皮神经;Ⅱ组阻滞尺神经和肌皮神经.用0.25%左旋布比卡因,肌皮神经阻滞8 ml,尺神经或桡神经阻滞32 ml.注药后30 min评估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结果 Ⅰ组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Ⅱ组(P<0.05).两组肌皮、尺和正中神经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相似,正中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均较低,但Ⅰ组桡神经的阻滞效果明显优于Ⅱ组.结论 桡神经加肌皮神经阻滞较尺神经加肌皮神经阻滞能够提供更为广泛的上肢感觉阻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联合超声引导下阴部神经阻滞的分娩镇痛方案对产妇分娩疼痛、产程及保护会阴完整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12月于本院要求行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07例,年龄22~30岁,BMI 20~39.9 kg/m~2,ASAⅡ级。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联合超声引导下阴部神经阻滞组(T组,n=54)和单纯硬膜外阻滞组(C组,n=53)。所有产妇在宫口扩张至3 cm时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并连接镇痛泵。T组产妇在宫口开全时夹闭镇痛泵,并行超声引导下双侧阴部神经阻滞。C组产妇直至第三产程结束时停用镇痛泵。记录两组产妇宫口扩张至3 cm、硬膜外阻滞后30 min、胎头着冠时和会阴缝合时的VAS评分;记录第二产程时间,使用器械助产、会阴侧切情况和会阴撕裂程度;记录产妇分娩后24 h内局部血肿、局麻药中毒、蛛网膜穿破和大小便失禁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硬膜外阻滞后30 min比较,胎头着冠时T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C组明显升高(P0.05)。胎头着冠和会阴缝合时T组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T组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会阴侧切率明显低于C组(P0.05),会阴撕裂程度明显轻于C组(P0.05)。两组使用器械助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产妇均未发生局部血肿、局麻药中毒、蛛网膜穿破、大小便失禁等不良反应。结论硬膜外阻滞联合超声引导下阴部神经阻滞较单纯硬膜外阻滞能更有效地缓解分娩疼痛,缩短产程,减少会阴损伤,保护会阴完整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90例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外周神经阻滞镇痛组(N组),连续硬膜外镇痛组(E组),连续静脉给药镇痛组(I组)。N组麻醉前根据手术情况选择适当的下肢神经在刺激仪的引导下定位、穿刺留置导管;E组麻醉前行腰段(L3~4)硬膜外穿刺留置导管。三组患者麻醉方法及用药相同,手术结束前10min,N组经留置导管推注0.2%罗哌卡因15ml;E组经留置导管推注0.2%罗哌卡因10ml,I组静脉推注地佐辛5mg后接镇痛泵,配方分别为:N组0.2%罗哌卡因;E组0.2%罗哌卡因与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I组1.0μg/ml舒芬太尼。记录麻醉前(T0)、术后1h(T1)、4h(T2)、12h(T3)、24h(T4)、48h(T5)的SBP、DBP、HR、SpO2、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I组比较,N组和E组术后T1~T5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T1~T3时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T0和N组比较,T1~T3时E组SBP、DBP明显下降(P0.05)。与N组比较,E组和I组恶心呕吐、瘙痒发生率也明显升高(P0.05);E组的尿潴留发生率也明显升高(P0.05)。三组头晕、运动阻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后镇痛简便、安全、镇痛完善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单一臂丛阻滞常导致阻滞不全,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来提高麻醉效果.但传统阻滞方法的成功率受操作者的经验、患者的合作程度及能否及时、准确地讲述异感部位等多种因素影响,故临床上阻滞不全甚至失败的情况还会发生.我院于2007年开始运用周围神经刺激仪(TOF-WatchSX)进行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定位,减少了操作的盲目性和有效地控制了药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比不同麻醉方式下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情况,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有效方式。方法选取需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膀胱侧壁肿瘤患者160例,男134例,女26例,ASAⅠ~Ⅲ级,随机分为四组:全凭静脉麻醉组(G组),腰-硬联合麻醉组(C组),腰-硬联合麻醉复合静脉麻醉组(V组),腰-硬联合麻醉复合闭孔神经阻滞(obturator nerve block,ONB)组(O组),每组40例。记录不同麻醉方式下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情况。结果O组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7.5%)明显低于C组(32.5%,P=0.005)和V组(40.0%,P=0.001),与G组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4)。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复合闭孔神经阻滞与全凭静脉麻醉均可有效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颈丛阻滞是颈部手术的常用麻醉方法,传统的颈深丛阻滞以颈4横突作为穿刺标志,但由于进针方向和体表标志的差异,可导致定位不准确,阻滞不完全,还可使颈动脉窦迷走神经部分或完全被阻滞,诱发心血管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隐神经阻滞(SNB)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50例接受单侧TKA的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25例)。对A组于TKA麻醉前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股神经阻滞(FNB),B组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SNB。对比2组术前及术后24 h、48 h、72 h、1周和2周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和股四头肌肌力,术后运动恢复及感觉恢复时间,并统计不良反应。结果2组术后各时间点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术后48 h、72 h、1周、2周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均小于B组(P均<0.05),股四头肌肌力术后24 h、48 h及72 h均低于B组(P均<0.05)。A组运动恢复时间为术后(25.28±4.55)h,感觉恢复时间为术后(33.20±2.92)h,均长于B组[(14.64±2.16)h、(28.84±3.27)h,P均<0.001]。术后2周内,A组2例出现呕吐,B组1例头晕、1例呕吐;未见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SNB干预对TKA后OA患者安全有效,且促进感觉及运动功能恢复效果优于FNB。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经腹股沟远端入路闭孔神经阻滞(ONB)和传统体表标志定位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ONB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中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效果差异。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在华润武钢总医院行TURBT的患者共32例,术前影像学或内镜检查评估膀胱肿瘤均位于膀胱侧壁单侧或双侧闭孔神经支配区域,将其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U组)18例和体表标志定位组(S组)14例。对比两组患者每侧ONB的穿刺次数、操作时间、ONB成功率、术中ONB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U组患者均为1次穿刺成功;S组患者有8侧为1次穿刺成功,10侧为2次及以上穿刺成功,其中1例失败,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组ONB操作时间显著低于S组(P<0.05)。U组有1例术中出现轻度闭孔神经反射;S组有8例术中出现轻度闭孔神经反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局麻药中毒、术后闭孔神经支配区域痛性感觉异常及闭孔神经损伤等情况。结论 与传统体表标志定位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ONB比较,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随机将48例拟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麻醉的上肢手术患者分为2组,各24例。M组使用0.5%的罗哌卡因30 m L行单纯肌间沟臂丛阻滞;U组各使用0.5%的罗哌卡因15 mL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阻滞。行腋路臂丛阻滞时,各用5 mL局麻药依次注射在尺神经、正中神经和桡神经周围。记录2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评估2组主要神经的痛觉阻滞情况、运动阻滞程度。评价麻醉效果,记录操作相关并发症。结果注药30 min后,U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完全阻滞例数显著多于M组,2、3、4、5级运动阻滞程度均显著高于M组,麻醉效果优良率(100%)显著高于M组(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发生Horner综合征2例、声音嘶哑1例,U组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安全可行,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神经刺激仪引导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常规采用肌间沟入路法,该入路穿刺路径较短,不利于术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的实施,而对于肥胖或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肌间沟难以定位,不宜采用.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骨性解剖标志明显,易于定位,且穿刺路径相对较长,有利于术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时导管的固定[1].本研究拟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外周神经阻滞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技术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小儿麻醉中使用多限于臂丛神经阻滞.本研究在小儿马蹄足畸形纠正术中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胫神经阻滞,取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并且术后镇痛完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比较0.2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两点和四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64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注射0.25%左旋布比卡因9 ml阻滞肌皮神经,并注射0.25%左旋布比卡因27 ml,随机阻滞正中神经,尺神经或桡神经三支中的一支;Ⅱ组分别注射0.25%左旋布比卡因9 ml,阻滞上述四支神经.阻滞后30 min观察对肌皮、正中、尺和桡神经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记录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手术等待时间等指标.术后随访患者,记录臂丛神经阻滞的镇痛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所需的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平均6.2 min)较Ⅱ组(平均12.8 min)明显缩短(P<0.05),但是Ⅰ组的首次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明显低于Ⅱ组(P<0.05).在臂丛神经阻滞30 min后,两组患者对肌皮神经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患者尺、桡、正中神经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评分明显高于Ⅱ组(P<0.05).结论 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臂丛神经两点阻滞效果明显低于四点阻滞,由于实施两点法的许多患者需要追加神经阻滞,因此并不能够缩短患者的手术等待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